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木樨科丁香属植物

丁香丁香

丁香(拉丁学名:SyringaoblataLindl.),别名“紫丁香”,是唇形目木樨科丁香属植物。

丁香产于东北、华北、西北(除新疆)以至西南达四川西北部。生于山坡丛林、山沟溪边、山谷路旁及滩地水边,海拔300-2400米。丁香小枝、花序轴、花梗、苞片、花萼、幼叶两面及叶柄均密被腺毛;叶革质或厚纸质,卵圆形或肾形,先端短凸尖或长渐尖,基部心形、平截或宽楔形;圆锥花序直立,由侧芽抽生,花冠紫色,花冠筒圆柱形,花药黄色,位于花冠筒喉部。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对二氧化碳污染具有一定净化作用;花可提制芳香油;嫩叶可代茶。

丁香是传统四合院庭院内绿化常用的一个品种。由于其名字中的“丁”字在古代有“人丁”的意思,而“香”字在古时又含有“学而优则仕”的寓意,故而丁香便有了“人丁兴旺”、“宏图大展”的含义。丁香不仅受到老北京人的喜爱,还因其浪漫的文化内涵,受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格外青睐。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物种起源 3 形态特征 4 生长习性 5 分布范围 6 繁殖栽培 7 主要价值 8 植物文化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丁香

      界:植物界

      亚门:被子植物亚门

      目:唇形目

      属:丁香属

      分布区域:世界各地

      果期:6-10月

      树高:可达500厘米

      别名: 紫丁香、扁球丁香、山沉香、檀香

      亚纲:菊亚纲 

      族:丁香族

      高:5米

      价值:装饰

      植物学史:北京丁香

      命名年代:1857

      拉丁学名:Syringaoblata Lindl

      门:种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科:木犀科

      种:丁香

      花期:4-5月

      适宜年均温度:23-24℃

      生长习性:性喜阳光、温暖、湿润、忌渍水、稍耐阴、耐旱

      域:真核域

      亚科:木犀亚科

      组:长花冠管组

      繁殖:播种繁殖、扦插繁殖

      植物文化:描述夫妻、情人或友人间深重的离愁别恨

      命名者:Rupr

      物种起源

      丁香已有约1400年的栽培历史和约200年的育种历史。 丁香属木犀科中较为古老的类群,全属30余种,除3种在巴尔干半岛和北海道分布以外,其余在中国均有野生分布。作为观赏植物,丁香拥有约1400年的栽培历史和约200年的育种历史。

      木犀科的祖先具有20条染色体,在渐新世中期前经历了一次二倍化事件,随后加倍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断裂重组,最终形成了木犀科植物的46条染色体。华北紫丁香祖先的分化早于木犀科中桂花和油橄榄的分化;丁香属内五个组(系)的祖先在中新世后期开始分化。基于全基因组序列和覆盖全属的26个野生种(变种)的重测序,丁香属约在中新世起源于以中国北方为核心的东亚北部,此后分别向欧洲、中亚以及中国中部及西南扩散,在秦巴山区和横断山区之间曾存在复杂的基因渐渗,由此形成了丁香属的物种多样性。针对华北紫丁香花香四溢的典型特征,研究对包括其在内的14种具有花香或果香的物种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其TPS和MYB基因家族呈现显著扩张;进一步开展花开进程中的香气分析,发现芳樟醇、β-罗勒烯和α-法尼烯等是构成华北紫丁香盛花期花香的主要单萜和倍半萜成分。基因共表达网络预测显示,33个TPS-a、34个TPS-b以及195个MYB家族基因参与丁香萜类的合成与调控。

      形态特征

      丁香丁香

      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米;树皮灰褐色或灰色。小枝、花序轴、花梗、苞片、花萼、幼叶两面以及叶柄均无毛而密被腺毛。小枝较粗,疏生皮孔。叶片革质或厚纸质,卵圆形至肾形,宽常大于长,长2-14厘米,宽2-15厘米,先端短凸尖至长渐尖或锐尖,基部心形、截形至近圆形,或宽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萌枝上叶片常呈长卵形,先端渐尖,基部截形至宽楔形;叶柄长1-3厘米。

      圆锥花序直立,由侧芽抽生,近球形或长圆形,长4-16厘米,宽3-7厘米;花梗长0.5-3毫米;花萼长约3毫米,萼齿渐尖、锐尖或钝;花冠紫色,长1.1-2厘米,花冠管圆柱形,长0.8-1.7厘米,裂片呈直角开展,卵圆形、椭圆形至倒卵圆形,长3-6毫米,宽3-5毫米,先端内弯略呈兜状或不内弯;花药黄色,位于距花冠管喉部0-4毫米处。

      果倒卵状椭圆形、卵形至长椭圆形,长1-1.5厘米,宽4-8毫米,先端长渐尖,光滑。花期4-5月,果期6-10月。

      生长习性

      丁香丁香

      丁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亚高山、暖温带至温带的山坡林缘、林下及寒温带的向阳灌丛中。其性喜阳光、温暖、湿润,但忌渍水,稍耐阴,也耐旱,耐寒性、抗逆性强。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较耐瘠薄,除强酸性土壤之外,其它各类土壤均可正常生长。

      最适宜年均温度23~24℃,最高月平均气温26~27℃,最低月平均气温16~19℃,土壤疏松且肥沃,排水条件良好的园地栽植。忌在低洼地种植,否则会因园地积水引发病害高发,甚至导致全株死亡。若在阴处或半阴处栽植,会造成生长缓慢且衰弱,开花稀少。成龄树喜光,此时缺少光照,影响开花。1~3年生幼树喜阴,不喜强日光暴晒,否则不利幼树生长。

      分布范围

      丁香丁香

      丁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亚高山、暖温带至温带的山坡林缘、林下及寒温带的向阳灌丛中。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除新疆)以至西南达四川西北部(松潘、南坪)均有分布。中国产于东北、华北、西北(除新疆)以至西南达四川西北部(松潘、南坪)。生山坡丛林、山沟溪边、山谷路旁及滩地水边,海拔300-2400米。主要分布于西南及黄河流域以北各省区,长江以北各庭园普遍栽培。

      繁殖栽培

      丁香以播种、扦插繁殖为主,也可用嫁接、压条和分株繁殖。采用种子播种时,要将种子先进行层积,至翌年春季进行播种;夏季用嫩枝扦插和硬枝扦插,成活率高;嫁接时可用芽接或枝接法;压条时将根际萌蘖条压入土中,压后保持土壤湿润,当年秋季即可隔离母株另行栽植;分株多在早春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进行,将整墩植株掘出分丛栽植。秋季分株时要先假植,翌年春列地上枝条适当修剪后移栽。

      主要价值

      丁香作为第一批被列入药食两用名单的中草药,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在医药方面,其性温、味辛,归脾、胃、肺、肾经,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之功效,可以治疗一些病症;在食品方面,丁香是厨房里的香料;在化妆品方面,丁香中的多种成分都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有效防止色素堆积,延缓皮肤衰老。

      生活价值

      丁香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较强,对二氧化硫污染具有一定净化作用。

      园林价值

      园林

      丁香花为冷凉地区普遍栽培的花木。适宜种在庭园、居住区、医院、学校、幼儿园或其他园林、风景区 。可孤植 、丛植或在路边 、草坪、角隅、林缘成片栽植,也可与其他乔灌木尤其是常绿树种配植。个别种类可作花篱。可盆栽或作盆景,也可切花。丁香花是我国最常见的观赏花木之一,绽开于百花斗妍的仲春,芳香袭人,花繁色丽,纷纭可爱。

      植物文化

      相关诗词

      丁香丁香

      丁香花朵纤小文弱,花筒稍长,故给人以欲尽未放之感。宋代王十朋称丁香“结愁干绪,似忆江南主”。历代咏丁香诗,大多有典雅庄重、情味隽永的特点。丁香花未开时,其花蕾密布枝头,称丁香结。唐宋以来,诗人常常以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愁思郁结,难以排解,用来写夫妻、情人或友人间深重的离愁别恨。相关诗词: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尹鹗《何满子》“欲表伤离情味,丁香结在心头。”

      杜甫《江头四咏》“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陆龟蒙《丁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枝头散诞春。”

      钱惟演《无题》“合欢不验丁香结,只得凄凉对烛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