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坝人
马坝人
马坝人是1958年在广东 韶关市 曲江区 马坝镇西南三公里的 狮子山 石灰岩溶洞内发现的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属 早期智人。伴生的脊椎动动化石有 鬣狗、大熊猫、貘、 剑齿象等19种。被发现的马坝人头骨可能是一位中年男性,呈卵圆形,无顶骨孔,眼眶上缘为圆弧形,与 尼安德特人相似,鼻骨相当宽阔,与现代人不同。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简介
3 历史发现
4 长相
5 头骨
6 动物化石
7 遗址
8 重大意义
9 头骨复原
10 马坝人博物馆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马坝人
门:脊索动物门
目:灵长目
属:人属
亚 种:马坝人
界:动物界
纲:哺乳纲
科:人科
种:直立人
分布区域:中国 东南地区
简介
中国东南地区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属 早期智人。1958年发现于广东省韶关市 曲江区 马坝镇 狮子山 石灰岩溶洞中。伴生的 脊椎动物化石有 鬣狗、 大熊猫、 貘、 剑齿象等19种, 地质时代为中 更新世之末或 晚更新世之初。 马坝人化石为一头骨的颅顶部分,包括额骨和部分顶骨,还保存了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属一中年男性个体。马坝人眉嵴粗厚,眶后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表现出和 直立人类似的原始特性。但它的颅骨骨壁较薄,颅穹窿较为隆起,脑量可能较大(估计超过 北京人),又具有 智人的进步性质。因而分类上可归于 早期智人,代表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环节。 马坝人遗址未发现有文化遗物。
马坝人,距今12.95万年至13.5万年,是介于 中国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一种古人类型,属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马坝人属于 中国东南地区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也是迄今为止广东省唯一的 古人类。
伴生的脊椎动物化石有 鬣狗、 大熊猫、 貘、 剑齿象等19种, 地质时代为 中更新世之末或 晚更新世之初。 马坝人化石为一头骨的颅顶部分,包括额骨和部分顶骨,还保存了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属一中年男性个体。马坝人眉嵴粗厚,眶后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表现出和 直立人类似的原始性质。但它的颅骨骨壁较薄,颅穹窿较为隆起,脑量可能较大(估计超过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进步性质。因而分类上可归于 早期智人,代表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环节。 马坝人遗址未发现有文化遗物。
历史发现
狮子岩位于 曲江县城西南约2公里处。它外形貌似狮子,由狮头峰与狮尾峰两座秀丽玲珑的石灰岩孤峰所组 成,一高一矮,南北并立,由北遥望如卧狮酣睡,由南远看则似雄狮起舞。这座狮子岩就是著名的“马坝人”遗址、“ 石峡文化”遗址的所在地,在1961年10月狮子岩被发现。
在1958年 大跃进时期,当地农民在 狮子岩附近烧制土 磷肥时,偶然在 狮头山石缝中发现了头骨化石。当时正值广东省委书记 陶铸同志在 曲江考察工作,他闻讯后指示 马坝区委领导要对这些化石加以保护,并及时报告省文化局。省文化局立即派人前来调查。后经有关专家鉴定,认定这里出土的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人类化石标本。消息传出引起了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关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派出专家、教授会同有关考古工作者前来勘察。后来又挖掘出一件形似龟壳的化石,经鉴定为人类化石标本,属第四纪更新中期人类;继而在出土地又发现些碎头盖片,经拼凑粘接,复原为一个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头顶部分),有额骨和部分顶骨,左眼眶及鼻骨的大部分。该化石石化程度很高,经 铀系法测定,其年代有12.6万年,此人类头骨化石属于更新世纪之初的 早期智人(古 人)类型,专家们把它定名为“马坝人”化石。后来又陆续发现了20多种古生物和动物的骨化石和牙齿化石。
狮子岩的狮头峰也称前山,它是狮子岩的核心景点,“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就是在这里发现的。狮头峰溶洞由下而上,共有五层,在第二层洞口竖着一座通过艺术 加工复原的“马坝人”胸像。“马坝人”距今约十三万年前,属旧石器中期的人类,称古人。“马坝人”虽然比起生活 在五十万年前的 北京猿人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保持着 猿人的特征:眉骨前缘向前突出,头顶盖低平, 前额部向后倾斜,口吻部阔平尖出。
在第三层银岩里出土了有几何印纹的陶片、残石器、箭镞、纺轮等新石器时期和属于与 英德“青圹文化”同类型的螺壳和兽骨化石。银岩内还陈列了展示“马坝人”在约十三万年前洞居生活的塑像。
长相
马坝人眉嵴粗厚,眶后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表现出和 直立人类似的原始性质。但它的颅骨 骨壁较薄,颅穹窿较为隆起,脑量可能较大(估计超过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进步性质。虽然比生活在五十万年前的 北京猿人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保留 猿人的特征:眉骨前缘向前突出,头顶盖低平,前额部向后倾斜,口吻部阔平尖出。
头骨
马坝人头骨可能是属于中年的男性个体。头骨呈卵圆形。 颞线不明显。无顶骨孔。头骨的最宽处约在乳突 上脊稍上,颅顶正中有类似 矢状脊的结构,但不如 北京猿人为明显。
额骨鳞部有一宽广的额隆起,垂直而下,与眉脊眉间部之间有一明显的沟相隔。但该沟不如北京猿人明显。眉间最向前突出,眉脊粗厚,向前和向两侧突出。眉脊的弯度介于猿人和尼人之间。额骨在眉脊后方明显收缩,类似猿人。头骨厚度不及猿人,与尼人相近。
眼眶上缘是圆弧形,与尼人相似,猿人的则是平直的。鼻骨相当宽阔,与 猿人和尼人相似,与现代人不同。头骨高度和额部倾斜的程度也在尼人的范围之内。
马坝人头骨形态虽然比 北京猿人的进步,但也有许多性状与北京猿人相似,说明与北京猿人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与欧洲的一般尼人性状也有些相似,但存在着更大的差别。马坝人是华南地区一项重要的 早期智人类型化石。
马坝人头骨的发现,扩大了中国远古人类分布范围,填补了中国 华南 人类进化系统上的空白,更完善了中国原始人类发展序列。
动物化石
1958年在其溶洞内发现“马坝人”头骨化石和共存的 剑齿虎、 剑齿象、历狗、 犀牛,大熊猫等19种动物化石, 地质时代为 中更新世之末或 晚更新世之初。在与马坝人同期的 洞穴沉积层中,还发现有大量第四纪动物化石,包括虎、大熊猫、熊、狗、獾、 中国犀、貘、 东方剑齿象、 鬣狗、野猪、鹿、羊、猴等几十种。
1984年在洞内又出土两件砾石打制的 砍砸器。 马坝人遗址未发现有文化遗物。
动物群种类
马坝人的伴生动物群,1958年9月经 裴文中和 周明镇先生鉴定,共计有:肉食类(Carnivora)中的犬(Canidaeindet)、最后 鬣狗(Hyaenacf.ultima)、熊(Ursuskokeni)、大熊猫(Ailuropodasp.),獾(Arctonyxsp.)、虎(Felistlgris); 长鼻类(Proboscidea)中的 东方剑齿象(Stegodonorientalis)、 纳玛象(palaooloxodoncf.namadicus); 奇蹄类(Perrisodaetyla)中的 巨貘(Megatapir·ussp.)、 中国犀(Rhinocerossinensis)、鹿(Cervussp.)、羊科(Ovineindet)、 牛亚科(Bovinaeindet); 啮齿类(Rodentia)中的鼠(Rattussp.)、 豪猪(Hystrixsp.);爬行类(Reptilia)中的龟类(Cheloniaindet)等17种 脊椎动物化石。还有蚌(Uniosp.)、蚬(Corbiculasp.)、 腹足类(Gastropoda)等 无脊椎动物化石。
此外,还有一些鳖类(Trionychidaeindet)的胸骨,鱼类鲤科(Cyprinidaeindet)的脊椎骨以及相当数量的鲶(Parasilurusasotus)和 黄桑鱼(Pscudobagrusfulvidraco)的胸鳍棘化石。同时还发现了少量的鸟类龙骨和蛇的脊椎骨化石,以及无脊椎动物蚌(Uniosp.)、 蚬(Corbiculasp.)、腹足类(Gastropoda)等化石。总共计有八目三十八个种属。
动物群的时代
马坝人伴生动物群总共计有三十八个种属,其中属哺乳类动物的计有二十七种,这二十七种哺乳类动物化石基本属于华南地区泛称为大熊猫—— 剑齿象动物群的成员。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在华南地区在 更新世早期已经出现,一直延续到更新世晚期,在时间上差不多跨越百余万年,这种状况在 生物系统演化史上是难于想像的。在差不多一百万年期间,这个动物群的更新与变化是不大的,以致难于按不同年代加以划分。
过去有人曾试图以所谓“狭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概念或“ 猩猩—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以及加上不同的人类化石等办法来加以详细的划分,但未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对所谓狭义、广义的理解各有不同,难以统一标准;至于加上猩猩和各个不同时期的人类化石作为 辅助标志也有一定困难,人类化石极为难得,猩猩化石出现的时代较早,延续时间较长,亦难以作更细些的划分。
在这一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全球性的几次大冰期的出现以及地壳 新构造运动的发生,地处低纬度的华南地区生态环境也发生了不少变迁,环境的改变当然影响到动物群的结构,引起 种属的更新以及形态特征的突变。虽然各类动物对生态变化反应强弱不同,但绝对不发生变化者极少。因此,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只能努力去发现和寻找对各个不同时期生态环境改变能产生强烈反应的动物种类。
在组成 马坝动物群的二十七种哺乳类动物中,可鉴定到种的有十八种,其中属于 中更新世时期的有七种,如丁氏鼻猴、爪哇豺古老变种、大熊猫 洞穴亚种、 东方剑齿象、 纳玛象、华南巨貘、 中国犀,还有洞穴 陆龟等。此外,有些种属虽然可延续到 晚更新世,但它们在中更新世已经出现,如西藏黑熊、最后 斑鬣狗、虎、 赤鹿、 水鹿等,完全属于晚更新世的种属则寥寥无几。而且在八个不定种里面,所具备的形态特征均为与较原始的种属相同的,与现生种相似的则未见。如 猕猴与 硕猕猴相似, 水牛与 杨氏水牛相似,两种野猪中有一种与 李氏野猪相似,小 豪猪与拉氏豪猪相似,虎与 杨氏虎相似, 猩猩亦属此列。
所以,作为 马坝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属于中更新世时期和时代较早时期的种属占大多数,属于晚更新世或现生种的只占少数。在整个动物群中,绝灭种有十种占55.5%,如果将来把不定种中一些种属进一步确定,其绝灭种的比例会稍有提高。 观音洞动物群 绝灭种比例为57.14%,其中 乳齿象属 第三纪的 残留种。四川 万县 盐井沟动物群中绝灭种比例为57.4%,也有一些时代较早的种属,如 爪兽(Nestortheriumsinense)和 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megalodon)。
比较起来, 马坝动物群不如上述二者古老,它的特点是:没有第三纪的残留种,也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有早 更新世的种属存在,但有 早期智人化石;大部分种类均为 中更新世 洞穴中常见的大熊猫—— 剑齿象动物群的成员,而且绝大多数的种类都表现出个体明显增大的现象。
由此可见,马坝动物群不可能作为华南地区中更新世早一阶段的代表性动物群,至多也只能作为这一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的动物群。考虑到南方气候变化剧烈程度不如北方,动物群成员更替速度较慢,将它作为中更新世晚期末的代表性动物群可能更为合适。马坝人化石同层位动物化石和钙板铀系质年龄测定,四个数据中最高者为16.9±1.8-1.6万年,最低者为12.7±1.1-1.0万年,平均为14万年左右。这个结果与 马坝年代属于中更新世晚期最后一阶段的结论是符合的。
反映的生态环境
奥地利地质调查局局长、著名大学教授、地质专家汉斯·仙洛布先生参观考察马坝人化石遗址从动物群的 组成可以看出,适应潮湿 温热环境的种类稍占多数,如 水鹿、 獐鹿、 水牛、 巨貘、 中国犀、 大灵猫、 花面狸等等,而这里面不少种类是林栖性的。动物群中有些种属不适应潮湿气候,而更适应于凉爽甚至偏冷气候,如 金丝猴、大熊猫、小野猫、 豪猪、 纳玛象等;也有个别是喜欢干燥环境的,如最后 斑鬣狗;其余的种属多为广栖性。因此我们认为,马坝人时期正好处于一种温带生态环境中,并非处于一个亚热带的 冰期气候环境。造成这种结果只能是 冰期或冷期的到来。在这个时候,全球性的降温已经出现,地处 粤北山区中部的马坝地区的气候虽然不会出现冰川,但不可能仍然保持原来的 亚热带气候,而是变成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环境。夏季里温热多雨,春秋季干爽凉快,冬季则稍为偏冷。当地属粤北山区,除受纬度的控制外,还受 垂直气候带的影响,因而动物群的成分更加多样化。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马坝古人类生存的时候正处在冷期到来之际,由于地处低纬度地区,气候仍然是适宜的,周围的生态环境既有茂盛的森林存在,同时还有广阔的水域,除在较高的山上有可能出现局部的 山麓冰川外,绝不会大面积出现冰川。在夏季,气候变得较炎热潮湿,到处一片生机盎然,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非常适宜的环境。我们的祖先马坝人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繁衍、生息的。
遗址
马坝人遗址为两座石灰岩孤峰,山中溶洞交错,上下相通,底层终年积水。 中国东南地区 旧石器时代中期 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 曲江县 马坝乡 狮子山石灰岩溶洞中。
狮子岩,位于 曲江区城西南1.5公里处,距韶关市区18公里,距 京珠高速公路曲江出口2千米。由外形貌似狮子的南北并立的一高一矮两座玲珑秀丽的石灰岩孤峰构成,似金鼎玉壶由北遥望如卧狮酣睡,由南远眺则如雄狮起舞,因而得名狮子岩,岩内洞穴纵横,洞中套洞,穴中有穴,遍布形态各异的钟乳石、 石笋、 石柱等。狮子岩以出土马坝人“头盖骨”遗址而蜚声中外。
地层、地貌
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及其伴生动物化石均出于广东曲江县 马坝镇西南约1.5公里处南北向排列的名叫 狮子岩的两座小孤峰。南者称“狮尾”,高距地面147米;北者称“狮头”,距地面60余米,统称为狮子岩。狮子岩由 石炭纪的石灰岩组成,孤峰内溶洞甚多,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是与今天洞外湖面高度相当的发育于山麓基部的溶洞。这层溶洞大小不一,小者纵深只几米,大者可达百余米.贯通整座峰林。其洞顶一般平坦,洞内常堆积有绛红色粘土与石灰华互层,是近期地下水活动的产物,其中偶见少量轻度石化的兽骨和 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磨制 石镞。以至打磨制石器等文化遗物。堆积物中则往往掺有灰褐色的富含钙质小结核的成份,但都显得松散。
第二层溶洞洞顶的相对高度约10米。洞顶十分平坦,洞内堆积可见厚度平均可达4米,为粘土和 石灰华互层。层面水平, 层理清楚。据观察,一般可分为三大层:上层较薄,堆积物含粘土较多,颜色为褐红色,内含少量结核,胶结程度不高;中层较厚,堆积物含砂量较多,色偏浅褐黄色,颗粒较粗,分选不匀,胶 结程度较高;下层堆积甚厚,含粘土量较多。化石多见于堆积物的上部(即上、中两层)。
马坝人博物馆洞口
本层溶洞北边,有一条呈东西80°走向的长约40-50米、宽约0.6-1.5米、高约4-10米的大裂隙, 马坝人头盖骨化石和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就是在裂隙该堆积物距顶部约l米深的层位中出土的,这一层位正处在所谓中层的堆积中。
第三层溶洞顶 相对高度约为20-23米左右,这层溶洞形成较早,与 落水洞相通。此层洞顶基本平坦,但表面保留有大量的石锺乳;洞内也有少量堆积。大量堆积已由落水洞被地下水 溶蚀带走。洞内堆积比较干燥,粘性较差。偶见少量动物化石,其种属与第二层溶洞的化石种类相同。
第四层溶洞洞顶相对高度约为50米。从结构上来看,这些溶洞的发育似乎受 层理面控制,洞口向东倾斜,洞内堆积物甚少。
在狮子岩附近,有相对高度由20-50米的阶地分布,这些阶地的基座大部分为石灰岩,阶地表面除一部分为古河流冲积的 砾石层外,其余几乎完全为红色的 风化壳所覆盖,形成起伏平缓的地形,阶地的高度可与溶洞的高度对比。根据各层溶洞及其相应的阶地,可知 马坝一带的地面,曾有过四次间歇性上升。而第二层以上溶洞可能在中更新世晚期以前就已逐渐完成。
遗址风景区
遗址风景区是一个山、水、洞、石兼收并蓄,集考古与旅游、知识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的广东省著名的大型考古旅游胜地。该景区分为前山和后山,前山主洞是“马坝人”化石出土地点。后山有禅宗六祖 慧能大师曾居住过的 招隐寺和大型的石灰岩溶洞,洞内有千姿百态的石钟乳令人惊叹大自然的艺术 创造力。景区内还建有一座大型的 马坝人博物馆和 张九龄纪念馆。
重大意义
马坝人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 南方地区早期人类体质形态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古人类在这一 地区的活动和当时的地理气候及生态环境都有很大帮助;为进一步探讨人类演化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完善我国原始人类发展的序列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资料;马坝人的发现,证明了广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原始群时代。
马坝人博物馆,1988年于 马坝人遗址旁兴建。1961年公布为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闻名中外的 马坝人头盖骨在广东省 曲江县马坝乡 狮子山被发现,这是迄今为止广东唯一的一处 古人类化石遗址。
马坝人化石”的发现,揭示了 旧石器时代广东地区人类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遍布全境,数以百计,其中以曲江石峡,鲶鱼转和韶关 走马岗遗址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 石奔、石斧、石凿、 石刀、 石镞等制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鱼网坠、陶纺轮、各种石制和骨制的装饰品,人工栽培稻的谷粒等遗物、遗迹,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粤北先民劳动生息的风情画;展示了“马坝人”开户的粤北地区的远古文明,后继有人,绵延不断。
头骨复原
马坝头骨化石的主要部分是头盖骨,对复原面貌至关紧要的面部骨骼却残留甚少。1976年为配合上海科学 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中国古人类”, 吴新智曾与王存义合作将马坝头骨与 长阳上颌骨残块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复原像。由于马坝的鼻骨与长阳的上颌骨残块在解剖位置上不能互相衔接,吴新智在设计该复原像的上面部高度时感到很无把握。1978年和1984年 大荔人和 营口 金牛山人头骨相继出土, 赵中义又配合 吴汝康教授受 北京大学委托把破成一百余块的金牛山头骨化石作了复原。他们为此工作多日,对其形态有深刻的印象,感到它的许多形态细节包括面部的高度及扁平度与 大荔很相近。为此在重新估计马坝人的上面高及安排其颜面中部的扁平度时有了更坚实的根据和自信。总之现在比十年前更有条件塑造马坝人的复原像。
这件工作的第一步是将残破的 马坝人头盖骨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头骨。这个头盖骨的后部、下部和左前部缺失,先按对称的原理复原了缺失的左前部,再按保存的颅盖的矢状方向的弧线和冠状方向的弧线的自然走行趋势复原颅盖的其余部分。由此得出的马坝人头长为197毫米、头宽为152毫米,绝对值与 大荔人(长和宽分别为207和149毫米)相去不大,但颅指数较大,即马坝人的头形不如大荔人狭长。
马坝化石的右眼眶缘保存四分之三以上,据之进行复原是可信的。按 对称原理,复原他的左侧眼眶。在如此复原所得的头骨上测得两侧额颧颞点之间的距离为122毫米,与大荔头骨的同一测项恰相等。两侧颧弓的位置根据复原出的颅穹基部和颜面中部骨骼的位置来确定,结果所得的最大面宽为146毫米,亦与大荔头骨(144毫米)相近。大荔面骨下部被压挤向上导致变形,经复原后测得其颧颌角为125°,与金牛山头骨相近。 中国已发现的 晚期智人化石的颧颌角为125°-138°(WuetZhang1985)。有一系列证据表明中国的古人类是连续进化的( 吴新智、张银运1978),所以应可合理地假定马坝人的颧颌角也是在这个范围内,因此,马坝人复原头骨的这一角度是126°。
为复原马坝人的口盖部分,先将 长阳人上颌残块按对称原理进行复原,发现它与 大荔人的复原上颌的尺寸很相近。因此以长阳人复原上颌为基础复原马坝人头骨的下面部骨骼。
迄今尚未发现中国 早期智人的 下颌骨。北京和 蓝田的 猿人虽有下颌骨,但时代太早。 山顶洞和 猫猫洞亦出有下颌骨,但时代又太晚。根据这些标本来重建马坝人的下颌是不合宜的。因此不得不借用外国的材料。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下颌骨中,选用了 巴勒斯坦的标本,因为与欧洲相比,巴勒斯坦在地理上与中国较为接近。 阿木德(Amud)人头骨模型的头长和头宽分别为206和146毫米。与 大荔人相近,比马坝复原头骨稍狭长,阿木德模型的两侧额颧颞点间距和最大面宽分别为120和141毫米,亦比马坝复原头骨稍狭。以 阿木德人的下颌模型为原型,改得狭些,填补在马坝人下颌的位置。
马坝人博物馆
马坝人博物馆,1988年于 马坝人遗址旁兴建。马坝人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 南方地区早期人类体质形态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古人类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和当时的地理气候及生态环境都有很大帮 助;为进一步探讨人类演化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完善我国原始人类发展的序列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资料;马坝人的发现,证明了广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 原始群时代。
1961年公布为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