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口
中国人口
中国人口,即中国整体的人口数量。
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中国经济数据。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历史发展
3 人口概况
4 人口分布
5 人口素质
6 民族构成
7 语言种类
8 宗教信仰
9 人口问题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中国人口
主要民族:汉族、壮族、回族、蒙古族、满族
注音:ㄓㄨㄥ ㄍㄨㄛˊㄖㄣˊ ㄎㄡˇ
外文名:China Population
人口总量:141175万人(截至2022年末)
历史发展
中国人口
历史上,中国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较大比例。1850年中国人口约4.3亿,占世界人口的34%。由于战乱等原因,1850年至1950年中国人口增长缓慢。1949年年末,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亿,占世界人口比例下降到22%。1950年起,由于生产发展、人均寿命提高,世界各国人口迅速增长。到1990年末,中国人口已达11.4333亿人,但占世界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22%左右。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1962年就做出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9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中国的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由于人口结构的原因,中国人口总量仍在继续增长,但占世界比例逐年降低,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截至2018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亿9538万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比2017年末增加530万人,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死亡人口99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从年龄结构看,2018年中国大陆0-15岁(含不满16周岁)总人口为2亿486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7.8%;16-59岁(含不满60周岁)总人口为8亿972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64.3%;60周岁及以上总人口为2亿494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总人口1亿665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1.9%。从性别结构看,2018年中国大陆男性人口7亿1351万人,女性人口6亿8187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4。从城乡结构看,2018年中国大陆城镇常住人口8亿313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9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亿6401万人,减少126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9.58%,比2017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中国香港2018年总人口:743万;中国澳门2018年总人口:66万7400人;台湾省2018年总人口:约为2358万人。
2020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中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截至2021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口)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
截止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中国大陆人口占世界比例
年份 | 中国大陆人口(亿人) | 世界人口(亿人) | 中国大陆人口占世界比例 |
1950 | 5.44 | 25.25 | 21.5% |
1960 | 6.44 | 30.18 | 21.4% |
1970 | 8.09 | 36.82 | 22.0% |
1980 | 9.78 | 44.40 | 22.0% |
1990 | 11.55 | 53.10 | 21.7% |
2000 | 12.70 | 61.27 | 20.7% |
2010 | 13.41 | 69.30 | 19.4% |
2020 | 14.11 | 79 | 17.86% |
人口概况
中国大陆总人口
(不计港澳台)
- 1,367,313,812 (2005年7月估计)
- 13.21亿 (2007年年末)
- 1,339,724,852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 13亿7462万人(2015年末)
- 13亿8271万人(2016年末)
- 13亿9008万人(2017年末)
13亿9538万人(2018年末)
1411778724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人口数及构成
人口数单位:万人
年龄中位数、婴儿死亡率、寿命(2005年) 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性别构成 性别比(2005年统计)
各民族性别构成比较表
人口分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新生代流动人口已经超过流动人口半数,总量达1.18亿。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超过一半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出生于1980年以后。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 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中国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012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1,182万人,占52.5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4,222万人,占47.42%。 近些年来,中国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2014年中国超大特大城市城区人口
截至2013年底,地区总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全国有13个,分别为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天津、广州、保定、哈尔滨、苏州、深圳、南阳、石家庄、临沂。 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2001年提高了3.43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4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下降到2004年的2.9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30%下降到2004年的2.84%。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据估计,截至2003年12月,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84万,2004年疫情处于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49人,文盲率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9%,乡村文盲率为10%。 识字率,定义为15周岁以上的人可以读写率,其中
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市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表
民族构成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还有55个民族,占8.49%。但据2005年的抽样,新生儿中,汉族仅有88%,预示着新生儿成长后汉族人口比例将仅为88%。 少数民族增长快于汉族,从1953年占全国人口5.2%,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9.44% 2005年全国抽样普查中,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新生儿中,少数民族比例为14%,汉族人口占86%,也就是未来少数民族占中国人口的14%。汉族比例将会大降到86%。 2010年人口普查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民族总人口
第五次人普
语言种类参看中国语言汉语有十种主要的方言。中国人口使用最多的语言是作为准官方语言的普通话。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广泛推行使用于全国各地。现在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汉族以官话方言作为其母语,其他使用其他九种之一的主要方言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东南部以及北方的山西地区。另外,非汉语的语言被一些少数民族广泛使用,例如蒙古语、藏语、壮语、维吾尔语和其它突厥语系语言(新疆)及朝鲜语(中国东北)。 宗教信仰宗教在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佛教是最流行的宗教,有大约1亿的信徒。传统的道教也有很多人信奉。官方的统计数据指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大约有1800万、天主教400万、新教1000万。 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 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 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09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8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 2021年5月11日,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少子老龄化 2022年8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登了题为《谱写新时代人口工作新篇章》的文章,署名为“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文章指出,人口负增长下“少子老龄化”将成为常态,“十四五”期间总人口将进入负增长阶段。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深刻而复杂的形势变化:人口负增长下“少子老龄化”将成为常态。随着长期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生育水平持续走低,近年来总和生育率降到1.3以下,低生育率成为影响中国人口均衡发展的最主要风险。老龄化程度加深,预计2035年前后进入人口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家庭小型化,2020年平均家庭户规模降至2.62人,较2010年减少了0.48人,养老和抚幼功能弱化;区域不平衡,一些生态脆弱、资源匮乏地区人口与发展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相关新闻 针对有专家预测“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大幅减少”的说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宋树立2019年1月10日在新闻发布会回应称,去年全年人口数据近期将由相关部门正式发布,国家卫健委一直持续监测人口数据,今后将加强监测和研究,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 随着各地陆续公布2018年人口数据,有研究机构、专家预测,2018年全国出生人口将出现明显降幅,新生儿数量或跌破1500万,较2017年减少200万。 2012—2021年,中国年均出生人口为1620万人。2021年末,中国人口数量为141260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5338万人,年均增长593.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4%。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精彩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