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仲恺
廖仲恺
廖仲恺(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原名恩煦,号夷白,字仲恺,广东省惠阳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
廖仲恺曾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其擅长诗词、书法,著作编为《廖仲恺集》《双清文集》(上卷)。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人物生平
3 遇刺身亡
4 家庭成员
5 主要成就
6 人物评价
7 后世纪念
8 遇刺身亡
9 家庭成员
10 主要成就
11 人物评价
12 后世纪念
基本信息
中文名:廖仲恺
出生地:美国加州旧金山
别名:夷白
性别:男
毕业院校:香港皇仁书院
墓葬:廖仲恺何香凝墓
籍贯:广东省归善县(今广东惠州)
所处时代:清末-中华民国
出生日期:1877年4月23日
逝世日期:1925年8月20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代表作品:廖仲恺集
双清文集(上卷)
原名:廖恩煦
夫人:何香凝
人物生平
中国银行上的廖仲恺
1877年4月23日,廖仲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旅美华工家庭。1893年,父亲廖竹宾在旧金山病故后,随母亲回到中国广州,投奔时任清政府招商局总办的叔父廖志岗。
1896年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
1897年,在叔父的安排下,他与香港地产商何戴的九女儿、同为国民党左派的何香凝在广州结婚。
伉俪佳话
在广州市同福西路龙溪新街,坐落着一栋坐北朝南的青砖石脚二层小楼,它就是革命家廖仲恺与何香凝夫妇曾经的居所,“双清楼”所在地。
1897年,由于经济上尚未独立,廖仲恺与何香凝新婚后,便与他的哥哥廖恩焘一家合住在广州市三官庙的廖公馆,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夫妻二人在二楼屋顶的晒台上搭了一间小屋作为自己的居所。
在简陋的新居里,这对不曾相识的夫妻逐渐相知、相爱。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很多青年出国留学,希望学成归国后,改变中国危亡局势。出洋留学的风气盛极一时。廖仲恺结束了香港皇仁书院中学生活后,也有了去日本留学的愿望。
为了支持丈夫实现自己的理想,虽然遭到娘家人和廖仲恺嫂嫂的坚决反对,何香凝毅然把陪嫁的珠宝首饰和所有的细软及家具等卖掉,连同私蓄总共“凑得三千余金”,资助廖仲恺赴日留学。
1903年廖仲恺与夫人何香凝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两人在日本东京结识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从此坚定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洪流。
1905年,廖仲恺夫妇协助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廖仲恺担任同盟会总部的副会计长和外务部副部长。两人在东京的家,也成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集会场所。
廖仲恺和子女廖梦醒、廖承志
忙碌的学业与革命工作期间,女儿廖梦醒和儿子廖承志的相继诞生,给夫妇二人紧张的生活带来温馨的家庭乐趣。而这期间廖仲恺多次奉孙中山之命,潜回国内到天津等地进行秘密活动,从事联络革命志士、宣传革命道理、筹设革命机关等工作,根本无暇照顾家中妻儿。何香凝在参与革命活动的同时,独挑家庭重担。辛亥革命后,廖仲恺夫妇追随孙中山回到祖国继续革命事业。廖仲恺先后担任过广东枢密员、财政司长兼国税厅长等职,对建立和巩固新生的广东民主共和政权作出诸多贡献。
廖仲恺和何香凝,这对革命伉俪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精力,在事业、生活中相互支持、志趣相投。
投身革命
廖仲恺和孙中山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后,廖仲恺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央党部工人部部长和农民部部长,2月又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国民党一大后,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廖仲恺非常重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运动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他与共产党真诚合作,忠实执行“扶助农工”政策,积极支持工农运动。
1925年1月25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坚定维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维护国共团结和国民党的革命方向,成为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左派的核心和旗帜。他也因此被国民党右派视为夺取党权、拆散国共合作的重大障碍。
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任财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政府财政厅长。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前往参加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会议途中,被国民党右派豢养的暴徒刺杀于中央党部楼前。9月1日,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广州的黄埔军校师生、工人、农民、市民群众等20多万人前往悼念。
遇刺身亡
廖仲恺不屈不挠地奉行三大政策,密切地同中国共产党人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发展。但他所做的这一切无疑对国民党右派、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是极端要不得的。因此,中外反动势力都视廖仲恺为眼中钉,欲置之于死地。孙中山逝世不久,谢持、林森、邹鲁等人便结成所谓的“西山会议派”,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破坏国民革命领导力量的团结。
从1925年7月开始,国民党右派分子邹鲁、孙科、伍朝枢等人就开始集中攻击廖仲恺,散布种种谣言,企图搞垮廖仲恺,否定三大政策。面对右派反对分子的汹汹来势,廖仲恺与他们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尤其使廖仲恺感到深恶痛绝的是,一部分国民党右派老党员,为了达到反共的目的,甚至不惜与北方反动军阀相勾结。5月间,廖仲恺发表了一篇《革命派与反革命派》的文章,对国民党老右派做了辛辣的批判,他说:“现在吾党所有反革命者,皆自诩为老革命党,摆出革命的老招牌,以为做过一回革命党以后,无论如何勾结官僚军阀与帝国主义者,及极力压制我国最大多数之工界,也可以称为革命党,以为革命的老招牌,可以发生清血的效力。不知革命派不是一个虚名,那个人无论从前于何时何地立过何种功绩,苟一进不续革命,便不是革命派。反而言之,何时有反革命的行为,便立刻变成反革命派。”这篇文章给邹鲁、孙科、胡毅生、林直勉、朱卓文等老右派刺激很大。他们对廖仲恺恨之入骨,其中一部分人便蓄谋用卑鄙的暗杀手段除掉廖仲恺。
进入8月,满城风雨,流传着国民党右派要杀害廖仲恺的消息,一霎时间阴云四起,压力日增。当时在广州南堤有右派俱乐部“南堤小憩”,朱卓文等右派分子经常在此密划谋杀廖仲恺,他们熟知苏联顾问鲍罗廷、加伦和汪精卫、廖仲恺等,每日必集东山百子路鲍公馆会议。朱卓文等人起初欲以凶手把这些领导人员全部杀害,下手前,公安局长吴铁城获知此讯大惊,从中阻止了这次流血事件。廖仲恺面对这种情势,无所畏惧,继续孜孜不倦地工作。
在1925年8月18日国民政府的一次会议上,坐在廖仲恺身旁的汪精卫告诉他有人将对他不利,他当即表示:“为党为国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夙愿,何事顾忌!”1925年8月19日,又有人以确切消息报告他,廖仲恺慨然道:“际此党国多难之秋,个人生死早置之度外,所终日不能忘怀者,为罢工运动及统一广东运动两问题尚未解决!”这一天,他又为给黄埔军校等筹集经费工作到深夜,很晚才回到家中。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携夫人何香凝乘车前往党部开会,不想竟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中央党部(惠州会馆,广州市越秀南路89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立有纪念碑)门前惨遭杀害。
廖案发生后,国民政府迅即组成“廖案检查委员会”,追查暗杀的幕后策划者和凶手。经查明,暗杀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集团所为。主要成员便是邹鲁、胡毅生、林直勉、朱卓文、许崇智等人,出面收买凶手的便是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及其死党朱卓文、梁鸿楷等人。凶手之一陈瑞在刺杀廖仲恺后,找到朱卓文告以其事,打发他离开广州。案情查明后,国民政府派军队搜查了胡汉民兄弟的住宅,逮捕了胡汉民的哥哥胡清瑞和林直勉,撤掉了梁鸿楷第一军军长的职务,胡毅生、朱卓文事先潜逃,胡汉民也因涉嫌离开广州,国民党右派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
1925年9月1日,廖仲恺出殡时,广州黄埔军校师生、工人、农民、市民群众等二十多万人参加。他的遗体暂厝于广州驷马岗他的好友朱执信的墓侧。
1935年9月1日,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侧,即如今的廖仲恺何香凝墓。
家庭成员
祖父:廖景昌,廖仲恺祖上是客家人,世代居住在广东梅县程江镇 ,清道光年间,廖仲恺的祖父廖景昌(17世)及堂叔祖父廖承昌等皆迁往惠州。
父亲:廖竹宾,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是位旅美华工,早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毕业后到香港汇丰银行工作,后再调往美国旧金山代理汇丰银行商务,家庭富有,娶妻梁氏,生三子一女:长子廖恩焘;次子廖恩熙(即廖仲恺);三子廖恩勋;女廖静仪。
叔父:廖志岗,1893年廖竹宾亡故后,廖仲恺随母亲回到广州,投奔叔父廖志岗。廖志岗是位洋务人士,时任招商局总办,鼓励侄子继续学习西学,把廖仲恺送去了香港皇仁书院。
妻子:何香凝,著名的国民党左派,1949年以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
女儿:廖梦醒,是革命烈士李少石的妻子。
儿子:廖承志,中共第一、第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的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儿媳:经普椿,廖承志之妻,经亨颐的女儿。
孙子:廖晖,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孙子:廖平,廖承志之子,贺龙元帅之女贺黎明的丈夫。
孙女:廖茗,廖承志之女
外孙女:李湄,李少石和廖梦醒的女儿,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宋庆龄基金会理事。早年曾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主要成就
廖仲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坚定支持和追随孙中山的代表,他同孙中山一起为寻求救国救民的新道路而努力。1903 年,廖仲恺何香凝夫妇赴日本留学,其间,他们结识了孙中山并深受其革命思想影响,参加了资产阶级革命。廖仲恺参加了同盟会,并积极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廖仲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推动者,他公开支持和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始终是三大政策最坚决的执行者和贯彻者,认为“而欲国家富强,则必要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能得实行,方能有济。故谓三民主义,即救国主义也”。他不仅积极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开展工农群众运动;还借助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筹备和创办黄埔军校。同时积极捍卫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被誉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第一功臣”。
廖仲恺坚定地支持中国工农运动的发展,同中国共产党人开展合作,他深刻的认识到必须提高工农的地位,引导他们有明确的政治知识,才有希望挽救中国革命。廖仲恺为支持工农运动的发展,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建立并指导农民协会的发展,还统一工会,建立工人武装。“国民革命之主要分子为国民,国民中最多者莫如农民。故我国国民革命之成功与否,全在在乎农民之了解革命与否一问题。”
人物评价
邓颖超:“廖仲恺、何香凝先生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建树了光辉的业绩。他们坚持原则,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廉洁奉公,不断进步,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敬重何香凝、关爱廖承志
周恩来曾经满怀深情说过:“我与廖家已有三代交情。”对此,廖承志也曾深有感触说道:“这是实情啊,父亲廖仲恺早在黄埔军校就十分赏识周恩来,母亲何香凝一直受到周恩来的关怀和爱护,姐姐廖梦醒不仅和周恩来革命关系密切,而她的女儿囡囡又是周总理和邓大姐十分疼爱的干女儿。”
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经常和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以及他们的子女廖承志、廖梦醒来往,相处极为融洽。廖承志、廖梦醒亲切地称呼周恩来为“阿哥”。
廖仲恺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富强、振兴中华而不断奋斗的一生。廖仲恺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廉洁奉公、勤劳俭朴的高尚品德,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这份遗产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后世纪念
廖仲恺和孙中山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后,廖仲恺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央党部工人部部长和农民部部长,2月又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国民党一大后,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廖仲恺非常重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运动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他与共产党真诚合作,忠实执行“扶助农工”政策,积极支持工农运动。
1925年1月25日,黄埔军校成立“青年军人社”,廖仲恺任社长,该社刊物《青年军人》第一期出版。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坚定维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维护国共团结和国民党的革命方向,成为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左派的核心和旗帜。他也因此被国民党右派视为夺取党权、拆散国共合作的重大障碍。
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任财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政府财政厅长。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前往参加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会议途中,被国民党右派豢养的暴徒刺杀于中央党部楼前。9月1日,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广州的黄埔军校师生、工人、农民、市民群众等20多万人前往悼念。
遇刺身亡
廖仲恺不屈不挠地奉行三大政策,密切地同中国共产党人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发展。但他所做的这一切无疑对国民党右派、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是极端要不得的。因此,中外反动势力都视廖仲恺为眼中钉,欲置之于死地。孙中山逝世不久,谢持、林森、邹鲁等人便结成所谓的“西山会议派”,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破坏国民革命领导力量的团结。
从1925年7月开始,国民党右派分子邹鲁、孙科、伍朝枢等人就开始集中攻击廖仲恺,散布种种谣言,企图搞垮廖仲恺,否定三大政策。面对右派反对分子的汹汹来势,廖仲恺与他们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尤其使廖仲恺感到深恶痛绝的是,一部分国民党右派老党员,为了达到反共的目的,甚至不惜与北方反动军阀相勾结。5月间,廖仲恺发表了一篇《革命派与反革命派》的文章,对国民党老右派做了辛辣的批判,他说:“现在吾党所有反革命者,皆自诩为老革命党,摆出革命的老招牌,以为做过一回革命党以后,无论如何勾结官僚军阀与帝国主义者,及极力压制我国最大多数之工界,也可以称为革命党,以为革命的老招牌,可以发生清血的效力。不知革命派不是一个虚名,那个人无论从前于何时何地立过何种功绩,苟一进不续革命,便不是革命派。反而言之,何时有反革命的行为,便立刻变成反革命派。”这篇文章给邹鲁、孙科、胡毅生、林直勉、朱卓文等老右派刺激很大。他们对廖仲恺恨之入骨,其中一部分人便蓄谋用卑鄙的暗杀手段除掉廖仲恺。
进入8月,满城风雨,流传着国民党右派要杀害廖仲恺的消息,一霎时间阴云四起,压力日增。当时在广州南堤有右派俱乐部“南堤小憩”,朱卓文等右派分子经常在此密划谋杀廖仲恺,他们熟知苏联顾问鲍罗廷、加伦和汪精卫、廖仲恺等,每日必集东山百子路鲍公馆会议。朱卓文等人起初欲以凶手把这些领导人员全部杀害,下手前,公安局长吴铁城获知此讯大惊,从中阻止了这次流血事件。廖仲恺面对这种情势,无所畏惧,继续孜孜不倦地工作。
在1925年8月18日国民政府的一次会议上,坐在廖仲恺身旁的汪精卫告诉他有人将对他不利,他当即表示:“为党为国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夙愿,何事顾忌!”1925年8月19日,又有人以确切消息报告他,廖仲恺慨然道:“际此党国多难之秋,个人生死早置之度外,所终日不能忘怀者,为罢工运动及统一广东运动两问题尚未解决!”这一天,他又为给黄埔军校等筹集经费工作到深夜,很晚才回到家中。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携夫人何香凝乘车前往党部开会,不想竟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中央党部(惠州会馆,广州市越秀南路89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立有纪念碑)门前惨遭杀害。
廖案发生后,国民政府迅即组成“廖案检查委员会”,追查暗杀的幕后策划者和凶手。经查明,暗杀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集团所为。主要成员便是邹鲁、胡毅生、林直勉、朱卓文、许崇智等人,出面收买凶手的便是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及其死党朱卓文、梁鸿楷等人。凶手之一陈瑞在刺杀廖仲恺后,找到朱卓文告以其事,打发他离开广州。案情查明后,国民政府派军队搜查了胡汉民兄弟的住宅,逮捕了胡汉民的哥哥胡清瑞和林直勉,撤掉了梁鸿楷第一军军长的职务,胡毅生、朱卓文事先潜逃,胡汉民也因涉嫌离开广州,国民党右派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
1925年9月1日,廖仲恺出殡时,广州黄埔军校师生、工人、农民、市民群众等二十多万人参加。他的遗体暂厝于广州驷马岗他的好友朱执信的墓侧。
1935年9月1日,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侧,即如今的廖仲恺何香凝墓。
家庭成员
祖父:廖景昌,廖仲恺祖上是客家人,世代居住在广东梅县程江镇 ,清道光年间,廖仲恺的祖父廖景昌(17世)及堂叔祖父廖承昌等皆迁往惠州。
父亲:廖竹宾,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是位旅美华工,早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毕业后到香港汇丰银行工作,后再调往美国旧金山代理汇丰银行商务,家庭富有,娶妻梁氏,生三子一女:长子廖恩焘;次子廖恩熙(即廖仲恺);三子廖恩勋;女廖静仪。
叔父:廖志岗,1893年廖竹宾亡故后,廖仲恺随母亲回到广州,投奔叔父廖志岗。廖志岗是位洋务人士,时任招商局总办,鼓励侄子继续学习西学,把廖仲恺送去了香港皇仁书院。
妻子:何香凝,著名的国民党左派,1949年以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
女儿:廖梦醒,是革命烈士李少石的妻子。
儿子:廖承志,中共第一、第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的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儿媳:经普椿,廖承志之妻,经亨颐的女儿。
孙子:廖晖,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孙子:廖平,廖承志之子,贺龙元帅之女贺黎明的丈夫。
孙女:廖茗,廖承志之女
外孙女:李湄,李少石和廖梦醒的女儿,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宋庆龄基金会理事。早年曾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主要成就
廖仲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坚定支持和追随孙中山的代表,他同孙中山一起为寻求救国救民的新道路而努力。1903 年,廖仲恺何香凝夫妇赴日本留学,其间,他们结识了孙中山并深受其革命思想影响,参加了资产阶级革命。廖仲恺参加了同盟会,并积极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廖仲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推动者,他公开支持和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始终是三大政策最坚决的执行者和贯彻者,认为“而欲国家富强,则必要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能得实行,方能有济。故谓三民主义,即救国主义也”。他不仅积极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开展工农群众运动;还借助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筹备和创办黄埔军校。同时积极捍卫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被誉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第一功臣”。
廖仲恺坚定地支持中国工农运动的发展,同中国共产党人开展合作,他深刻的认识到必须提高工农的地位,引导他们有明确的政治知识,才有希望挽救中国革命。廖仲恺为支持工农运动的发展,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建立并指导农民协会的发展,还统一工会,建立工人武装。“国民革命之主要分子为国民,国民中最多者莫如农民。故我国国民革命之成功与否,全在在乎农民之了解革命与否一问题。”
人物评价
邓颖超:“廖仲恺、何香凝先生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建树了光辉的业绩。他们坚持原则,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廉洁奉公,不断进步,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敬重何香凝、关爱廖承志
周恩来曾经满怀深情说过:“我与廖家已有三代交情。”对此,廖承志也曾深有感触说道:“这是实情啊,父亲廖仲恺早在黄埔军校就十分赏识周恩来,母亲何香凝一直受到周恩来的关怀和爱护,姐姐廖梦醒不仅和周恩来革命关系密切,而她的女儿囡囡又是周总理和邓大姐十分疼爱的干女儿。”
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经常和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以及他们的子女廖承志、廖梦醒来往,相处极为融洽。廖承志、廖梦醒亲切地称呼周恩来为“阿哥”。
廖仲恺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富强、振兴中华而不断奋斗的一生。廖仲恺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廉洁奉公、勤劳俭朴的高尚品德,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这份遗产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后世纪念
历史照片
廖仲恺何香凝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天堡城下。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该纪念馆位于广州市海珠区,2003年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院校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始建于1927年,前身仲恺农工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为纪念廖仲恺先生爱护农工的意愿而创办,是全国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于1927年招生,何香凝女士首任校长15年。1984年,经教育部、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题写校名。
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仲恺中学
学校地处惠州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前身是陈江农业中学,开办于1964年,1969年更名为陈江中学,1984年11月正式命名为仲恺中学。
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今日伟人故乡——惠州仲恺高新区
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因位于廖仲恺的故乡(惠州市陈江街道办幸福村)而得名,是全国88家国家级高新区之一,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