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英文名:Treaty of Nanking,又称《万年和约》、《白门条约》、《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由中英双方于1842年8月29日在南京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该条约主要规定了中国开放新的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关税协定等内容,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条约背景
3 签约过程
4 条约原文
5 主要内容
6 条约履行
7 后续签约
8 条约影响
9 史料陈列
基本信息
中文名:南京条约
结果: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签约时间:1842年8月29日
中国代表: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
旧称:江宁条约、万年和约
签约双方:中国(清)、英国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文名:Treaty of Perpetual Peace and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Great Britain;Treaty of Nanking
签约地点: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
废除时间:1943年
英国代表:全权代表璞鼎查
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
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廉价工业原料
条约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前中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但承平日久,社会风气日趋奢罪,社会矛盾潜滋暗长。清王朝在腐朽落后的观念支配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国家开始由盛转衰。
到18世纪后期,清王朝已然衰相毕现,危机四伏。政治上,吏治日益腐败,渐成痼疾。官员贪污纳贿,成为普遍现象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利用手中权势,结党营私,卖官鬻爵,大肆贪污。嘉、道之后,此风愈烈。各级文武官员,乃至幕僚、书吏、差役,侵占公餐,搜括民财,无所不用其极。自朝廷以迄州县,官吏大多玩忽职守,以延宕推诿为常态,以敷行了事为常法,以致弊政丛出。各地刑名案件拖沓,积压重重,冤假错案,数不胜数。嘉庆皇帝曾哀叹:“当今大弊,在“因循息玩’四字”,群臣‘悠忽为政’,积习难返。”百姓深受官吏压迫,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加剧。财政亏空。嘉庆、道光时期,土地日益集中,从皇室贵族、官僚到庶民地主,均疯狂兼并土地。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后,不得不租种地主土地,既要向国家缴纳各种课税,又遭到地主、豪绅苛重的盘剥,生活状况困苦不堪。嘉庆、道光以后,各地流民显著增多。嘉庆朝后,朝廷税赋亏空愈益严重。道光年间,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财政状况更为恶化。为弥补财政亏空,开辟财源,清政府广开捐纳,出卖官职以敛财。至道光后期,已出现“捐班之道、府、州、县已居天下十分之半”的局面,这些官员变本加厉地对百姓进行盘剥。人口的快速增长,也日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康熙末年,全国人口突破1亿,乾隆末年达到3亿以上,到道光时期达到4亿左右。人口激增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引起生活资料价格的上涨,许多失去家园的下层民众沦为流民。大量流民的存在,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潜在因素。军事上,军队腐化堕落,军备废驰。
清朝前期,八旗、绿营为稳固清朝统治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中期以后,日渐丧失战斗力。清军军官不以军务为事,营私舞弊,榨取贿赂,侵吞兵饷,过着腐朽的生活。士兵则纪律败坏,操演废弛,经常搜刮百姓,贻害地方。到道光时期,军中吸食鸦片成风。从乾隆末年开始,遇有重要战事,清廷不得不招募乡勇,军队“不能卫民,而转率民以充兵"。同时,清军武器装备落后、主要以弓箭、刀矛等冷兵器为主,少量装备火绳枪、滑膛炮等老式武器。战船很多以“薄板旧钉”制成,“遇击即破”。这样的军队,难以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责任。文化思想上,实行文化专制。清朝统治者把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程朱理学作为官学,将朱嘉集注的四书章句作为科举考试的准则。屡兴文字狱,用高压手段消除反清意识,严密控制人们的思想,整个思想文化界戴着沉重的桎梏。到清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渐突出,社会险象环生,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日趋激烈。
1774年,山东发生了清水教王伦起义。起义军在数日之内发展到了千人以上,连克寿张、堂邑、阳谷、临清等地,威胁漕运要道。清廷派大学士舒赫德率军前往镇压,起义最终失败。虽然起义前后不及一月, 规模也不算大,但因当时正值“康乾盛世”,使清朝统治者受到很大震动。嘉道年间,各类民变频发,其中尤以1796年爆发的白莲教起义,影响最大。
1796年,湖北、四川、陕西等地的白莲教支派先后起义,这次起义规模浩大,持续了八年时间,波及楚、川陕和周边广大地区。清政府为镇压起义,先后调动数十万军队,耗费近两亿两军费,以致财政空虚,所受打击极为沉重。1813年9 月,天理教(白莲教支派)首领李文成等率众在河南滑县起义,其后迅速发展到直隶、河南、山东三省。直隶天理教首领林清率领支起义军,于10月初一度攻入皇宫,使清廷陷人混乱和恐慌之中。这次起义虽然很快失败,但它强烈地震撼了清朝最高统治者。
到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统治危机四伏,日益衰败,不复再有盛世气象。
英国国情
正当清王朝国势衰微、日益没落的时候,欧美资本主义却迅速发展起来。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于西欧封建时代后期。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欧洲各国先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各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欧美各国相继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西方列强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其大规模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他们将贪婪的目光瞄准了东方正在沉睡的中国。
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并称为海上霸主,大肆进行海外殖民扩张。1820年,英国的工业总产量为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50%,其对外贸易占世界总额的18%。1830年,英国的原煤产量占世界的70%,布匹和铁产量军占世界的50%,1820-1850年间,五金制造占世界的40%,修建了6308英里的铁路。到1851年,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5.23亿英镑。到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工业的飞速发展刺激了瑛姑资产阶级开辟新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供应低的需求。英国先后侵占了印度、新家坡、缅甸、伊朗和阿富汗等地。1637年6月,英国舰队到达澳门,擅闯珠江,并炸毁虎门炮台。1792年,英国以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马嘎尔尼名,派遣马戛尔尼使华,提出增设通商口岸,在京设立商馆,给予舟山附近小岛建立贸易商站等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1808年,英印总督借口防御法国兵船,“保护”贸易,派舰队强行在澳门登陆。1832年,英船“阿美士德”号到中国沿海航行,搜集情报,绘测地图,为武装入侵中国做足准备。1838年,英国又派海军少将马他伦率兵舰进入广州内河。通过这些活动英国成为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急先锋。
鸦片战争
主词条:鸦片战争
沙角之战(EdwardDuncan绘,DestroyingChinesewarjunks)
1840年6月,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英军攻占定海,北上天津。清廷恐惧,派琦善与义律和谈。和谈期间,英军于1841年1月7日突袭并攻占大角、沙角炮台(沙角之战),迫使琦善与之初步达成《穿鼻草约》(约定对英赔款六百万元等),又于1月26日攻占香港。道光帝因沙角之战而愈加震怒,于1月27日下令对英宣战,继而得知香港被攻占,下令加派奕山为剿逆将军,增兵广州,否认《穿鼻草约》。英军在虎门之战、广州之战中均获得胜利,于是奕山又与英方达成《广州和约》,仍是对英赔款六百万元(另赔偿夷馆损失三十万元),作为“赎城费”;并对道光帝加以欺瞒,宣称是行商累积的欠款,企图敷衍了事。
然而,英方蓄意扩大战争与战果。在巴麦尊等人的推动下,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4月30日,英国内阁否认草约,并以璞鼎查(Sir Henry Pottinger)替换义律。英军再度北上,先后攻陷厦门、定海(第二次攻陷)、镇海、宁波,并于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击败奕经的反攻。浙江巡抚刘韵珂见事不可为,请求派遣与英方有过交涉的伊里布前赴浙江。道光帝迫于无奈,派遣耆英担任杭州将军,伊里布随往。
1842年5月18日,得到增援的英军又攻陷乍浦,继而于6月16日攻陷吴淞,7月21日攻占镇江,以切断京杭大运河。1842年8月4日,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英军从燕子矶登陆,察看地形,扬言进攻南京城。
签约过程
英军到达南京后,两江总督牛鉴向英军求和。1842年8月8日,署乍浦副都统伊里布首先到达,派其仆人张喜两度前往英方军舰,会晤翻译马儒翰(John R. Morrison)。钦差大臣耆英到达后,璞鼎查曾限期于8月14日议定和约,否则开炮攻城。双方共在静海寺内议约四次,也曾在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8月17日,江宁布政使黄恩彤与马儒翰商定了条约内容。8月22日,道光帝全部允许。
谈判过程中,耆英等人屈从英方要求,没有进行反驳。关于鸦片问题,璞鼎查曾劝说中方代表,由中国停止禁烟政策,并可对进口鸦片征税。对此,黄恩彤提出日后再议。这是因为,黄恩彤、耆英等预料到道光帝为了颜面,不会正式弛禁,不如置之不问。
英国画家John Burnet所绘《南京条约》签订场景
从开始议约到正式签约前,耆英、伊里布、牛鉴曾应璞鼎查邀请登舰,而璞鼎查也上岸答拜。然而英军在此期间仍未停止抢劫行为,引发了鸦片战争中最后一战——靖江保卫战。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军舰“康华丽号”(又译“皋华丽”、“汉华丽”,Gornwallis)上正式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其中的中文文本系由英国人译成。
1842年9月道光帝批准签订后的条约,但认为仍有需要斟酌之处。经耆英与璞鼎查互换照会,阐明以后的商人欠款,官方不代为偿还,同时英方承诺不会庇匿“奸民”;尤其是约定如果中英人民涉诉,“英人归英人自理,华民由中国讯究”,即英人享有治外法权。
1843年6月26日,耆英与璞鼎查在香港举行《南京条约》换文仪式。
条约原文
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南京。
兹因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止肇衅,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钦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镇守广东广州将军宗室耆英,头品顶戴花翎前阁督部堂乍浦副都统红带子伊里布;大英伊耳兰等国君主特派全权公使大臣英国所属印度等处三等将军世袭男爵朴鼎查;公同各将所奉之上谕便宜行事及敕赐全权之命互相较阅,俱属善当,即便议拟各条,陈列于左:
一、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一、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一、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
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一、因大清钦差大宪等于道光十九年二月间经将大英国领事官及民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鸦片以为赎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圆偿补原价。
一、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且向例额设行商等内有累欠英商甚多无措清还者,今酌定洋银三百万圆,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为偿还。
一、因大清钦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强办,致须拨发军士讨求伸理,今酌定水陆军费洋银一千二百万圆,大皇帝准为偿补,惟自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以后,英国因赎各城收过银两之数,大英全权公使大臣为君主准可,按数扣除。
一、以上三条酌定银数共二千一百万圆应如何分期交清开列于左:
此时交银六百万圆;
癸卯年六月间交银三百万圆,十二月间交银三百万圆,共银六百万圆;
甲辰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圆,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五十万圆,共银五百万圆;
乙巳年六月间交银二百万圆,十二月间交银二百万圆,共银四百万圆;
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银二千一百万圆。
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数,则酌定每年每百圆加息五圆。
一、凡系大英国人,无论本国、属国军民等,今在中国所管辖各地方被禁者,大清大皇帝准即释放。
一、凡系中国人,前在英人所据之邑居住者,或与英人有来往者,或有跟随及候候英国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誉录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国人,为英国事被拿监禁受难者,亦加恩释放。
一、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一、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圆,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圆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著。
一、俟奉大清大皇帝允准和约各条施行,并以此时准交之六百万圆交清,大英水陆军士当即退出江宁、京口等处江面,并不再行拦阻中国各省商贾贸易。至镇海之招宝山,亦将退让。惟有定海县之舟山海岛、厦门厅之古浪屿小岛,仍归英兵暂为驻守;迨及所议洋银全数交清,而前议各海口均已开辟俾英人通商后,即将驻守二处军士退出,不复占据。
一、以上各条均关议和要约,应候大臣等分别奏明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各用朱、亲笔批准后,即速行相交,俾两国分执一册,以昭信守;惟两国相离遥远,不得一旦而到,是以另缮二册,先由大清钦差便宜行事大臣等、大英钦奉全权公使大臣各为君上定事,盖用关防印信,各执一册为据,俾即日按照和约开载之条,施行妥办无碍矣。要至和约者。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英国记年之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由江宁省会行大英君主汗华丽船上铃关防。
主要内容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
- 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 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 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其中600万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元。
-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 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 中英两国各自释放对方军民。
此外,签约后不久,双方复以照会形式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英人归英国自理”;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受到侵害。
条约履行
1843年6月26日,《南京条约》换文当日,璞鼎查在港督府宣读《英王制诰》(又称“香港宪章”、“英皇制诰”,Hong Kong Letters Patent),并公布有关建立港英政府的英王特许令,宣誓就任第一任香港总督,还下令以女王的名字将港岛北部新市区命名为“维多利亚城”。
1843年至1844年,五个条约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相继开埠。
后续签约
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签署后,对英方而言相关约定尚不够具体,不能完全满足其商务和政治的需要,对中方而言,则顾虑日后双方接触更为广泛和深入,如无明确章程,难免再生事端。为此,中英继续交涉,商定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应的细则。1843年7月22日(道光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公布施行。10月8日(八月十五日)又订立《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通过这些附件条约,英国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等许多特权。
美法效尤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十八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与美国代表顾盛在澳门望厦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条约规定:(1)明确协定关税这一特权。(2)规定将存在了100多年的行商制度废除,“议定将洋行名目裁撤”, 美国商人“与中国商民任便交易”。(3)将外人在华居住、租地权扩大,准许美国人在五口“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建立医院教觉,进行传教活动。(4) 对领事裁判权做了更清晰的规定:美国人在华犯罪,“由领事等官提拿审讯,照本国例治罪”。(5)规定美国兵船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巡查贸易”,随意停泊、逗留。该条约也规定了美国在中国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个条约比中英条约更具体、更多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九月十三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与法国代表拉萼尼在广州黄埔的法国战舰上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通过这一条约, 法国轻易地获得了英、美两国获得的各种侵略特权。此外,该条约还规定,法国人在通商口岸修建的礼拜堂、墓地等,中国须加以保护。该条约签订后,法国与清廷多次交涉,最终于1846年迫使清政府宣布弛禁天主教,发还康熙年间被没收的天主教堂,允许法国传教士在通商口岸传播天主教。至此,被清朝禁止了100多年的天主教正式解禁。基督教新教也随之获得在华传教的权利。
条约影响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约签订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从此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依据革命史观,《南京条约》还引发了如下变化:(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政治
丧失主权
割让香港岛
《南京条约》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其后续订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7月22日)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1843年10月8日)中,英国人相继取得了协定关税、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中外人民诉讼各按本国法律管理)、划定租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军舰停泊口岸等特权。这些条约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司法主权达百年之久,也便利了资本主义列强的进一步对华侵略。当时清朝政府轻易的放弃这些主权,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不了解国际法,并不认识这些条款损害国家主权的严重性,反以为有许多便利,不失为一种较公道的解决办法。如认为划定租界,可便于防范外人,对中国人的扰乱可以较少;而协定关税使得中国税收实际上比较以往还有所增加,得到了实利。
清廷危机
《南京条约》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日渐激化。巨额赔款除直接构成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外,也间接加重人民负担,激起民众反抗,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衰落。
经济
五口通商
厦门、福州、宁波因地理的限制,商务并不繁盛。只有长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资丝绸和茶叶的产地,又位于江、浙富庶之区,同时是国内南北海运的中间站,原在广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佣的买办(多为广东人或宁波人)蜂拥而至,开设洋行。1853年起,上海开始压倒广州,成为全国最大贸易港口。英美法三国相继沿黄浦江设立租界,并不断扩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后来上海公共租界的中心道路为纪念《南京条约》开放上海而被命名为南京路。至于割让的香港,本为海盗出没的荒岛渔村。英国人在此凿山填海,大事兴建,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枢,一度还是鸦片和苦力的集散地。
从总体上看,开放五口使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货物,包括鸦片,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造成中国东南沿海手工业者大量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协定关税
协定关税,既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它只规定英商对华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要同英方商量,而未规定中国对英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英方须同中国商量。其结果便形成了中国单方面的减让关税税率。因此,这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严重侵犯。同时,这也是一项影响极深远的经济侵略措施,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自此,中国长期不能自行调整关税税率,海关不能真正起保护本国工商业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侵略者用之以倾销洋货和掠夺中国原料出口的工具。这种情况,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也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
赔偿巨款
清政府对应各项赔款合计2100万元,为此清政府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同时也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从英国方面来看,赔款则有利于其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
鸦片战争时,在中国约有三十万的地下天主教徒。基督教(新教)没有公开传教,只有20名英美传教士在澳门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翻译圣经,编写字典。1846年,道光皇帝明诏弛禁天主教,归还原有教堂,天主教于是转而公开活动。耶稣会负责江苏、安徽和直隶东南部的传教工作。遣使会负责直隶的大部分和浙江、江西。多明我会则专门负责福建。来自英美德三国十余个基督教(新教)差会也纷纷在五口设立教堂、学校、医院。其中美国归正会在厦门兴建了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新街堂,美北长老会的嘉约翰在广州接办中国第一所西医院博济医院。
与此同时,《南京条约》使爱国进步人士开始改变看待西方文明的态度,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外交
清朝对外关系处置不善,加上鸦片战争的失败,国威严重受损,国际地位相对下降,清廷之国力及军事科技方面弱点尽露,引发外国侵略,剥夺之野心。南京条约之后,各国亦纷纷援例要求订约,向中国提出种种剥削性的要求,不平等条约遂不断出现。
史料陈列
《南京条约》的原始文本,一份保留于英国,一份在清亡后由中华民国外交部保存,后几经辗转,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2012年,该博物院曾举办“百年传承 走出活路”展览,展出包括《南京条约》在内的八十八件近代条约。此外,《南京条约》的这一文本也经过了扫描,在互联网上对公众开放。(见)
在南京条约签署地静海寺,建有《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保存有包括英国女皇颁发给来华作战士兵的银质勋章在内的相关文物,并陈列有复原的《南京条约》议约场景。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