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杜甫较为知名的咏雨诗之一。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
该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通过拟人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春雨特征与成都夜雨景象,描述了春雨来得及时、滋润万物。诗人将春雨描绘得细致形象、生动活泼,别有一番风韵。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作品原文
3 字词注释
4 作品译文
5 创作背景
6 作品鉴赏
7 作品评价
8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创作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作品题材:咏物诗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作品出处:全唐诗
中文名:春夜喜雨
作品原文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1)知时节,当春乃(2)发生(3)。
随风潜(4)入夜,润物(5)细无声。
野径(6)云俱(7)黑,江船(8)火(9)独(10)明。
晓(11)看红湿处(12),花重(13)锦官城(14)。
字词注释
春夜喜雨
(1)好雨:指春雨。(2)乃:就,马上。
(3)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4)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的道路。
(7)俱:全,都。
(8)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9)火:这里是指渔火。
(10)独:独自,只有。
(11)晓:早晨。
(12)红湿处: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红,花。
(13)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垂下来。
(14)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
作品译文
好雨来得像是知道适应时节,正当春日万物在萌生。
伴着风在夜间悄悄地下着,滋润万物而轻细无声。
田野小路上笼罩着黑云,只有江上渔船夜火独明。
清晨遥望那湿湿的红花,繁花点缀了美丽的锦官城。
创作背景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居住一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作品鉴赏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颔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这首诗从夜晚写到天明,而着重在夜晚。诗人居然把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写得这样真切入微,可触可感,其艺术表现力之强,只有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差可比拟。王维写夜雪,杜甫写夜雨,各臻其妙,但都能在难下笔处写出水平来,足见他们功夫之深。杜“随风”联、王“隔牖”联,都是流水对。流水对以属对工整又一气呵成为工,此二联旗鼓相当,堪为典范。
作品评价
元·方回:“红湿”二字,或谓海棠可当。此诗绝唱。(《瀛奎律髓》)
明·胡应麟:咏物起自六朝,唐人沿袭,虽风华竞爽,而独造未闻。惟杜诸作自开堂奥,尽削前规。如题《月》:“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雪》:“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浦云。”《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皆精深奇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格则瘦劲太过,意则寄寓太深。(《诗薮》)
明·钟惺:五字可作《卫风》灵雨注脚(首句下)。(《唐诗归》)
明·谭元春:浑而幻,其幻更不易得(“随风”二句下)。以此句为雨境尤妙(“江船”句下)。“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末两句下)。(《唐诗归》)
明末清初·周珽:此诗妙在春时雨,首联便得所喜之故,后摹雨景入细,而一结见春,尤有可爱处。(《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明末清初·王嗣奭:“野径云俱黑”,知雨不遽止,盖缘“江船火明”,径临江上,从火光中见云之黑,皆写眼中实景,故妙。……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
明末清初·黄生:雨细而不骤,才能润物,又不遽停,才见好雨。三、四紧着雨说,五、六略开一步,七、八再绾合,杜咏物诗多如此,后学之圆规方矩也。五、六写雨境妙矣,尤妙能见“喜”意,盖云黑则雨浓可知。六衬五,五衬三,三衬四,加倍写“润物细无声”五字,即是如倍写“喜”字,结语更有风味。(《唐诗摘钞》)
清·仇兆鳌:雨骤风狂,亦足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随风”二句下)。(《杜诗详注》)
清·张谦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此是借“火”衬“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是借“花”衬“雨”。不知者谓止是写花,“红”下用“湿”字,可见其意。(《絸斋诗谈》)
清·何焯:“野径云俱黑”,此句暗;“江船火独明”,此句明:二句皆剔“夜”字。“晓看红湿处”二句,“细”“润”故重而不落,结“春”字,工妙。(《义门读书记》)
清·浦起龙:起有悟境,于“随风”“润物”,悟出“发生”;于“发生”悟出“知时”也。五、六拓开,自是定法。结语亦从悟得,乃是意其然也。通首下字,个个咀含而出。“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上四俱流水对。写雨切“夜”易,切“春”难:此处着眼。(《读杜心解》)
清·弘历:近人评此诗云: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是已,然非有意为之,盖其胸次自然流出而意已潜会,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诠者,如此若有意效之,即训诂语耳。(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清·纪昀: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随风”二句,虽细润,中晚人刻意或及之,后四句传神之笔,则非馀子所可到。(李庆甲集评《瀛奎律髓汇评》)
清·杨伦:李子德云:诗非读书穷理,不至绝顶;然一堕理障书魔,拖泥带水,宋人远逊晋人矣。公深入其中,掉臂而出,飞行自在,独有千古。(《杜诗镜铨》)
清·朱之荆:首剔“春”字,次点“春”字,三点“夜”字,四、五明画“夜”字,六傍托“夜”字。五、六承“无声”来,只写“夜”字耳。《初月》诗末句“晴”字,此末句“湿”字,绾合处并无着力瞻顾之痕。(《增订唐诗摘钞》)
清·宋宗元:起结多不脱“喜”意。(《网师园唐诗笺》)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唐襄阳(今属湖北)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东北),字子美。杜审言孙。曾居长安少陵,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开元时,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成忘年交。六载,应玄宗选贤诏,赴京应试,遭李林甫排斥,困居长安十年。后因献“三大礼赋”,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乱起,辗转至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返京后,因上疏援救房琯,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曾往返鄜、华、洛等地。适唐军兵溃相州,遂作“三吏”“三别”等诗。后漂泊至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曾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晚年贫病,携家眷欲北归。大历三年(768年)出蜀,闻北乱,转赴南方,病故湘江舟中。诗作揭露社会矛盾与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反映人民苦难均十分深刻,有诗史之誉。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