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黄庭坚黄庭坚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始祖。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旋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首,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兼擅行、草书,楷法自成一家,为“宋四家”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极大。词与秦观齐名,号秦七、黄九。词风疏宕,俚俗处甚于柳永。于孝悌身体力行,时以“孝友”著称,名列“二十四孝图”中。著有《豫章集》《山谷词》。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人物生平 3 主要作品 4 主要成就 5 个人生活 6 轶事典故 7 史籍记载 8 人物纪念 9 人物评价 10 历史影响 11 艺术形象

      基本信息

      中文名:黄庭坚

      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涪翁(晚号)

      谥号:文节

      所处时代:北宋

      出生地: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修水县)

      陵墓:双井村西南

      逝世地:永州

      所属诗派:江西诗派

      别称:黄山谷、豫章先生

      民系:江右民系

      主要成就:书法
      文学

      别名:黄山谷、豫章先生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045年6月12日

      逝世日期:1105年9月30日

      性别:男

      代表作品:山谷词、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帖、思亲汝州作、游青原山诗

      身份: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后世:黄君、黄绮、黄摩崖

      乳名:绳权

      人物生平

      黄庭坚像黄庭坚像

      宋庆历五年,黄庭坚出生,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千里之才。

      宋皇祐三年(1051年),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皇祐四年(1052年),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供职京师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五月黄相出生,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

      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宋元祐二年(1087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

      流寓江汉

      宋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神宗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神宗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戎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柔意和他亲近。他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暮年余晖

      黄庭坚题跋像黄庭坚题跋像

      宋元符元年(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宋崇宁二年(1103年),以幸灾谤国之罪除名羁管宜州。

      崇宁四年(1105年), 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客死在宜州(广西宜山县)贬所,终年六十岁。

      大观三年(1109年)二月,门人苏伯固、蒋湋护其丧归葬双井祖茔之西,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高宗中兴,赠直龙图阁,德祐元年乙亥(1275年)太常寺议谥“文节”。

      主要作品

      散文《书幽芳亭》《答洪驹父书》《赠高子勉》《苦笋赋》《毁璧赋》《跛奚移文》
      诗歌《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二首》《题郑防画夹》《牧童诗》《新喻道中寄元明》《病起荆江亭即事》《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和答梅子明王扬休点密云龙》《登快阁》《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弈棋二首呈任渐》《喜太守毕朝散致政》《晚楼闲坐》《清明》《新竹》《题竹石牧牛》《春近四绝句》《登快阁》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阮郎归·效福唐独木桥体作茶词》《谒金门·示知命弟》《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蓦山溪·赠衡阳妓陈湘》《醉蓬莱·对朝云叆叇》《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清平乐·春归何处》《念奴娇·断虹霁雨》《满庭芳·茶》《鹧鸪天·人生莫放酒杯干》《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南歌子·槐绿低窗暗》《西江月·老夫既戒酒不饮》《南乡子·诸将说封侯》《品令·茶词》《木兰花令·当涂解印后一日》《千秋岁·少游得谪》《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书法《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帖》《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经伏波神祠诗》《狄梁公碑》《书赠李方叔真迹卷》《荆州帖》

      (黄庭坚作品参考资料

      主要成就

      山谷词山谷词

      黄庭坚的诗以杜甫为宗,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风格奇崛,为江西诗派开创者。著作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山谷词》)。

      江西诗派是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黄庭坚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黄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可以说,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见推举之重。

      黄庭坚作诗:

      一是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来处”。时人评黄庭坚作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黄庭坚还提出诗的 “句中眼” ,所谓“句中眼”即后人所说的“诗眼”,就是注重对关键字词的锤炼。

      二是重视句法。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无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何谓“句法”,从这句诗里可以看出,黄庭坚论诗的句法尚简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在 《与王观复第二书》中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齿凿痕,乃为佳耳。”

      三是讲究章法。黄庭坚讲章法命意言论甚多,如:“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譬如巧女绣妙一世,若欲作锦,必得锦机乃能作锦。”把章法结构喻为“锦机”。又如“山谷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又如:“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浑,方是出场。”综合起来看,黄庭坚所谓章法是讲求诗的结构的曲折变化,而这些曲折变化是通过学习前人作品揣摩出来的。

      黄庭坚虽讲诗法,但他并不固守诗法,而是要求最终超越诗法,达到 “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

      书法成就

      行书

      黄庭坚 书法作品黄庭坚 书法作品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其有一首赞颂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习练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这其中不能没有其对王羲之书法学习的深悟。

      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在黄庭坚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在黄庭坚题跋中,即反映出黄庭坚从苏轼处学习书法的一些消息,如“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近业”,又如“东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铭草。余尝评东坡善书乃其天性。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中有似柳公权、褚遂良者数纸,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凡二十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到”。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交谊师友之间。从黄庭坚的行帮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征,甚至有些夸张强调,唯嫌生涩,未有苏书圃熟也。而黄庭坚以禅悟书当与苏轼互为影响。如苏轼《祷雨帖》,笔意极似黄庭坚,特别是其末尾数字,从容娴雅,行笔松缓,几若黄庭坚代笔。

      黄庭坚行楷大字书风的形成当为其于京口见断崖《瘗鹤铭》之后并不断师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黄庭坚师《瘗鹤铭》有一个误会,即他把《瘗鹤铭》看做右军所书,且深信不疑,故而倾力揣摩师习。不过也算是歪打正着,这倒促进了黄庭坚长枪大戟、绵劲迟涩书风的形成。从客观上看,黄庭坚与苏东坡是中国书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书风的笼罩而远溯先唐碑版或者说进行碑帖结合的书家。对于苏轼书风形成的渊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诗帖》与洛阳《龙门二十品》做一比较,即可得出明确答案。黄庭坚则明确标榜师法《瘗鹤铭》。

      草书

      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局部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局部

      黄庭坚的草书是学时人周越的。苏轼以周越书为“险劣”,米芾则评周越书为“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黄庭坚后来在一则论书语中道出了其书法及书学思想成熟后对周越书法的看法:“王著临《兰亭》《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力也。”

      无疑,黄庭坚对草书笔法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当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的。他在《跋此君轩诗》中写道:“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黄庭坚草书的成熟还得益于其书外功的参悟。除其上述“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外,他还有一段自道可说明因缘:“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颠长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张旭、怀素作草皆以醉酒进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状态,纵笼挥洒,往往变幻莫测、出神入化。黄庭坚不饮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笔。然其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而其用笔,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黄庭坚所作《诸上座帖》等佛家经语诸草书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黄庭坚开创出了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个人生活

      远古祖先:少昊、伯益、大廉、黄霸(西汉丞相)、黄香(东汉)、黄始(东汉)

      鼻祖 :黄保义(796—不详)

      远祖:黄荣(也有族谱记为黄萦)(829—925)

      太祖:黄浩(855—不详)七世伯祖父:黄洪

      烈祖:黄玘(882—960);六世伯(叔)祖父:黄琛、黄璞、黄珍、黄琬;堂伯(叔)烈祖父:黄珌、黄瑕、黄瑶

      天祖:黄赡(904-975);五世叔祖父:黄贻(906-957)、黄赋(908-948)

      高祖父:黄元吉(941-1011);伯高祖父:黄元绩(933-1003);堂伯(叔)高祖父:黄元泰、黄元迈、黄元思

      曾祖父:黄中理(963-1041年);叔曾祖父:黄中雅、黄中顺;堂伯(叔)曾祖父:黄中孚、黄中凂、黄中宴

      祖父:黄湜;伯祖父:黄沔、黄滋;叔祖父:黄淳、黄涣;堂叔祖父:黄灏、黄浃、黄注、黄渭、黄浚。

      父亲:黄庶;伯父:黄昭、黄襄;叔父:黄廉、黄羽、黄昉;堂伯(叔)父:黄育、黄尹、黄庠、黄雍、黄序、黄宽、黄向、黄康等;从伯(叔)父:黄廓、黄度、黄廙、黄齐、黄方、黄奇等

      兄弟:黄大临、黄叔献、黄叔达、黄苍舒、黄仲熊;堂兄弟:黄叔豹、黄叔夏、黄叔向、黄叔敖等

      儿子:黄相;侄子:黄朴、黄榎、黄槐、黄柞、黄梲、黄栕等;堂侄:黄楚、黄壄、黄霦、黄霖等

      孙子:黄黔、黄然、黄槱、黄照、黄炁、黄羔;侄孙:黄子行 、黄子耕(黄㽦)、黄子迈(黄荦)等

      曾孙:黄坡、黄塾、黄壄、黄堂、黄培、黄均、黄壑、黄垦、黄童、黄至、黄坦等

      玄孙:黄銔、黄鐀、黄锱、黄铢、黄镕、黄鈇、黄镐、黄鍹、黄镛、黄镀、黄镆、黄钽、黄銧、黄鉴、黄锏等

      来孙:黄国文、黄国辅、黄伯洪、黄伯源、黄元之、黄炎之、黄文端、黄文诏、黄裳、黄英、黄绵、黄雍时等

      南宋时期的著名族裔:黄畴若、黄度、黄震、黄中辅

      元朝时期的著名族裔:黄溍(黄庭坚亲叔黄昉的九世孙)

      明朝时期的著名族裔(一说后裔):黄子澄

      清朝著名的后裔:黄景仁,著名的族裔:黄宗羲

      民国著名的后裔:黄兴

      共和国著名的后裔:黄绮(学者、书法家)、黄君(书法家)、黄摩崖(作家)、黄德华(管理学者)等

      (参考资料)

      轶事典故

      锦上添花

      闭门觅句

      对客挥毫

      不疾不徐

      粗茶淡饭

      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

      光风霁月

      南柯一梦

      山鸡照影

      弄巧成拙

      打破沙锅问到底

      巧对舅联

      有一天,李常来到黄庭坚家,见黄庭坚正伏案攻读,便想试一试外甥的才学。进书房时,李常见院内有一棵桑树,便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吟顶真上联道: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见舅父又来考试,黄庭坚非常高兴,才思益发敏捷。他从手中握的那管毛笔得到启发,立即答对出下联: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李常见外甥小小年纪便能对出这样难度较大的联句,从此对黄庭坚更加器重、爱护,着意精心栽培,使之进步更快。

      两稿并读

      黄庭坚一生酷爱读书,也很重视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力戒随读随弃之弊,创作文章,深知古人之关键;其论事,救首救尾,如常山之蛇。他认为,读书要用审读法,久(审)之乃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尽心于一两书,其余如破竹节,皆迎刃而解也。黄庭坚的自学能力很强,他的自学读书方法,与常人不同,他选择了独特的对照审读法。

      黄庭坚在第一次进士考试失败后,在相国寺得到一册宋祁(字子京)修撰的《唐史》草稿本,回去后和正稿本一起仔细研读,悉心反复对比和琢磨。从此,他写策论文章的能力日益进步,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他因为看到宋祁修改字句,和原先的意思不同,黄庭坚通过草稿和正稿的对照自学,从而懂得了他写作的精妙构思和创作技巧。 太华居士有诗云:读书如禹之治水,欲知络脉需对照。熟观草稿与正稿,琢磨悟到写技巧。

      快阁鸥盟

      中国南方楼台亭阁甚多,泰和快阁是中国闻名的古阁楼建筑之一。快阁雄踞在泰和县城东侧的泰和中学校园内。这座阁楼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874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快阁名闻天下,始于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名诗《登快阁》。黄庭坚任泰和知县时,也常登阁游憩,并于元丰五年(1082年)赋下脍炙人口的《登快阁》诗。此后,“阁名遂大著”。史载:“迨黄太史庭坚继至,赋诗其上,而名闻天下”。

      洗涤便桶

      史载:黄庭坚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元代郭守正把黄庭坚的孝顺行为,编入《二十四孝》,名曰:涤亲溺器。

      作为儿子,偶尔或短期为父母洗涤溺器,不足为奇。但作为身居从五品官爵的朝廷命官,能够在母亲生病的一年多的时间内,坚持为母亲洗涤溺器(刷洗便桶),确实是很不简单的。但这一孝顺母亲的行为,却遭受他人的问责:你如今已经是朝廷命官了,手底下还有那么多仆人,何必在自己刷便盆,有辱朝廷颜面。”黄庭坚摇头道:“孝敬父母是我的本分之事,无论我是否当官,我都心甘情愿为了母亲的舒服而去服侍于她,而这又怎会有辱朝廷颜面呢。”黄庭坚由此获得北宋大孝子的声誉。黄庭坚的二十九孙太华居士为此赋诗云:涤亲溺器虽平事,山谷太史亲为之。翰溪击鼓惩不孝,孝传千古不足奇。

      教子八无

      黄庭坚40岁得子,寄予厚望,亲自教儿子读书练字。他在1094年8月,作《黄子家训书》(亦称《黄庭坚家训书》)给9岁的儿子黄相,内有“四无齐家”:无你我之辩,无多寡之嫌,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四无修身”:无思贪之欲,无横费之财,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八无为敦睦之本,黄氏敦睦继无穷。

      八无敦睦需读书,黄庭坚非常重视子侄的读书。他在《题胡逸老致虚庵》说: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他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他还说:常思天下无双祖,得读人间未见书。

      他在《答陈季常书》说:相已十岁,颇顽壮,稍知读书。在《元符三年弟黄叔达离蜀东归》说:相今正十七,诵书虽多,终未能决得古人味,近喜作古诗,他日或一长尔,未可量也。在《与七兄司理书》说:相虽淳良.......忠州人两儿皆勤读书……延在斋中,令共学,……冀年岁稍见功耳。

      黄庭坚途经永州,将家眷留在永州,托付给零陵县令李彦明,托好友枢密院编修、给事中邹柄(邹德久)辅导黄相读书,在《与德久贴》说:两小儿日相从,蒙益当不浅。感谢邹柄帮助他的子侄提高了学业水平。

      黄庭坚教子读书有方,以致陈师道有诗《赠黄氏子小德》:黄童三尺世无双,笔头滚滚悬秋江。不忧老子难为父,平生崛强今心降。我来喜共阿戎语,应敌纵横如急雨。生子还如孙仲谋,豚犬漫多何足数。黄家小儿名小德,眉如长林目如漆。只今数岁已动人,老人留眼看他日。笑君老蚌生明珠,自笑此物吾家无。君当置酒吾当贺,有儿传业更何须 。(备注:黄庭坚的儿子黄相,子小德)

      坚强天成

      黄庭坚参加洪州乡试得了第一名,赶赴京城参加礼部进士考试。考完后孙升与乔希圣等数人等待公布录取名单,大家都在互相转告说黄庭坚得了第一名,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置办了酒席设宴庆贺他。

      有童仆从外面披着头发大叫着进入旅馆,举起了三根指头(有三个人中了),大家问他是哪三人中榜了,竟是孙升与同住在旅馆的其他两个人,黄庭坚不在其中。坐在一起喝酒没有中榜的人纷纷散去,有些还痛哭流泪,只有黄庭坚自饮其酒,饮罢,又与大家一同看榜,毫无沮丧的神色。孙升曾经对黄庭坚的岳父孙莘老(孙觉)说起这件事,都认为他性格十分坚强沉稳。

      后来黄庭坚的妻子死了,他写了《发愿文》,戒除一切嗜好欲望,不沾酒肉,就是被贬谪到黔州,也没有改变。孙升在归州的时候,看见黄庭坚容颜相貌更加光彩。被流放那么多年,有见到他的,都说他与做官时没有什么两样。当时议论的人怀疑黄庭坚的道德品性大概是长期养成的,不是学学就能够达到的。

      正骨千秋

      黄庭坚参与编修《神宗实录》,书成诏为起居舍人、宣州知州、鄂州知州。宋哲宗绍圣间,新党重新掌权后,便在《神宗实录》中摘出千余条内容,控告黄庭坚诬蔑宋神宗。双规、禁闭,诸多手段一齐上。但是,无论怎样威逼利诱,黄庭坚却始终不承认有诬蔑之辞,“凡有问,皆直辞以对”,不折腰、不惧怕、不屈服,其嶙嶙傲骨、凛然正气,令士大夫莫不叹服。

      面对铁龙爪文字狱,黄庭坚不低头认罪,不忍辱偷生,所以,他受到的打击比其他旧党人士更大,结局也更悲惨。他先贬涪州,后贬黔州,再贬戎州,后来还遭除名,被踢出了干部队伍,羁管宜州,最后病死于宜州南楼。

      在黄庭坚生命最后一段岁月里,他与宰牛的案板相对焚香读书,用三文钱买的鸡毛笔为朋友写跋,把在城墙上淋雨当成平生快事,永远站着傲笑而不跪着哭泣,哪怕为此颠沛流离,困苦一生。

      佛禅情结

      黄庭坚虔信佛教,喜好禅宗。他受到佛禅思想影响最大的内容是般若思想与禅宗的心性论。黄庭坚以禅宗黄龙派的参禅手段为禅修方法,打破疑情,体悟到心是幻法,勘破心念的虚幻,体会到心性本体(真如)清净、寂静的特质。他以般若思想为指导进行禅观实践,通过对自我身心的观照体会到"无我"的境界,对外境作梦幻观,企图达到般若思想毕竟空的境界。这些思想不但使黄庭坚铸就超脱的人生态度,对他在诗歌创作中形成"格韵高绝"的风格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名高尊师

      黄庭坚在自己声望很高时,依然尊重老师苏轼,尽管老师被贬海南。据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记载, 黄鲁直晚年把苏东坡的画像挂在家中,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供敬地作揖施礼。有人认为苏黄二人的声望其实不相上下,黄鲁直惊慌地离开座位说:“庭坚对于东坡而言,不过是学生罢了,我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现在长江以西的诸君子称“苏黄”齐名,并非黄鲁直的本意。

      梅香真情

      黄庭坚全身题跋像黄庭坚全身题跋像

      黄庭坚在衡州,去得最多、待得最久的地方是花光寺。 花光寺住持仲仁,字超然,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来到衡州,因住在花光寺,故人称花光和尚。仲仁酷爱梅花,每值春暖花开,他就终日坐卧花间,吟诵赏玩。曾于月夜见梅影映窗,疏影摇曳,悄然可爱,于是欣然提笔摹写。此后,他的梅花画技大进,将梅花枝干虬曲、疏影横斜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墨梅画法的始祖。黄庭坚对仲仁画作称叹不已,夸他所画梅花“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

      在花光寺,仲仁拿出秦观和苏轼留下的诗卷给黄庭坚观赏,并且画梅数枝及烟外远山相赠。苏、秦都是黄庭坚在京城的至交挚友,但两人均先他而逝。在长沙,黄庭坚遇到了秦观的儿子和女婿。穷困潦倒的他们,正护送秦观灵柩北上。黄庭坚见到两位晚辈,竟握着他们的手失声痛哭,随即赠银二十两作办丧事之用。此时此地,又见亡友遗作,想起官路飘零,盛年不再,不禁悲思汹涌,作《花光仲仁出秦苏诗卷思二国士不可复见开卷绝叹因花光为我作梅数枝及画烟外远山追少游韵记卷末》。

      到达宜州后,黄庭坚作《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收藏化石

      黄庭坚收藏的中华震旦角石黄庭坚收藏的中华震旦角石

      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远古时代的动物明星——头足类”展览上,一块曾经由黄庭坚收藏的珍贵化石当之无愧成为“镇展之宝”。它是一块距今4.6亿年的“中华震旦角石”,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左侧保留了黄庭坚的真迹。长度达到19厘米、宽11.4厘米、高度2.5厘米,表面很光滑。左侧很清晰地刻有四句诗:南崖新妇石,霹雳压笋出。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并署名“庭坚”,下方还有章。该诗文是黄庭坚早期之作。而化石很可能是黄庭坚在1080年,也就是被罢免国子监教授之后其前往江西太和县任知县期间所得。这块“中华震旦角石”并不算大,但由于刻有黄庭坚的诗文,它应该是世界上第一块被人类所收藏的化石标本。

      史籍记载

      《宋史·黄庭坚传》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末(嘉靖本)

      人物纪念

      黄庭坚纪念馆黄庭坚纪念馆

      黄庭坚纪念馆位于修水县城南,为江西省十大名人纪念馆之一,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建成开馆。馆内有“九曲回廊”,廊长31.89米,宽2.76米,镶嵌黄庭坚书法碑刻29通,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修水县对纪念馆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和维修,新馆占地面积45.29亩,主要建筑有濂山书院、黄庭坚书法碑廊、当代名人书黄庭坚诗词碑廊、景观桥、爱莲池、观景廓等。

      黄庭坚故居

      黄庭坚故居,原有南宋景献太子赵询在1210年书写的“冲和堂”匾,又名冲和堂。为此,南宋文学家楼钥创作了《冲和堂记》,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赋诗《黄氏冲和堂》。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双井村,是黄庭坚出生、长大和归葬安息的地方,它的全称是江西双井黄庭坚故居。

      2019年,修水县人民政府按照宋朝建筑风格,在双井村重建了黄庭坚故居。新的黄庭坚故居,展示了黄庭坚的生活起居、读书习字、孝亲会友的情景,还有黄氏源流、黄庭坚父母妻室、黄庭坚年谱、家规家训、黄庭坚少年时期的传说故事。展现黄庭坚的人品及其成长过程和家庭背景,通过文字、图表、绘画、雕塑、影像等多种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一代文化名人的生活画面及其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与故事。黄庭坚故居

      黄庭坚故居,属于双井黄庭坚故里景区(国家级4A级旅游风景区)的一个重要部分。黄庭坚故里景区还有:山谷墓园(黄庭坚墓)、黄中理墓、黄叔敖墓、高峰书院(原黄氏私塾)、双井明月湾、双井钓鱼台、“双井”摩崖石刻(1986年8月被列为修水县文物保护单位)、双井堂、魁星楼、进士园、尚贤台、双井古街、山谷孝廉文化园等。

      理和堂

      理和堂理和堂

      在浦江县浦阳镇城东街柏树里,有一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为“理和堂”,是1985年5月公布的。理和堂为三间两进,左右厢房五间组成。它是宋朝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祖居之地,是黄氏宗亲重大庆宴和聚会的场所。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风雨雨,还保留着三间一进,是浦江最古老的房屋。首进正厅三间于上世纪60年代倒塌,左右厢房及附房虽在,但也已经陈旧不堪。

      墓园

      黄庭坚墓坐落在双井村西南,自宋以来多次对墓园进行维修。198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进行了全面维修,修复后的墓园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牌坊式门楼,进门为碑刻式屏风,中为黄庭坚自题小像,两侧为“看黄庭有味,笑白发无闲”对联。黄庭坚墓坐北朝南,封土高1.92米,直径2.76米。墓前有4柱3碑,中刻“宋谥黄文节公之墓”,两旁刻其传略。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衣冠冢

      衣冠冢衣冠冢

      黄庭坚衣冠冢位于重庆市彭水县三连乡中井村,椭圆形封土长4.5米,宽2.85米,高1.3米。

      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正月,因前一年修史获罪,黄庭坚被贬为涪州(今涪陵)别驾,遣黔州(今彭水)安置。出开封,入夔门,在巴东弃舟登岸,经鄂西、黔江,沿中井河谷,农历四月底,黄庭坚抵达彭水,在此一住就是三年多。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黄庭坚逝世,讣闻传到黔州,郁山市民无不悲痛,寻他在彭水时的旧衣物数件,用棺木收敛,在中井河北岸玉屏山麓建衣冠冢。彭水官民在县城插旗山下建“三贤祠”,将他与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唐朝太傅长孙无忌一起供奉。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冬月,郁山巡检许承之以砖封旧冢,重立石碑名“宋史官黄文节公之墓”。1983年3月,彭水自治县人民政府将冢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宜州山谷祠

      宜州人民为了纪念黄庭坚,在1105年10月,在南楼建起一间简陋的祠堂祭祀他。祠堂门上悬有张安国所书“豫章先生”四字匾。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宜州太守韩璧在城外建山谷祠,建造亭阁一座,名叫“清风阁”,阁内藏有山谷先生的书法手迹。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年),宜州知州张自明,在黄山谷所住的黎家旧址重建山谷祠,山谷祠后面,建有龙溪书院和亭阁一处,收藏黄山谷旧像,宝华亭旧匾以及黄山谷的字迹刻石。明世宗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在原址重修,在路口建牌坊一座,牌坊上横匾题名“黄山谷先生祠”。

      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庆远府署知府查礼,重修山谷祠,从此,每年六月十二日黄山谷先生诞辰之际,举行隆重祭祀仪式。祠联:忠孝振纲常,党籍编名,气节宛如东汉;文章垂宇宙,诗家衍派,门庭别启西江。

      清仁宗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广西巡抚谢启昆捐俸资助重修山谷祠,庆远府知府宋开衡主持这次修葺,在祠后重修了黄山谷先生衣冠墓一座。1985年秋,宜州市人民政府重建黄山谷祠,在1986年竣工,祠为古式建筑,重檐挑角,琉璃瓦面,祠内正中墙上立黄山谷自画像碑,并重修黄山谷衣冠墓。

      人物评价

      画像画像

      王安石:鲁直清才,非奔走俗吏。

      潘大临:(黄庭坚)翰墨精神全魏汉,文章波澜似春秋。

      苏东坡:①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②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③此人(黄庭坚)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其诗超轶绝尘 ,独立万物之表 。

      晁补之:鲁直于怡心养气, 能为人所不为, 故用于读书、为文学, 致思高远, 亦似其为人。

      张耒:①(黄鲁直诗)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②鲁直一扫古今,出胸臆,破弃声律,作五七言,如金石未作,钟磬声和,浑然有律吕外意。近来作诗者,颇有此体,然自吾鲁直始也。

      秦观:每览此编(黄庭坚诗集),辄怅然终日,殆忘食事,邈然有二汉之风。今交游中以文墨称者,未见其比。所谓珠玉在傍,觉我形秽也。

      陈师道:豫章之学(黄庭坚的学问)博矣,而得法于杜少陵,其学少陵而不为者也。故其诗近之,而其进则未已矣。

      惠洪:东坡、山谷之名,非雷非霆,而天下震惊者,以忠义之效,与天地相始终耳,初不止於翰墨。

      孔平仲:鲁直之文如电坼霜开,鲁直之书如雨行冰散。

      冯时行:黄太史用笔调和,收藏遒劲之气于笔墨中,无一点暴露。

      吕本中:①(黄庭坚文章)极风雅之变,尽比兴之体,包括众作,本以新意者,唯豫章一人。②惟豫章(黄庭坚)始大出而力振之,抑扬反复,尽兼众体,而后学者同作并和,虽体制或异,要皆所传者一,予故录其名字,以遗来者。

      胡仔:①山谷自黔州以后,句法尤高,笔势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②开元之李杜,元祐之苏黄,皆集诗之大成者……清辞丽句,不可悉数,名与日月争光。③豫章自出机杼,别成一家,清新奇巧,是其所长,

      袁文:字之从水者,篆文作此字,盖水字也。至隶书不作*字,乃更为三点,亦是水字,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体更道遒,信一代奇书也。

      岳珂:山谷书法,本于天才。变而成家,如万壑崖。

      黄震:①(涪翁)孝友忠信, 笃行君子人也。②究其所能垂芳百世者,实以天性之忠孝,吾儒之论说。

      汪应辰:闻之前辈,鲁直疏通乐易,而其中能守,毅然不可夺。

      杨万里:①苏(轼)似李(白),黄(庭坚)似杜(甫)。苏李之诗,子列子之御风也;杜黄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②文字中喜用古人语,此自山谷一法也。③要知诗客参江西,政似禅客参曹溪。不到南华与修水,於何传法更传衣。

      谢枋得:黄山谷、陈后山为本朝(南宋)诗祖。

      韩淲: 黄鲁直意趣极高。(出自《涧泉日记》)

      金元时期

      金代施宜生:(山谷草书)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有条理。意溢毫摇手不知,心自书空不书纸。

      金代赵秉文:涪翁参黄龙禅,有倒用如来印手段,故其书得笔外意,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

      金代元好问:东坡以来,山谷(黄庭坚)、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性情,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遗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轩乐府引》)

      金代王若虚:鲁直(黄庭坚)雄豪奇险,善为新样,固有过人者。

      元代刘埙:宋惟涪翁集厥大成,冠冕千古而渊深广博,自成一家。

      元代赵孟頫:①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②黄太史书如高人胜士,望之令人敬叹。

      元代刘敏中:(山谷草书)浩浩乎如行云,倏乎如流电如惊蛇如游龙,意态横出,不主故常,当使人心动目眩而莫知其然也。静而察之,无一画之违于理。

      元代脱脱: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元代方回:①(黄庭坚)人品高,胸次大,学问深,笔力健……诗如弈棋弯弓,高一着决定高一着,臂力弱者,虽欲强进分寸不可也。②山谷诗弘大,而古诗尤高。③山谷诗宋三百年第一人。

      元代柳贯:豫章(黄山谷)一再变,八体乃纯如。晚将鸡毛笔,大仿茧纸书。松风阁中作,群玉排疏疏。至今元祐脚,清标能起予。

      元代袁桷:①(黄庭坚)神清骨爽,声振金石,有穿云裂竹之势。②豫章太史诗行于天下。

      元代戴表元:豫章黄鲁直出,(诗)又一变而为雄厚。

      元代张之翰:宋称欧苏及黄(黄庭坚)陈,唐尊李杜与韩柳。

      明清时期

      明代宋濂:元祐之间,苏黄挺出,虽曰共师李、杜,而竟以已意相高。

      明代王祎:《跋黄山谷赠元师诗》云:公此诗辞冲气夷,尊君爱国之意意于言表,故前辈谓公黔州以后,句法尤高,其书此诗体逸韵胜,笔势殊超迈可喜,盖其字法至是亦复高矣。

      明代贝琼:山谷以诗鸣熙宁、元丰间,与苏文忠公驰骋上下。

      明代李时勉:山谷书虽宋人体格,而有晋人风度,其清劲端重。

      明代杨一清:黄(黄庭坚)陈虽号江西派,而其风骨逼近老杜,宋诗盖至此极矣。

      明代唐顺之:黄豫章(黄庭坚)诗,真有凭虚欲仙之意…… 唐人盖绝未见到此者也。虽韦苏州 之高洁,亦须让出一头地耳。

      明代叶盛:至宋苏文忠公与先文节公(黄庭坚),独宗少陵、谪仙二家之妙,虽不拘拘其似,而其意远义赅,是有苏黄并李杜之称。

      明代徐渭:黄山谷书如剑戟,构密是其所长。

      明代安世凤:山谷(腊梅诗卷)此诗及字皆妙绝,可与此花并美。

      明代王穉登:①(黄庭坚)楷法妍媚,,笔势纵横绝胜菊坡。②(山谷)公以道安真迹,乃双井之法大令者。翩翩欲飞而意气虚和,非若寻常务以欹侧取势者也。

      明代项元汴:(山谷书)真得英雄矍铄之气。

      明代王世贞:①山谷书刘禹锡《经伏波神祠》诗,最为奇逸,有潆洄飞舞之势。②山谷书此君轩诗,怒笔勃掣 ,有箨龙坼石势 ,悬针下垂,则轻梢遏云,槎牙外向,则须节奋张,居然墨池傍兔苑。

      明代祝允明:双井(黄庭坚) 之学,大抵韵胜,文章、诗学、书画皆然。

      明代沈周: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 “草圣”宜焉。

      明代瞿佑:宋诗以欧(欧阳修)苏(苏轼)黄(黄庭坚)陈(陈师道)为第一,渡江以後,放翁石湖诸贤诗,皆当深玩孰观,体认变化。

      明代陈献章:宋儒之大者,曰周、曰程、曰张、曰朱,世之能诗者,近则黄(黄庭坚)陈(陈师道),远则李杜。

      明代桑悦: 至宋苏(苏轼)黄(黄庭坚),披李杜之裘, 乘曹刘 之马,豪侠于千古之间, 观其规模气象, 终不出杜之规矩, 及写至达死生、 同去就处, 又前人所无, 亦能自为之祖。

      明代孙鑛:(黄庭坚)书,筋骨甚厉,而不伤态,真有箨龙坼石势。

      明代董其昌:见此本(黄庭坚《致无咎通判学士帖》),乃展坐具礼拜,知名不虚得。

      清代赵翼:北宋诗推苏、黄两家,盖才力雄厚,书卷繁富,实旗鼓相当。

      清代翁方纲:①(山谷)顾其天资之高,笔力雄健,自辟门户。②山谷诗,譬如蓉树,自根生出千枝万干,又自枝干上倒生出根来。③山谷于五古,亦用巧织,如古律然,特其气骨高耳。

      清代李调元:黄山谷七言古歌行,如歌马、歌阮,雄深浑厚,自不可没,与大苏并称,殆以是乎?

      清代方东树:①山谷学杜韩,所得甚深……入思深,造句奇崛,笔势健,足以药熟滑,山谷之长也。②山谷之妙,起无端,接无端,大笔如椽,转折如龙虎,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

      清代刘熙载:黄山谷词,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办。惟故以生字、俚语侮弄世俗,若为金、元曲家滥觞。

      清代冯煦:后山以秦七、黄九并称,其实黄非秦匹也。若以比柳,差为得之。盖其得也,则柳词明媚,黄词疏宕,而亵诨之作,所失亦均。

      清代陈宝箴:文节公僻处分宁万山中,与眉山苏氏踵起,与相颉颃。各以其亮节高怀穷极文章之变化,天下号苏黄,旷百世而无异词,固命世之豪杰哉。独其文采照耀千古,虽寸槏只字,益久而人益加贵爱。有谓读公诗如见鲁仲连李太白,不敢复论鄙事。其感发人心可谓至矣。

      民国至今

      康有为:①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其神韵绝俗出于鹤铭。②宋人之书,吾尤爱山谷。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浓,人门自媚。

      李瑞清:鲁直书无一笔不自空中荡漾而又沉着痛快,可以上悟汉晋,下开元明。

      陈衍:黄庭坚诗脱胎于杜,却自成一家。

      陈三立:(黄太史)然高吟气横秋。涪翁诗,鑱刻造化手,初不用意为。涪翁诗,奥莹出妩媚,冥搜贯万象,往往天机备。

      朱自清:(黄庭坚)是第一个有意的研究诗的技巧的人。

      朱德:黄庭坚的字苍劲有力,巧藏于拙。

      徐无闻:涪翁(黄庭坚)书 果何以, 或似回甘双井茶。

      黄锦祥:吾族钜贤,山谷著闻天下。苏门学士,才艺超绝,忠孝凛然。

      郑永晓:黄庭坚一生,历尽沧桑,几经政海波澜,从未显位执掌大权,他不苟附进,淡泊名利,批评时政,屡遭厄境。在冤屈贬谪生涯中度生,其高风亮节为众敬仰,丰绩万年。

      李志敏评价: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参考资料)

      历史影响

      黄庭坚是一位高度自觉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表现出他独到的见解以及自成体系的原创精神,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卓著的地位。黄庭坚在其一生的摸索中形成了纵横崎岖、奇宕飘逸的书风以及他所独创的“结字法”,也就是对每个字内部的矛盾关系的处理上都对后世在书法学法的问题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接下来我分别以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现当代时期三个时间分期来论述黄庭坚在书法学法方面的影响。

      (一)对宋元时期的影响

      黄庭坚的书法自成一家,特别是其行书纵横拗崛、奇宕舒展,草书奇逸洒脱、雄伟豪迈享誉整个宋代,他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就是其独特的结字和笔法。黄庭坚这一独特的书法风格致使当代庶民乃至皇帝宋徽宗都纷纷学习黄庭坚的书法。宋徽宗异常喜爱黄庭坚的书法,蔡絛《铁围山丛谈》中就有徽宗学习黄书的记录:“宋徽宗初与王晋卿诜、宗室大年令穰往来。二人者,皆喜文词,妙图画,而大年又善黄庭坚。故祐陵(宋徽宗陵号)作庭坚书体,后自成一法也。”他的后人,宋高宗赵构对他的书法也是十分的推崇,在传世书迹中的早期作品也明显地流露出这一倾向。如,绍兴二年诏颁《黄山谷书御书戒石铭》于各郡县时题首“御制戒石铭”五字及其手谕十二行,绍兴三年所书的《佛顶光明塔碑》和赐岳飞的《殄灭群寇敕》等,均是典型的黄书体势。尽管他学习的书家有很多,但也不可否认宋高宗对山谷书法的热爱。其实也正是由于两位皇帝对黄庭坚书法的认可与推崇,黄庭坚独树一帜的书法才能在宋代享有如此从高的地位,受众人所推崇。黄庭坚在宋元时期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书法的技法方面,其独特的书学理论,也被世人所重视,山谷书论中的重要范畴可以分为三个概念,即“韵”“俗”“意”。这三个概念有着深广的文化内涵和较深的禅学意蕴蕴含在内,尤其是“韵”这一概念,能够较为充分地体现了黄庭坚超俗处世的审美理想。在学习前人的作品的同时,山谷更加注重对“韵”的把握,强调书家绝对不能“俗”,曾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在如何能存韵而去俗这个问题上,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读书的好处在于让人明辨事理,不随流俗。在这一方面,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均受到了他的影响。

      (二)对明清时期的影响

      在学习黄字的书家中除了继承黄庭坚书法的基本体势外,还有一部分书家更加注重于书法的神韵,如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徐渭。在他的诗句中曾提出“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艺术主张。在明代,他是极具创造性的书家,无论是在诗书、还是在文画等领域都取得了较高的艺术造诣。徐渭早年开始学习黄庭坚,在继承黄字风韵的同时也加强调其自家风貌。他的行书代表作《女芙馆十咏卷》)正是将黄字的风韵融入到了自己的个性书风之中,这幅行书作品从表面上看似乎与黄庭坚的书法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但细细观摩,不难发现其与黄庭坚的《发愿文》在气息与神态上可以说是非常地相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诗书文画中,他最引以为豪的便是他的书法,自谓是“书法第一”。由此可见,徐渭对于黄庭坚的书法也是十分的欣赏。

      “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书画家郑燮也是学黄而又出黄的代表书家,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方面都深受黄庭坚的影响。他在《板桥提画兰竹》中说:“吾师乎!吾师乎!其吾竹之清癯雅脱乎!”他的书法作品疏宕洒脱、瘦硬古拙,在他的行楷作品中常常在笔画里又融入进了隶书的笔意,自称“六分半书”。在其瘦劲峭拔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庭坚书法的神 韵,尤其在他晚年行书代表作《行书论书轴》, 其书法风貌更能体现出黄字的神韵。除了沈周、徐渭、郑燮外,文征明、祝允明、朱耷、陈淳等书家,也或多或少得受到黄庭坚的影响,在学习取法黄庭坚的过程中融合自己个性的同时还保持了黄庭坚书法的基本体势。此外,清代恽格、吴大澂,近代的李瑞清、吴昌硕、齐白石等书家对于山谷书法也都十分地推崇,康有为也有云:“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其神韵绝俗,出于《瘗鹤铭》而加新理,则以篆笔为主”。由此看来在众多学习黄庭坚书法的书家中大多是将黄书融合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以此来丰富自身的技法的一种手段,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才是现当代书法学法的意义所在。

      (三)对当代的影响

      黄庭坚对当代书法艺术的影响基本上是通过他的一些代表作品来表现的。就目前形式来看,当代青年书家在对黄庭坚书法的取法上可以说是比较直接的,基本上都是从章法、结字法或笔法上取法黄庭坚的某一法帖,或是融合了黄庭坚代表作中几个不同法帖的形式。下面以近年来在全国性书法展览中受黄庭坚影响的书法作品为例加以考察。例如2000年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中,取法黄庭坚的中青年书家叶义权的作品《书秦观词一首》,细观该作品,更多的是取法于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其结字造型也与原帖十分相似,中锋用笔居多,但是几处长笔画却显得刻意而呆板僵硬。2015年全国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中,当代青年书法家肖楠的作品《自作<论画>中堂》中,笔法上直接取法于《诸上座帖》,同样采用横向竖排的形式,其大开大合完全取法于黄庭坚的草书特色。从内容上看,这幅作品同样是属于集字创作,虽然与原帖已极为相似,但其在笔法上还是缺乏力度,达不到力透纸背的境界。综合近几年的全国性展览中的作品来看,黄庭坚草书是被现代书家取法最多的。但是黄庭坚书法字形中宫紧收,四面开张,长笔画如长枪大戟,穿插揖让,后人学其书,在形式上可以模仿,但是境界不可求,作品个性突出,后人学习起来也就难入难出。并且,黄庭坚书法在字法的处理上,处理不好就会显得生硬呆板。由此可见,黄庭坚的书法学习起来的难度之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更多的书法家去挑战黄字、学习黄字。

      资料来源

      艺术形象

      1、2018年剧情/古装/历史剧《大宋才子黄庭坚》, 导演:张少军,黄海饰演黄庭坚

      2、2012年电视剧《苏东坡》, 导演:王文杰,陈永健饰演黄庭坚

      文学

      1、《黄庭坚传》,作者:程效,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

      2、《满目青山黄庭坚》,作者,徐徐,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2017年

      3、《黄庭坚:因风吹过蔷薇》,作者:吴梅影,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