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

潮间带潮间带

潮间带是在潮汐大潮期的绝对高潮和绝对低潮间露出的的海岸。海水涨潮到最高位(高潮线)和退潮时退至最低位(低潮线)之间,会曝露在空气中的海岸部分。涨潮时,潮间带被水淹没;退潮时,潮间带露出水面。潮间带就是介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区域。潮间带的幅度、随潮差的大小、地区及坡度而异,潮间带可以缓冲海浪直接冲击陆地的力量,如果潮间带太窄太小,大浪将对陆地造成大破坏。潮间带也是我们亲近海洋时,最先接触的地方。海边丰富的生物,也是自然教育最佳教室。但是,它也是最容易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海边废土及垃圾的倾倒,污水、废水污染,都让潮间带生物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概念介绍 3 潮间滩涂 4 海涂分区 5 管理保护

      基本信息

      名称:潮间带

      释义: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

      概念介绍

      图片

      所谓潮间带,即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潮上带。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三十公尺深的地带,称为亚潮带。

      退潮后,在低潮缐以上积水的小水池称为「潮池」。潮池的生物必须具有忍受每日温差和含氧量剧烈变化的能力,此处栖地环境时而乾燥时而潮湿、温度时高时低、盐度也是时时变化,可以说微环境的变化非常大。在台湾,人们利用潮间带特有的生态环境,因而呈现盐田、渔塭、蚵架、竹筏等样貌,形成台湾西部海岸常见的人文景观。在汉宝地区,潮间带则有许多蚵架与抓鳗苗的竹架与渔网。

      潮间滩涂

      图片

      滩涂是我国对淤泥质沉积海岸、湖岸和河岸的习惯性称谓,并不是国际通用的科学概念。一般在习惯上将海岸滩涂分为以下三部分。

      潮上带滩涂: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以上的淤泥质沉积地带。

      潮间带滩涂: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即潮间带之间的泥质、砂质和岩滩等沉积地带。

      潮下带滩涂:指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区泥砂质沉积地带。

      滩涂湿地是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全部潮间带及潮上带、潮下带。可供开发利用的部分通常指一sm等深线以上部分。

      海涂分区

      潮间带是界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通常也称为海涂。根据潮汐活动的规律,潮间带又分为下列三个区:图片

      (1)高潮区(上区):它位于潮间带的最上部,上界为大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高潮线。它被海水淹没的时间很短,只有在大潮时才被海水淹没。

      (2)中潮区(中区):它占潮间带的大部分,上界为小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低潮线,是典型的潮间带地区。

      (3)低潮区(下区):上界为小潮低潮线,下界是大潮低潮线。大部分时间浸在水里,只有在大潮落潮的短时间内露出水面。

      管理保护

      潮间带紧靠陆地,水深较浅,直接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其海水的温度、盐度、水色和透明度直接受陆地影响,变化明显。潮间带处在了一个直接饱受陆地自然和人为影响的敏感位置。

      通过多年的春、夏、秋季监测对比研究,发现位于黄海一隅的胶州湾东部潮间带的生物种数急剧减少,从上世纪60年代的141种减少到上世纪80年代的17种,至90年代末,潮间带滩面基本消失、生物种类已不足10种。这些生物种数的下降促使我们必须抓紧对海岸潮间带的监测与治理。针对这一状况,地方政府规划了胶州湾滨海湿地海洋特别保护区。 图片

      又如在环渤海湾的部分滨海湿地中,面积广阔,资源丰富。由于近年来在对湿地的开发中,虾池、盐田等人工湿地面积不断扩大,造成自然湿地面积减小,植被退化,地貌和水文条件改变,生物多样性下降,改变了原始的滨海湿地自然景观,也破坏了珍稀鸟类的生存环境。

      大量实验证明,通过引入适宜的植物,可有效修复湿地以提高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达到自然界生命互相依存、协调生息。湿地是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在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方面,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面对潮间带湿地濒临危险的现状,相关部门应高度关注潮间带湿地,明确思路,出台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要恢复潮间带的原生态,林业、海洋与渔业等部门都应开展对湿地野外动植物种群及栖息地的长期监测监视,对受到严重破坏的湿地动物、植物资源,通过人工种植和养殖等措施,促进野外种群和数量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