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叶病

黄叶病黄叶病

黄叶病是缺锌、缺铁的表现,造成黄叶的主要原因是土质黏重,板结,积水,通气不良,导致毛细根发育不良甚至枯死。

严重影响了根部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导致叶片营养溃乏而形成黄叶病。个别叶脉绿色、叶片变黄、叶缘发白、严重者叶缘焦枯;有些树主根上有根瘤或细根上段状坏死。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病原 3 发病规律 4 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现象:叶片变黄、叶缘发白

      中文名称:黄叶病

      表现:缺锌、缺铁

      病毒钝化温度:56-58℃

      原因:土质黏重

      病原

      称简RTYV,称水稻黄叶病毒或暂黄病毒,属病毒。病毒粒体呈子弹状或杆菌状,大小120-140×96(nm),多聚集于细胞核的内外膜间,也有散布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病毒钝化温度56-58℃,稀释限点100000~1000000倍,体外存活期30℃为36小时,0-2℃为11天。病毒粒体常限制在韧皮部细胞中。

      黄叶病

      发病规律

      黄叶病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传播。能终身传毒,不经卵传递。病毒在介体昆虫体内、再生稻、看麦娘等植物上越冬,翌年传至早稻,成为初侵染源。收获后叶蝉迁飞至二季稻上传毒,二季稻收获后,病毒又随介体在冬季寄主上越冬。介体昆虫数量多,带毒率高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糯稻发病轻,并以杂交稻耐病性最好。夏季少雨、干旱,促进叶蝉繁殖,有利于活动取食,还缩短了循回期和潜育期,有利于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

      (1)加强农业防治,尽量减少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切断介体昆虫辗转为害。深翻地,减少越冬寄主和越立虫源。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尽可能种植熟期相近的品种,减少介体迁移传病。早播要种植抗病品种。收获时要背向割稻。(2)选用抗病良种 如白壳矮、博罗矮、IR29、溪南矮、木泉等。(3)治虫防病 把介体昆虫消灭在传毒之前,早稻在冬代叶蝉迁飞前移栽。在越冬代叶蝉迁移期和稻田一代若虫盛孵期进行防治。双季稻区在早稻大量收割期至叶蝉迁飞高峰前后防治。晚稻秧田,从真叶开始注意防治,结合网捕。晚稻连作田初期加强防治,间隔3-5天一次。单双季稻混栽对早稻要加强防治。晚稻早栽早期也要加强防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