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匏安

杨匏安杨匏安

杨匏安(1896年11月-1931年8月),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屏镇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代部长,中执委,中共中央委员,太阳社发起人。

1931年8月的一天晚上,杨匏安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在淞沪警备司令部内的荒地上,时年35岁。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人物生平 3 家人生活 4 人物作品 5 社会评价

      基本信息

      出生日期:1896年11月

      逝世日期:1931年8月

      性别:男

      籍贯: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屏镇北山村(今属珠海市)

      人物生平

      189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南屏镇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他早年就读于广州高等学堂附中(即广雅中学),师从广东的一些有名的国学大师,期间接触到一些改良派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毕业后返乡到小学任教,因揭发校长贪污反遭诬陷而坐了牢。出狱后,杨匏安东渡日本,在横滨半工半读,此间接触到社会主义的著述,从此开始追求社会革命理想。

      1916年,杨匏安回国,完婚后在澳门任过家庭教师。后又到广州一面在中学任教,一面兼职《广东中华新报》记者。同时紧跟社会上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发表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和译作。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后,杨匏安积极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

      1918年左右,许多共产党的著名活动家周恩来、陈延年、谭平山、张太雷、苏兆征等都常到杨匏安广州的家里做客,许多党的重要行动在此讨论、酝酿。

      杨匏安杨匏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杨匏安深受鼓舞,期间不仅身体力行参与其中,而且在对各种学说认真分析鉴别和对社会现实冷静思考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此后十几年间又以自己的可贵实践为之奋斗直至献身。他称马克思主义为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他认为“自马克斯氏出,从来之社会主义,于理论及实际上,皆顿失其光辉,所著《资本论》一书,劳动者奉为经典。”杨匏安潜心翻译了日本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著述,并于同年写成了以《世界学说》为总标题的41篇专文,相继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系统介绍了西方各派哲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包括古代近代的唯心论、唯物论和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其中,最长最重要的一篇是《马克思主义》(亦称科学社会主义),连载19天,差不多与李大钊的著名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半篇同时问世。文中详尽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论和剩余价值学说,表明“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乃世界经济矛盾演进自然发生的结果”。杨匏安的文章与李大钊的文章所不同的是,李大钊的主要以日本学者河上肇的著述为蓝本,杨匏安的则主要采自日共第一任委员长利彦的观点。这样,1919年下半年,在李大钊于北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杨匏安在南方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时期,我国理论界开展了一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资产阶级学者胡适宣扬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以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曾著文批判了胡适宣扬的实用主义。

      1919年8月,杨匏安撰写文章简介“实用主义”。指出实用主义者认为“真理实为一种之手段而已”,是“一种调和说,又曰改良说”,是错误认识。他给实用主义有力的批判,声援了当时李大钊对胡适的批判。10月,杨匏安又撰写了《社会主义》这篇短文,概述了欧洲的欧文、圣西门、傅立叶、蒲鲁东和马克思等各种流派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热情地歌颂了马克思所著《资本论》实为“社会主义圣典”。他还指出:“近代生产事业,虽以资本制度而益形发达,然今日贫富之悬隔,及社会上各种罪恶,莫不由是而生。然则现在之社会状态,实劳动者奋起革命,以求改造之时期也。”他在这里,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改造密切结合起来。11月至12月,杨匏安发表《马克思主义》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作了比较全面而简要的阐述。这是中国人所写的又一篇比较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他详尽地介绍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他在文中揭发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各种手段,进而阐明:资本家剥削愈重,工人反抗愈烈。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工人阶级“一旦群起而取得国家之权力,改一切生产工具为国有,脱去资本之羁绊,恢复各人之经济自由,此为解决社会经济的矛盾之唯一方法。”杨匏安在上述几十篇文章中,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等学说。他欢呼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歌颂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杰出贡献,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伟大历史作用,精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潮流已臻于高峰。

      由此可见,在五四运动及其后那样一个政治、思想上大混乱的年代,杨匏安以超人的杨匏安前瞻性,预测到中国将来的社会必将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美好社会,为此他热情澎湃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我国南方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是继李大钊之后,我国第二个马克思主义宣传者。杨匏安还在学校、铁路教职工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和华南工人运动的结合,对促进广东党组织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0年10月间,杨匏安结识了在《广东群报》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谭平山。由于志趣相同,他们过从甚密,经常探讨马克思主义传播等问题。

      1921年春夏间,陈独秀来广州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后,杨匏安由谭平山介绍加入了广东的共产党发起组,开始从事青年和工人运动,历任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代书记,中共广九、粤汉铁路支部书记。

      1923年6月中共三大以后,他又受中共中央委派参加了由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的改组,此后3年间在国民党中央当过第二届中央委员、中央组织部秘书和代部长等职,以此身份大力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和工农运动。他是国民党改组后兼职最多、工作最忙的人。他的工作范围,涉及到全国各省、市及各机关、军队、华侨、工商团体等部门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主要任务是向“正在堕落中死亡”的国民党注入新鲜血液,将被官僚、政府把持的华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改造成为以工农为主体、四个阶级(即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合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政党。在杨匏安等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积极合作下,国民党的党员迅速发展到30余万人。其中,广东的党员在1925年11月省党部成立时仅有1.5万余人,到1926年11月,已发展到18.3万余人,一年间增加了11倍多,为全国各省之冠。正是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各地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国民革命政府统一了两广,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取得了北伐进军的胜利。

      蒋介石逃台后,还攻击杨匏安“控制”组织部,“用这一关键地位来执行其渗透工作”。1926年春,蒋介石压迫共产党和左派时自任中央组织部长,杨匏安被迫辞职,后仍在广州做统战工作。1927年春,他到武汉参加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8月参加“八七”会议后南下广东,利用老关系以策应南昌起义军。同年11月,因与谭平山的关系,杨匏安被党的领导机构列为“第三党”成员,被撤销了中央监察委员职务,并给留党察看处分。其实杨匏安本人当时是反对谭平山组织第三党的,此处分属于冤屈。尽管如此,杨匏安仍表示“公忠不可忘”,对党的事业矢志不渝,服从党的安排,流亡万里远赴南洋工作。不仅如此,国共合作期间他将每月300多大洋的高薪绝大部分交给党作活动经费,仅留下极少部分作家用。

      1929年初,杨匏安从南洋回到上海,参与党中央的报刊出版工作,家人也从广州迁到上海。他参考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历史讲义,编译成20余万字的《西洋史要》,署名王纯一,交由杜国庠主持编务的上海南强书店出版。这是我国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编写成的西方史著作,共18章。此书以鲜明的观点,流利的笔锋,扼要地阐述了西欧各国革命史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这是当时国内学习西方史十分难得的参考书,曾再版5次。1930年,杨匏安被捕后关押了8个月,经组织营救而获释,并被任命为中央农委兼农民部副部长。为了借鉴俄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而解决根据地土地革命后的地租问题,他翻译了拉比杜斯的《地租论》,并把列宁的有关著述译成中文作为附录,仍然署名王纯一,交由南强书店出版。

      杨匏安一家十几口人,生活异常艰难。他患肺病,妻子体弱,7个儿女有两个因病缺医而早夭。他白天为党工作,晚上加紧写稿或译书,还得帮家人推磨做米糍,让老母亲和孩子次日晨上街叫卖,以维持生活。杨匏安平生廉洁奉公。他一家老少经常替党放哨、传递文件等,为革命出力。后来周恩来经常以杨匏安“为官廉洁,家境清贫”的品德教育党员。

      1931年7月,中共中央宣部部长罗绮园因生活腐化引发其姘妇的男人胡章原向敌特告密,中央机关受到破坏,罗绮园本人及杨匏安等16人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逮捕,连同中共宣传机关的《红旗日报》美生印刷厂也遭破坏,党组织受到严重损失。在狱中,蒋介石多次派人劝降杨匏安,均遭严辞拒绝。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要杨匏安写自首书,杨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从参加革命之日起,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死可以,变节不行。”同狱难友无不为之感动,连看守的狱卒也敬佩地称他为“铁人”。

      当时,中共中央一面请宋庆龄、何香凝出面营救,一面安排特科准备在他被解往南京或苏州途中武装袭劫囚车。

      然而,就在这一劫车计划行将付诸实施之际,形势急转直下———在8月间的一个深夜里,劝降进行到最后一幕时,蒋介石亲自把电话打到狱中要杨匏安接听,杨却轻蔑处之,将话筒愤然摔到墙上。蒋恼羞成怒,下令就地处决,连已经变节的罗绮园也未保住性命。就这样,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者杨匏安倒在了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的草地上,壮烈牺牲,时年35岁。

      家人生活

      杨匏安事迹报刊多有宣传,为大家熟悉。而他家庭中的三位伟大女性———他的母亲、庶母、妻子的事迹却鲜为人知。不久前,笔者见到了杨匏安烈士6个子女中目前唯一健在的幼子、离休干部杨文伟,记录了杨匏安革命家庭中许多震撼人心的故事。

      杨匏安的母亲陈智,香山古鹤村人,出身华侨官宦之家,知书识礼,左右手都能写出一手好字。丈夫杨富祥家道破落,以贩卖茶叶、瓷器为生;她生下9个孩子,只养活杨匏安一人。陈智中年丧夫,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抚育唯一幸存的儿子杨匏安的身上。杨匏安参加革命工作,她认定这是正义的事业,倾力支持,在革命遭到挫折的时候也义无反顾。无论在广州,还是在上海,她利用自己年老不太引人注意的条件,接待和掩护过大批革命同志,被称为“革命母亲”。杨匏安多次被捕,她深知革命的艰险性。1931年,杨匏安再次被捕时,焦虑不安的她已感到儿子生还无望。当接到儿子从狱中传出的纸条上写着“缝纫机再穷不可卖去”、“不可接受他人钱物”等至嘱时,终于流下泪来。坚强的她,在儿子遇难后回到广州,后来把孙子们一个个都送到革命队伍中去。她1941年病逝于香港。周恩来对她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称赞她“支持杨匏安搞革命,又支持后辈参加革命,为党做过很多工作”。杨匏安的庶母关秀英,原是杨匏安母亲陈智的陪嫁女。她勤劳善良,一家人都非常尊重她,同时也影响了她,使她从同情革命到支持革命,从普通家庭妇女成长为一位无产阶级的坚强战士。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她经常为党中央机关送信、放哨,或到工厂散发传单。杨匏安遇难后,一家人回到广州,她又到澳门、香港去找党组织。1938年,她与党的地下工作者杨匏安的女婿王裕寿和女儿杨绛辉等组成一个家庭,掩护地下党组织电台联络工作,后在中共中央调查部的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直到全国解放。1953年因病回到北京,当选为北京市宣武区政协委员、常委。1964年逝世,享年83岁,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杨匏安的妻子吴佩琪,香山翠微村人。她勤劳贤慧,深明大义。1916年,18岁的她与杨匏安结婚,从此无怨无悔地跟随和支持丈夫从事革命工作。她先后生下6个子女,在生活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以勤劳的双手替人加工肥皂、打零工,帮补家计。她的家是党的重要活动场所,她总是热情接待革命同志,并为之送信放哨。杨匏安遇难后,她携儿带妇从上海逃回广州杨家祠,靠剪纸花卖度日。后来在周恩来、何香凝的关照下,生活有所好转。1937年她病逝于广州。周恩来曾肯定她“在上海掩护过许多革命同志”。

      人物作品

      文言小说《王呆子》

      1918年春夏间,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了十多篇散文笔记和一篇文言小说《王呆子》。小说写的是一位绰号王呆子的少年,为其父姐复仇的故事。王呆子的父亲和姐姐,为恶霸郑某迫害致死,呆子却自愿到恶霸家为佣,服侍主人唯恐不周,邻里皆不齿其为人。恶霸也以呆子愚騃可欺,不加戒备。第二年清明节,呆子随主人入山扫墓,乘主人拜祖之际,骤举锄头将恶霸击晕于地,徐取怀中利刃,剜出仇人心肝,拜祭父姐,然后入山为盗。杨匏安在小说结尾写道:

      论曰:豫让吞炭,渐离击筑,悲且壮矣!然兹二人,国士也,其为此,固宜。若王呆子者,阘茸猥琐,未尝闻古人义,乃驱于天性,激于怨毒,忍死含垢,卒推刃仇家,其“愚”宁可及哉!郑氏多行不义,丧身竖子之手,其货财妾媵,后且皆不保。君子于此,窃有感焉!

      在这篇小说中,杨匏安尽情抒发了他对被剥削被压迫者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积愤,把伸张正义的愿望,寄托在被迫害的年青一代贫苦农民的复仇行动上,象这样充满激情的以农村反封建为题材的小说,在“五四”前期的中国文坛,是难能可贵的。

      《地租论》(翻译)

      《西洋史要》(翻译)

      《美学拾零》

      1919年6月至8月发表在《广东中华新报》的《通俗大学校》副刊上

      《世界学说》

      1919年7月至年底发表在《广东中华新报》的《通俗大学校》副刊上。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种流派的哲学观点和社会学说;其中包括唯物论、唯心论、经验论、感觉论、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实证论、机械论、实用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集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讲坛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等等,虽然其中有些论述未必尽皆精当,但在当时的文化学术领域,却也大大开拓了人们助眼界,使读者可以从中进行比较鉴别。

      《十一月既望治舟星架坡港》

      故乡回首战云深,漏刃投荒万里临。

      馀日可消行坐卧,感怀休问去来今。

      江南有梦迷蛮瘴,海外何人辨雅音?

      自笑身闲心独苦,当头皓月伴微吟。

      《寄小梅》

      去国六千里 心随云水长。

      逃生来绝域,问禁入危邦。

      归意能无动?公忠不可忘。

      相思凭梦寄,月色满桄榔。

      其它相关

      《杨匏安文集;泛舟》。

      《杨匏安文集:诗选自序》。

      《狱中诗》。

      社会评价

      在纪念杨匏安烈士诞辰110周年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提出要大力弘扬杨匏安烈士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为中华民族奋斗终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与会专家在会上高度评价了杨匏安烈士的光辉功绩,并对杨匏安同志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珠海市哲学学会执行会长何石村:“杨匏安烈士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杰出的优秀历史人物的典范代表。”

      不少专家学者还提出了要对杨匏安烈士在1924年到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事迹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广东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曹仲彬:“特别是在这个(1924-1927)国共合作这么一个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他能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行动。”

      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将进一步推动有关的研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更好的宣传杨匏安的革命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