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长期挂靠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地处广西北海市。2002年中心独立为全额拨款的事业法人机构,定编32人,隶属广西科学院。2004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增挂“广西海洋环境与滨海湿地研究中心”牌子。中心行政下设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业务下设红树林与滨海湿地室,海洋环境工程室,海洋生物科学研究室,海洋环境测试分析室,信息与数据研究室,生态养殖室。中心的业务定位是:北热带红树林、海草、珊瑚礁、盐沼、滨海盐生植物典型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研究与示范,提供国家资质的海域和海岛使用认证社会服务。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机构规模 3 人才队伍 4 科研装备 5 科研成果

      基本信息

      中文名: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时 间:1991年

      国 籍:中国

      地 址:广西

      机构规模

      中心占地5.3亩,现有1600平方米的综合楼一栋,240平方米的“海洋环境胁迫与生物响应实验室”一处,在建2100平方米“广西特色海洋理学实验楼”一栋。中心与自然保护区和相关政府部门合作,软性建立了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植被恢复与科普试验研究基地1个,国界填海植被重建特种实验基地1个,红树林消长与虫害高精度大地监测网络1处,海草床动态监测系统1个,重点工业区盐沼湿地动态与环境效应大地监测网络1个,滨海濒危植物繁殖实验基地2个,红树林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响应长期监测站1个,海岛生态保护与利用研究基地1个。

      中心测试分析室2005年通过国家计量认证。2007年中心被认定为“广西红树林保护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对象是红树林、海草、珊瑚礁和盐沼湿地,同年成为广西海洋生物产业人才小高地的载体单位,并加入国际海草监测网。2008年中心获国家海域使用认证乙级资质,2010年获国家海岛规划资质,2011年获国家海岛使用论证资质。2010年起中心负责我国海草生态监控区业务化监测任务,同时技术指导我国红树林生态监控区业务化监测,负责广西北部湾海平面生态效应国家监测任务。通过执行具体项目,中心还与联合国环境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UNESCO/MAB)、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德国、英国、美国在滨海湿地生态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科技与可持续发展信息沟通与合作建议机制。

      人才队伍

      截至2012年11月,中心核定编制32人,实际工作人员保持在50人左右,专业技术人员42人,其中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9人,有中级职称11人,博士6人,硕士9人,在读博士生3人。有主持联合国系统国际项目经历专家3人,国家级专家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国家百千万人选1人,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广西优秀专家3人,广西十百千人才2人,具有国际项目国家首席专家与执行专家经历人员3人,潜水员4人。2004年始与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每年与4所大学合作招收硕士研究生4~7人。此外,中心拥有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自治区政府参事1人,省级政协委员1人,市政协委员2人。中心为广西海洋生物产业人才小高地的依托机构。

      科研装备

      截至2012年11月,中心装备的重要仪器设备有:激光粒度仪、便携式水质综合分析仪、气质连用光谱议、炭分析仪、浮游植物水下光合作用议,高等植物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高速冷冻离心机、水深扫描仪、信标实时差分接收机(RDK)、自动气象系统、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全波长酶标仪、体视显微镜、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土壤呼吸测量系统、超声波细胞破碎仪、害虫消杀测定仪,数控温室、海水生态实验槽、GIS软硬件系统,A3扫描仪,宽幅打印机等。

      科研成果

      截至2012年11月,实验室承担和完成了124项科研项目,其中有联合国环境署和开发计划署的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国家和广西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的政府专项项目和服务于广西沿海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横向项目。2007年至2011年期间,实验室在核心科技期刊以上的刊物上发表论文57篇,出版专著5本,“广西红树林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与此同时,实验室还开发了广西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广西滨海植物快繁技术、红树林生态养殖技术、广西北部红树林和海草生态监测技术和广西红树林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进展和突破,已形成或正在形成可资利用的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