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塔

烧塔烧塔

烧塔(别名烧塔仔)是中国南方诸如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农村在过中秋节时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一般于农历八月十五日当天或此前的若干天晚上举行,人们通过烧塔表达收获的喜悦,祝福生活像圣塔火焰一样红红火火。

塔的材质依据地域有所不同,常见有稻草、竹、木、砖、瓦等,瓦塔形状有圆形塔、方形塔、多角形塔等等,且各有其吉祥寓意。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活动背景 3 活动流程 4 活动文化 5 塔形寓意 6 文献记载 7 习俗保护

      基本信息

      中文名:烧塔

      节日类型:一项民俗活动

      别名:燃塔、烧塔仔

      节日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分布区域:闽粤赣地区

      活动背景

      烧塔烧塔

      元朝统治 中国以后,采取种族歧视的政策, 蒙古贵族没收了汉人的马匹和兵器。为了监控老百姓活动,元统治者把五户人家 编成一甲,由元政府派一名蒙古贵族当甲长,甲长由五家轮流供养,甲长到每家受供养前后,都要秤体重,如果体重减轻,负责供养的那一户就要受惩处。元朝贵族在各乡村作威作福,勒索百姓财物,奸淫良家妇女。他们做贼心虚,怕受百姓报复,规定每甲五户只能共用一把菜刀,其余的没收。

      元朝末年, 黄河连年 水灾,物价飞涨,人民流离失所, 饥寒交迫。因此, 韩山童 刘福通 等白莲教领导人便利用宗教作掩护,发动起义开展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2)夏天,刘福通领导的白莲教—— 红巾军皖北 预南一带举起反元旗帜,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 潮汕人民为与周边统一步调,按事前密约,于八月十五这一天,在空旷地方用瓦片砌塔,燃烧猛火,作为行动信号,一齐动手,斩杀了蒙古贵族 鞑子。从此,烧塔便成为中秋习俗相沿下来。

      活动流程

      烧塔烧塔

      农历 八月十五早晨,要进行烧塔活动的地方家家户户都会早早起 床杀鸡鸭,买猪肉、牛肉、月饼,做米果。

      而烧塔活动需要从下午开始准备,由比较有活动能力的人组织,召集一些小孩准备材料。先是把几个土砖摆成一个圆形,圆形的大小则决定着堆塔的高度。两块土砖之间各在架上一块红砖,将塔的基身堆积好。随后堆瓦片,直到堆至塔顶。

      烧塔时,先要向塔底土砖留下的一个“ 火门”里面放柴。当整个塔身被烧得通红,堆塔的瓦片都被烧得通红透明时,也被称为“ 红塔”。不过,要把塔身烧红,一般都要烧到午夜。烧塔的过程中,火苗时而会蹿过塔顶。而当烧到红塔时,大家将不再往里添柴,只留一些残余的火苗。

      活动文化

      中秋烧塔相对于一般中秋活动而言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是稻谷节节饱满,家里红红火火,亲朋平平安安的象征,寄托了南方许多人几千年来的审美情趣。

      烧塔活动的参与者会用小调、山歌等各地自己的方式庆贺丰收,岁岁平安。歌唱好年景,歌唱幸福美满的生活,活动一般会进行到深夜方才结束。

      塔形寓意

      烧塔烧塔

      瓦塔形状有“圆形塔”、“方形塔”、“多角形塔”等等,且各有其吉祥寓意,如圆形塔寓意为“中秋月圆人也圆”,一般有亲人旅外的人家多砌设圆形塔、方形塔状似田丘,成四方形,寓意四通八达;多角形塔寓意生财多道,生意兴隆。砌塔的工艺也相当讲究,有密封形,开窗形。开窗形的塔身上的“窗”有方形、菱形、梅花形等等,千姿百态,塔的顶端是开放式的,像大烟囱,其大小高低也不一而足,矮的有两米多高,高的有四五米高的,直径从几十厘米到一米多。为了使塔身通风透气和造型美观,大的瓦塔常是两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

      文献记载

      烧塔这一民俗活动,府县志多有记载。清顺治年间《潮州府志》载:“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儿童烧塔为乐。”光绪《潮阳县志》载:“中秋煨芋,制团圆饼,号‘ 月饼’,晚间玩月以为乐。儿童则聚瓦片结小塔燃之。”

      习俗保护

      安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安府办100号文件,将其公布为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拨专款进行普查挖掘。传承人亦已从柘溪本村年轻人中选出,进行培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