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
园林
园林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林学类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专业代码090502。
该专业主要研究园林植物的培育与养护、园林的规划与建设、绘图技法、插花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园林植物的栽培养护、城乡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等,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 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例如园林/景观设计、林业技术人员等。
主要课程有《构成设计》《园林生态学》《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园林规划设计》等。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发展历程
3 培养目标
4 培养规格
5 开设课程
6 课程体系
7 教学规范
8 发展前景
9 开设院校
10 培养模式
基本信息
中文名:园林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修业年限:四年
学科门类:农学
级别:本科
专业类:林学类
专业代码:090502
外文名:Landscape Architecture
发展历程
199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园林专业代码由原(林科0303)调整为(090301),隶属环境保护类(0903)。
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园林(090401)由原园林(090301)、观赏园艺(部分)(090106)和风景园林(部分)(090302)合并而来。隶属环境生态类(0904)。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园林专业代码由090401调整为090502,由环境生态类调整为林学类 。
2020年2月,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园林专业隶属于农学、林学类(0905),专业代码:090502。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林业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备园林专业、园林专业、森林保护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在林学、园林、森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含科技开发与推广)、教学、管理、创业的拨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
本专业以园林植物与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并重。学生既熟悉园林植物种类与习性,又具有园林艺术修养和制图功底;既可从事园林植物繁育、栽培、流通、应用以及园林企业经营管理,又能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和养护。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态学、园林植物、观赏园艺、园林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绘画及表现技法、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繁育及插花艺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园林植 物的栽培、繁育及养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培养规格
园林专业的学制为4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应在素质、能力和知识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素质要求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科学精神、现代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的精神、创业意识,具有较好的综合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1)思想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坚持真理,具备高尚的人格素养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热爱所学专业,热爱自然,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
(2)文化素质具备较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较高的艺术素养,了解中外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
(3)专业素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学以致用,有创新创业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能力要求
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的能力,对一门外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各专业相关的生产、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现场调查、基础资料收集、定量与定性分析以及文献查阅与综述的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具备综合运用各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能力,能独立从事各专业相关的生产、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主要包括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经营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管理、人居绿色环境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林木花卉育种、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监测与防治,以及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能力。
(3)表达知识的能力掌握科技论文、各种文书、报告等的基本写作方法,具备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4)沟通协作协调能力有较强的沟通与协调、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决策及团队协作能力。
(5)创新能力具备质疑、求证、辩证的创新性思维方式和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6)创业能力有较强的创业意识、良好的心理承受与调控能力,有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创业精神,具备决策、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与交往协调等创业素质与能力。
开设课程
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园林管理等。
课程体系
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由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和创新创业训练四大部分构成(见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图)。
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图
理论课程
通识类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由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构成,其基本学分比例控制在总学分的15%~20%。公共基础课程应在不同学科间构建共同的基础知识平台,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体育等。公共选修课课程分为思政类、语言类、理化学分析类、数理分析类、信息技术类等。学生选修与该专业重复或相近课程,不计入通识教育学分。
(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美学与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数理化及计算机科学知识掌握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外语知识能够掌握1门外语知识,并达到规定的水平(按各高校学位授予要求)。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指有关学科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由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性课程和学科大基础课程构成,本标准提供了每个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掌握的课程设置的基本标准。各高校可根据专业发展方向的不同,在基本知识模块的基础上,扩展或调整课程内容。学分比例不低于25%。
参考课程:高等数学、数理统计、有机化学、土壤理化分析、气象学、土壤学、植物学、素描、钢笔风景画、三大构成、设计表现技法、制图基础、园林生态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艺术原理、园林史、园林管理等。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反映学科前沿和区域特色,深化专业知识的课程,分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应包括5~7门理论课程和相关实验实习课程,设置时应体现专业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15%。选修课程应以核心课程为依托进行拓展与延续,按照专业特色与前沿、社会需求等情况,分模块灵活设置。各高校可以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鼓励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学科课程。
参考课程: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建筑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等。
实践教学
基础实践环节
包括入学教育及军训、志愿服务与公益劳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等,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4%。
实验教学环节
各高校应针对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课程,自主设置与之相配套的实验课,使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理解各种原理和现象,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数的20%。
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是课程学习向毕业论文(设计)过渡的一个重要实训环节,也是本科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各高校依据园林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岗位需求的能力模块来开设,课程设计的开设须体现出“实际、实用、实践”的课程体系,应随行业发展和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适时调整,及时与培养目标相对照。课程设计时间不少于2周。
实习环节
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等类别。课程实习主要针对实践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安排相关的实习。专业综合实习,主要是综合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专业综合性较强的实习。实习环节时间不少于10周。
创新创业训练
包含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大学生创业实训、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各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或以参与或申报校院(系)二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形式,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2%。
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和质量总检查,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的4%。
教学规范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各高校园林专业应当根据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需要,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
专业课程至少应有2名任课教师。专任教师的知识范围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职称结构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40%;年龄结构合理,30~55岁的专任教师不少于总数的三分之二。教师队伍中应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者专业带头人。所有专任全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学校在编的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1)教师背景
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5年以上本学科专业教育背景,实践性强的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有3年以上实践工作背景或实践经验。有条件的高校,教师队伍中应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跨学科教育背景。
(2)教师水平要求
热爱高等教育事业,治学严谨,学风端正,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教育科学理论,了解教育规律,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授课艺术;系统掌握园林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清晰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的最新趋势,具备相应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
教师发展规划
专业应具备完善的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机制、充分发挥经验丰富、教学与科研水平高的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实施教师任课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青年教师任课试讲制度等;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高效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应加强专任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条件的学校成立“教学促进中心”,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能够在“互联网+”背景下运用现代教学模式协助教师做好教育生涯规划、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沟通,形成教学实施、研究与改革的良性循环 。
教学条件
教学设施要求
课程教学中应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
实验设备完备、充足、性能优良,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求。保证学生以课内外学习为目的的上机、上网、实验需求。基础课程实验室要具备良好的条件,每个学生或2~3人拥有独立操作的实验仪器设备。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立一定数量的开放或共用专业实验室。
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具备相对稳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满足不同专业课程与层次教学特点的校内外实习基地3个以上;要有足够的建设与维持经费,保证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转,并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跟踪和控制,以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获得较深刻的实践。
信息资源要求
配备各种高水平的、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工具书以及各种专业图书资料,且师生能够方便地利用,阅读环境良好,并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
具备专业知识数据库,能够为师生提供便捷地开展文献检索、科技查新、代检代查、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
积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学术联系,举办一定数量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前沿信息。
建设专门的教学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等数字化教育资源 。
质量管理
教学经费有保证,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应制定完善的教学经费管理办法,经费使用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已建专业每年正常的教学经费应包含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人员工资费用、实验室维护更新费用、专业实践经费、图书资料经费、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等。
新建专业应保证一定数额的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要有实验室建设经费。
应提供充足的实习经费,保障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的效果 。
质量保障
质量保障目标
各高校应以本标准为基础建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五项指标的质量保障目标系统。
质量保障规范与监控
各高校应围绕各质量保障目标要求,制定质量保障实施规范,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调控改进机制,开展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确保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有效监控,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
(1)质量评价体系
能够充分结合学校、教育主管方和用人单位形成完整的质量评价体系,并对各环节有一定的评分标准。
(2)教学评价
能够结合学校、学院(系)和学生多层次开展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相关环节、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环节及教学管理过程的相关环节设置权重,开展定期评估。
(3)专业建设监督和评价
针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业绩三个过程,进行专业建设监督和评价。该评价主要通过社会人才需求等环节对专业办学、教学水平的反馈,综合评价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适时调整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向 。
发展前景
园林专业可在风景园林、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城市规划、建筑与土木工程、生态学、森林保护、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等方向继续读研深造 。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城建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城市绿地系统、各类公园、风景区、工矿区、庭院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园林植物的繁育、花卉生产等教学研究和设计、施工等工作 。
开设院校
地区 | 院校名录 | |||
北京 | 北京农学院 | 北京林业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 |
天津 | 天津农学院 | 天津城建大学 | ---- | ---- |
河北 | 河北工程大学 | 衡水学院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
河北农业大学 | 沧州师范学院 |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 ---- | |
山西 | 山西农业大学 | 运城学院 | 吕梁学院 | 晋中信息学院 |
山西师范大学 | 太原学院 | ---- | ---- | |
内蒙古 | 内蒙古农业大学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 | ---- |
辽宁 | 沈阳农业大学 | 沈阳建筑大学 | 沈阳大学 | 沈阳工学院 |
吉林 | 延边大学 | 北华大学 | 长春大学 | 长春科技学院 |
吉林农业大学 |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 长春建筑学院 | ---- | |
黑龙江 | 佳木斯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牡丹江师范学院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齐齐哈尔大学 | ---- | |
上海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上海商学院 | ---- |
江苏 | 苏州大学 | 南京林业大学 | 江苏师范大学 | 淮阴工学院 |
扬州大学 |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 常州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 | |
金陵科技学院 | 徐州工程学院 |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 ---- | |
浙江 | 浙江大学 | 丽水学院 |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 浙江农林大学 |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 ---- | ---- | ---- | |
安徽 | 安徽农业大学 | 安庆师范大学 | 皖西学院 | 淮南师范学院 |
安徽科技学院 | 阜阳师范大学 | 黄山学院 | 滁州学院 | |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 安徽建筑大学 | ---- | ---- | |
福建 | 福建农林大学 |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 闽南师范大学 | 福州工商学院 |
江西 | 江西农业大学 | 宜春学院 | 南吕工程学院 |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
上饶师范学院 | 井冈山大学 | 九江学院 | ---- | |
山东 | 山东建筑大学 | 青岛农业大学 | 临沂大学 | 潍坊学院 |
山东英才学院 | 山东农业大学 | 聊城大学 | 菏泽学院 | |
潍坊科技学院 |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 ---- | ---- | |
河南 | 河南科技大学 | 河南科技学院 | 南阳师范学院 | 黄淮学院 |
信阳农林学院 |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 河南农业大学 |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 |
商丘师范学院 | 新乡学院 | 河南城建学院 | 商丘学院 | |
湖北 | 长江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湖北工程学院 |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
湖北恩施学院 | 武汉工程大学 | 湖北民族大学 | 湖北科技学院 | |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 ---- | ---- | |
湖南 | 吉首大学 | 湖南农业大学 | 邵阳学院 | 湖南城市学院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 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 湖南科技大学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 怀化学院 |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 ---- | |
广东 | 华南农业大学 | 韶关学院 | 岭南师范学院 | 嘉应学院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广东海洋大学 | 惠州学院 | 肇庆学院 |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湛江科技学院 | ---- | ---- | |
广西 | 广西大学 |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 玉林师范学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
海南 | 海南大学 | 海南师范大学 | 三亚学院 | ---- |
重庆 | 西南大学 | 重庆文理学院 | 长江师范学院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
四川 | 四川农业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西华师范大学 | 绵阳师范学院 |
贵州 | 贵州大学 | 铜仁学院 | 贵州师范大学 | 贵阳学院 |
云南 | 昆明理工大学 | 西南林业大学 | 普洱学院 | 昆明文理学院 |
云南农业大学 | 大理大学 | 昆明学院 | ---- | |
西藏 | 西藏农牧学院 | 西藏大学 | ---- | ---- |
陕西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榆林学院 | 安康学院 |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
延安大学 | 商洛学院 | 西安外事学院 | ---- | |
甘肃 | 甘肃农业大学 | ---- | ---- | ---- |
青海 | 青海大学 | ---- | ---- | ---- |
宁夏 | 宁夏大学 | ---- | ---- | ---- |
新疆 | 塔里木大学 | 新疆农业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新疆第二医学院 | ---- | ---- | ---- | |
(资料来源:阳光高考;摘录时间:2020年10月20日) |
培养模式
地方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1)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采用模板化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博雅限选课、专业选修课、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等模块。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落实教育部规定开设的课程外,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比如开设了园林模型制作、盆景学、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施工和管理、园林植物组织培养、插花艺术等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增加实验(实训)学时占比。
(2)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区域特色
注意结合区域特色开展园林专业教学。比如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利用地方的植物资源开展教学,组织学生到自然保护区进行园林资源植物调查。在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结合地方园林景区,实地讲解园林设计的基本理念、表现手法及注意事项。在毕业设计选题时,结合园林工程实践,植物配置等方面,做到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3)注重实践环节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需要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现有的实践性课程重新组合成内容融合、前后贯通、互相渗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构建基础实验(实训)、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实训)、创新性实验(实训)三个层次实验(实训)教学;按课程实习、专业实践、综合见习、专业实习构建实习实践环节;按照课程设计小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构建学生科研体系。
(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究、集体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对老师提出的案例、布置的作业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参与科学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以小班辅导式授课为主的培养模式
植物识别类、工程类课程以课外实践与课堂理论教学并重;艺术设计、园林绿地设计类课程均以课程设计训练、教师现场一对一指导、启发式教育为主 。
多学科综合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培养模式
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为根本,强调专业综合能力;以生态理念为基础,突出植物应用专业特长。
通过落实“以培养学生形成由空间·形态·美学、环境·生态·绿化、行为·心理·文化三元所组成的专业知识结构,由资源·保护、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三元所组成的专业技能结构,以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规范·创新进取态度三元所组成的素质、人格结构为核心目的”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采用“以知识传递为基础,自主训练为过程,方法启发为重心”的教学方式;实践“认知理解·应用训练·探索创新三层重叠,螺旋式渐进”的教学环节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