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创作于806年。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 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作品原文
3 字词注释
4 作品译文
5 创作背景
6 作品鉴赏
7 作品评价
8 作者简介
9 后世影响
10 作品争议
11 人物介绍
基本信息
中文名:长恨歌
类别:长篇叙事诗
创作年代:中唐
字数:840
作者:白居易
作品出处:白居易集笺校
文学体裁:七言歌行体
作品原文
长恨歌图册
长恨歌(唐)白居易
汉皇(1)重色思倾国(2),御宇(3)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4)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5)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6)无颜色(7)。
春寒赐浴华清池(8),温泉水滑洗凝脂(9)。
侍儿(10)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11)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12),芙蓉帐(13)暖度春宵。
春宵(14)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15)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16)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17),可怜(18)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19)。
骊宫(20)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21),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pí)鼓(22)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23)。
九重城阙(24)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25)。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26)。
六军(27)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28)马前死。
花钿委地(29)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30)。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31)。
峨嵋山(32)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33)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34)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35),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36)。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37)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38)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39)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40)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41)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42)未成眠。
迟迟(43)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44)。
鸳鸯瓦冷霜华(45)重,翡翠衾寒谁与共(46)?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47),能以精诚致魂魄(48)。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49)觅。
排空驭气(50)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51),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52),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53)起,其中绰约(54)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55)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jiōng)(56),转教小玉报双成(57)。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58)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59)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60),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61)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62),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63)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64)里恩爱绝,蓬莱宫(65)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huán)(66)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67)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68)。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bò)黄金合分钿(69)。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70),词中有誓两心知(71)。
七月七日长生殿(72),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73),在地愿为连理枝(74)。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75)无绝期。
字词注释
词句注释
(1)汉皇:原指汉武帝刘彻。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
(2)重色:爱好女色。倾国:绝色女子。汉代李延年对汉武帝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后来,“倾国倾城”就成为美女的代称。
(3)御宇:驾御宇内,即统治天下。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4)杨家有女:蜀州司户杨玄琰,有女杨玉环,自幼由叔父杨玄珪抚养,十七岁(开元二十三年)被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二十七岁被玄宗册封为贵妃。白居易此谓“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作者有意为帝王避讳的说法。
(5) 丽质:美丽的姿质。
(6)六宫粉黛:指宫中所有嫔妃。古代皇帝设六宫,正寝(日常处理政务之地)一,燕寝(休息之地)五,合称六宫。粉黛: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粉以抹脸,黛以描眉。此代指六宫中的女性。
(7)无颜色:意谓相形之下,都失去了美好的姿容。
(8)华清池:即华清池温泉,在今西安市临潼区南的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扩建后改名华清宫。唐玄宗每年冬、春季都到此居住。
(9)凝脂:形容皮肤白嫩滋润,犹如凝固的脂肪。《诗经·卫风·硕人》语“肤如凝脂”。
(10)侍儿:宫女。
(11)新承恩泽:刚得到皇帝的宠幸。
(12)云鬓:《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形容女子鬓发盛美如云。金步摇:一种金首饰,用金银丝盘成花之形状,上面缀着垂珠之类,插于发鬓,走路时摇曳生姿。
(13)芙蓉帐:绣着莲花的帐子。形容帐之精美。萧纲《戏作谢惠连体十三韵》:珠绳翡翠帷,绮幕芙蓉帐。
(14)春宵:新婚之夜。
(15)佳丽三千:《后汉书·皇后纪》:自武元之后,世增淫费,乃至掖庭三千。言后宫女子之多。据《旧唐书·宦官传》等记载,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皇子十宅院,皇孙百孙院,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大率宫女四万人。
(16)金屋:《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幼时,他姑妈将他抱在膝上,问他要不要她的女儿阿娇作妻子。他笑着回答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藏之。”
(17)列土:分封土地。据《旧唐书·后妃传》等记载,杨贵妃有姊三人,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日大姨,封韩国夫人。三姨,封虢国夫人。八姨,封秦国夫人。妃父玄琰,累赠太尉、齐国公。母封凉国夫人。叔玄珪,为光禄卿。再从兄铦,为鸿胪卿。锜,为侍御史,尚武惠妃女太华公主。从祖兄国忠,为右丞相。姊妹,姐妹。
(18)可怜:可爱,值得羡慕。
(19)不重生男重生女:陈鸿《长恨歌传》云,当时民谣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等。
(20)骊宫:骊山华清宫。骊山在今陕西临潼。
(21)凝丝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出舒缓的旋律。
(22)渔阳:郡名,辖今北京市平谷县和天津市的蓟县等地,当时属于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史安禄山的辖区。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鼙鼓:古代骑兵用的小鼓,此借指战争。
(23)霓(ní)裳羽衣曲:舞曲名,据说为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经唐玄宗润色并制作歌词,改用此名。乐曲着意表现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
(24)九重城阙:九重门的京城,此指长安。烟尘生:指发生战事。阙,,意为古代宫殿门前两边的楼,泛指宫殿或帝王的住所。《楚辞·九辩》:君之门以九重。
(25)千乘万骑西南行: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破潼关,逼近长安。玄宗带领杨贵妃等出延秋门向西南方向逃走。当时随行护卫并不多,“千乘万骑”是夸大之词。乘:一人一骑为一乘。
(26)翠华两句:李隆基西奔至距长安百余里的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扈从禁卫军发难,不再前行,请诛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以平民怨。玄宗为保自身,只得照办。
都门:指延秋门,安禄山 起兵叛乱,唐玄宗与杨贵妃 即由 延秋门 出 长安 ,赴 蜀 避难。
翠华: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皇帝仪仗队用。司马相如《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百余里:指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
(27)六军:指天子军队。《周礼·夏官·司马》:王六军。据新旧《唐书·玄宗纪》、《资治通鉴》等记载: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哥舒翰至潼关,为其帐下火拔归仁执之降安禄山,潼关不守,京师大骇。玄宗谋幸蜀,乃下诏亲征,仗下后,士庶恐骇。乙未日凌晨,玄宗自延秋门出逃,扈从唯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妃主,皇孙已下多从之不及。丙辰日,次马嵬驿(在兴平县北,今属陕西),诸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蕃使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玄宗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玄宗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28)宛转:形容美人临死前哀怨缠绵的样子。蛾眉:古代美女的代称,此指杨贵妃。《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
(29)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的花朵形首饰。委地:丢弃在地上。
(30)翠翘:首饰,形如翡翠鸟尾。金雀:金雀钗,钗形似凤(古称朱雀)。玉搔头:玉簪。《西京杂记》卷二: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
(31)云栈:高入云霄的栈道。萦纡(yíngyū):萦回盘绕。剑阁:又称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是由秦入蜀的要道。此地群山如剑,峭壁中断处,两山对峙如门。诸葛亮相蜀时,凿石驾凌空栈道以通行。
(32)峨嵋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玄宗奔蜀途中,并未经过峨嵋山,这里泛指蜀中高山。
(33)行宫:皇帝离京出行在外的临时住所。
(34)夜雨闻铃:《明皇杂录·补遗》:“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里暗指此事。后《雨霖铃》成为宋词词牌名。
(35)天旋地转:指时局好转。肃宗至德二年(757),郭子仪军收复长安。回龙驭:皇帝的车驾归来。
(36)不见玉颜空死处:据《旧唐书·后妃传》载:玄宗自蜀还,令中使祭奠杨贵妃,密令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焉。
(37)信马:意思是无心鞭马,任马前进。
(38)太液:汉宫中有太液池。未央:汉有未央宫。此皆借指唐长安皇宫。
(39)西宫南苑:皇宫之内称为大内。西宫即西内太极宫,南内为兴庆宫。玄宗返京后,初居南内。上元元年(760),权宦李辅国假借肃宗名义,胁迫玄宗迁往西内,并流贬玄宗亲信高力士、陈玄礼等人。
(40)梨园弟子:指玄宗当年训练的乐工舞女。梨园:据《新唐书·礼乐志》:唐玄宗时宫中教习音乐的机构,曾选"坐部伎"三百人教练歌舞,随时应诏表演,号称“皇帝梨园弟子”。
(41)椒房:后妃居住之所,因以花椒和泥抹墙,故称。阿监:宫中的侍从女官。青娥:年轻的宫女。据《新唐书·百官志》,内官宫正有阿监、副监,视七品。
(42)孤灯挑尽:古时用油灯照明,为使灯火明亮,过了一会儿就要把浸在油中的灯草往前挑一点。挑尽,说明夜已深。按,唐时宫延夜间燃烛而不点油灯,此处旨在形容玄宗晚年生活环境的凄苦。
(43)迟迟:迟缓。报更钟鼓声起止原有定时,这里用以形容玄宗长夜难眠时的心情。
(44)耿耿:微明的样子。欲曙天:长夜将晓之时。
(45)鸳鸯瓦:屋顶上俯仰相对合在一起的瓦。《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载:文帝梦殿屋两瓦堕地,化为双鸳鸯。房瓦一俯一仰相合,称阴阳瓦,亦称鸳鸯瓦。霜华:霜花。
(46)翡翠衾:布面绣有翡翠鸟的被子。《楚辞·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言其珍贵。谁与共:与谁共。
(47)临邛道士鸿都客:意谓有个从临邛来长安的道士。临邛:今四川邛崃县。鸿都:东汉都城洛阳的宫门名,这里借指长安。《后汉书·灵帝纪》:光和元年二月,始置鸿都门学士。
(48)致魂魄:招来杨贵妃的亡魂。
(49)方士:有法术的人。这里指道士。殷勤:尽力。
(50)排空驭气:即腾云驾雾。
(51)穷:穷尽,找遍。碧落:即天空。黄泉:指地下。
(52)海上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
(53)玲珑:华美精巧。五云:五彩云霞。
(54)绰约:体态轻盈柔美。《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
(55)参差:仿佛,差不多。
(56)金阙:《太平御览》卷六六。引《大洞玉经》:上清宫门中有两阙,左金阙,右玉阙。西厢:《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日庙。西厢在右。玉扃(jiong):玉门。即玉阙之变文。
(57)转教小玉报双成:意谓仙府庭院重重,须经辗转通报。小玉:吴王夫差女。双成: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这里皆借指杨贵妃在仙山的侍女。
(58)九华帐:绣饰华美的帐子。九华:重重花饰的图案。言帐之精美。《宋书·后妃传》:自汉氏昭阳之轮奂,魏室九华之照耀。
(59)珠箔:珠帘。银屏:饰银的屏风。逦迤:接连不断地。
(60)新睡觉:刚睡醒。觉,醒。
(61)袂(mèi):衣袖。
(62)玉容寂寞:此指神色黯淡凄楚。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形容泪痕满面。
(63)凝睇(dì):凝视。
(64)昭阳殿: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寝宫。此借指杨贵妃住过的宫殿。
(65)蓬莱宫: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贵妃在仙山的居所。
(66)人寰(huán):人间。
(67)旧物:指生前与玄宗定情的信物。
(68)寄将去:托道士带回。
(69)钗留二句:把金钗、钿盒分成两半,自留一半。擘:分开。合分钿:将钿盒上的图案分成两部分。
(70)重寄词:贵妃在告别是重又托他捎话。
(71)两心知:只有玄宗、贵妃二人心里明白。
(72)长生殿:在骊山华清宫内,天宝元年(742)造。按“七月”以下六句为作者虚拟之词。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中云:“长生殿七夕私誓之为后来增饰之物语,并非当时真确之事实”。“玄宗临幸温汤必在冬季、春初寒冷之时节。今详检两唐书玄宗记无一次于夏日炎暑时幸骊山。”而所谓长生殿者,亦非华清宫之长生殿,而是长安皇宫寝殿之习称。
(73)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据说只有一目一翼,雌雄并在一起才能飞。
(74)连理枝:两株树木树干相抱。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
(75)恨:遗憾。绵绵:连绵不断。
作品译文
长恨歌
唐明皇偏好美色,当上皇帝后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美女,却都是一无所获。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十分娇艳,养在深闺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丽质、倾国倾城让她很难埋没世间,果然没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
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官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
春寒料峭时,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凝脂一般的肌肤。
侍女搀扶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恩宠。
鬓发如云颜脸似花,头戴着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
情深只恨春宵短,一觉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深恋儿女情温柔乡,从此再也不早朝。
承受君欢侍君饮,忙得没有闲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夜侍寝。
后宫中妃嫔不下三千人,却只有她独享皇帝的恩宠。
金屋中梳妆打扮,夜夜撒娇不离君王;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更添几许风韵。
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杨家门楣光耀令人羡慕。
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变了心意,变成重女轻男。
骊山上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风过处仙乐飘向四面八方。
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
渔阳叛乱的战鼓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九重宫殿霎时尘土飞扬,君王带着大批臣工美眷向西南逃亡。
车队走走停停,从延秋门西出长安才百余里。
六军停滞不前,要求赐死杨玉环。君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马嵬坡下缢杀杨玉环。
贵妃头上的饰品,抛撒满地无人收拾。翠翘金雀玉搔头,珍贵头饰一根根。
君王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头看贵妃惨死的场景,血泪止不住地流。
秋风萧索扫落叶,黄土尘埃已消遁,回环曲折穿栈道,车队踏上了剑阁古道。
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无色,日月无光。
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行宫里望月满目凄然,雨夜听曲声声带悲。
叛乱平息后,君王重返长安,路过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
萋萋马嵬坡下,荒凉黄冢中,佳人容颜再不见,唯有坟茔躺山间。
君臣相顾,泪湿衣衫,东望京都心伤悲,信马由缰归朝堂。
回来一看,池苑依旧,太液池边芙蓉仍在,未央宫中垂柳未改。
芙蓉开得像玉环的脸,柳叶儿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不心生悲戚?
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
兴庆官和甘露殿,处处萧条,秋草丛生。宫内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有人扫。
戏子头已雪白,宫女红颜尽褪。晚上宫殿中流萤飞舞,孤灯油尽君王仍难以入睡。
细数迟迟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遥望耿耿星河天,直到东方吐曙光。
鸳鸯瓦上霜花重生,冰冷的翡翠被里谁与君王同眠?
阴阳相隔已一年,为何你从未在我梦里来过?
临邛道士正客居长安,据说他能以法术招来贵妃魂魄。
君王思念贵妃的情意令他感动。他接受皇命,不敢怠慢,殷勤地寻找,八面御风。
驾驭云气入空中,横来直去如闪电,升天入地遍寻天堂地府,都毫无结果。
忽然听说海上有一座被白云围绕的仙山。
玲珑剔透楼台阁,五彩祥云承托起。天仙神女数之不尽,个个风姿绰约。
当中有一人字太真,肌肤如雪貌似花,好像就是君王要找的杨贵妃。
道士来到金阙西边,叩响玉石雕做的院门轻声呼唤,让小玉叫侍女双成去通报。
太真听说君王的使者到了,从帐中惊醒。穿上衣服推开枕头出了睡帐。逐次地打开屏风放下珠帘。
半梳着云鬓刚刚睡醒,来不及梳妆就走下坛来,还歪带着花冠。
轻柔的仙风吹拂着衣袖微微飘动,就像霓裳羽衣的舞姿,袅袅婷婷。寂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
含情凝视天子使,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的姻缘早已隔断,蓬莱宫中的孤寂,时间还很漫长。
回头俯视人间,长安已隐,只剩尘雾。
只有用当年的信物表达我的深情,钿盒金钗你带去给君王做纪念。
金钗留下一股,钿盒留下一半,金钗劈开黄金,钿盒分了宝钿。
但愿我们相爱的心,就像黄金宝钿一样忠贞坚硬,天上人间总有机会再见。
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语中誓言只有君王与我知。
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我们共起山盟海誓。
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
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作品鉴赏
长恨歌
《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著。艺术特色
这篇诗是白居易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祖国古典诗歌中抒情诗与叙事诗密切结合的典范之一。诗篇一开头,对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谴责的,但发展下去,诗人却用自己的感情、想象丰富了这个故事,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以更普遍的意义,使得作者自己和广大读者都对之产生了高度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玄宗早年励精图治,因此有开元治世;晚年荒淫无道,因此有天宝乱世。诗人面对这种具体现实,对这位天然尊长形成了矛盾而复杂的感情,有时颂美怀念,有时批评斥责,《长恨歌》则兼而有之。这是由诗人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的认识所决定的。在创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写讽喻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情、景、理的完美结合结构,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语言方面,音节和谐,句式骈散结合,并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及其作用,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染力。人的悲剧性命运及以庄禅思想为依托对这种命运的超越,对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愉悦的追求 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主题思想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应该说,写作之初,白居易至少在主观上是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的,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性爱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性爱是消灭不了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好是“不如不遇倾城色”。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有一段话:叔向母曰:“甚美必甚恶。”李延年歌曰:“倾国复倾城。”此之谓也。 这段话大概可以代表中唐士人对这一 问题的最后思考。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作品评价
唐代陈鸿《长恨歌传》: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邪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歌既成,使鸿传焉。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代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华岳干天。然自李飞数贤,多以粉黛为乐天之罪,殊不谓《三百五篇》多乎女子,盖在所指说如何耳。至如《长恨歌》云:“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此刺以男女不常,阴阳失伦。其意险而奇,其文平而易,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哉!
唐代孟棨《本事诗》:诗人张祜,未尝识白公。白公刺苏州,祜始来谒。才见白,白曰:“久钦籍,尝记得君款头诗。”祜愕然曰:“舍人何所谓?”白曰:“‘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非款头何邪?”张顿首微笑,仰而答曰:“祜亦尝记得舍人目连变。”“何也?”祜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非目连变何邪?”遂与欢宴竟日。
北宋田锡《贻陈季和书》:乐天有《长恨词》《霓裳曲》、五十讽谏,出人意表,大儒端士,谁敢非之!
北宋李觏《读长恨辞二首》:(其一)玉辇迢迢别紫台,系环衣畔忽兴哀。临邛谩道蓬山好,争奈人间有马嵬。(其二)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白乐天《长恨歌》云:“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峨嵋在嘉州,与幸蜀路全无交涉。……此亦文章之病也。
北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唐人咏马嵬之事者多矣。世所称者,刘禹锡曰:“官军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辉。”白居易曰:“六军不发争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此乃歌咏禄山能使官军皆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诛杨妃也。噫!岂特不晓文章体裁,而造语蠢拙,抑已失臣下事君之礼矣。
北宋范温《潜溪诗眼》:白乐天《长恨歌》,工矣,而用事犹误。“峨眉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不行峨眉山也,当改云“剑门山”。“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长生殿乃斋戒之所,非私语地也。华清宫自有飞霜殿,乃寝殿也。当改长生为飞霜,则尽矣。
北宋吴幵《优古堂诗话》:白乐天《长恨歌》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盖用李太白应制《清平乐》词云:“女伴莫话孤眠,六宫罗绮三千。一笑皆生百媚,宸衷教在谁边。”
张戒《岁寒堂诗话》:“首云:‘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后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又云:‘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此固无礼之甚。‘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此下云云,殆可掩耳也。‘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此等语,乃乐天自以为得意处,然而亦浅陋甚。”
赵翼《瓯北诗话》:“古来诗人,及身得名,未有如是之速且广者。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又有《琵琶行》一首助之。此即全无集,而二诗已自不朽,况又有三千八百四十首之工且多哉!”
王楙《野客丛书》:“诗人讽咏,自有主意,观者不可泥其区区之词。《闻见录》曰:乐天《长恨歌》‘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岂有兴庆宫中夜不点烛,明皇自挑灯之理?《步里客谈》曰:陈无己《古墨行》谓‘睿思殿里春将半,灯火阑残歌舞散。自书小字答边臣,万国风烟入长算。’‘灯火阑残歌舞散’,乃村镇夜深景致,睿思殿不应如是。二说甚相类。仆谓二词正所以状宫中向夜萧索之意,非以形容盛丽之为,固虽天上非人间比,使言高烧画烛,贵则贵矣,岂复有此恨等意邪?观者味其情旨斯可矣。”
周紫芝《竹坡诗话》:“白乐天《长恨歌》云:‘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气韵之近俗也。东坡作送人小词云:‘故将别语调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虽用乐天语,而别有一种风味,非点铁成黄金手,不能为此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以长恨歌之壮采,而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四字,才有余也。”
中国古代文史学家程千帆《〈长恨歌〉与〈圆圆曲〉》:汉武、唐玄与夫李、杨二妃之事,其迹固同,而《歌》有“汉皇重色思倾国”之语,《传》有“如汉武帝李夫人”之文,尤为本证。诗中先出汉皇之重色,后叙道士之致魂,既免突兀,而长篇布署,亦用此以见照应。……《长恨歌》所用之事,初虽假作暗喻,然其后半则由典实之比拟,进而为故事之演化。故所作之描写与所暗用之典实,始近而终远。其结果挥空成有,乃变为全诗整个本事中之一部分。是因中有创也。
现代学者、词学家夏承焘《读〈长恨歌〉——兼评陈寅恪教授之〈笺证〉》:《长恨歌》乃自来传诵最广之长篇纪事诗,亦乐天平生文事之极作,虽其自述尚有歉词,然百世公评有时反胜于作者寸心也。推其致盛之由,约有二事:其一,关于故事者。明皇、杨妃之一生,极人世荣华旖旎之享乐,复有一哀怨动人之结局,相形益彰,为我国最酣恣浪漫之情场故事。(《孔雀东南飞》但具其阴暗之一面,以此点言,美善犹憾。)其一,关于文术者。白氏以其轻扬流利之笔,写此缠绵哀怨之情,风华蕃艳之中,无一艰难奥涩之词,既能文情相生,又恰与一般绮年儿女之心口相应。集此二因,故流照艺林,光景常新。评家高论,即间有致不满之词者,如赵次公注杜诗,引苏子由语,以诗法繁简不同,谓此歌不如杜之《哀江头》。然一二学人老宿之偏见,不能夺千百载文家之深嗜也。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河南新郑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六世祖北齐五兵尚书白建迁居韩城,曾祖又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后世影响
白居易生前诗名已甚著,上至皇帝,下至庶民,没有不知乐天的。其“名入众耳”的原因,主要是早年的作品《长恨歌》。他在《与元九书》中自述:“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又云:“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两相比较,再推之以时事情理,可知时人最喜爱的实为《长恨歌》而非《秦中吟》之类。这类长篇叙事诗,在一气舒卷之中,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情节描写和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在语言音节上以律调参融入乐府歌行,特别显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当时号为“元和体”,又称为“千字律诗”。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永和宫词》和《圆圆曲》,甚至于近代诗人王闿运的《圆明园词》等作品的创作风格都曾受此影响。
《长恨歌》风行海内,受其影响的作品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稗官野史、笔记小说,如唐代李肇《唐国史补》、郑处诲《明皇杂录》、卢肇《逸史》等。《唐国史补》中的“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的叙述,当是受《长恨歌》“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影响。第二类是文人的文学创作。相比于第一类,这一类受《长恨歌》的影响更大。首先是从《长恨歌》咏唱杨贵妃沐浴华清池与长生殿唐玄宗和杨贵妃夜半密誓以来,引起了唐人吟咏华清池、华清宫和长生殿的浓厚兴趣,以此为题材的作品骤然增多。《长恨歌》问世前的诗歌以泛咏为多,其后的作品则大都把华清池、华清宫、长生殿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紧密联系了起来,这和《长恨歌》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如李商隐《华清宫》:“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其次,计有功《唐诗纪事》载:“马嵬太真缢所,题诗者多凄感。”这不仅是时代与题材使然,也与《长恨歌》的影响不无关系。如于濆《马嵬驿》:“常经马嵬驿,见说坡前客。一从屠贵妃,生女愁倾国。是日芙蓉花,不如秋草色。当时嫁匹夫,不妨得头白。”高骈《马嵬驿》:“玉颜虽掩马嵬尘,冤气和烟锁渭津。蝉鬓不随銮驾去,至今空感往来人。”尤为明显的是李商隐的七律《马嵬》,与《长恨歌》的题材和感情基调竟惊人地一致:“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宋代,《绿窗新话》中就收集了不少有关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小说作品,如《杨贵妃舞霓裳曲》《明皇爱花奴羯鼓》《杨贵妃窃宁王玉笛》《唐明皇咽助情花》等。刘斧《青琐高议》也收录了《骊山记》《温泉记》《贵妃袜事》《马嵬行》小说四篇。尤可注意的是,宋代还出现了在唐玄宗和杨贵妃故事演变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小说《杨太真外传》。作者乐史以陈鸿《长恨歌传》(演绎《长恨歌》的故事)为主要框架,摭采《明皇杂录》《开天传信记》《安禄山事迹》《酉阳杂俎》等笔记小说,润饰成《杨太真外传》。《杨太真外传》不仅在故事情节上对《长恨歌传》多有承袭,而且其“有道士杨通幽自蜀来……皇心震悼,日日不豫,其年夏四月,南宫宴驾”一段,与通行本《长恨歌传》几无一字删易;其“非徒拾杨妃之故事,且惩祸阶而已”,显然是通行本《长恨歌传》“创作缘起”关于《长恨歌》创作意图推测的又一新版本。
一般认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最晚在宋、金对峙时期就已经被搬上舞台。元代以后,唐玄宗和杨贵妃故事的演绎主要出现在戏曲领域,许多戏剧家都涉足了这一题材。主要作品有关汉卿《唐明皇哭香囊》、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宫》、庾天锡《杨天真华清池》《杨太真霓裳怨》、李直夫《念奴娇乐》、岳伯川《罗光远梦断杨贵妃》、汪道昆《唐明皇七夕长生殿》、叶宪祖《鸳鸯寺冥勘陈玄礼》、戴应鳌《钿合记》、吾邱瑞《合钗记》、王湘《梧桐雨》、徐复祚《梧桐雨》、吴世美《惊鸿记》、钮格《磨尘鉴》、孙郁《天宝曲史》、洪昇《长生殿》、唐英《长生殿补》、许廷录《蓬壶院》等。这些作品的构思或多或少受到了《长恨歌》的启发。例如,《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第四折是根据《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渲染而成,剧本题目也正来源于此。在故事情节上,《长生殿》继承了《长恨歌》纯化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传统,把杨贵妃写成一个宫女,隐去了出于寿邸的事实;在情感氛围上,《长生殿》以《长恨歌》为基础,给予更为浓重的渲染,如第二十九出《闻铃》把《长恨歌》的“夜雨闻铃肠断声”渲染成一百余字的曲子;在遣词造句上,《长生殿》或化用、或直接引用《长恨歌》的词句而无生拉硬凑之弊,使之与整部作品浑然一体。
进入现代,《长恨歌》及其衍生作品中有关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被改编成戏曲小说、人物传记,反映了现代人对两人爱情故事的新思考、新评价。如南宫博创作的长篇小说《杨贵妃》、吴因易创作的系列小说《宫闱惊变》《开元盛世》《魂销骊宫》《天宝狂飙》等。此外,在戏剧、电影、电视方面,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是活跃的艺术形象,编导和表演艺术家都不满足于按照传统架构情节,而体现出对“老故事”的新诠解。如赵大民、李郁文所编话剧《唐明皇与杨贵妃》,让唐明皇和晚其八十年的白居易对话,在梨树的见证下,共同讨论《长恨歌》;姜朝皋、李景文创作的京剧剧本《贵人遗香》,则以马嵬坡为引子,导出一段曲折复杂的故事。经过改编的昆曲《长生殿》,突出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歌颂了他们的生死不渝和坚贞执着;越剧《杨贵妃》则从另一角度改造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把他们作为一对具有卓绝才艺的艺术家来描绘。由王元龙、李丽华主演的电影《杨贵妃》仍师承清代民间俗曲中的杨贵妃秽乱春宫之意;而电影《杨贵妃》、电视剧《唐明皇》,则抛弃了简单的批判或歌颂,展现了更广阔、更复杂的社会矛盾与人物的心理世界。
除此之外,《长恨歌》中还有不少经典名句,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被后人一再引用,成为描写爱情的名句。像“天生丽质”“回眸一笑”“渔阳鼙鼓”“天旋地转”“梨园弟子”“碧落黄泉”“虚无缥缈”“仙山琼阁”“珠箔银屏”“梨花带雨”“镜破钗分”“比翼连枝”“此恨绵绵”等成语也是出自此诗。
海外影响
一般认为,《长恨歌》是因《白氏长庆集》的东渡而在日本流传开来的。《长恨歌》传入日本,可谓“举世皆学之”,而且“盛而不衰”。它不仅被收录到《千载佳句》《和汉朗咏集》《新撰朗咏集》等书中,被广为传诵,而且受到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的普遍欢迎。平安时代的宇多天皇曾命画师将《长恨歌》的人物故事绘在屏风上,又命诗人纪贯之和伊势作成和歌来吟诵。《伊势集》中有以《长恨歌》所载唐玄宗和杨贵妃故事为题材的和歌十首,以相互唱和的形式再现了《长恨歌》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据《更级日记》等书介绍,在日本还有把《长恨歌》改写成故事、绘制成画册的。至镰仓时代后期,又有《长恨歌》的单行抄本(正安二年附有后记的古抄本)流传于世。另外,日本的注释性书籍,如《河海抄》《湖月抄》《细流抄》《弄花抄》及明治以后吉泽义则的《对校〈源氏物语〉新释》的校注等,都摘引过《长恨歌》。
《长恨歌》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引发了日本作家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浓厚兴趣,使《长恨歌》的故事不断出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其中,平安时代的宫廷女作家紫式部于十一世纪写成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较为有名。《源氏物语》不但直接引用、化用了《长恨歌》的词句,述及了《长恨歌》的故事,而且其中的《桐壶》《魔法使》等卷均以唐玄宗对杨贵妃生前的宠爱、死后的悲悼,以及派遣方士仙山寻觅等情节为蓝本。《今昔物语》《俊赖无名抄》《唐物语》《太平记》《曾我物语》等书中亦可见到同一题材的作品。从十七世纪初开始,一种被称作“假名草子”的通俗性短篇小说盛行日本,而中国的传奇小说是其题材的重要来源,如《杨贵妃物语》即取材于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等。当代日本作家渡边龙策收集了杨贵妃在日本的传说,创作了《杨贵妃复活秘史》。当代日本文坛泰斗井上靖,也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创作了历史小说《杨贵妃传》。可以说,《长恨歌》的故事在日本已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了。
作品争议
由于《长恨歌》写的是帝王和后妃的爱情悲剧,也由于诗人对他所写的这个悲剧不是持完全批判的态度,表现的思想情绪甚为复杂,所以围绕诗歌的主题历来争议很多。早在20世纪20年代,俞平伯在《〈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一文中认为,《长恨歌》记录了一件皇家逸闻,杨贵妃在马嵬坡并没有被赐死,后来她换装隐逃,流落民间。唐玄宗晚年对杨贵妃的思念,不是死别之苦,而是生离之恨。这一见解对后来隐事说和爱情说主题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在《〈长恨歌〉笺证》一文中提出了“鉴惑”说,认为《长恨歌》是为讥讽唐玄宗多内宠而作,这一见解直接影响到讽谕说主题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长恨歌》主题研究先后出现了三种观点:其一,认为《长恨歌》的主题表现在讽刺唐玄宗的方面,由此暴露了皇家的罪恶;其二,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歌颂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其三,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兼及讽刺与爱情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了双重主题。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长恨歌》的主题研究走向深入,先后出现了隐事说、讽谕说、爱情说、感伤说、自伤说和多重主题说等六种不同的观点。
首先提出隐事说的是俞平伯。在此说的基础上,周煦良加以引申和佐证,认为“诗的中心思想是写杨妃不忠实于爱情”,诗后半部分所写的内容表明杨贵妃对唐玄宗已忘得一干二净,诗的末尾二句“乃诗人结语,不接杨妃”。在写作方面,《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传述大体相同,陈鸿《长恨歌传》末云:“夫希代之事非与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唐玄宗和杨贵妃之事既载于国史,又何必担心“与时消没”呢?据此,《长恨歌》所述实为“世所不闻”的隐事。俞平伯基本上同意周煦良的看法,但他又认为末二句“实遥应篇首”“本意固在惩尤物窒乱阶,却又不能扬家丑显国恶,故贬褒互用,美中有刺”。从中可知俞平伯对其旧说提出了修正,但从总体上看,隐事说的观点没有改变。曾有李宗为、刘永濂等人发表看法,认为隐事说过于牵强,难以成立。隐事说不是从文本出发,推测的成分太多,一定程度上有背离文本之嫌,或许人们因此对隐事说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热情。
讽谕说认为《长恨歌》讽刺了唐玄宗荒淫误国,劝诫君王制情节欲,以守君道。自陈寅恪《〈长恨歌〉笺证》一文发表后,支持者甚众。持讽谕说的代表人物是周天,他指出《长恨歌》描写的人物和情节都取材于安史之乱。以此为背景,周天以真人真事为《长恨歌》作笺证,论证酿成安史之乱以及马嵬兵变、妃死国危、生民涂炭的悲剧起因,进而认为出现这一悲剧实由唐玄宗迷恋杨贵妃、宠信诸杨集团和安禄山、贪欢怠政而起。此外,周天又从《长恨歌》本身入手,认为前半部分明显地带有讽刺的思想内涵,后半部分改为抒情浪漫笔调,并非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而是写杨贵妃的“生亦惑,死亦惑”(《李夫人》),说明唐玄宗继续执迷不悟。在这里,周天突出了作品的讽谕和鉴戒意义。周天的论著《〈长恨歌〉笺说稿》发表后,许多学者表示支持讽谕说。刘西建认为《长恨歌》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惋惜唐玄宗由于自怠、纵欲而不能善始善终,终于断送了事业;第二部分诗人把惋惜之情扩展到唐玄宗个人生活的痛苦以及他和杨贵妃爱情生活的毁灭方面。“诗人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荒淫误国的讥讽和对他们彼此怀恋的描写,表达了对唐玄宗晚节不保的深切惋惜之情,以告诫后来的帝王慎始善终。稍后,陈兹信从白居易的创作思想和意图上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不是真正的爱情,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怀念只是一种怀旧,进而得出结论否定爱情说,肯定讽谕说。这一时期支持讽谕说的还有张殿臣、娄瑞怀等人。讽谕说虽然获得了广泛支持,但也遭到了非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这一观点过分强调了“以史论诗”,忽视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区别;其二,过分强调《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一体,忽视了两者之间的独立性。
率先提出爱情说的是张安祖。主要论据如下:其一,他认为白居易对《长恨歌》的主题早有交待。白居易指出:“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风情意谓描写爱情。其二,从《长恨歌》的内容看,作品前半部分虽有讽刺,但讽意极轻,所谓劝百讽一;作品后半部分则充分地表现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颂歌。其三,从选材看,白居易对史实进行了取舍,对那些可能影响唐玄宗和杨贵妃形象的都做了最大限度的舍弃或巧妙的变动。稍后,马茂元、王松龄在《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一文中指出:作品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已脱离了他们的“历史原型”,作品中所描写的爱情悲剧已不再“仅仅是帝王宫妃的离合,而具有普通男女爱情的悲剧的性质”。因此,既要看到作品“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歌颂了爱情的坚贞专一,倾诉了对他们在爱情上不幸遭遇的深刻同情”,同时也要看到作品“在客观上反映了李、杨故事的原始创造者——处在中唐战乱时代的人们(包括文人)对美满爱情的理想和渴求。”霍巨燃、李雪竹则在《应识深情“长恨”中》一文中表示,作品中唐玄宗和杨贵妃都是令人同情的人物,《长恨歌》政治色彩淡薄,篇中多为对爱情的咏叹,而且白居易把其作为爱情颂歌来写,是有其群众基础和文学原因的。王一娟从白居易早年的生活经历入手,指出白居易早年的爱情经历对《长恨歌》的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他面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悲欢离合故事的时候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着力刻画了两人爱情被意外事件毁灭后的遗恨。此外,持爱情主题说的还有张红、朱安义等人。持爱情说观点的主要是从文本分析来推导其结论的。从表面上看,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似乎不太注重隐事说、讽谕说等方面的成果,但这一研究方法的提出却是在西方接受美学理论的影响下形成的。
感伤说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感伤国家的衰退、盛世的一去不返。在批判讽谕说、爱情说及多重主题说片面性的基础上,王新霞主张把《长恨歌》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发展的潮流中考察,认为《长恨歌》是一首“感伤盛世衰亡的长诗”,是一曲感伤一去不复返的繁华时代的“无尽的哀歌”。“‘长恨’的含义,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中直接描写的李、杨爱情悲剧性结局的长恨;另一方面是作者借这个题材所要抒写的哀伤盛世衰亡的绵绵长恨。前者是现象,后者才是本质。”陈允吉从唐代变文入手发表了《从〈欢喜国王缘〉变文看〈长恨歌〉的故事构成——兼述〈长恨歌〉与佛经文学的关系》一文,明确地指出《长恨歌》是一首感伤诗,并对其感伤主题做出扼要的论述。这一时期,支持感伤说的还有金学智、薛亚康等人。感伤主题说的来源与白居易自己的认识有直接的关系。白居易曾将其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并认为感伤诗为“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于叹咏者”(《与元九书》)之作。以此来思考感伤主题说的立论基础,当白居易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的时候,《长恨歌》的主题就已经确定。持感伤说的研究者从白居易本人对《长恨歌》的认识入手自然是正确的,然而艺术形象永远大于思想,同时也大于诗人自己的认识。当文学研究与读者接受联系在一起时,这一观点无疑又有它的不足之处。
与感伤说大同小异的观点是自伤说。感伤说的视点是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而自伤说则认为白居易是借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抒写个人的情怀和喟叹。王拾遗在《“他生未卜此生休”——论〈长恨歌〉的主题》一文中指出:白居易在符离与一个名叫“湘灵”的女子相爱,但为礼教所限而忍痛分别。因此,《长恨歌》寄托了诗人自己的长恨。李桂奎在《论〈长恨歌〉即对人生苦闷的诉说》一文中认为,“《长恨歌》意为‘歌长恨’,是一首感伤诗,它所咏叹的是以情爱为主体的苦闷人生。”白居易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张煌绪在《情爱自伤是〈长恨歌〉的隐梦》中通过《长恨歌》与白居易情爱自伤诗在深层心理上的互感研究,得出“《长恨歌》不朽的艺术魅力就是诗人早年情爱自伤心理沉淀”的结论。王军辉在《人之挽歌——〈长恨歌〉新解读》中也指出:《长恨歌》的主题是,白居易在追思唐明皇的过程中感叹人生,抒发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自身的哀怜挽悼之情的“人之挽歌”。
多重主题说又可分为双重主题说和双重以上的主题说。于长洪、刘光年在《关于〈长恨歌〉主题思想的讨论》中认为,《长恨歌》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及酿成战乱的描写,一方面表达了对腐败政治的暴露和批判,借以讽上;另一方面表达了对两人爱情悲剧的同情,借以化下。诗歌同时并重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了暴露与歌颂、讽谕与同情的统一。这是双重主题说的典型观点。稍后,郭象在《主观动机与客观艺术效果相矛盾的杰作——〈长恨歌〉主题试探》一文中指出:“作者要借明皇和杨妃的悲剧故事来讽谕统治者因荒淫而误国误身,造成绵绵长恨,而客观艺术效果却以饱蘸的笔墨不知不觉地谱写了一首李、杨爱情颂歌”。此外,持双重主题说的还有朱东润、郭预衡、刘大杰等老一辈学者。较早地在双重主题说的基础上提出多重主题说的是蹇长春。他在《〈长恨歌〉主题平议——兼论〈长恨歌〉悲剧意蕴的多层次性》一文中认为:“首先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看,《长恨歌》描写的是一个凄楚动人的爱情悲剧;其次,从政治历史的角度看,李、杨的悲剧又可以看作政治悲剧;再次,把李、杨的悲剧看作富有象征意义的时代悲剧,则其时代感伤的主题当可以成立。”进而《长恨歌》中的爱情主题、政治主题、时代主题和感伤主题各有依附。同时这三重主题是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稍后,金学智在《〈长恨歌〉的主题多重奏——兼论诗人的创作心理与诗中的性格悲剧》一文中指出:《长恨歌》以“情”为线索,贯穿于悲剧情节的始终,并串起了追怆感伤的正主题和追恋盛世、讽谕规正的副主题,使主题群交响重奏,复调和鸣。此外,支持多重主题说的还有陈慧敏等人。双重主题说到多重主题说的出现,表明《长恨歌》的主题研究是永远说不完的,这正应了“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
人物介绍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生于神都洛阳,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杨玉环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她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白的《清平调》则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