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竹子

南天竹子南天竹子

南天竹子,中药名。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的果实。分布于福建、浙江、山东、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陕西、河南等地。具有敛肺止咳,平喘之功效。常用于久咳,气喘,百日咳。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入药部位 3 性味 4 归经 5 功效 6 主治 7 相关配伍 8 用法用量 9 禁忌 10 采集加工 11 生理特性 12 生长环境 13 药材性状

      基本信息

      中药名称:南天竹子

      界:植物界

      纲:双子叶植物纲

      科:小檗科

      种:南天竹

      采收时间:秋季果实成熟时或至次年春季采收

      毒 性:有毒

      别 名:红杷子、天烛子、天竺子、红枸子、南竹子、钻石黄

      门:被子植物门

      目:毛茛目

      属:南天竹属

      分布区域:福建、浙江、山东、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陕西、河南

      用 量:6-15g;或研末

      入药部位

      果实。

      性味

      味酸、甘,性平。

      归经

      归肺经。

      功效

      敛肺止咳,平喘。

      主治

      用于久咳,气喘,百日咳。

      相关配伍

      1、解砒毒,食砒垂死者:南天竹子四两,擂水服之。如无鲜者,即用干子一、二两煎汤服亦可。(《纲目拾遗》)

      2、治下疳久而溃烂,名蜡烛疳:红杷子烧存性一钱,梅花冰片五厘。麻油调搽。(王玷桂《不药良方》)

      3、治八角虱:红杷子同水银捣烂擦之。亦可浸酒,去风痹。(《纲目拾遗》)

      4、治小儿天哮:经霜天烛子、蜡梅花各三钱,水蜒蚰一条。俱预收,水煎服。(《串雅内编》三奇顶)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研末。

      禁忌

      外感咳嗽初起慎服。本品有毒,过量服用,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产生痉挛。严重时,可导致呼吸中枢麻痹,心力衰竭而死亡。

      采集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或至次年春季采收,剪取果枝,摘取果实,晒干。置干燥处,防蛀。

      生理特性

      常绿小灌木。茎常丛生而少分枝,高1-3米,光滑无毛,幼枝常为红色,老后呈灰色。叶互生,集生于茎的上部,三回羽状复叶,长30-50厘米;二至三回羽片对生;小叶薄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10厘米,宽0.5-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冬季变红色,背面叶脉隆起,两面无毛;近无柄。圆锥花序直立,长20-35厘米;花小,白色,具芳香,直径6-7毫米;萼片多轮,外轮萼片卵状三角形,长1-2毫米,向内各轮渐大,最内轮萼片卵状长圆形,长2-4毫米;花瓣长圆形,长约4.2毫米,宽约2.5毫米,先端圆钝;雄蕊6,长约3.5毫米,花丝短,花药纵裂,药隔延伸;子房1室,具1-3枚胚珠。果柄长4-8毫米;浆果球形,直径5-8毫米,熟时鲜红色,稀橙红色。种子扁圆形。花期3-6月,果期5-11月。

      生长环境

      产于福建、浙江、山东、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陕西、河南。生于山地林下沟旁、路边或灌丛中。海拔1200米以下。

      药材性状

      浆果球形,直径6-9mm,表面黄红色、暗红色或红紫色,平滑,微具光泽,有的局部下陷,先端具突起的宿存柱基,基部具果柄或其断痕。果皮质松脆,易破碎。种子两面三刀粒,略呈半球形,内面下凹,类白色至黄棕色。气无,味微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