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郡

交趾郡交趾郡

交趾郡(越南语:Giao Chỉ quận),一作交阯郡,中国西汉至唐朝的郡的名称,位于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之后交趾从中国独立,但中国、日本仍以“交趾”、“交阯”称该地的诸政权。北宋皇帝亦封统治越南北部的丁朝(Nhà Đinh)、李朝(Nhà Lý)皇帝为“交趾郡王”(Giao Chỉ Quận Vương )。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沿革 3 名称由来 4 历史事件

      基本信息

      中文名:交趾郡

      别名:交州

      下辖地区:越南北部

      人口:74万6237人(公元2年)

      外文名:Giao Chỉ quận

      所属地区:越南

      地理位置:越南北部红河流域

      性质:中国西汉至唐朝的郡的名称

      沿革

      公元前112年冬季,西汉灭南越国(越南语:Nam Việt Quốc ,下同),于南越国故地设置了十个郡,其中的交趾郡下辖羸娄县(Luy Lâu)、安定县(An Định)、苟屚县(Cẩu Lậu)、麊泠县(Mê Linh)、曲昜县(Khúc Dương)、北带县(Bắc Đái)、稽徐县(Kê Từ)、西于县(Tây Vu)、龙编县(Long Biên)、朱觏县(Chu Diên)等十县,治羸娄。属交趾刺史部。东汉治龙编。

      东汉末期至东吴初期,交州太守士燮(越南语:Sĩ Nhiếp)形成独立的割据政权,士燮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所辖郡内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到时,士燮率领众兄弟奉承节度,归降孙氏,迁为卫将军,封龙编侯。

      南朝时,行政区划改变,至隋朝灭南朝陈后,重新设置交趾郡,下辖九县,郡治设于交阯县(Giao Chỉ huyện)。

      唐代时,废交趾郡,其故地归属于交州(Giao Châu)总管府,交阯县则为交州州治。

      宋俱废,故治在越南东京(今河内)。

      名称由来

      交趾见礼王制,颛顼纪作址,杜佑曰,南方夷人,其足大趾开广,并足而立,其趾则交,故名。

      历史事件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西元40年)二月,素来臣服于中国的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发生叛乱。交趾女子征侧(Trung Trac)因其夫为交趾郡太守苏定所杀,愤而起兵反抗,其妹征贰(Trung Nhi)也号召回应。

      姐妹两人所带的叛军得到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郡夷人的支持,因此击败汉朝军队,攻陷岭南65座城池。征侧自立为王,号称“征王”,都于麋泠县。征侧自立为王后,东汉光武帝便下令长沙、合浦、交趾三郡制造舟、车,修筑道路,储备军粮,准备日后进兵平反叛乱。

      建武十八年(西元42年)四月,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当时马援已五十多岁。他统领汉军八千,合交趾兵共两万军队,以及两千艘车船,采水陆并进方式,南攻交趾。

      建武十九年(西元43年)正月,马援大军沿水路而进,深入交趾腹地,依山开道千余里,直捣二征巢穴,马援大军於浪泊击败征侧叛军,“斩首数千级,降者万馀人”,战后征侧与征贰落荒而逃,刘隆率军追击,于禁谿口击败征侧叛军,“斩首千馀级,降者二万馀人” ,并俘获征贰,后来马援军于金溪究擒获征侧,二征被斩首,叛乱弭平。四月,征侧、征贰传首洛阳。

      马援军战胜之后,并没有马上凯旋回来,而是率军往交趾南方前进,直至把二征的党羽悉数翦除为止。马援凯旋回归之前,还在当地立铜柱表功,以为汉界之极,共有四处:一在钦州之西为东界;一在凭祥州南界;一在林邑北为海界;一在林邑南为山界。于铜柱上刻:“铜柱折,交趾灭”。

      马援在建武二十年(西元44年)9月胜利而归,所到之处,协助百姓疏浚渠道、治理城廓,还把农耕技术教授给当地百姓,促进岭南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一时佳话,马援在当地的声望达到顶峰,受到很多百姓的热爱与推崇。马援返回东汉之后,光武帝为表彰他的战绩,封他为新息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