杜审言

杜审言杜审言

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杜审言唐是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唐中宗时,杜审言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人物生平 3 主要作品 4 主要成就 5 个人生活 6 轶事典故 7 人物纪念 8 人物争议 9 人物评价

      基本信息

      中文名:杜审言

      字:必简

      出生日期:645年

      逝世日期:708年

      性别:男

      身份:修文馆直学士

      陵墓位置:偃师市城关镇杜楼村的城关三中

      主要成就: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唐代

      出生地:襄州(今襄阳)

      代表作品:杜审言诗集、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父亲:杜依艺

      追赠:著作郎

      人物生平

      杜审言的父亲杜依艺做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全家迁往巩县。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见疾。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又尝语 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诞类此。累迁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司马周季童、司户郭若讷构其罪,系狱,将杀之。季童等酒酣,审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座,左右杀并。季童将死,曰:“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审言免官,还东都。苏(廷页)伤并孝烈,志其墓,刘允济祭以文。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曰:“卿喜否?”审言蹈舞谢,后令赋《欢喜诗》,叹重其文,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初,坐交通张易之,流峰州。入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卒。大学士李峤等奏请加赠,诏赠著作郎。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融之亡,审言为服缌云。审言生子闲,闲生甫。(《新唐书·杜审言传》《唐才子传》)

      杜审言是西晋杜预的子孙。在咸亨元年与状元宋守节同榜登进士第,任隰城县尉。审言凭借自己才能过人,为人高傲,被众人忌恨。苏味道任天官侍郎时,有一次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出来后他问旁人说:“苏味道必死。”听到此话的人大惊,忙问是何原因,审言回答说:“他见到我的判词,应当羞愧而死。”审言还曾说:“我的文章使屈原、宋玉的赋也成为部下,我的书法使王羲之也成为学生。”他的自负傲慢就像这样。后来审言因事获罪,被降职为吉州司户参军。到武则天将他召回,准备重用他时,问他:“你高兴吗?”审言手舞足蹈,表示谢恩。武后命他作《欢喜诗》一首,诗写得令武后满意,受职为著作郎。后来他又任修文馆直学士,直到他病逝。当初审言病重时,宋之问、武平一曾去看望他,他对二人说:“我受尽了造化小儿的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活着,老是让你们出不了头。如今我快死了,只是遗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杜审言年轻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并称为“文章四友”。他身后留有文集十卷,今已不传,流传下来的只有四十多首诗。

      唐代诗人杜审言形象--画家王山甲创作唐代诗人杜审言形象--画家王山甲创作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童,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杜审言十三岁的儿子杜并为父报仇,潜入刺杀了周季童,杜并也被侍卫武士当场杀死,事态震惊朝野,皆称杜并为孝子。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颋,还亲自为杜并作墓志铭。

      武则天闻知此事,召审言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不久,召回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

      约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卒,赠著作郎。

      杜审言的诗多为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杜甫云:“吾祖诗冠古。”工于五律,对近体诗之形成与发展,颇有贡献。被后人评论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他的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为初唐近体诗中第一长篇。

      主要作品

      有文集10卷,已佚。

      宋刻《杜审言集》1卷,收诗四十三首。

      诗文

      《登襄阳城》《春日江津游望》《大酺》《泛舟送郑卿入京》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望春亭侍游应诏》《宿羽亭侍宴应制》《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应制》
      《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大酺[永昌元年》《赋得妾薄命》《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和康五庭芝望月有怀》《春日怀归》
      《旅寓安南》《南海乱石山作》《代张侍御伤美人》《都尉山亭》
      《送高郎中北使》《夏日过郑七山斋》《 经行岚州》《送崔融》
      《重九日宴江阴》《除夜有怀》《晦日宴游》《七夕》
      《守岁侍宴应制》《春日京中有怀》《扈从出长安应制》《 送和西蕃使》
      《戏赠赵使君美人》《赠崔融二十韵》《赠苏味道》《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
      《度石门山》《赠苏绾书记》《渡湘江》

      主要成就

      杜审言的作品迄今保存下来的虽然不多,但是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拓展和创新。杜审言现存诗作中有9首应制诗,8首边塞送别诗,17首山水诗,9首伤怀诗。

      一、宫廷诗:风格清新,少浮靡之气

      杜审言的宫廷诗从题材内容上看,突破了传统宫廷诗以阿谀奉承或宫廷美人为题材,而是以宴饮、欢聚或宫殿楼阁建筑为题。从宫廷诗主题上看,突破了以歌功颂德、溜须拍马为目的的传统,而是宣扬大唐盛世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表现当时的时代特征。从宫廷诗的语言上看,摒弃了浮华繁复艳丽的辞藻,代之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

      比如《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这首诗,写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杜审言的笔下,鹊桥相会不再是成千上万只喜鹊前来助阵搭桥或者皎皎明月当空见证着美好,而是“兔欲落”“鹊停飞”,这种迥异于传统的写法表现了杜审言的大胆和创新。在杜审言的眼中所看到的并不是像其他人一样的相会的喜悦和美好,而是对于等待的漫长和相会的短短的一瞬的对比的悲哀和同情。从这首应制诗可以看出诗人的真性情,也可以看出他的宫廷诗具有情真意切的新特点。

      杜审言的宫廷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高昂的情调和振奋的精神,并以将这与自己的真情相结合来表现宫廷的题材:比如《大酺》,是被很多人称颂的一首诗。《大酺》这首诗写出了民间热闹欢愉的景象,就像是庆祝丰收或节日。表达了诗人与民同乐的情怀,表现了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的大唐盛世。尾联歌颂武则天顺应民意,治理国家有方。同时也祈愿国家能够永远繁盛下去,百姓年年都能够丰收,和首联对于民情的描写相照应,浑然天成,给读者以整体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开阔的心胸,更表现了诗人良好的艺术修养。

      二、山水诗:寓情于景

      山水诗兴于南朝,在唐朝时期得以发展。作为初唐诗人代表的杜审言也有数量较多的山水诗,他的山水诗的创新之处在于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感情奔放,意境雄浑,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和晋陵陆垂早春游望》,诗人首先交代了自己的身份,这个身份有些特殊,是“宦游人”的身份。在修饰这个身份的时候诗人用了一个“独”字,这就把诗人被贬谪流放在外做官、无依无靠、孤独寂寞的心情表现出来了,具有点睛的作用。该诗的结尾稍显低沉,削弱了全诗雄浑奔放的特点,但抒发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伤感寂寞无助的心情,由景到情,触景生清,构思非常巧妙,被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

      还要提到的是《渡湘江》,这首诗首句写景,由眼前之景回忆起曾经的春游,第二句写今春的边愁,作者移情于景,由于自己心中的哀愁使得眼前所见之景都是含愁的,鸟语花香都化作了边愁。这一句不仅运用了移情于景的手法,还将衬托手法融入其中,以“花鸟”反衬“边愁”。诗人对于长安的思念就像江水一样绵延不断,整首诗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真切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愁苦,色彩淡雅,情义深厚,具有开启诗坛新风的作用。

      三、纪行(送别)诗:多高亢之音,无低泣之声

      初唐时期,诗人怀有慷慨赴边的远大理想,杜审言也不例外,他的边塞送别诗抒发了自己的雄怀壮志,往往写得慷慨激昂。他的边塞送别诗突出的创新之处表现在将个人的际遇与传统的将士乡愁、思妇离恨相结合。比如《送和西蕃使》是为送娄师德而作。这首送别诗在语言上朴实自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在气势上,雄浑厚重。“使出凤凰池,京师阳春晚”写出了此诗的写作背景,以及创作时间。“圣朝尚边策,诏谕兵戈堰”写出了大唐的霸气和神武。“拜手明光殿,摇心上林苑”简单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场景描写中透露出使者的家国使命感,显得高尚而沉重。后三联诗人的想象大胆而丰富,从顺利凯旋到朝廷设宴庆祝嘉奖,一气呵成。其实诗人写使者凯旋的情景是表现自己对于为国效力的渴望,但自己又没有机会,所以只有羡慕使者并祝愿成功的心情,而这种有些低沉的感伤让诗人化为慷慨高亢之声。

      结合诗人曾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经历,诗人在对边事和战事的关心中也反映着自己的心声。《赠苏味道》中就写出了友人不仅要经受恶劣气候之苦而且要经受生与死的残酷考验,但即使如此,仍然为了守卫边防、保家卫国而舍生忘死。格调高昂,积极向上。这些诗作都反映出诗人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可见诗人的拳拳报国之心。

      贡献

      杜审言对近体诗格律的贡献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诗人对近体诗的贡献体现在创作的实践与实绩上。

      其创作实践,既论证了上官仪等前人关于对仗、平仄、粘连、押韵等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又为当时沈、宋等人的诗歌理论的总结、完善与提高提供了难得的诗歌范例与样本资料,从而对近体诗理论的形成、丰富、发展与成熟做出了重要的巨大历史贡献。应该说,杜审言对近体诗发展的历史贡献不是在近体诗格律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上,而是体现和反映在他的创作实践与实绩上。

      二、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上,杜审言的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

      杜审言对唐诗发展的历史贡献,不仅反映在其对诗歌理论的论证、总结、提高、丰富与发展等方面,也不仅表现在诗歌革新发展的单一形式方面。其还体现在诗歌内容、题材的拓展与丰富上,尤其是促进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和统一上。其使诗歌的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如诗人所作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赠苏绾书记》《度石门山》等诗篇,无不显得“文理兼美”,无不浑厚健举。这些既有丰厚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诗篇,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结合上达到了如此完美的境地,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而其居然能出现在近体诗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后期,实在是难能可贵。应该说,诗人在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的创举、成就与贡献,既恢复了汉魏以来强调与重视文质合一的优良创作传统,又是对隋唐以来柔弱纤细、萎靡不振的宫体诗风的一种反动与革新,使诗歌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丰富了诗歌的创作方法与形式,为近体诗创作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杜审言的创作成就不仅仅是前人所强调的多是诗歌的格律运用方面,使得每一首诗歌都能严格地合乎诗歌格律的规范和要求,更体现在诗歌创作方法与形式的创新以及语言的清新活泼与通俗易懂等方面。

      从表现方法来说,诗人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春日怀归》:“河山鉴魏阙,桑梓忆秦川。花杂芳园鸟,风和绿野烟”。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如《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或相互比较、映衬烘托,如《渡湘江》诗:“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或写景叙事、杂以抒情,如“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其表现方法与手法众多,不一而足,诗人对其可谓是融会贯通、烂熟于心,使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给诗作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从形式创新来说,诗人不仅对五绝、七绝等近体诗格式、规范的应用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而且还创建了大型组诗与排律的新形式。如组诗《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此组诗克服了五绝诗篇幅短小,题材内容的展示与表达因此而往往受到局限和束缚的弊端,从而既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又能使诗人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充分表达和表现,大大增强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从语言方面来说,其诗歌的语言总体上显得清新活泼、通俗易懂,从而改变了宫体诗多堆砌辞藻、语言秾丽的弊端。对盛唐诗歌多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四、在诗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发展道路上,杜审言的诗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诗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历史进程中,陈子昂、杜审言称得上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们为唐代诗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联结、过渡作用。

      就杜审言来说,其历史贡献更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宫体诗题材内容的丰富、改造与气势的提升,使之显示出开阔与浑融之美。也有对边塞风光的大笔涂抹,或描绘波澜壮观的战斗场景,或反映唐军将士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直开盛唐高适、岑参边塞诗慷慨激昂、雄壮奇丽诗风之先河;既有对祖国奇山秀水的热情讴歌与赞美,其雄奇、警拔、俏丽之诗风,对盛唐李白、杜甫山水诗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又有着对诗歌表现艺术的诸多发展。应该说,诗人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自己重要的历史贡献。

      个人生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杜渐(南梁边城郡守)

      杜叔毗(北周陕州刺史)

      杜廉卿,隋朝淮南郡守,庐江县公

      杜柔政,嫁唐朝名相王珪

      杜冯石

      杜安石

      杜鱼石(隋朝获嘉县令)

      杜依艺(唐监察御史、巩县令)

      杜审言(配薛氏、继娶卢氏)

      杜闲(京兆奉天县令,配清河崔氏)

      杜甫(诗圣,配司农少卿弘农杨怡之女,育有三子二女,杜宗文、杜宗武,另一子安史乱中饿死)

      杜颖,居山东

      杜观,居兰田

      杜占,居江州

      杜丰,居杭州

      杜并

      杜专(开封县尉)

      杜登(武康县尉)

      杜氏,嫁蜀县丞钜鹿魏上瑜

      杜氏,嫁济王府录事河东裴荣期,封万年县君

      杜氏,嫁平阳郡司仓参军范阳卢正均

      杜氏,嫁硖石县尉京兆王佑

      杜氏,嫁常熟主簿会稽贺酰

      杜黄石

      轶事典故

      恃才傲物

      苏味道为天官侍郎,杜审言参加考判,出来对别人说:“味道必死。”人们惊问原因,杜审言答说:“他见了我的判文,将要羞死。”又曾经对人说:“比起我的文章来,屈原、宋玉只能做衙官,比起我的书法来,王羲之只能做学生。”他的高傲狂妄可见一斑。

      无接替人

      当初,杜审言病重,宋之问、武平一等探病,杜审言答说:“很为命运小儿捉弄而受苦,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过有我在,使各位久受压抑,现在快死了,固然大可慰藉,只是遗憾没见到能接替我的人。”

      人物纪念

      人物墓葬

      杜审言墓碑杜审言墓碑

      杜审言葬于偃师的首阳山前祖茔。过了100余年,杜甫的遗骨也归葬这里,与祖父相伴。杜审言墓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城关镇杜楼村的城关三中(原杜楼中学),杜甫墓园就在校内,杜审言墓也在里边。

      人物争议

      杜审言的生年无史料记载,普遍认为他卒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据《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上·杜审言传》云“杜审言年六十余卒。”闻一多的《唐诗大系》定为生于贞观十八年(644年),傅璇琮则认为他大约生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前的几年之内。

      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陈钧则依据杜审言的《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应制》诗,认为该诗最早也应该写于景龙三年(709年)“岁夜”,则杜审言大约卒于景龙三年(709年)或景龙四年(710年)。

      人物评价

      王夫之评说杜诗时指出:“近体梁陈已有,至于杜审言者而始业叶于度。”

      <春日京中有怀>是作者早年的一首诗,抒发了他春日在长安怀念洛阳的情绪,同时也流露了怀才不遇的愤闷.作品的造语新异,气势豪迈,在初唐七言律诗中是佼佼者。

      纪昀:“起句警拔。入手即撇过一层,擒题乃紧,知此则无通套之病”。

      胡应麟: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实为杜审言首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