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

广府民系

广府广府

广府民系(英文名:Guangfu people),指以粤语为母语的汉族民系,是广东三大民系中的第一大民系,主要聚居于广东珠江三角洲,涵盖整个粤中、粤西和粤北部分地区。

广府民系主要分布于国内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省区及海外东南亚、欧美、澳州等地区的华人居住地,广府人以南雄珠玑巷为民系认同,形成以广府文化为代表的粤式饮食、语言、风俗和建筑风格。广州是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广州市社科联近日发布的《广府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显示,全球使用粤语的人数约6800万至7000万,广东省内广府族群约5900万人,占全省人口57%;广府籍港澳同胞365万人,广府籍海外华侨华人897万人。在加拿大,粤语是继英语、法语后的第三大语言。

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是全球7000多万广府人的联谊组织,每两年举办一次。首届世广会于2013年在广州举办。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基本简介 3 历史沿革 4 分布范围 5 相关研究 6 民系特征 7 广府文化 8 文化活动 9 名人

      基本信息

      中文名:广府民系

      海外会馆:广肇会馆、广东会馆、三南会馆等

      文化符号:粤语、粤剧、粤绣、粤商等

      国内聚居城市:广州、香港、澳门、佛山、东莞等

      别名:广府人

      发源地:广东韶关珠玑巷

      人口数量:约 7000 万

      外文名:The Cantonese people

      文化信仰:儒教、祖先崇拜、大乘佛教、道教

      聚居省区:广东、香港、澳门、广西、海南

      主要活动: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

      方言:粤语(广府话)

      代表人物:孙中山、康有为、李兆基、李小龙

      民系认同:韶关南雄珠玑巷

      基本简介

      广府民系,或称粤海民系,分布于广东珠三角、广东西部、广西东部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北美洲,世界各地。广东广府人口约4000万,广西广府人口约2000万,全球广府人口合计约有1.2亿,讲粤语;文化中心:香港、广州、佛山、肇庆、中山经济中心:香港、澳门、广州、佛山、东莞、南宁;最大城市:广州。广府通指岭南承载以粤语为母语的民系所在地,广府人指岭南早期百越族人与中原移民融合衍生的一支汉族民系,广府文化指广府民系的文化。

      广府民系下属有九大分支,包括粤海民系(原广州府和肇庆府)、莞宝民系、罗广民系、四邑民系、高凉民系、邕浔民系、勾漏民系、钦廉民系以及吴化民系。由于广府这个民系称谓则是近代学术界为了区分潮汕、客家才重新提出来的。广府民系在文化的推广得到极高的成就,在明朝海禁后,大量进入珠三角的人群都被粤语同化,早期壹口通商和五口通商的广州以及六七暴动后语文统壹的香港都是推广广府文化的基地,使不少香港原住的疍家人和客家人以及外籍人士亦主动学习粤语,因此,粤人为汉族民系所推广自身分支文化广府文化最成功的人群。此外粤人亦有多方面的成就,如:经济、政治,尤其在文化、饮食、建筑、风格、艺术、设计、革命等。

      经专家、学者考证确认,自公元前106年起,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前后历经3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广信,是古代两汉时期的交州首府,位于现今广西梧州、贺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即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汉武帝平南越,设立广信,统领南方9郡的交趾剌史部近400年之久,广府民系及广府文化,由此发源、形成并得名。可见广府人一词来源已久。但是在目前来看广府人一词仅在书面表达区分民系时用的时候用的比较多,在生活口语中并不常见。

      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融合而成。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广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封建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效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

      广府人由于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加上强悍的民性,冒险、创新的气质,因而反抗性和斗争性也特别强烈,在中国近代史上,精英继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有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最为宝贵的性格特征。

      历史沿革

      广府广府

      广府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从起源到形成有一个历时二千多年的发育过程。具体而言,广府人是自秦汉到宋明长期互动、磨合、整合和融合的结果。自秦汉至宋明,这个长达二千余年的过程,大致可分为雏形、发育和形成三个阶段。据明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吾广故家望旅其乡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罗贵带领珠玑巷人97户33姓在胡贵妃的掩护下,南迁珠江三角洲地区,开辟了岭南这片疆土。从此,珠玑巷人在珠江三角洲代代相传。

      从秦代开始至20世纪初粤汉铁路开通之前的1000多年里,珠玑巷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联系的最主要通道。大量中原移民经过珠玑巷驿道进入岭南地区,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在珠玑巷聚族而居,然后再向珠江三角洲、港澳、海外等地区继续迁移。据史料记载,宋至元初200多年的时间里,珠玑巷153个姓氏的居民陆续南迁,先后达130多次,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体迁移人数超过1000人。珠玑巷后裔遍布珠江三角洲、港澳以及海外地区,人数达数千万之众。

      秦汉

      韶关南雄珠玑古巷韶关南雄珠玑古巷

      自秦始皇经略岭南始,随着北方中原人入粤,也就开始了与粤地土著族群的互动。秦始皇统一岭南为广府人的雏形奠定了基础 。任嚣、赵佗率军南下之时,秦皇已命一批游民。商人随军移民;统一岭南后,秦守军号称50万;设南海郡;秦二世元年(前209),赵佗上书皇帝,奏请拨3万名无夫家的女性来南海郡为士卒补衣和照顾生活,秦二世拨给1.5万名女性,这一系列举措,使南海郡的“中县人”(汉族人)大大增加。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与技术,更加促进了南海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任嚣、赵佗采取民族和睦政策,使中原、南越民族融洽相处。由于族群交流的需要,原住民语言逐渐吸收古汉语,出现雏型粤语。

      西汉时南海郡治所仍在番禺,南海郡辖番禺,中宿(今清远)、四会、博罗、龙川、揭阳6县(东汉时增加增城),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交趾部改称交州,州治仍在广信。建安十六年(211年),交州刺史步骘到番禺视察时,认为番禺农业、商业发达,地势更有利于发展,故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迁交州治所到番禺。此后番禺重新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吴黄武五年(226年)交广分治,设广州,以后广州的中心地位持续了千多年,粤语的发展成熟便主要在广州一带。两汉时以珠江三角洲为聚居中心,形成广府人最早的雏形。

      晋代

      晋代,“永嘉之乱”引起北方人南迁入粤第一次高潮 ,大批中原人南迁岭南,也把中原(即河南一带)的语言带到岭南。来自中原“衣冠望族”的汉族,逐渐左右了俚人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向。至唐代,有诗人咏道:

      北人避胡多在南,

      南人至今能晋语。

      唐宋

      唐代,南方粤人与南迁北方人的融合已基本完成,商业的交流在番禺一带更盛,还有官员被贬到岭南,皆使粤语吸收了不少中原语音。与此同时,粤语在发展过程中变得更规范化与书面化,形成比较独立的语言体系。

      今日的粤语还保留着较多中古时代的汉语语音,且看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朗读此诗,广州话比普通话更押韵。因为,深、心、金、簪这四字粤语音同韵,而普通话现代语音中却不同韵。另外,“家书抵万金”的“抵”字,广州人一读已知是“值得”之意,但北方人一般不理解。这是因为粤语保留了部分中古音与古词汇。粤语还保留了古四声,故广州人学起近体诗声韵时也较容易掌握。

      唐末宋初,粤语在构词、语法、读音等方面,也都成熟起来,整体上也已经十分接近唐朝古语。其语音、词汇,大体已奠定了现代粤语的基础。唐朝灭亡至南宋灭亡,燕云十六州沦陷达四百年之久,这一时期数量庞大的中原汉人源源不断经珠玑巷南下珠江三角洲,这是最后一次拉近粤语和中原汉语差别的时期。唐宋时期可被视为粤语的定型时期,因此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古汉语发音。到了南宋,粤语已与北方汉语语音相距甚远了,广州与珠江三角洲一带,也成了粤语流通区域的主体。元代,虽有大批随宋末小朝廷南下的官民留居广州地区,带来不少北方语言,但己产生不了多少作用,明代,粤语已与现代粤语大体相同,清至民国,由于与外国人交往增多,粤语中也吸收了一些外来语。随着广府人出国及迁居港澳者增多,粤语的影响更加扩大。

      珠玑巷移民

      珠玑巷区域分布图珠玑巷区域分布图

      珠玑巷移民,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指珠玑巷本身及附近居民的迁徙;广义则泛指经由珠玑巷迁徙,包括取道珠玑迁徙者和狭义的珠玑巷移民。珠玑巷的居民,又可分入迁和出徙两种。入迁,是又外地迁入珠玑巷及附近地区,出徙则指离开珠玑巷迁入别的地区。

      一、自周末至宋代珠玑移民的入迁过程,指出珠玑巷居民的主要来源是岭北移民。

      二、宋代珠玑巷移民的南迁史实。指出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官府逼迫、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和宋元之际的战争。珠玑巷迁民原本来自岭北各个不同的方言区,不但来源驳杂,而且其迁移的历史层次也很复杂。

      珠玑巷人南迁分布图珠玑巷人南迁分布图

      三、真正的珠玑巷移民,应该自唐代有了珠玑巷以后才开始,而大规模的珠玑居民南迁,则在宋代才开始。有宋一代,珠玑巷一带环境优越,经济发达,吸引南北居民来归。只是因为动乱与战争,才产生了被迫的迁徙。因为处在交通要道上,兵家必争之地,每逢战乱,必定造成迁徙,而稍为长期的战乱,就可以造成较大规模的移民。所以有宋一代曾发生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到宋元之交,则几乎全体居民倾巢南下。交通要道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交通要道又战乱频仍,这就是珠玑巷人的幸与不幸了。珠玑巷的兴旺,由于交通;珠玑巷的一度式微也因为交通。

      近人中山黄慈博搜集了40多种,在其所辑《珠玑巷民族南迁记》一书中列出两宗由保昌县(即南雄)沙水珠玑巷南迁广州诸县的氏族167个。1995年曾昭璇(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等人后著(宋代珠玑巷迁民与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考评证珠玑巷后裔分布广大。认为珠江三角洲以其大片的荒坦并不断增生的沼泽地成为南雄珠玑巷农业迁民的目的地,源源南下,遍布三角洲水网,氏有140姓之多。

      《广东通志》载:“相传广州诸旺族俱发源于此(珠玑巷)”。据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所载,有家谱族谱可查,先后在南雄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有76姓、166族。又据《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氏族谱·志选集》(南雄县政协文史资研究委员会,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合编)所载,还有27姓,31族,合计为103姓,197族。

      自珠玑巷南徙的遗民的大量南迁珠江三角洲,给正在发育中的广府人注入了新鲜血液,加上唐宋时广州话作为粤语的标准音已经水到渠成,故广府人的形成已基本上完成。

      南雄珠玑巷传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流传很广,说的是南宋时宫中的一个妃子得罪了皇帝,从皇宫逃出,逃到南雄珠玑巷。后来风声走漏,朝廷派兵剿灭,这里的人害怕牵连,连夜扶老携幼往南迁移到珠江三角洲,于是这里的很多地方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南雄珠玑巷迁移过来的。刘志伟认为,如果把这个传说认定为史实是不可靠的,但毕竟是重要的历史记忆,而这种历史记忆的传承对区域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同意科大卫的说法,认为这与明朝初年广东人的入籍问题有关。当地的土著、贱民为了取得合法身份,千方百计地希望政府把他们纳入户籍当中,为了与已经在籍的那些人保持一致,便采用了南雄珠玑巷迁来的说法,以证明他们的中原身份及其正统性。这个传说的普遍化是在面临入籍困境的情况下造成的,是与明朝初年广东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关的。因此,无论是由于表面上的强调来自中原正统的身份,还是由于背后所反映的对入籍的追求,在刘志伟看来,这一传说都是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家认同建立的手段和结果。

      分布范围

      广府人分布广府人分布

      广府人主要居住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海南西部(说儋州话、迈话的村落)、越南东北部(山由族聚居地),以及一些海外华人社区也有分布。

      广东省:

      广州(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南沙区、花都区、增城区、从化区)

      佛山(禅城区、顺德区、南海区、高明区、三水区)

      东莞

      中山

      珠海:

      • 广府片:香洲区大部分
      • 四邑片:金湾区、斗门区

      江门

      • 四邑片:江海区、恩平市、蓬江区、新会区、开平市、台山市
      • 广府片:鹤山市

      肇庆

      • 广府片: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
      • 罗广片:封开县、德庆县、广宁县、怀集县、四会市

      阳江(江城区、阳东区部分、阳西县部分、阳春市部分)

      云浮(云城区、新兴县大部分、郁南县大部分、罗定市大部分、云安区部分)

      清远(清新区大部分、清城区部分、佛冈县部分、阳山县部分、连州市小部分、英德市小部分)

      茂名(茂南区大部分、高州市大部分、化州市大部分、信宜市部分、电白区小部分)

      湛江(赤坎城区、霞山城区、吴川市大部分、坡头区大部分、廉江部分、遂溪小部分、徐闻小部分、麻章区小部分)

      韶关(浈江区部分、武江区部分、曲江区小部分、乐昌市小部分、乳源瑶族自治县小部分)

      深圳(福田区大部分、罗湖区大部分、南山区大部分、宝安区部分)

      惠州(龙门县大部分、博罗县部分)

      港澳地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梧州、南宁、邕宁、横县、宾阳、贵港、桂平、平南、藤县、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防城港、东兴、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岑溪、昭平、蒙山、贺州、钟山、百色、崇左、扶绥、宁明、凭祥及龙州。

      海南省

      儋州、东方、乐东、琼中、三亚、昌江及文昌市铺前镇浦渔村。

      海外:

      欧美、澳洲等地区在华人社区,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地。

      东南亚地区,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等。

      相关研究

      广府代表城市-广州广府代表城市-广州

      近年来,随着对古“广信”的研究,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新成果。据此,一些学者以行政区划来解释“广府”,认为“广府”即“广信府”。

      经专家、学者考证确认,自公元前106年起,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前后历经3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在今广西梧州和广东封开一带。汉武帝平南越,于广信设立交州首府,统领南方9郡的交趾剌史部近400年之久,广信的主要区域是粤语区域,其中西江流域是粤语的主要分布区域,其粤语与广州话的共同特征较其他粤语区域明显。可见,广信对粤语的形成与广府民系的形成影响至深。

      粤广府会副会长李鸿生称,早在上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罗香林教授在论述客家文化时就提及了有关广府民系、广府文化一说。粤广府会自2012年5月成立以来,先后提出了广府文化源流‘三地说’(即肇庆是发祥地,广佛是发展地,港澳是发扬地)等新观点,同时也引来颇多争议。在目前来看广府人一词仅在书面表达区分民系时用的时候用的比较多,在生活口语中并不常见。

      “广府”一词之所以成为广府人的俗称,是由广州在广东的中心地位所决定的。广州从古至今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所处的这种中心地位,决定了广府人在其孕育的整个过程中,都以广州为中心,故“广府”成为讲粤语的汉族族群的名称。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还是南越族的世界,广东的青铜时代始于商末西周,但广东当代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文物仅有5件,不过,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器却达1000多件,其中,不少还是本地铸造的。由此可见战国时岭南越族的生产力已有一定的发展。正史记载中,岭南尽皆“南蛮之地”,至秦军南下始融入中原文明。考古学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是“历史的误会”——广东博罗出土的大量文物实证表明,岭南地区存在过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民系特征

      广府文化代表-传统岭南建筑广府文化代表-传统岭南建筑

      先秦的岭南为百越地,南越族为广东的土著。广府民系当为中原(即河南一带)南下移民融合百越各族群,其文化的古越族底色明显。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广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封建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效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

      广府人由于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加上强悍的民性,冒险、创新的气质,因而反抗性和斗争性也特别强烈,在中国近代史上,精英继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有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最为宝贵的性格特征。

      民族与民系认同

      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融合而成。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

      语言

      粤语(又称广东话、广府话)是广府人的母语,属于汉藏语系的的语言。粤语的地方性口音差别大,但以广州话为标准话,广州话相当于粤语群中的普通话。

      珠玑巷移民

      珠玑巷移民,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指珠玑巷本身及附近居民的迁徙;广义则泛指经由珠玑巷迁徙,包括取道珠玑迁徙者和狭义的珠玑巷移民。珠玑巷的居民,又可分入迁和出徙两种。入迁,是又外地迁入珠玑巷及附近地区,出徙则指离开珠玑巷迁入别的地区。

      一、自周末至宋代珠玑移民的入迁过程,指出珠玑巷居民的主要来源是岭北移民。

      二、宋代珠玑巷移民的南迁史实。指出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官府逼迫、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和宋元之际的战争。南迁的移民主要是珠玑巷和南雄盆地的居民,珠玑巷是南迁移民真正的故乡,而并非象一些论著所说的“中转站”,或“仅仅路过而已”。

      三、真正的珠玑巷移民,应该自唐代有了珠玑巷以后才开始,而大规模的珠玑居民南迁,则在宋代才开始。有宋一代,珠玑巷一带环境优越,经济发达,吸引南北居民来归。只是因为动乱与战争,才产生了被迫的迁徙。因为处在交通要道上,兵家必争之地,每逢战乱,必定造成迁徙,而稍为长期的战乱,就可以造成较大规模的移民。所以有宋一代曾发生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到宋元之交,则几乎全体居民倾巢南下。交通要道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交通要道又战乱频仍,这就是珠玑巷人的幸与不幸了。珠玑巷的兴旺,由于交通;珠玑巷的一度式微也因为交通

      南雄珠玑巷传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流传很广,说的是南宋时宫中的一个妃子得罪了皇帝,从皇宫逃出,逃到南雄珠玑巷。后来风声走漏,朝廷派兵剿灭,这里的人害怕牵连,连夜扶老携幼往南迁移到珠江三角洲,于是这里的很多地方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南雄珠玑巷迁移过来的。刘志伟认为,如果把这个传说认定为史实是不可靠的,但毕竟是重要的历史记忆,而这种历史记忆的传承对区域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同意科大卫的说法,认为这与明朝初年广东人的入籍问题有关。当地的土著、贱民为了取得合法身份,千方百计地希望政府把他们纳入户籍当中,为了与已经在籍的那些人保持一致,便采用了南雄珠玑巷迁来的说法,以证明他们的中原身份及其正统性。这个传说的普遍化是在面临入籍困境的情况下造成的,是与明朝初年广东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关的。因此,无论是由于表面上的强调来自中原正统的身份,还是由于背后所反映的对入籍的追求,在刘志伟看来,这一传说都是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家认同建立的手段和结果。

      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是广府民系的文化,所谓广府民系,原指广州府民系,简称广府民系,现通常指的是使用粤语方言地区的汉族族群。按照这一说法,广府人的分布地域相当广大。有学者认为:“广府人是华南汉族的主要族群之一。广府人分布在粤中、粤西南、粤北,以及桂东南一带,人口约有5100万,其中广东约有3800万,广西约有1300万。”(此统计数字应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数字)”。

      广府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一脉——逾两千年岭南文化的本源。作为广府文化发源地、千年商都核心,越秀区人民政府一直致力广泛宣传和强力运作该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广州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域,越秀区是广州建城两千多年来未曾变更的中心城区,是广府文化发源地、千年商都核心。

      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省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性的地位。

      由于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如广州话称为“粤语”,广州方言歌统称为“粤讴”;广州戏剧和音乐分别称为“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广东饮食文化体系中虽有广州菜、潮州菜、客家菜之分,但“粤菜”常用以指广州菜;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被称为“粤绣”、“广彩”、“广雕”等。

      广府文化创造了粤剧,形成了包括建筑,戏曲,精雕,陶瓷,龙狮,饮食(酒楼、茶楼、点心、粤菜、广府菜等)等特色的文化符号。

      特征

      广府广府

      务实、乐观、包容

      广府文化可从其语言中体现出来:务实、乐观、包容。

      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到了明代,是当时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又有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为依托,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广阔,产销活跃。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渐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因而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19世纪末叶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宋代以来,人文兴旺,一直居于全省人才优势的地位。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

      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

      广府人由于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加上强悍的民性,冒险、创新的气质,因而反抗性与斗争性也特别强烈,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精英群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之中,有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最为宝贵的性格特征。

      粤剧

      粤剧粤剧

      粤剧源自南戏,旧称“广府大戏”,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广府戏”,发源于佛山。早在汉代,佛山的表演艺术已十分盛行。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出现,粤剧是揉合唱念做打、

      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19世纪40年代中,广府戏已从开埠后的香港,传到东南亚的星马(新加坡、马来西亚)了。以后,星马的粤剧也颇兴盛,故新加坡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广府戏到了外国,西人称之为Cantonese Opera,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班”)两大派系。

      婚姻习俗

      广府人在节日习俗上,有其地方的特色。在广州,有除夕花市。南汉时就已有之,到 19世纪中叶,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花木涌入城市,十里长街,市民结伴“行花街”,热闹非凡,至今越办越旺,发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城市都有此俗。番禺的飘色游艺活动,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生 菜会(取发财之谐音)、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日娘诞、盘古王母诞、鱼花诞、田了节、龙母诞等,内容多与祭祀本地神仙以及发财致富、出航平安等主题有关。反映了广东风俗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品格。婚姻习俗上,旧时既接受了汉族的封建婚姻制度,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城乡,还存在不落夫家和自梳女的风俗,前者保留古越族遗风,女子出嫁后,除了年节、庆贺、吊唁等红白喜事以外,一般不回男家,而长住娘家。后者是一些女子为了独立谋生和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而宣布自梳,终生不嫁。这种婚俗,既是古老婚俗的变异,又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建国后,这两种婚俗已渐而绝迹了。

      饮食风俗

      广府汤

      广府汤广府汤

      据史书记载:“岭南之地,暑湿所居。粤人笃信汤有清热去火之效,故饮食中不可无汤。老火汤又称广府汤,即广府人用传承数千年的食补养生秘方,慢火煲煮成中华老火靓汤,火候足、时间长,既取药补之效,又取入口之甘甜。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养生汤,更是辅助治疗恢复身体的药膳汤。

      广府人喝老火汤的历史由来已久,这与当地湿热的气候密切相关,而且汤的种类会随季节转换而改变。经年累月,煲汤就成了广府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与广东凉茶一道当仁不让地成了当地饮食文化的标志。汤料可以是肉、蛋、海鲜、蔬菜、干果、粮食、药材等;煲汤的方法可以是千奇百异,熬、滚、煲、烩、炖等;不同的汤由于不同的材料会有咸、甜、酸、辣等不同的味道。

      粤菜

      广府菜广府菜

      广州的饮食文化享誉海内外。粤菜是我国的四大菜系之 一,粤菜由广州菜(也称广府菜)、潮州菜(也称潮汕菜)、东江菜(也称客家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三种风味各具特色。广府菜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庆、韶关、湛江等地,用料丰富,选料精细,技艺精良,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还兼容了许多西菜做法,讲究菜的气势、档次。

      粤菜特点是丰富精细的选材和清淡的口味。粤菜可选原料多,自然也就精细。粤菜讲究原料的季节性,“不时不吃”。吃鱼,有“春鳊秋鲤夏三犁(鲥鱼)隆冬鲈”;吃蛇,则是“秋风起三蛇肥,此时食蛇好福气”;吃虾,“清明虾,最肥美”;吃蔬菜要挑“时菜”,是指合季节的蔬菜,如菜心为“北风起菜心最甜”。除了选原料的最佳肥美期之外,粤菜还特别注意选择原料的最佳部位。粤菜味道讲究“清、鲜、嫩、滑、爽、香”,追求原料的本味、清鲜味,粤菜调味品种类繁多,遍及酸、甜、苦、辣、咸、鲜。但只用少量姜葱、蒜头做“料头”,而少用辣椒等辛辣性作料,也不会大咸大甜。这种追求清淡、追求鲜嫩、追求本味的特色,既符合广东的气候特点,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是一种科学的饮食文化。

      著名的广府菜有:白切鸡、烧鹅、烤乳猪、红烧乳鸽、蜜汁叉烧、脆皮烧肉、上汤焗龙虾、清蒸东星斑、阿一鲍鱼、鲍汁扣辽参、白灼象拔蚌、椒盐濑尿虾、蒜香骨、白灼虾、椰汁冰糖燕窝、干炒牛河、广东早茶、老火靓汤、罗汉斋、广州文昌鸡、煲仔饭、支竹羊腩煲、萝卜牛腩煲、广式烧填鸭、豉汁蒸排骨、鱼头豆腐汤、菠萝咕噜肉、蚝油生菜、香煎芙蓉蛋、鼎湖上素、烟筒白菜、鱼香茄子煲、太爷鸡、赛螃蟹、香芋扣肉、南乳粗斋煲等。

      广府庙会

      广府庙会是广东省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是广州市在每年的传统元宵节期间,即农历正月十五至廿一举办的传统庙会。

      广府庙会让老百姓了解广府文化相约幸福:“广府庙会,幸福相约”,是一项广府文化嘉年华活动。

      为期7天的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10个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主办方希望通过庙会的方式,打造独特的广府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品牌,增强广府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年节气氛,让老百姓了解广府文化。

      广府庙会
      时间(新历)地点
      第一届广府庙会2011年2月17日—23日广州市越秀区
      第二届广府庙会2012年2月6日—12日广州市越秀区

      广府文化节

      2011年1月18日首个广府文化节开幕。广绣、骨雕、雕塑、盆景、摄影五大文化传承人五仙观献艺。91岁象棋大师陈松顺亲临现场设局对弈,一代剪纸名家叶润生亲手表演镂空剪影,“南萧王”郭大强当场展示堪比仪器精准的手工校音,还有50年说书生涯的颜志图讲述广府民俗故事……为期6天的“广府文化节”在广州五仙观盛大开幕。

      启动仪式上还将有华美汉服秀、五仙赐福、醒狮等精彩表演。五仙观现址坡山是珠江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

      一——“坡山古渡”,至今仍然留下唐代广州海岸大浪冲刷过的痕迹。主办方别出心裁地设计了“鲜花、稻穗献五仙”节目,游客只要花两三元就可以买下鲜花、稻穗献给传说中的“五仙”。佛山是“武术之乡”,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佛山是“狮艺之乡”,是南狮的发源地。

      艺术

      美术工艺

      广东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风格独特,技法纷呈,求新求变。其代表人物有:南海林良的写意花鸟,东莞张穆著称画马,新会高俨擅长山水,顺德黎简诗书画皆绝,顺德苏六朋、苏仁山尤擅人物,番禺居巢、居廉工花卉草虫,重视取法自然,创造了“撞水”、“撞彩”技法。 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其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均为番禺人。他们主张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途径;以形种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艺术手法。独树一帜,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现代,继承和发展这一画派艺术的,有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昴、杨善深等。

      广绣名作:晨曦广绣名作:晨曦

      广府民系的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的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如肇庆端砚;广州的象牙雕刻、玉器、红木家具、积金彩瓷、朱义盛首饰和广绣等;佛山陶瓷、木版年画、剪纸、金银铜锡箔、染色纸、狮头、彩扎灯色;新会葵扇;东莞和南海烟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筑装饰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砖雕等,其中以端砚、粤绣、雕刻、陶瓷最具特色。佛山是“武术之乡”,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等均发端于佛山,著名武术大师黄飞鸿,咏春宗师梁赞、叶问,影视武打明星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亦在佛山。

      狮艺之乡

      佛山是“狮艺之乡”,是南狮的发源地。

      戏曲音乐

      香港历史博物馆的粤剧戏棚场景香港历史博物馆的粤剧戏棚场景

      粤剧以粤方言演唱,是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以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粤剧演员有被称为“粤剧四大家”的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等。红线女所创的“红腔”近半个世纪以来影响最大。以粤语演唱的曲艺品种,有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和粤讴等。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

      广东音乐是产生、流传和发展于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及粤西广府方言区的纯器乐演奏的民间音乐。19世纪60年代起,严老烈等代表性人物,运用带规律性的使用装饰音和“加花”的旋律发展法创作改编出《旱天雷》、《倒垂帘》、《连环扣》、《饿马摇铃》、《雨打芭蕉》等有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的著名乐曲,标志着广东音乐作为乐种的形成。

      广府民居

      镬耳屋镬耳屋

      广府民居通常指大珠江三角洲、粤西地区的建筑。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通风与阴凉的要求是岭南建筑的共同特点。其一是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等),体现出防潮、防晒、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功能特点。其二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精髓,体现了兼容并蓄的风格。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阶层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最初的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饰以花鸟、人物图案。

      最能体现广府文化的“活化石”——莫过于那些林立于乡间村落的镬耳建筑群了。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以广府风格的民居建筑为主要代表,因其在屋的两边墙上筑起两个像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在明清时期的广府民居中,一般是出过高官的村落,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耳封火山墙。

      镬,是古代的一种大铁锅。“镬耳屋”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其建筑特点是瓦顶建龙船脊和山墙筑镬耳顶,用于压顶挡风。“镬耳屋”一般为砖木结构,青砖(麻石)砌墙,阶砖铺地,红、白石板铺天井。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筑亦有类似镬耳山墙,粤北客家等地称为“云墙”或者是“茶壶环”。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屋两边的镬耳,其结构从檐口至顶端用两排瓦筒压顶并用灰塑封固,处理收口的工艺,是整座建筑工程难度最高,造价最贵的地方。镬耳的山墙可挡风入巷,让风通过门、窗流入屋内;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镬耳屋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乡绅方能采用,也是家境殷实的象征。明清两代,只要是发了财的村民,都会建造一所镬耳屋以显示其富有与气派。间或也有以蠔壳代替青砖建造的镬耳屋,很有特色,据说冬暖夏凉。如广州市海珠区的黄埔古港和小洲村、广州番禺区的古村落、佛山顺德的古村落就有用蠔壳砌墙的居屋。

      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 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

      文化活动

      2013年11月12日至14日,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在广州召开,规模3000人,大会邀请海外侨团、企业家、慈善家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界人士3000人参加,其中海外嘉宾1500人,内地及香港、澳门等地嘉宾1500人。

      2015年12月3日,第二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在珠海举办,来自世界53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名广府人精英和社会贤达参加。

      2017年11月26日,第三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在江门举办,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00多名海内外嘉宾参加。

      2019年3月31日,广府人联谊会在广州举行第六届第一次会员大会。

      名人

      军政界:原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琴王”朱执信、原国民党中央军事部长、建国粤军总司令、广东省政府主席许崇智、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何香凝、潘达微、潘文治、颜浩长、邓世昌、梁诚等

      商界:佐丹奴品牌创办人、香港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优酷网创办人,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古永锵、香港地产业巨头霍英东、霍震霆、霍启刚、霍启山、霍震宇、香港证券大王冯景禧、香港恒生银行创办人之一何添、恒生银行创办人之一何善衡、香港信兴集团主席兼董事长蒙民伟、陈绍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合和实业有限公司主席胡应湘、胡文新、阿里巴巴集团现任CEO陆兆禧、广州宏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仔、广州富力地产集团联席董事长兼总裁,富力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张力张量父子、广州合景泰富地产总裁孔健岷、广州酷狗音乐创始人谢振宇、小米集团CEO林斌等。

      文化界:著有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的物产专著—《南裔异物志》的杨孚、梁佩兰、陈澧、谭莹、屈大均、黄世仲、陈少白、周汝钧、许广平、许崇清、明朝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江门学派集大成者和振兴人湛若水、沙飞、商承祚、中国近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的冼星海、黄省三、梁毅文等以及两院院士张恩虬、梁栋材、苏 锵、范海福、冼鼎昌、姜中宏、叶恒强、何炳林、邓景发、邬贺铨、潘健生、刘广志、卢永根、申泮文。

      武术界:洪熙官、梁坤、苏灿

      娱乐界:谢贤、谢霆锋、张敬轩、甄子丹、罗文、黄沾、许冠杰、许冠文、许冠英、许冠武、俞灏明、顾嘉辉、张敬轩、海鸣威、张坚庭、夏雨、吴君如、张家辉、陈百祥、陈慧娴、许志安、林文龙、李彩桦、邵美琪、吴镇宇、蒙嘉慧、叶童、吴建豪、吴启华、梁家辉、叶玉卿以及韩国EXOEXOM组合吴亦凡等

      佛山

      军政界:戊戌变法主要领导人康有为、中共第三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四、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原中国监察部部长谭平山、原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香港特区首任律政司司长梁爱诗、清末大臣张荫桓、身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历官刑部侍郎、户部侍郎、刑部尚书、军机大臣,清朝二百余年广东省籍任职最高的官员戴鸿慈、罗登贤、邓培、墨尔本市市长苏震西、塞舌尔共和国前总统、在野党主席陈文景、原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原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谭天度、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刘千石、何钟泰、石礼谦、陈伟业、刘江华、谭香文、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原香港财政司司长美国摩根大通银行亚太区前主席梁锦松、原澳大利亚高嘉华市副市长邓小颖。严缨、陆敬科、梁士诒、陈汝棠、罗志、郑润琦、陈剑虹、郑金、陈金釭等。

      商界:香港永隆银行已故创办人伍宜孙、香港恒生银行已故创办人梁球锯、香港东亚银行已故创办人简东浦、著名民族企业家薛广森、香港金融大王胡汉辉、上海冠生园创始人、大白兔糖之父冼冠生、香港地产发展商、恒基兆业、中华煤气主席、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主席李兆基、李兆楠、李家杰、李家诚、胡兆炽、香港珠宝大王、兼任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及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主席、恒生银行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郑裕彤、郑家纯、郑志刚、广东碧桂园房地产创始人杨国强、杨惠妍、广州周生生珠宝集团创办人周芳谱、周永成、北京同仁堂(香港)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心、香港纸品业大王、华生纸品厂创办人林伯长、泰国钢铁大王何德年、广东美的集团创办人何享健、海天集团创办人庞康、联塑集团创办人黄联禧、李兆麟、梁升、梁显利、王锡华、谢瑞麟、罗富昌、李伟强等。

      文化界:广东历史上曾出九位文状元,其中就有五位出自佛山,分别是南汉的简文会、南宋的张镇孙、明代的伦文叙、黄士俊和清代的梁耀枢。此外还有原清华大学校长张煜全、中国第一台照相机制造人、物理学家邹伯奇、詹天佑、文学家吴趼人、朱完、吴旦、何文绮、李征霨、冯栻宗、朱美瑶、黄鲁逸、傅天仇、卢龙云、粤剧名伶马师曾、任剑辉、梁醒波、李香琴、白雪仙、白驹荣、名医李广海,能工巧匠黄炳、陈渭岩、潘玉书、冯公侠、刘传,画家黄少强、第一位华人牧师梁发等杰出人物、卢龙云、岭南诗人区大相、孙蕡、数学家何衍璇等以及两院院士庞雄飞、陆启铿、刘允怡、梁智仁、何国钟、关士聪、关肇直、李衍达、罗绍基、岑可法、梁晋才、刘颂豪、叶叔华、苏国辉、马福邦、曾溢滔、胡经甫。

      武术界:张炎、梁赞、叶问、黄飞鸿、李小龙、黄麒英、苏黑虎、潭济筠、铁桥三等

      娱乐界:香港小姐黎美娴、李小龙、张智霖、罗家宝、朱茵、何韵诗、廖碧儿、欧锦棠、汤盈盈、梁静茹、陈辉权、朱慧敏、黄子华等

      中山

      军政界: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总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杨仙逸、李孙宸、何吾驺、卢兆龙、墨西哥外贸委员会亚太区主席李子文、何耀泰、何士祥、黄标、黄琮、黄培芳、曾望颜、鲍俊、麦炽昌、卢殿标、何璟、何光尧、何长清、何定江等

      商界:香港企业家、香港第二大富豪郭炳湘家族(郭得胜的长子)、郭炳江、郭炳联、雅居乐地产创始人,集团总裁陈卓林、蔡继有、蔡冠深、李曜坤、袁兆英、燕窝之王阮建昆、墨西哥华人首富李华文、李东海、李曾超群等。

      文化界:两院院士有梁树权、郑守仪、梁植权、郑耀宗、郭仲衡、郑健超、李焯芬、赵梓森、阮雪榆等

      娱乐界:佘诗曼、吴卓羲、江嘉良、古天乐、叶倩文、苏妙玲、林欣彤、刘洲成等

      珠海

      军政界: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郑耀棠、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杨匏安、陈芳、苏兆征、黄怀森、徐宗汉等。

      商界:中国近代著名买办、实业家唐廷枢、中国近代工商业的杰出代表徐润、著名侨商蔡昌、大新公司创办人鲍国宝等。

      文化界:“留学之父”容闳、黄宽、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名震天津卫的大律师唐宝锷、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苏曼殊、唐涤生、古元、鲍俊、莫仕扬以及两院院士容柏生、世界五大男高音莫华伦

      曾任民国内阁外交总长的梁如浩(唐家人)、容星桥(总统府高等顾问)、蔡廷干(曾任外交总长、代理内阁总理)、黄宽(中国第一个留英学医)、唐悦良(代理外交部长)等等,群星灿烂。

      在华侨方面,有在夏威夷成为第一个华人百万富翁的陈芳,有著名美国华侨,华商领袖唐廷植,香山县抵新加坡第一人,创办香山会馆的梁亚胜、清末民初时期中朝贸易的重要沟通者梁艾昭,美国首位华人律师张康仁,首位获得英女王授予OBE勋衔的华人容启东等等。

      江门

      军政界: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书法家伍廷芳、戊戌变法主要领导人梁启超、澳门行政长官崔世安、美国联邦众议员、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性国会议员赵美心、第26届加拿大总督,成为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华裔总督,也是第二位女性总督伍冰枝、李国章、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美国旧金山历史上第一位民选亚裔(华裔)市长李孟贤。加拿大缅尼托巴省第24任省督李绍麟。香港立法会议员刘梦熊、梁思忠、梁思宁等。

      商界:香港开阜初四大家族之一著名的“利希慎家族”的创始人利希慎、利铭泽、利孝和、利子厚、利德蕙、利承武、利良奕、假发业之父刘文汉、酒店大王陈泽富、崔德祺、崔世昌、崔世平、董赵洪娉、澳门新赌王吕志和、澳门一代赌王叶汉、香港电器大王李永森、伍淑清、伍舜德、黄乾亨、黄笏南、黄英豪、黄英琦、利国伟、黄克竞、任昌洪、香港“蚝油大王”李锦记第三代传人李文达、邓文福、任佐苓、关英才、刘郁南、谭振樵等。

      文化界:江门学派(源出程朱理学,开启王阳明心学,但又有别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哲学学派,又称岭南学派)创始人、明朝思想家、教育家、诗人陈白沙、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中国第一架飞机设计者和制造者冯如、中国电影之父、中国电影先驱之一黎民伟、中国首批入学西点军校的2人之一、原清华大学校长温应星、梁思顺、梁思永、梁思庄、梁思礼、粤剧名伶红线女等以及两院院士郭景坤、梁思礼、陈国达、黄本立、张佑启、梁思成、薛社普、陈焕镛、李椿萱、陈灏珠、黄志强、汤钊猷、蔡睿贤、余国琮、邝宇平、叶玉如、林为干、黄乃正、陈新滋、黄翠芬、李绍珍、朱经武、黄耀祥、甄永苏、麦松威、叶大年、任咏华、冯培德等。

      武术界:胡惠乾、张其光等。

      娱乐界:刘德华、甄子丹、曾志伟、梁朝伟、谭咏麟、余文乐、杨婉仪、张可颐、胡杏儿、钟镇涛、梁咏琪、麦嘉、黄贯中、黄家强、黄家驹、李克勤、黄凯芹、陈友、梁汉文、容祖儿、关智斌、苏永康、吴浩康、叶世荣、狄龙、陈慧珊、张可颐、杜汶泽、岑建勋、陈百强、伍思凯、王喜、芳艳芬、陈启泰、潘志文、陈美琪、杨婉仪、赵学而、梁舜燕、徐少强、黎民伟、黎姿(黎民伟孙女)、关德兴、戴爱莲、谭耀文、钟欣桐、郑伊健、林子祥、甄妮、小肥、林敏俐、陈美琪、朱玲玲等。

      东莞

      军政界:明朝抗清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张帼英、罗治伟、张宇人、香港立法会议员冯检基、陈琏、叶富、民国名将蒋光鼐等。

      商界:香港雅高创办人之一,中华造船厂创办人王华生、王敏刚、王敏超、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行政主席兼执行董事、无线卫星电视台(TVBS)董事长梁乃鹏、制衣大王陈永祺、香港金融界风云人物,香港金融管理局创立人,前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香港药界大鳄李祖泽、香港“酱油大王”王赐豪、广东信托银行创办人,是香港20世纪初期商界名人周少岐、周埈年、周启邦、周启贤、周卓凡、“钟表大王”周湛煌、汪世忠、纺织大王陈瑞球、周永泰、叶剑波、加多宝创办人,凉茶大王陈鸿道、王锦辉、方润华、方文雄、叶钜云、锺沛林、王少强、刘秀成、单仲偕、黄定光、王仲铭、赵泰来、王国强、叶志成、叶凤娟、叶子轩、张佛恩、刘学斌、罗建新、陈永燊、王兆生、陈润光、梁麟、刘旺枝、陈小凤、王如登、叶树林、亨利孙、卢济生、莫国鎏、罗治伟、北京点击科技董事长兼CEO、新浪创办人王志东、腾讯创办人之一,腾讯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CTO张志东、3G门户网创始人,3G门户CEO邓裕强等。

      文化界:张荫麟、伦明、卢子枢、陈伯陶、邓尔雅、张伯桢、张敬修、邓白、著名粤剧演员林家声等以及两院院士邓锡铭、毛炳权、何镜堂、莫伯治等。

      娱乐界:郭富城、蔡卓妍、陈奕迅、罗嘉良、袁咏仪、米雪、蔡子健、袁洁莹、吕颂贤、谢君豪、刘锦玲、陈伟霆、吴家乐、李灿森、袁伟豪、林夕、李力持、任达华、王莫愁、梁家仁、香港演员、香港小姐冠军、亚洲皇后杨宝玲、刘家聪、澳门小姐冠军李若滢等。

      深圳

      原广东省委书记、原广东省省长陈郁,何东,香港开埠后首富何东,其父亲是荷兰裔犹太人Charles Henry Maurice Bosman(粤语音译何仕文),母亲是广东宝安人施娣,家族祖籍皆承认以母系为准。何东曾孙“赌王”何鸿燊是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猷龙、何鸿章、何婉琪、何超贤、何超琼、何超仪、何超云、何超莲、何猷启、何超盈、何猷亨、何猷君、何超欣等。

      肇庆

      军政界:晚清东河总督苏廷魁、晚清官御史吴桂丹、彭泽民、烈士李炳辉、民国时期陆军总司令余汉谋、民国时期的政治家梁寒操、海军将领邓兆祥、香港执业大律师及立法会议员梁美芬、香港外科医生及香港立法会议员梁家骝等。

      商界:明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通泰行董事长,称为“粮油大王”李广林、广东鸿特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楚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麦伯良、广州百利文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纳新、广东富林木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杰强、四会华声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炳金等。

      文化界:汉朝古文经学家陈钦及陈元父子、中国近代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中国近代茶叶专家刘峻周、清末民初思想家陈焕章、民国时期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吴大猷、香港地水南音演唱家杜焕、岭南画派第二代著名画家黎雄才、台湾音乐家黄友棣、中国昆虫学家及中科院院士赵善欢、中科院院士李方华等。

      武术界:王隐林、方世玉等。

      娱乐界:区瑞强、陈旭然、香港著名作曲人及歌手伦永亮、粤剧小武周少保、东山少爷、香港小姐卢淑仪、黎姿、何傲儿、何傲芝、冼色丽、李逸朗、温碧霞等。

      其他地区

      云浮禅宗六祖慧能、中国工人运动领袖邓发、原中国贸易部部长叶季壮、两院院士傅廷栋、前美国著名华人领袖陈本昌等。军政界:抗日名将、原中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蔡廷锴,前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钟鹤,前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梁伟发,前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蔡启文,广东省粮食管理储备局局长董富胜等。商界:康佳集团前董事局副主席、总裁陈伟荣、霸王国际集团陈启源、万玉华夫妇、澳雪国际黄才荣、黄万荣兄弟、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和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温鹏程、英皇娱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黄坚、香港置业集团创办人蒋关、樱雪集团李荣坤、前TVB总经理陈志云、鼎湖山泉董事长吴木生等。文化界:广东著名粤语相声演员黄俊英,广东著名歌手东山少爷廖寰等。体育界:前国足著名门将区楚良,女子重剑名将朱明叶等。

      清远:恒生银行创办人之一,恒生银行首任主席林炳炎等、明朝抗倭名将郭振卿、两朝元老著名御史郭仪长、郭见猷、郭南斯、榜眼朱汝珍等。

      湛江:香港船王:许爱周、许世勋、许晋亨、许晋奎、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张炎、晚清中国驻美大使陈兰彬、庞雄、原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以及武术界的周泰等。

      阳江:现代著名国画大师关山月、现代油画著名画作家苏天赐、著名书画家黄安仁、亚洲情歌王子郑源、冯珊珊、郑东、新中国电影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何士德、当代金鱼国画艺术大家叶秀炯、著名诗人、书法家、漠阳才子谢绍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钟广明、南国诗人阮退之以及两院院士曾庆存等。

      茂名:历任马来西亚政府交通、铁道、财政部长、国会议员、著名实业家李孝式、江可伯、有“东方的马蒂斯”之称、著名画家丁衍庸、台湾画坛第一人欧豪年、教育家林砺儒、美国科学院高级研究员、美国太空署高级研究员、麻省工学院教授郑洪、许智明、蔡金存、陈永正、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维龙、原深圳市市长李灏、亚洲新一代赌王林英乐、刘杰夫、古巨基、钟嘉欣、叶玉卿以及两院院士、著名农学家丁颖、甘子钊等。

      梧州:民国时期两广军政界元老李济深,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之一,新派武侠小说开山祖师。

      体育界

      现役中国国家篮球队队长、领军人物易建联、陈江华、朱芳雨、新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容国团、新中国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广东籍运动员中首个奥运冠军陈伟强、三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的陈满林、20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刘秀华、奥运冠军冼东妹、余卓成、何冲、乒乓球世界冠军江嘉良、谢杏芳、林志刚、陈燮霞、杨伊琳、杨景辉、张洁雯、曾国强、陈伟强、劳丽诗、陈小敏、中国田径100米领军人物苏炳添、南拳王黄光源、射击队的张昊鸣、何鸿铖、劳嘉杰、张富升、中国高尔夫著名选手梁文冲、中国夺取蹼泳世界冠军最多的运动员刘齐、赛艇奥运冠军黄文仪、羽毛球名将王睁茗、钟倩欣,前国足门将现国足守门员教练区楚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