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

文学作品

采菊东篱下采菊东篱下

《采菊东篱下》是王学泰老先生近年的一个文化随笔专辑。文章以对于隐士文化的讨论和见解为序,于皇权文化、游民文化、饮食文化的深刻讨论……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作者简介 3 内容摘要 4 内容评价 5 传达信息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采菊东篱下

      文学体裁:文化随笔专辑

      内容:皇权文化、游民文化、饮食文化

      创作年代:2006年以来

      序:隐士文化的讨论和见解

      作者简介

      王学泰,原籍山西清源,1942年底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1988年转到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比较关注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2003年退休前任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员,后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著有 《中国饮食文化史》 《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中国人的幽默》等。

      内容摘要

      这是学者王学泰的历史随笔集,收录了他自2006年以来的各类历史随笔,尤其是很多解读皇帝各种作为,探讨古代中国的隐性社会等文字值得细细品读。以对于隐士文化的讨论和见解为序,里边主要包括对于皇权文化、游民文化、饮食文化的深刻讨论,也涵盖一些人文类的就是琐忆,还有一些便是读书随笔。这些内容,恰恰反应出一个有“隐士情结”的当代学者所关注的层面和思想状态。即:绵里藏针,纵横捭阖,研究中国文化,跨越文明两界,江湖文化,游民文化,隐士文化,见人所未见,及人所难及。

      内容评价

      作者认为,文人本身的立场和性格弱点,决定了在无视道德、只讲生存的竞争环境下,彻底沦为弱者。隐士,变成了一种无奈之后的新追求。

      传达信息

      关于隐士,自古断语很多。以前有“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正论,如今有“小隐隐于MSN,大隐隐于QQ”的搞怪网络签名。虽然格调不同,但也反映了隐士这一命题的长久性,只是如今很少有人正经谈论隐士存在的可能性。

      对于多数人来说,隐士已经是一个历史名词。而在此文这个词至少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隐士不参与社会活动;二是算得上隐士的人,必须是有才能的人。所以,通常大家认为,隐士都是潇洒地拒绝高官和利禄,选择远离社会的能人。但王学泰老先生心中的隐士,虽然都是有才能的人,但恰恰是“不能”的人:“真正的隐士的大多数还是适应不了外部环境,从而选择了自我树立的人生态度。这些人是平和的,与世无争的,为了生存他们也要默默无闻地工作,一获取生存资料。”可见,他们的自我疏离是被动的,是因为“不能”,换言之,王学谈认为隐士也是“弱者”。而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洒脱,他们的生活也有很多是无奈。

      作者的这种认识,反应了众多古今文人的真实心态。文人自古不乏学识和见解,有着参与社会改变民生的渴望,但真正较深地参与社会,进入政治圈和名利场,文人本身的立场和性格弱点,决定了在无视道德、只讲生存的竞争环境下,彻底沦为弱者。在经历多次的失败之后,文人只能选择远离,选择独善其身。隐士,变成了一种无奈之后的新追求。陶渊明把这种过程曾经清楚地表达出来:“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回到作者自己的身上,他最终关注的,其实还是隐士存于当代的可能性。他也有疑问:传统的隐士文化出于小农社会,工商社会里会不会还有隐士的存在?他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后,隐士这个阶层已经完全消失。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之下,既无“隐”的必要,也无“隐”的环境。但他不排除在以后的岁月里,随着经济条件的许可,也许会有真诚的归隐者出现。我们能感觉到他的渴望。但他也知道:隐士并不是什么祥瑞,只是一种特殊心态、又有物质基础的人们生活的选择。

      也许,那还只是文人的一个梦。但其实,他这种矛盾的心态,又与隐士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