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期限内,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逐年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通常以地面入渗补给量(包括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计算其数量。因此,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一般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危害,使生态条件恶化。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基本简介 3 四大储量 4 基本概念 5 资源储量 6 资源评价 7 水质评价 8 分类 9 形成 10 储量 11 评价 12 开发利用 13 管理

      基本信息

      中文名:地下水资源

      计算:地面入渗补给量

      含义:地下淡水量

      特点:可再生

      基本简介

      说到资源则都应该说下其评价问题,因资源是对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程度而言的,因此对具动态的可再生特点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在社会发展到不同时期进行再评价,做到及时为国家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生产和生活需要利用而又可能利用的地下水,统称地下水资源。是保障生产、生活需要所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为了合理地、长期地使用地下水资源,在开发之前,一般均应对其量和质作出评价,以便据此制定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规划。

      四大储量

      四大储量分类是原苏联普洛特尼柯夫提出的,从50年代以来被我国广泛选用地下水储量分为动储量、调理储量、永世储量和挖掘储量四大类。

      动储量;指经过含水层某一横断面上的地下水天然流量。

      调理储量:指存在于地下压力罐水位年变化带内的重力水体积。

      水久储量:指贮存于地下水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体积,也叫静储量。

      上述三种储量代表天然条件下存在于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储量,故统称为天然储量。

      挖掘储量:指用技术经济合理的引水工程能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水量,并在预订挖掘期内不发作水量削减及水质恶化等表象。

      王大纯、张人权、史毅虹编著的《水文地质学基础》中将地下水资源分为补给资源与储存资源。

      补给资源:指参与现代水循环、不断更新再生的水量。补给资源是地下含水系统能够不断供应的最大可能水量;补给资源愈大,供水能力愈强。含水系统的补给资源是其多年平均补给量。

      储存资源:指在地质历史时期中不断累积贮存于含水体系之中的,不参与现代水循环、(实际上)不能更新再生的水量。

      基本概念

      地下水资源是由地下水的储存量和补给量组成的,评价时还须考虑排泄量和开采量。

      储存量

      当前储存在地下岩层中的水的总量(以体积计)。它是在长期的补给和排泄作用下,逐渐在地层中储积起来的。与其他流体矿藏不同,地下水的储存量经常处于流动中,但速度极为缓慢,甚至一年地下水流动不到一米远。当补给和排泄处于平衡时,储存量的数量保持不变;而当补给呈周期性变化时,储存量则相应地呈周期变化。储存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含水层的分布面积与其充水和释水的体积百分比。还与地下水的排泄类型(垂直蒸发、水平溢出)和排泄基准面(地下水蒸发的极限深度,地下水溢出面的标高或抽水井、渠的开采水位,统称排泄基准面)的高低有关。在排泄基准面以下的储存量,即使断绝了补给源也能长期保存,故称之为最小储存量。

      补给量

      通过多种途径(如降水入渗,地表水渗漏等),自外界进入含水层并转化为储存量的水量(以单位时间体积计)。补给量既随气象、水文条件的变化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改变,又随排泄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只是当补给和排泄条件相对稳定时,补给量才能保持常量。

      排泄量

      通过溢出、蒸发等形式从含水层中排出的流量(以单位时间体积计),虽然这一部分水量已脱离含水层而不再归属于地下水的范畴,但它主要来源于地下水的补给量,故可用以反推补给量。当地下水动态稳定时,排泄量恰等于补给量,储存量不变。当地下水的动态呈周期性变化时,则每一周期的补给量应等于排泄量和储存量的增量(正或负)之和。

      开采量

      通过井、渠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流量。开采地下水可改变地下水的天然流向,使部分排泄量改从井、渠中排出。也可扩大地下水的消耗总量,有可能促使补给量增加。例如在下渗和蒸发的补给排泄类型中,因开发将地下水位降低到极限蒸发深度之下,可使原来蒸发损失的地下水转化为开采量,而为人们所用。又如在河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下,因开采而使原来的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促使河水更多地补给地下水。当存在着这种相互影响时,地下水资源评价必须和地下水开采设计一起进行。开采量又分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两种,前者是指流量和水位均稳定不变,或仅作周期性的波动;后者是指流量或水位持续变小或下降情况下的开采量。不引起地面沉降、地下水水质恶化或其他不良现象的稳定开采量称允许开采量。

      根本来源

      从长期均衡观点看,非静态地下水的储存量的根本来源是补给量。前者是在补给量大于排泄量的情况下积累起来的。当补给量持续超过排泄量时,则储存量终将达到它的极限值而使地下水溢出地表,沼泽化就是这样形成的;反之,最小储存量以上的地下水总有疏干之日。大自然中现存的地下水,在未开采前,大多是处在补给量和排泄量周期性相互消长和储存量周期性波动的自然过程中。

      决定因素

      开采量中稳定的部分来自补给量,不稳定的部分则来自于储存量。地下水的开采,按其性质虽也属排泄,但开采量与排泄量有一个重要区别:即排泄量因受地下水天然运动的制约,为补给量所控制,故其变化是有规律的,在天然条件下长期累积的排泄总量应等于补给总量;而开采量则不受地下水天然运动的制约,可人为地任意扩大,甚至疏干含水层,因此是地下水存在或消失的决定因素。

      资源储量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文地质工作者评价地下水量时,用了H.A.普洛特尼科夫提出的四个储量:静储量(某一含水层中地下水的年最小体积)、动储量(通过含水层某一断面的流量)、调节储量(地下水位年变幅范围内的水体积)和开采储量(流量不会衰减,水质不会变坏的开采量)。由于这四个储量不能完善地反映地下水的数量,从70年代开始引用地下水资源的概念,但储量的概念也未完全放弃。因此,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搞好地下水资源评价。

      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地下水资源计算(或地下水水量计算)是两个词义相近但在实质上又有区别的概念。地下水资源计算,实际上就是选用某种公式,计算出某种类型水资源的数量。而地下水资源评价,应该包括计算区水文地质模型的概化、水量计算模型的选取和水量计算、对计算结果可靠性的评价和允许开采资源级别的确定等一系列的内容。

      地下水资源计算方法种类繁多,从简单的水文地质比拟法到复杂的地下水数值模拟;从理论计算 到实际抽水方法。(现代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5)

      常用的地下水资源计算方法

      经验方法(水文地质比拟法)、Q-S曲线方程法、数值法、水均衡法、动态均衡法、解析法等。

      水质评价

      一切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地下水都不能作为水资源。为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工农业用水需要,很多国家已颁发统一的饮用水、工业用水及灌溉用水等的水质评价标准(见用水水质)。地下水质评价一般应分两部分:①用取样分析化验的方法查清地下水的水质,对照水质标准评价其适用性;②若在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发现水质已受污染或有受污染的可能,则应查清污染物质及其来源、污染途径与污染规律,在此基础上预测将来水质的变化趋势和对水源地的影响。水质变化的预测,须通过由弥散方程、连续方程、运动方程和状态方程组成的数学模型,即弥散系统,用数值法解算出污染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从而提出地下水资源的防护措施。

      在岩土中赋存和运移的、质和量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水。是地球水资源的一部分,与大气降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密切联系,互相转化。

      分类

      中国还没有统一的地下水资源分类方案。根据1979年颁布试行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试行)》把地下水资源分成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开采量。补给量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通过各种途径在单位时间内进入所开采的含水层中的水量;储存量指储存于含水层内的重力水的体积;允许开采量指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从一个地下水盆地或一个水文地质单元中单位时间所能取得的水量。在供水中,补给量提供水源,因而起主导作用。储存量则起调节作用,把补给期间得到的水储存在含水层中,供干旱时期取用。当补给量和储存量配合恰当时,有较大的允许开采量。反之,如只有补给量而无储存量,干旱时期就无水可供开采;只有储存量而无补给量,开采后水量不断消耗,导致水源枯竭。

      也有些学者把地下水资源分为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在天然条件下可供利用的可恢复的地下水资源称为天然资源,而实际能开采利用的地下水资源称为开采资源。

      形成

      地下水资源主要是由于大气降水的直接入渗和地表水渗透到地下形成的。因此,一个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与否,首先和地下水所能获得的补给量与可开采的储存量的多少有关。在雨量充沛的地方,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地下水能获得大量的入渗补给,则地下水资源丰富。在干旱地区,雨量稀少,地下水资源相对贫乏些。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地下水有许多是高山融雪水在山前地带入渗形成的。

      地下水资源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转化而来,在地下运移,往往再排出地表成为地表水体的源泉。有时在一个地区发生多次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故进行区域水资源评价时,应防止重复计算。

      储量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许多水文地质工作者把地下水看作一种矿产资源,广泛地采用地下水储量这一概念来表示某一个地区的地下水量的丰富程度。按照这一概念,地下水储量分为静储量、调节储量、动储量和开采储量。静储量指储存于地下水最低水位以下的含水层中重力水的体积,即该含水层全部疏干后所能获得的地下水的数量。它不随水文、气象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只随地质年代发生变化,也称永久储量。静储量的数值等于多年最低的地下水位以下的含水层体积和给水度(见水文地质参数)的乘积。调节储量指储存于潜水水位变动带(年变动带或多年变动带)中重力水的体积,亦即全部疏干该带后所能获得的地下水的数量。它与水文、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其数值等于潜水位变动带的含水层体积乘以给水度。动储量也称地下水的天然流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流向的含水层断面的地下水体积。通过测定含水层的平均渗透系数、地下水流的水力坡度和过水断面面积,用达西公式(见达西定律)进行计算。静储量、调节储量和动储量合称地下水的天然储量,它反映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水量状况。开采储量是指考虑到合理的技术经济条件,并且在集水建筑物远转的预定期限内不产生开采条件和水质恶化的情况下,从含水层中可能取得的水量。地下水的开采储量,一方面取决于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集水建筑物的类型、结构和布置方式。其含义是和允许开采量相当的。70年代以后,在中国对地下水储量一词较少使用。

      评价

      概述

      地下水资源评价包括两方面内容,即水质评价和水量评价。

      水质评价

      通常采取地下水的样品送实验室进行水质分析,根据地下水应用的目的,将其和各种水质标准(如饮用水水质标准、各种工业用水的水质标准、灌溉用水的水质标准等)相比较,以评定地下水的适用程度。地下水水量评价方法比较多,大体上可归纳为4类。①数学模型求解法。这一类方法的实质是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概化,用数学关系式表达,通过求解这些数学公式来评价水量。常用的有两类模型:一类为确定性模型,它通常是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建立的,包括一个微分方程(或积分方程)和一组定解条件。适用于地下水运动的机理和水文地质条件比较清楚时。

      随机模型

      另一类为随机模型,模型中包含有一个或数个随机变量,常用在水文地质条件尚未查清,但积累的实际观测资料较多时(见地下水数学模拟)。利用数学模型评价地下水资源,自始至终是和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资源管理密切结合进行的。在水文地质勘察之初,根据已收集到的资料,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并用它指导勘察工作。在勘察过程中,一面根据已查明的水文地质条件,对模型进行必要的修改,同时通过勘察,取得求解模型所必需的参数,直到勘察工作结束。建立了合适的数学模型以后,不仅可用来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还可指导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地下水资源管理。②水量平衡法。也称水均衡法。它是通过建立水量平衡方程式,并测定方程式中有关的收入项和支出项,来评价地下水资源(见地下水动态)。在大面积地下水资源评价时比较适用。为了提高评价的准确度,建立水量平衡方程式时要全面考虑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防止重复计算和漏算,水量平衡要素的测定要准确并且有代表性。③经验比拟法。利用水文地质条件类似的已开采的地区的资料进行比拟,评价未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多用在条件尚未充分查清而评价的精度要求又不高的情况下,初步估算地下水资源。④开采试验法。适用于小型的水源地。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而一时又难以查清、需水量不大、急需作出评价时,可打勘探开采井,用接近于未来的开采条件进行抽水试验,直接根据开采试验的水量评价水源地所能提供的水量。

      开发利用

      地下水开发利用力求费用低廉、方案优化、技术先进、效益显著而又不引起环境问题。这些要以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和正确评价地下水资源为基础。要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不过量开采。开采量要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否则将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区域降落漏斗形成并不断扩大、加深,水井出水量减少甚至于水资源枯竭。②远离污染源,否则将造成地下水污染,水质恶化以致于不能使用。③不能造成海水或高矿化水入侵到淡水含水层。④不能引起大量的地面沉降和坍陷,否则将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⑤按地下水流域进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全面规划,合理布井,防止争水。⑥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统一考虑、联合调度。⑦全面考虑供需数量、开源与节流、供水与排水、水资源重复利用、水源地保护等问题,使得有限的水资源获得最大的利用效益。

      管理

      为了做到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分为:①法律方面,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制定和颁布实施有关水资源(包括地下水资源)的法律。这些法律和条例是地下水资源管理的依据。②行政方面,建立水资源(包括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机构。如中国北方各省市都已建立了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设有水资源管理办事机构。③科学技术措施方面,唐山平升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并提出了"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主要是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水资源(包括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建立最优化的数学模型,使得在一定的水力的、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约束条件下,目标函数达到最优,即开采的成本最低,或开采的水量最多,或开采地下水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最大等,为决策提供依据。④经济方面,明确地下水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征收水资源费,对于超量开采和浪费水资源者处以罚款等。

      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

      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DATA-9201)适用于水务部门对地下水、地表水的水量、水位和水质进行监测,有助于水务局掌握本区域水资源现状、水资源使用情况、加强水资源费回收力度、实现对水资源正确评价、合理调度及有效控制的目的。

      系统组成

      ◆ 监控中心:

      主要硬件:服务器、数据专线、路由器等。

      主要软件: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水资源遥测监测系统软件、防火墙软件

      ◆ 通信网络:中国移动公司GPRS无线网络。

      ◆ 终端设备:水资源测控终端、无线抄表器。

      ◆ 测量设备:水表、流量计、水位计、雨量计、水质计等。

      系统功能

      ◆ 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可分别并入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

      ◆ 系统功能模块化设计,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 中心监控与管理软件采用B/S结构,支持局域网和INTERNET网上浏览、操作。

      ◆ 操作者级别不同,系统授予的权限不同。

      ◆ 被授权用户可在网络上查询水量、水质、设备状态、供电状态等数据。

      ◆ 系统支持远程控制禁止/允许用水户取水。

      ◆ 系统支持自动控制禁止/允许用水户取水。

      ◆ 支持水资源测控终端,兼容其他厂家测控终端。

      ◆ 系统支持主动问询和主动上报方式,上报时间间隔可设置。

      ◆ 系统支持省、市、区县三级管理模式。

      ◆ 中心数据库可存储所有监测数据、报警数据、操作数据。

      ◆ 系统支持设备管理、收费管理、设备参数远程设置。

      ◆ 系统支持GIS地理信息系统。

      ◆ 系统支持IC卡售水和远程充值。

      ◆ 系统预留与其它系统的数据接口。

      ◆ 系统支持监测数据、报警数据、操作数据的记录、统计、分析、对比、输出、打印。

      ◆ 系统支持生成历史数据曲线。

      ◆ 测控终端支持多个监控中心监测。

      ◆ 系统采用GPRS无线通信方式,支持其它通信方式。

      ◆ 系统支持UDP、TCP/IP通信协议。

      ◆ 系统软件支持不同厂家生产的测控终端。

      ◆ 测控终端支持不同厂家生产的脉冲水表、流量计、水质计、水位计等计量测量设备。

      ◆ 测控终端具备现场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显示、远程告警等功能。

      ◆ 测控终端具备自动控制/远程控制用水单位禁止/允许取水功能。

      ◆ 测控终端支持远程维护。

      系统特点折叠

      ◆ 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通过了国家水利部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SZY206-2012)检测。

      ◆ 稳定可靠:该系统专门为水务部门设计,专业性强,在全国已批量使用,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 技术先进:该系统集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IC卡技术、GPRS通信技术、测控技术、计量技术于一体,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 实用性强:水务部门可实时掌控本地区水资源状况,加强水资源费回收力度,合理调度使用水资源。

      ◆ 灵活性好: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软件功能模块、测控终端、计量测量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