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槿

黄槿黄槿

黄槿(拉学丁名:Talipariti tiliaceum (L.) Fryxell.),别名万年春、海麻,锦葵科木槿属。

常绿灌木或乔木,高4-10米,胸径粗达60厘米;树皮灰白色;叶革质,近圆形或广卵形,直径8-15厘米,上面绿色,嫩时被极细星状毛,逐渐变平滑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状柔毛,叶脉7或9条;叶柄长3-8厘米;雄蕊柱长约3厘米,平滑无毛;花柱枝5,被细腺毛。蒴果卵圆形,长约2厘米;种子光滑,肾形。花期6-8月。产中国台湾、广东、福建等省。分布于越南、柬埔寨等热带国家。皮纤维供制绳索,嫩枝叶供蔬食;木材坚硬致密,耐朽力强,适于建筑、造船及家具等用。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物种起源 3 形态特征 4 生长习性 5 分布范围 6 繁殖栽培 7 主要价值 8 词条图册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黄槿

      别称:糕仔树、桐花、盐水面夹果、朴仔、榄麻、海麻、海罗树、弓背树

      门:被子植物门

      亚纲:五桠果亚纲

      科:锦葵科

      属:黄槿属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华南

      命名者及年代:Linn、1753

      保护级别:无危(LC)

      拉丁学名:Hibiscus tiliaceus Linn.Fryxell

      界:植物界

      纲: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

      目:锦葵目

      族:木槿族

      种:黄槿

      英文名:Cuban Bast

      花期:6-8月

      物种起源

      黄槿原产于热带美洲,在中国深圳、珠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十分普遍。黄槿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特别强,也略耐阴、耐寒、耐水湿、耐干旱和瘠薄,对土质要求不严,在排水良好、肥沃润湿的土地上生长茂盛。黄槿的繁殖方式多为播种或扦插。

      形态特征

      黄槿为常绿大灌木至小乔木,被星状毛。主干不明显,高可 达3-4m。其叶大,如心形,先端锐,基部心形,叶柄长3-8cm。其花,雄蕊多数为 单体,雄蕊筒包围花柱,花柱5枚,子房5室。蒴果球形,开裂。单叶,叶草质,互生,革质,掌状脉,7-9条,下表面密被绒毛状星状毛,心脏形或圆形,长8-14㎝,宽9-19㎝,全缘或不明显齿缘,先端锐尖,叶柄长3-6㎝,嫩时被极细星状毛,逐渐变平滑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状柔毛。

      黄槿的花 两性,单生,腋生。常数花排列成聚散花序,总花梗长4-5cm;花梗长1-3cm,基部有1对托叶状苞片;小

      苞片7-10,线状披针形,被绒毛,中部以下连合成杯状;萼长1.5-2.5cm,基部合生,萼裂5,外具附萼(总苞),附萼5裂;花瓣5枚,披针形,被绒毛;花冠钟形,直径6-7cm,花瓣黄色,内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长约4.5cm,外面密被黄色星状柔毛;雄蕊往长约3cm,平滑无毛;花柱枝5,被细腺毛。雨果卵圆形,长约2cm,被绒毛,果爿。5: 木质。种子 光滑, 肾形。

      蒴果卵圆形,长约2厘米,被绒毛,果爿5,木质;种子 光滑,肾形。黄槿的花期6-8月,广东,广西,台湾乡间其叶常作为包裹糕饼之用,故又名糕仔树。

      黄槿图册黄槿图册

      生长习性

      黄槿阳性植物,喜阳光。生性强 健, 耐旱、耐贫瘠。土壤以砂质壤土为佳。

      黄槿抗风力强,有防风定沙之功效。耐盐碱能力好,应该性强,适合 海边种植。

      分布范围

      黄槿国内分布:台湾、广东、福建。

      黄槿国外分布:越南、 柬埔寨、缅甸、印度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老挝。

      黄槿地理区位:中国大陆广东、菲律宾群岛、太平洋群岛、 南洋群岛、印度、锡兰等地。台湾生长于全岛海岸附近。

      正文图册正文图册

      繁殖栽培

      黄槿常用的繁殖方式是 播种繁殖和 扦插繁殖。

      种植/栽培方法

      种子处理与播种黄槿种子种皮厚、坚硬,不易吸水,播种前必须进行种子处 理。试验曾分别使用了冷水浸泡、50 ℃温水浸泡、沸水浸泡、浓硫酸拌种后清水浸泡等多种方法进行播前处理,前3 种方法均未能使黄槿种子发芽,只有用浓硫酸拌种后清水浸泡可促进种子发芽。

      方法是:用 浓硫酸拌湿种子,15 min 后清洗干净,并置于清水中浸泡24 h ,然后捞起沥干水便可用于播种。经过处理的种子可直接点播在装填了基质的营养袋中,每个袋点播2~3 粒种子,然后用细土覆盖,以不见种子为宜,播种后用70 %的遮阳网覆盖保湿,以便减少淋水次数。幼苗出土并长出真叶后揭开遮阳网。

      扦插繁殖

      黄槿利用 扦插法可快速培育大苗,剪办木质化枝条每20厘米为一段或锯枝干1--2米,扦插于湿润园土,约1--2个月能发根。

      【栽培】幼株注意水分补给,春至夏季施肥2--3次。黄槿成株后管理极粗放。每年早春修剪整枝,以控制植株高度。嫩枝扦插,选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剪成约十公分左右插入培养土中,浇透水盖上遮阳网。

      正文图册正文图册

      主要价值

      观叶、观花。黄槿的花期全年,以夏季最盛。可为 行道树及 海岸绿美化植栽。多生于滨海地区,为海岸防沙、防潮、防风之优良树种。民间取其叶制 粿,故有「粿叶」之称。

      黄槿在广州及广东沿海地区小城镇也有 栽培,多作行道树。

      经济价值

      树皮 纤,维供制绳索,嫩枝叶供蔬食; 木材坚硬致密,耐朽力强,适于建筑、造船及家具等用。

      食用价值

      黄槿的嫩叶可炒食、煮汤。

      药用价值

      本草纲要介绍:

      中药材一

      【药 名】:黄槿

      【拼 音】:HUANG JIN

      【来 源】:为锦葵科植物黄槿的叶、根。

      【功 效】:清热止咳、解毒消肿。

      【主 治】:治外感风热、咳嗽、痰火郁结、咯痰黄稠、肺热咳嗽、痈疮肿毒、支气管炎。

      【性味归经】:辛 苦 寒 肺 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12克。

      【别 名】:棡花(海南)、盐水面夹果、朴仔(台湾)、榄麻(电白)海麻、海罗树、弓背树(广西)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广东、台湾。

      【拉丁名】:黄槿 Hibiscus tiliaceus L.

      【考 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中药材二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名】Huánɡ Jǐn

      【英文名】Bark or flower of Linden Hibiscus

      【别名】棡花、盐水面夹果、朴仔、海麻、海罗树、弓背树。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黄槿的叶、树皮或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tiliaceus L.

      采收和储藏:叶、树皮,全年均可采;花,6-8月,未完全开放时采摘,阴干或晒干。

      【性状】性状鉴别 叶大多破碎或皱缩,完整叶近圆形或广卵形,叶下面密被星状柔毛,叶脉7-9条;叶柄长3-8cm,质脆,气微,味淡。花多皱缩成团或不规则形,全体被毛;花萼钟形,先端5裂,萼筒外有苞片7-10枚,线状披针形,花梗长1-3cm,花萼、苞片被绒毛;花冠钟形,花瓣黄色,内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长约4.5cm,外面密被星状柔毛,雄蕊柱长约3cm,平滑无毛,花柱枝5,被细腺毛。质轻脆。气微,味淡。

      【性味】甘;淡;性微寒

      【归经】肺经

      【主治功能】清肺止咳;解毒消肿。主肺热咳嗽;疮疖肿痛;木薯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敷。

      【名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功效有退热、止吐、止咳功能。用于发烧咳嗽支气管炎:叶,外敷肿毒。

      【摘录】《 中华本草》

      功能主治:

      清热 解毒,散瘀 消肿。黄槿主治木薯 中毒。外用治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

      鲜花或鲜嫩叶1~2两,捣烂取汁冲白糖水服,重者可日服2~3剂。外用鲜嫩叶或鲜树皮捣烂外敷。

      词条图册

      图册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