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蜀镇

丁蜀镇丁蜀镇

丁蜀镇隶属于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是宜兴的两个主城区之一,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苏浙皖交界处,东濒太湖,西部为天目山余脉,南与浙江省接壤。截至2016年12月,共辖28个村、18个社区。截至2023年10月,全镇面积205平方公里,人口近24万。曾获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国际制壶中心”等荣誉称号,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丁蜀镇以盛产陶而闻名中外,境内丘陵、平原、湿地、湖泊等地貌,山、水、竹、茶资源丰富,保留有黄龙山、莲花荡等山水自然资源。

1988年,宜兴撤县建市,丁蜀定位调整为中心城市。2010年,被列为江苏省20个强镇扩权试点镇之一,被赋予县级管理权。

丁蜀镇是环太湖旅游圈和阳羡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江南旅游胜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陶都”,区域内保留有众多活态的陶瓷工艺特色街区、厂区、窑址等。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简介 3 现状 4 特色 5 文化活动 6 旅游 7 紫砂文化 8 荣誉记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丁蜀镇

      所属地区:宜兴市

      邮政区码:214221

      人口:20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行政区类别:镇

      电话区号:0510

      面积:150多平方公里

      方言:吴语太湖片

      车牌代码:苏B

      简介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是举世闻名的“陶都”,位于美丽的太湖之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面积15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20万,是宜兴市的人口大镇、工业重镇、历史文化特色镇和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丁蜀,是一块泥土与火焰交织的神奇之地,6000年窑火生生不息,陶业代代相传,陶艺创作异彩纷呈,紫玉金砂享誉世界。由于陶瓷产业发达,丁蜀很早就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奠定了丁蜀较好的工商基础和人文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近20多万丁蜀人民的艰苦创业、共同努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综合经济实力始终位居全省百强镇前列,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江苏省文明镇”。

      而今,古老的丁蜀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丰厚悠久的陶瓷文化和人文传承,依托欣欣向荣的现代文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正日益彰显出蓬勃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朝着富裕和谐秀美现代化新丁蜀的目标阔步前进。

      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于今年7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现有各类企业390家,总投资超过20亿元,是特色鲜明的陶瓷主题园区。园区将在大力发展高端陶瓷产业、形成完整陶瓷产业体系的同时,着力发展机械、电子、环保、生物、新型材料等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并大力发展研发中心、物流中心等现代服务业,使园区成为一流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江苏省无锡太湖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原名江苏宜兴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丁蜀太湖西岸,始建于1997年,总面积1.8万亩。该示范区先后成为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重点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无锡(宜兴)台商投资农业园”核心区。园区依托太湖西岸独特的区位优势、土壤优势、气候优势和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并按照园区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精致蔬菜、农业观光、休闲渔业、优质稻米、生态茶果、加工贸易特色产业,建设太湖农业会展培训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投资农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企业化、产业产品特色化、产业导向外向化,不断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扩大外贸出口,努力形成富有特色的园区经济优势,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农业示范区。

      中国陶都陶瓷商贸城位于丁蜀镇西部,新长铁路、宁杭高速公路和104国道的交汇处,规划占地1000亩,一期380亩已经初步建成,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陶瓷商贸集散地和陶瓷信息、物流中心。

      全镇经济总量近90亿元,产业发展以机电、纺织和陶瓷为主,机电、纺织等优势产业经济总量占到全镇的70%。其中在新加坡上市的亨鑫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科技同轴电缆销售业绩全国第一,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市场。林龙电磁线、远航合金材料、电工厂、非金属化工机械厂、中讯数码电子、维多利亚家具等一批非陶瓷规模企业已成为了园区经济的支柱力量。

      陶瓷产业方兴未艾,异彩纷呈,彰显特色,有五大门类,上千个品种。可分成艺术陶瓷(主要是紫砂)、日用陶瓷(主要是陶瓷餐具和陶瓷酒瓶)、园林陶瓷(主要是陶瓷花盆和陈设陶瓷)、建筑陶瓷(主要是琉璃瓦、墙地砖和装饰用外墙砖)和工业陶瓷。其中,工业陶瓷是近年来园区发速度最快、发展后劲最足的陶瓷门类。英国摩根集团旗下的宜兴海登皇格精细陶瓷有限公司、德国杜塞拉姆公司、化机集团、无锡锡阳实业公司生产的陶瓷辊棒、纺织瓷件、蜂窝陶瓷、超细研磨介质材料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细分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参与了国家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现状

      丁蜀镇,地处宜兴最南端,南与浙江省接壤,东靠太湖,依山傍水,中部一马平川,交通便利,是宜兴的人口大镇、工业重镇、历史文化特色镇和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丁蜀镇以盛产陶瓷而闻名中外,陶文化源远流长,制陶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目前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和陶瓷产品销售集散地,被誉为“中国陶都”。丁蜀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丁蜀镇早在1995年就被江苏省列为对外开放工业卫星镇,目前已形成了陶瓷、纺织、机电、化工、轻工、建材、工艺品等富有地方特色、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流通服务业十分发达,是苏浙皖三省交界处重要的人流、物流交汇中心。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陶瓷原料、石灰石等资源,物产丰富,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丁蜀镇是太湖“西走廊”上的重镇。地理位置优越,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过境的宁杭高速公路、锡宜高速公路、新(沂)长(兴)铁路和104国道使之成为沟通宁、沪、杭的交通枢纽,至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的车程均不超过2小时30分钟。河网交错,大型船队可直达上海、张家港和江阴等港口,建有集装箱码头一座,水路运输经济便捷。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丁蜀镇--这座具有5000多年文化的历史名镇,必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龙溪公园一隅

      经过几轮乡镇合并,现在的丁蜀镇由原丁蜀镇、周墅乡、川埠乡、洑东镇和大浦镇组成。面积2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3万。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山、林、竹、茶、陶俱佳,是环太湖旅游圈和阳羡风景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丁蜀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江苏省文明镇”。

      江苏省无锡太湖外向型农业示范园

      丁蜀的历史源于陶瓷,兴于陶瓷。丁蜀的制陶历史可上溯到6000多年以前,悠久的陶瓷历史,积淀了丁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紫砂文化,独步千年,更是丁蜀陶都立足于世界文化殿堂无可替代的文化标志,古往今来的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薪火相传,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和永恒的魅力。由于陶瓷的兴旺,丁蜀很早就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奠定了较好的工商业基础,现在的丁蜀秉承历史和自然赋予的独厚优势,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经济、社会、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呈现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已经初步显示出小康社会的现实模样,正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奋勇迈进。

      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

      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于2006年7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涵盖高档陶瓷区、韩资集聚区、高新产业区三个部分,是特色鲜明的陶瓷主题园区、新兴产业汇集地、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园区将在大力发展高端陶瓷产业、形成完整陶瓷产业体系的同时,着力发展机械、电子、环保、生物、新型材料等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并大力发展研发中心、物流中心等现代服务业,使园区成为一流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国陶都陶瓷商贸城

      江苏省无锡太湖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原名江苏宜兴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丁蜀太湖西岸,始建于1997年,总 面积1.8万亩。园区是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成员、江苏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重点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无锡(宜兴)台商投资农业园”核心区。2007年被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评为“中国十佳观光农业示范区”。园区依托太湖西岸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良的土壤优势、气候优势和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并按照园区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精致蔬菜、农业观光、休闲渔业、优质稻米、生态茶果、加工贸易特色产业,建设太湖农业会展培训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投资农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企业化、产业产品特色化、产业导向外向化,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扩大外贸出口,努力形成富有特色的园区经济优势,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农业示范区。

      黄龙山步行街

      中国陶都陶瓷城紧靠城区西侧,北近西山,南至民主路,西至新104国道,东临城区,是无锡市重点项目之一,是宜兴市的重点市场。她将丁蜀的陶瓷优势和现代服务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紫砂陶、日用陶、工艺陶、化工陶为核心的中国最大综合性陶瓷商贸城;彰显购物、营销、会展、旅游、餐饮、休闲、电子商务、仓储七大功能,形成以陶瓷商品展示交易为主,以文化旅游、休闲消费为辅的集约化、多功能的大型现代特色旅游商贸城。

      生活小区

      而今,古老的丁蜀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丰厚悠久的陶瓷文化和人文传承,依托欣欣向荣的现代文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正日益彰显出蓬勃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朝着富裕和谐秀美现代化新丁蜀的目标阔步前进。

      特色

      夜壶

      提起夜壶会有许多儿时的记忆挥之不去。夜壶也就是尿壶,而因为北方天寒地冻,男人夜急不肯起床,而用壶“就被解决”而称尿壶为夜壶了,因为“文雅”而泛用于大江南北。能进北方的男人被窝的只有两样,夜壶和女人。所以男人们对夜壶情有独钟,样子千奇百怪,用材极尽奢华,金银铜铁锡不过瘾,关键部位还会用钻石珠宝镶着,甚至会专门整个童儿侍候左右,女人和小孩是绝不能享受夜壶的“美妙”的。而江南的夜壶大多是以陶加釉烧制而成,颜色或绿或黄或绛红,家家户户会有三四个,而也无东北汉子的讲究,男女老少,往往夜急腾身而起,男人大凡站立提壶,女人则蹲坐就壶,睡意朦胧中享受那份欢畅淋漓的感觉,此时最担心的便是雨天脱在床边的半筒雨靴了,往往会不小心错成夜壶,但凡发生此事,也只能咬牙给予否认,哪怕是头上挨“凿栗”,因为传出去可不是光彩的事。小时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第一件要干的事就是倒夜壶了,而那时家家户户的粪缸也会集中在村子的某个地方,倒夜壶也成了我们在粪缸地带嬉戏玩耍的一段美好时光。到了多看了几遍《少林寺》后,夜壶就成了练功的水桶了,一手一个,平举着去倒去清洗,清洗完后就晃荡着回,幅度一大,“咣当”两手只剩下两个短短的把,两壶四分五裂掉地下,这下麻烦大了,赶快找家里缺口的,裂缝的弃壶应急,当然免不了的是一顿“海锄”。

      夜壶是时代的产物,到了“鼎盛”期,床边开始有床头柜了,那时我们叫“夜壶箱”,是不是放夜壶的,我也没考证,不过没了几天,就开始流行痰孟罐了,而到了再后来,就是卫生间了,也就再也不用倒夜壶了。

      丁蜀这个小镇一直是以陶为业为生的,那时已很少见厂家生产夜壶了,不过夏天在窑头火灶,窑工会用刚出窑的夜壶泡浓浓的红茶来解暑解渴,光着脊梁的汉子操把仰脖一阵牛饮,想来也是欢畅淋漓的吧。而周遭的一些城市也会戏称我们为“宜兴夜壶”,我想也不是尽是贬损,更多的是作为陶这个产业“品牌”效应吧。

      到如今,陶制的夜壶已少之又少,做夜壶的艺人也为数不多了,在上届世界陶艺研究会上,看到了这最后的夜壶,一个近八十的婆婆,用了不到十分钟,一口呵成,使一团泥巴变成了一个夜壶,勾起了我儿时的许多趣事,呵呵,最后的夜壶!

      燃烧中的六百年古龙窑

      太湖,河流,池塘,绿树小山坡,村落。古龙窑就座落在这江苏宜兴前墅村中央,沿小山坡静卧,从明朝至今,历时600多年,现在每月还翻腾着两次火浪,为现代时尚生活烧出很多灿烂的陶艺术品。

      这是个神奇,因为她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她还在使用,象刚开始建立的那样燃烧着;一把火烧了600多年,而且还将燃烧下去,“活文物”能不神奇?

      这也是个神奇,龙头在山脚,龙尾在山上。没有烧窑的时候,龙头一直侵在水中,烧窑时,把水抽干,等窑烧完后,龙头前自然又蓄满了水,保证龙的饮用。所以,几百年来,窑体因为自然的干湿调节而保存完好,其功能根本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43.3米长的龙身,从山坡底一直延伸到山坡顶,龙身两旁布置着42对烧火口,师傅们对称着从底一直烧到顶,烧窑前,每个火口前堆着相当的松枝柴,堆多少,完全凭的是经验,42对火口旁的松枝烧完,一窑产品也就烧好了。

      在龙身的西侧,有5个进出窑身的装窑口,最大的窑口在最顶部,也就是说,大件产品就装在顶部,依次下推,到了底部进出口,人只能圈屈着身子在装产品了,那种劳动强度的辛苦,非我们所能想象的。听师傅们说,他们现在已经好了很多了。因为现在是半个月烧一窑,第二次装窑的时候,窑内的温度已经和外面一样了。在以前,后面还在卸窑,前面已经在往里装窑了,圈屈身子还不是最难受的,那上一窑残留的100多度温度才是难以承受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持温度的连续。可见陶器的完成不是把一把土往火里一烧那么简单的,水火无情啊!但也是这无情之中孕育了许多的有情和精彩!

      文化活动

      陶瓷艺术节

      质地精密,造型讲究,装饰纯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宜兴陶器传统造型样式有掇球、合菱、竹扁、鹅蛋等多种,目前宜兴已成为江南综合性的主要陶瓷产地,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

      宜兴以陶为媒,以艺会友,在举办陶瓷艺术节期间,除组织陶瓷精品博览交易会、宜兴陶瓷艺术研讨会外,还充分发挥宜兴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展宜兴旅游观光活动.

      旅游

      蠡河蜀山古南街

      起一幢幢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商住楼,那些古意的老街,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将远逝的沧桑或多或少地显现了出来。一个城市,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如果没有了老街,好比历史行走到这里突然停下了脚步,没有了温暖的民间烟火,也断掉了城市的文脉之根。正如一个暴发户,大腹便便,油头粉面。你可以羡慕他的财富,但你对他貌似的富足却尊敬不起来。在这点上,我对我所生活的城市是打心眼里满意的。这个有着七千多年制陶史并被称之为“中国著名陶都”的江南小城--宜兴市,便有着许多老街,其中保存比较完好被当地人称之为“南街”的老街,绵延在苏东坡所说“此山似蜀”的蜀山脚下,紧挨着归隐乡野的范蠡泛舟过的蠡河,不温不火在演绎着陶都的故事。

      蜀山古南街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南临蠡河,北依蜀山。街长达千米,宽仅三、四米。街房的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二层楼,如晒衣服,只需将一根竹杆从自家窗户架到对面人家的窗户即成。自然平衡的临街风景线日复一日在延续着老街如江南细雨般湿漉漉的故事。倚门而坐的拣菜妇人、手摇蒲扇赤膊下棋的老人、手捧紫砂壶的壮汉、在街角摇尾走过的小狗、透着阴暗光线的搓麻将人……这些场景,使典型的明清江南古老街,顺着贯穿陶都古镇的蠡河水,流淌着陶都的诗味韵味。难怪陶都艺人去美国作关于中国陶瓷的讲学,将南街的照片制成幻灯展出时,引起了美国人的一阵赞叹——美国的历史没有蜀山古南街长呀!紧闭的门,虚掩的窗,泛着鱼鳞光的石条路。依着蜀山的墨绿山影,就着蠡河的汩汩水流,数千年来,曲曲折折古南街的破旧屋檐以自身浑厚的民俗文风积淀,养出了陶都的性灵,育出了紫砂壶的浑厚。南街走出了许多值得敬仰的人物。不仅走出了制造了不朽艺术之壶的制壶大师朱可心、裴石民和其他无数制陶艺人;还走出了建造了汉语言质感文字的朴素品格诗人黑陶……他们值得古南街骄傲,值得行走在南街上的后人们投去敬佩的目光。

      作为江苏省第一批古建筑保护单位和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蜀山老街,据说旧时是繁华热闹的“紫砂一条街”。这里,过半的住户从事紫砂生产和经营。他们利用自己的住屋,后屋为制作生产坊,临街前屋则摆起货架设店经营。整个老街,足有三十余家紫砂陶器店,可见当时紫砂业的兴旺。除陶器店外,老街还有茶馆、布店、五金及小百货店,都以家庭为中心,他们相安无事,童叟无欺,过着与世无争的自足日子。老街边上的蠡河则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木船,有渔民,有运输蔬菜的乡农,更多的则是陶瓷制品的运输船,通过这条河,把南街的陶瓷运到了四面八方。如果说,蜀山给了老街以厚重的支撑外,那么蠡河,则给了老街以延续的生机。

      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享誉中外的紫砂壶,而是由水、火、土所揉合成的一种质朴恬淡的紫砂精神。蜀山古南街是显得那么的孤独和微不足道,好象只能在孤芳自赏中找到自在的美丽。但是不然,老街的美是一份古色古香的返朴归真的美,是一种现代文明所无法创造的文化的美民俗的美和乡情的美。目前,南街尚处在“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境地,这是好事。毕竟可以杜绝人来人往拥攘的游客,可以杜绝提蓝小买的追逐和毁灭南街的商业俗气。南街在陶都的心脏,不喧哗不浮躁,含蓄而内敛,紫砂文化的积淀,早磨砺得它荣辱不惊。一扇幽暗的不起眼门的背后,里面都会蕴含着一段超越时空的紫砂故事。在南街从容悠然的背后,南街的子孙们也匆匆地追赶着时代的脚步,他们用陶瓷艺术特有的魅力,为老街增添着别一种深层次的美。蜀山古南街,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葆自然的本真,在极端落寞的美丽中给陶都保留了一份充满了吴地文化底蕴的骄傲。

      东坡书院

      苏东坡,名轼,四川眉山人。他在北宋元丰年间,曾先后三次来到宜兴,对阳羡山水怀有眷恋之情。他看到独山峰峦如黛,清溪萦绕的迷人景色,曾感慨地说:“此山似蜀”。他在《桔颂》是声称,要在这里买一小园,种桔三百本以度晚年。他吟有“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之句,后因仕途坎坷,未得如愿以偿。宜兴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就将独山改名为“蜀山”,并在东坡讲学处建造“似蜀堂”。明天顺年年间,宜兴人工部侍郎沈晖建筑造了“东坡书院”,占地三十多亩,讲堂六楹,中立苏轼像,每月朔望讲学,清康熙、乾隆间都曾修葺,后毁于咸丰太平军之役,同治八年重建,光绪八年再修,每逢东坡诞辰举行纪念活动。1983年,丁蜀镇政府再修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书院前有小河,叫“书院浜”。大门上有舒同所书“东坡书院”额,进门一条砖石甬道,左坡有“石牛池”,内有怪石如石牛,两旁为“砚池”。左新建有碑廊,陈列历代碑刻。第一进,面阔七间,前左右有石鼓墩。西面二间保存匾额三块:一为清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周家楣手书的:“东坡买田处”,二为清浙江巡抚任道榕手书的“讲堂”;三为清道光江宁布政使杨能格手书的“似蜀堂”;第一进与第二进倚东墙有屋二间,栋梁窗格较讲究。第二进是主建筑,七间。上悬三块匾额,是第一进三块匾的复制品。大厅宽畅,可容三、四百人。檐下斗拱,东西枋上雕云鹤、卷草,中枋刻人物画像,中间神座,朱漆贴金,出于名匠之手。正面墙上,嵌碑刻七块,皆清代重修书院的碑刻。东边是三间二层楼房,西面二间是“湖山拱秀厅”。第三进天井的东西,各有侧室三间。第三进建筑古朴,前部原为“讲堂”,后部名“似蜀堂”。由此上行,地势渐高,登上石级可上最后一进。第四进原是七间楼房,登楼可见市镇全景和太湖远景,楼早已焚毁,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建,建国后政府加以修葺。

      在宜兴闸门乡永定村,有宋元丰七年,苏东坡手植于邵氏庭院的“西府海棠”,所以又称“东坡海棠”,每逢春日海棠盛开。

      紫砂文化

      丁蜀镇作为陶都,是紫砂文化的发祥地。据考证,紫砂的历史约略开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施工中发现了紫砂古窑遗址,才得到证实宜兴陶瓷生产的始于新石器时代。古紫砂窑址位于宜兴蠡墅村羊角山,是丁蜀镇黄龙山的支脉系统,这里是盛产紫砂泥矿的地方,所以古人把窑建在原料的产地。

      改革开放后,丁蜀镇的紫砂文化得到大力发展,受到海内外一致瞩目,从而使紫砂成为丁蜀镇的名片。目前,丁蜀镇的紫砂行业已经集文化,工艺,美术,收藏,鉴赏于一体,爱好者们往往愿意到丁蜀镇一游,亲自体会美好的紫砂文化。目前,丁蜀镇的紫砂行业主要有紫砂泥生产与紫砂工艺品生产,而紫砂工艺品主要有紫砂雕塑和紫砂茶壶两大类。

      荣誉记录

      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公布首批127个特色小镇,丁蜀镇在列。

      2019年1月,丁蜀镇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