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

风疹风疹

风疹(rubella)是由风疹病毒(R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临床上以前驱期短、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但风疹极易引起暴发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为多,易感年龄以1~5岁为主,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虽然临床症状轻微,但病毒可通过胎血屏障感染胎儿,不论发生显性或不显性感染,均可导致以婴儿先天性缺陷为主的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如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等。因此,风疹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极为重要。目前没有特异性方法治疗风疹,但是可通过免疫接种预防疾病发生。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病因 3 临床表现 4 检查 5 诊断 6 鉴别诊断 7 治疗 8 预防

      基本信息

      中医名称:风疹

      英文名称:rubella

      所属科室:感染科

      多发群体:学龄前儿童

      主要病因:风疹病毒感染

      主要症状: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传染性:有

      传播途径: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人与人之间也可经接触传染

      病因

      风疹病毒是RNA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是限于人类的病毒。风疹病毒的抗原结构相当稳定,现知只有一种抗原型。风疹病毒可在胎盘或胎儿体内(以及出生后数月甚至数年)生存增殖,产生长期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感染。本病毒可在兔肾,乳田鼠肾、绿猴肾、兔角膜等细胞培养中生长,能凝集家禽、飞禽和人“O”型红细胞。病毒在体外的生活力弱,对紫外线、乙醚、氯化铯、去氧胆酸等均敏感。pH<3.0可将其灭活。本病毒不耐热。

      1.传染源

      患者是风疹惟一的传染源,包括亚临床型或隐型感染者,亚临床型或隐型感染者的实际数目比发病者高,因此是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传染期在发病前5~7天和发病后3~5天,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患者的口、鼻、咽分泌物以及血液、大小便等中均可分离出病毒。

      2.传播途径

      一般儿童与成人风疹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也可经接触传染。胎内被感染的新生儿,咽部可排病毒数周、数月甚至1年以上,因此可通过污染的奶瓶、奶头、衣被、尿布及直接接触等感染缺乏抗体的医务、家庭成员,或引起婴儿室中传播。胎儿被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产、早产或罹患多种先天畸形的先天性风疹。

      3.易感人群

      风疹一般多见于儿童,流行期中青年、成人和老人中发病也不少见。风疹较多见于冬、春季。近年来春夏发病较多,可流行于幼儿园、学校、军队等聚集群体中。

      临床表现

      风疹临床上可分为获得性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前者最为常见。

      1.获得性风疹

      (1)潜伏期14~21天。

      风疹风疹

      (2)前驱期1~2天,表现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偶有呕吐、腹泻、鼻出血、齿龈肿胀等,部分患者咽部及软腭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但无颊黏膜粗糙、充血及黏膜斑等。

      (3)出疹期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迅速扩展躯干四肢,1天内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底大都无疹。皮疹初起呈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2~3mm。面部、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类似麻疹。躯干尤其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又类似猩红热。躯干皮疹一般持续3天(1~4天)消退,亦有称“三日麻疹”。可有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结膜炎,或伴有关节痛(关节炎)等。

      (4)无疹性风疹风疹患者只有发热、上呼吸道炎、淋巴结肿痛而无皮疹;也可在感染风疹病毒后没有任何症状、体征,血清学检查风疹抗体为阳性,即所谓隐性感染或亚临床型患者。显性感染患者和无皮疹或隐性感染患者的比例为1:6~1:9。

      2.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

      母体在孕期前3个月感染RV可导致胎儿发生多系统的出生缺陷,即GRS,感染发生越早,对胎儿损伤越严重。胎儿被感染后,重者可导致死胎、流产、早产;轻者可导致胎儿发育迟缓,甚至累及全身各系统,出现多种畸形。新生儿先天畸形多为先天性风疹所致。多数先天性患者于出生时即具有临床症状,也可于生后数月至数年才出现症状和新的畸形。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2)病毒分离风疹患者取鼻咽分泌物,先天性风疹患者取尿、脑脊液、血液、骨髓等培养于RK-13、非洲绿猴肾异倍体细胞系(verocells)或正常兔角膜异倍体细胞系(SIRCcells)等传代细胞,可分离出风疹病毒,再用免疫荧光法鉴定。

      (3)血清抗体测定如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荧光测定,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为阳性。血凝抑制试验最适用,具有快速、简便、可靠的优点。此抗体在出疹时即出现,1~2周迅速上升,4~12个月后降至开始时的水平,并可维持终生,用以检测风疹特异性抗体IgM和IgG。局部分泌型IgA抗体于鼻咽分泌物可查得,有助诊断。也有用斑点杂交法检测风疹病毒RNA。风疹视网膜炎往往为诊断先天性风疹的重要体征。视网膜上常出现棕褐或黑褐色的大小不一的,点状或斑纹状色素斑点,重症患者除斑点粗大外并伴有黄色晶状体。视网膜血管常较正常窄细。

      2.辅助检查

      并发心肌炎的患者心电图及心酶谱均有改变。

      诊断

      典型的风疹患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因、临床表现和检查加以诊断。

      1.与确诊的风疹患者在14~21天内有接触史。

      2.具有以下主要临床症状

      (1)发热。

      (2)全身皮肤在起病1~2天内出现红色斑丘疹。

      (3)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结膜炎;或伴有关节痛(关节炎)。

      3.实验室诊断

      (1)咽拭子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或检测到风疹病毒核酸。

      (2)1个月内未接种过风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风疹IgM抗体。

      (3)恢复期患者血清风疹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鉴别诊断

      风疹患者的皮疹形态介于麻疹与猩红热之间,因此应着重对此3种常见的发热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此外,风疹尚需与幼儿急疹、药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肠道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A组中2、4、9、16型及B组中1、3、5型,埃可病毒4、9、16型感染相鉴别。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还需与宫内感染的弓形chon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相鉴别,此三种胎内感染与先天性风疹有相类似的症状。

      治疗

      1.一般对症疗法

      风疹患者一般症状轻微,不需要特殊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症状较显著者,应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高热、头痛、咳嗽、结膜炎者可予对症处理。

      2.并发症治疗

      高热、嗜睡、昏迷、惊厥者,应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原则治疗。出血倾向严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输新鲜全血。

      3.先天性风疹

      无症状感染者无需特别处理。有严重症状者应相应处理:有明显出血者可考虑静脉免疫球蛋白,必要时输血;肺炎、呼吸窘迫、黄疸、心脏瓣膜畸形、视网膜病等处理原则同其他新生儿;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青光眼者需积极处理,白内障治疗最好延至1岁以后;早期和定期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查,以早期诊断耳聋而及时干预。

      预防

      1.免疫接种是预防风疹的有效方法。风疹疫苗属于减毒活病毒株,使用已超过40年。单剂接种可获得95%以上的长效免疫力,与自然感染诱发的免疫力接近。

      2.风疹疫苗可以单价配方(仅仅针对一个病原体的疫苗)或者与其他疫苗制成联合配方,比如与麻疹(MR)、与麻疹和流行性腮腺炎(MMR)或者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MMRV)配制而成的疫苗。

      3.接种后的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微。可能出现的反应有:注射部位疼痛、发红,低烧、皮疹、肌肉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