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蜡梅花
蜡梅花
蜡梅花,中药名。为蜡梅科植物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Linn.)Link的花蕾。分布于华东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解暑清热,理气开郁之功效。常用于暑热烦渴,头晕,胸闷脘痞,梅核气,咽喉肿痛,百日咳,小儿麻疹,烫火伤。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贮藏
3 入药部位
4 性味
5 归经
6 功效
7 主治
8 相关配伍
9 用法用量
10 使用注意
11 炮制
12 形态特征
13 生长环境
14 性状鉴别
15 药理作用
16 现代应用
17 相关论述
18 附注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蜡梅花
别称:黄梅花、腊梅花、铁筷子花、雪里花、巴豆花、蜡花
界:植物界
属:蜡梅属
种:蜡梅
采收时间:在花刚开放时
毒性:小毒
目:毛茛目
科:蜡梅科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分布区域:华东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
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入药部位
花蕾。
性味
味辛、甘、微苦,性凉,小毒。
归经
归肺、胃经。
功效
解暑清热,理气开郁。
主治
暑热烦渴,头晕,胸闷脘痞,梅核气,咽喉肿痛,百日咳,小儿麻疹,烫火伤。
相关配伍
1、治汤火伤:蜡梅花(以)茶油浸(涂)。(《岭南采药录》)
2、治久咳:铁筷子花9g。泡开水服。(《贵州民间药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浸油涂或滴耳。
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
炮制
移栽后3-4年开花。在花刚开放时采收。用无烟微火炕到表面显干燥时取出,等回潮后,再行复炕,这样反复1-2次,炕到金黄色全干即成。
二、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梗、叶,筛去灰屑。
形态特征
蜡梅,又名蜡木、岩马桑、臭蜡梅、荷花蜡梅、金黄茶、大叶蜡梅。落叶灌木,高达4米;幼枝四方形,老枝近圆柱形,灰褐色,无毛或被疏微毛,有皮孔;鳞芽通常着生于第二年生的枝条叶腋内,芽鳞片近圆形,覆瓦状排列,外面被短柔毛。叶纸质至近革质,卵圆形、椭圆形、宽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有时长圆状披针形,长5-25厘米,宽2-8厘米,顶端急尖至渐尖,有时具尾尖,基部急尖至圆形,除叶背脉上被疏微毛外无毛。花着生于第二年生枝条叶腋内,先花后叶,芳香,直径2-4厘米;花被片圆形、长圆形、倒卵形、椭圆形或匙形,长5-20毫米,宽5-15毫米,无毛,内部花被片比外部花被片短,基部有爪;雄蕊长4毫米,花丝比花药长或等长,花药向内弯,无毛,药隔顶端短尖,退化雄蕊长3毫米;心皮基部被疏硬毛,花柱长达子房3倍,基部被毛。果托近木质化,坛状或倒卵状椭圆形,长2-5厘米,直径1-2.5厘米,口部收缩,并具有钻状披针形的被毛附生物。花期11月至翌年3月,果期4-11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灌丛或水沟边。分布于华东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鉴别
花蕾圆形、短圆形或倒卵形,长1-1.5cm,宽4-8mm。花被片叠合,棕黄色,下半部被多数膜质鳞片,鳞片黄褐色,三角形,有微毛。气香,味微甜后苦,稍有油腻感。以花心黄色、完整饱满而未开放者为佳。
饮片性状
参见“药材性状”项。
药理作用
1、蜡梅碱具有类似士的宁样作用,可引起哺乳动物强烈抽搐。
2、心脏抑制作用、降血压作用。
现代应用
冻疮酊:活血,生肌,止痒,消肿。
相关论述
1、《纲目》:“解暑,生津。”
2、《青岛中草药手册》:“清凉解暑,生津除烦,开胃散郁。主治心烦口渴,气郁胃闷,烫伤,火伤,消化不良,痰热壅滞瘿瘤结核等症。”
附注
除本种外,尚有西南各省产的云南蜡梅,花也可提取蜡梅浸膏供药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