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

唐代宋之问所作诗词

灵隐寺灵隐寺

《灵隐寺》是唐代宋之问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从飞来峰入手,写到灵隐寺本身和出来见到的景色,最后写到诗人出来后的感想和打算。全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整体上看清新雄壮,还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作品原文 3 注释译文 4 创作背景 5 作品鉴赏 6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灵隐寺

      创作年代:唐

      作品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宋之问

      作品出处:《全唐诗》

      作品原文

      灵隐寺

      鹫岭1郁岧峣2,龙宫3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4。

      桂子5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6登塔远7,刳8木取泉遥9。

      霜薄花更发10,冰轻叶未凋11。

      夙龄12尚13遐14异15,搜16对涤17烦嚣18。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19。

      注释译文

      1. 鹫(jiù)岭:本是印度灵鹫山,这儿借指灵隐寺前的飞来峰。
      2. 岧(tiáo)峣(yáo):山高而陡峻的样子。
      3. 龙宫:泛指灵隐寺中的殿宇。
      4. 浙江潮:杭州的钱塘江又称浙江,故而浙江潮就是指钱塘江潮。
      5. 桂子:即桂花。
      6. 扪(mén)萝:攀援藤萝。扪,持、执。
      7. 登塔远:攀登远处的古塔。
      8. 刳(kū):剖开。
      9. 取泉遥:到远处去取水。
      10. 更发:(开得)更加旺盛。
      11. 凋:凋落。
      12. 夙(sù)龄:年轻的时候。
      13. 尚:喜欢。
      14. 遐:远。
      15. 异:奇异的美景、胜地。
      16. 搜:寻求。
      17. 涤:洗涤。
      18. 烦嚣:尘世间的烦恼和喧嚣。
      19. 石桥:指天台著名的风景石梁飞瀑。

      白话译文

      灵隐寺

      飞来峰高耸而草木葱茏,佛殿肃穆而且寂寞寥落。

      层楼上可远眺壮美日出,寺门正对着钱塘江大潮。

      中秋常有桂花飘落寺里,佛香能向上飘到九重天。

      攀援藤萝登上远处古塔,挖空树木到远处取泉水。

      霜冻下山花开得更旺盛,叶子没有因为寒冷凋落。

      早年爱好远处奇异美景,用来洗涤尘世中的烦恼。

      等到我走入天台山的路,看我过其中的梄溪石桥。

      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宋之问贬为越州长史,离京赴越。这首《灵隐寺》是他途中经过杭州,游灵隐寺时所作。

      作品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秋天登灵隐寺所见的幽美、清秀的景色,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寻胜、猎奇的人生志趣。

      首句“鹫岭郁岧峣”,这一句从大处着笔,形容了飞来峰的高峻葱郁。“龙宫锁寂寥”,“龙宫”化用了龙王请佛入龙宫说法的佛教故事,此处借指灵隐寺。“锁寂寥”用一个“锁”字形象地突出了灵隐寺中的清静。这两句诗,先从大处起笔描写了飞来峰,即灵隐寺的周边环境,再慢慢地聚焦到一点上来描写了灵隐寺。

      下面的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从灵隐寺的楼阁上可以眺望大海日出时的壮景,灵隐寺的寺门又正对着钱塘江汹涌的潮水,对仗工整,气势雄壮,在描绘实景的同时又增加了景物的层次,给人带来雄壮的感受。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是吟咏桂花的名句,当为诗人根据灵隐寺每到金秋时节便有桂子从月宫中落下的传说加以想象而成的,构思也相当绝妙。月宫中的桂子从天外飘下,寺庙中的香火从人间飘到了天外,天上人间仿佛都是相通的,显出了佛教圣地的神秘色彩。

      第二联和第三联描写的是诗人在灵隐寺中见到的景色,第二联是实景,第三联是想象之景,是虚景。这两联虚实结合,更能显出灵隐寺之神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形容诗人跋山涉水之艰辛。这一联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诗人不分远近地时而登塔,时而寻找名泉的游览过程。“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这一联是诗人在登塔取泉的过程中见到的深秋美景,山花迎着薄霜开放,树叶虽逢细冰而未凋。此处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虽遭受贬黜却仍然坚强。“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这一联是诗人自述一直以来就爱好奇山异水,因其可以洗涤尘世中的烦恼和喧嚣。在灵隐寺的游览也涤尽了诗人心中的烦恼。最后一联“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是写诗人还打算去浙江的天台山游览石桥。

      全诗在诗人想象的游览情景中结束,构思新颖,且以诗人对另一佛教胜景的向往, 反衬出在灵隐寺游览时的意犹未尽,还带有一些出世归隐的向往。

      整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第一联,从外部环境飞来峰入手,接着写到灵隐寺,第二、三两联写的是灵隐寺中的景色,四、五两联是从灵隐寺出来见到的景色,最后两联是诗人离开时的感想和打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并在诗歌的结尾稍稍表示出了他出世归隐的意向。全诗意境开阔,构思奇妙,景色描写清丽淡远,开启了唐代山水诗的道路。

      名家点评

      明邢昉《唐风定》:宏丽巍峨,初唐之杰,不必辨为骆、为宋。

      明钟惺《唐诗归》:“霜薄”字妙,“夙龄”二语似古诗,入律觉妙。

      作者简介

      宋之问画像宋之问画像

      宋之问(约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一说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唐朝诗人。唐上元二年(675年)舅甥双双进士及第。历任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为张易之首捧溺器,而“天下丑其行”。武则天时坐附张易之,降官为泷州参军,不久启用为鸿胪丞,官至考工员外郎,修文馆学士,史称“宋考功”。又谄事太平公主。以知贡举时贪贿,贬越州长史。睿宗即位,被流放到钦州(今广东省钦县),随即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