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沥街道

河沥街道河沥街道

宁国市河沥溪街道办事处地处宁国市东郊,面积98.6平方公里,人口34559人(2010年),下辖4个村,2个社区。河沥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交通便捷,素有“小小宁国县,大大河沥溪”的美誉。在宁国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沥溪街道党政一班人按照建设“建设东大门、打造新河沥”的新目标,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效益,团结和带领全处广大干群共同推进发展大业,使和谐之花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历史概况 3 古迹遗址 4 工业新高地 5 城郊新农村 6 东部新城区 7 交通新枢纽 8 和谐新发展

      基本信息

      中文名:河沥街道

      所属地区:宁国市

      人口数量:34559人(2010年)

      行政区类别:街道

      面积:98.6平方公里

      历史概况

      河沥溪,即东津河下游。约在晚唐时,东津河称“东河”,中津河下游称“波沥溪”,东河与波沥溪会合后,分别取两条河流的第二字“河”、“沥”组成交汇后的河流名,即“河沥溪”。河沥溪,它从东津河与中津河交汇处,下行至西津河会合处(古称五河渡),此段河流名为河沥溪。河沥溪镇位于河沥溪两岸,2001年区划调整时,设立河沥溪街道,以境内河沥溪河流为街道名,是沿用河沥溪原镇名。

      集镇成因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在南扼徽浙赣山区、北控宣广丘陵平原的战略要地宛陵县南部置宁国县、怀安县,河沥溪属于怀安县管辖(唐天宝三年归并宁国县)。河沥溪东有官山、老虎山(旧名泉山)拱卫,南眺鸡山,西有巫山(旧名嵩山)环护,北有屏障燕子山(旧名洪公山)、狮子山,中有小平原。东津、中津两条河流在鸡山前交汇,从河沥溪北穿而过,与西津水汇合流入水阳江,过宣城、达芜湖,入长江。宁国东南部竹、木、柴、炭资源丰富,主要靠扎成竹、木排靠河流运输。河沥溪丰水期的夜晚,宽近200米的水面上上下下停满了木竹排,放排工人达数百人住在两岸的旅馆、酒店、居民家。河沥溪成了不夜城。河沥溪水清澈,水量大,水面平稳,平时每日有小帆船、两头翘船、乌浆船、蟒船(载重近10吨)、红浆船(吃水浅、航速快)等客艇、货船、乌排穿行河面。陆路西通徽州的各县乃至江西,南通昌化、于潜、安吉、临安,东至广德、泗安、长兴、湖州、无锡、上海,北通宣城、泾县、芜湖、金陵,由此河沥溪成为皖南、浙西北地区较大物资集散地。

      站在巫山岭上观看河沥溪如同由东向西飞翔的凤凰,故称凤凰地。河沥溪西马路为凤首,东津桥似颈,河沿街、小溪口如两翼,正街为其身,官山、老虎山为其尾,为聚财兴旺之地。便捷的交通,丰富的水源,是人类最佳住居地。河沥溪自怀安县建立时,就已形成了村庄,到唐代水路码头已成雏形,唐中期,司空曙送《夏侯审赴宁国》的诗,便是佐证。

      区划变革

      明清时期,河沥溪属坊市都和鸡山乡一都、四十二都。明嘉靖时期设坊市都,河沥溪为宁国县五大市镇之首。民国初年为河沥溪镇,民国21年改河沥溪镇称同善镇,民国24年属第一区管辖(驻地城里),民国29年又改称东津镇,民国34年复称河沥溪镇。

      解放后,设城厢、津南、津北、小溪、同善、楚荣6个行政村。1952年划乡建政时设河沥溪镇和西津乡。1956年,河沥溪镇与西津乡合并,仍称河沥溪镇,下设东马路、西马路、正街、西津、城厢居委会和蔬菜、津北、津南大队。1961年,复设西津乡。1984年又将西津乡所属8个村并入河沥溪镇。1987年辖东马路、西马路、正街、西津4个居民委员会26个居民小组和嵩合、坞村、津南、津北、潘村、双龙、独山、杨家山、蔬菜9个行政村113个村民组。

      2001年区划调整,设立河沥溪街道,以原河沥溪镇桥东、桥西2个居委会19个居民小组及嵩合、坞村、蔬菜3个村和原畈村乡畈村、高桥、严村、八里、九宫、荆虹、长虹7个村,原平兴乡滨口、泉水、平兴3个村并入河沥溪街道。驻地为河沥溪。

      河沥溪街道现辖桥东、桥西2个居委会和河沥溪、畈村、长虹、平兴4个行政村,总人口数30000余人,常住人口32000余人。铁路皖赣线,公路慈张线、宜黄线、省道104线通过此境。

      数度繁华

      南宋迁都临安后,曾和金国签订和约,一度处于和平状态。宁国为京城临安近邻,在南宋初期,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呈现繁荣景象。文化的发展尤其显著,南宋时期宁国走科举之路的士子为历朝之最。河沥溪是宁国通往临安的水陆要道,陆路由河沥溪往东南过唐舍岭、千秋关、马头岭到达京城临安。水路由南到达狮桥、宁国墩,再转陆路通安吉、临安。特殊的地理环境,河沥溪聚集了大量的官兵、官方物资中转站、中原富户移民、南北商人等,故南宋时期,河沥溪首次出现最为繁华景象。

      明代近300年期间,社会稳定,人们居家乐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在手工业、商品发展的背景下,劳动产品有剩余。宁国百姓出卖更多的农副产品换取银两,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粮食、棉花、棉布、生丝、瓷器、铁器、桐油、木炭、生漆等大量投入市场,成为交换的商品。加上河沥溪大桥的建成,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地理条件的河沥溪,形成集市。从事手工业、商业者以土著人为主;间有徽州、宣城、泾县等地商人,到县内外山区集镇收购各色山货物品;亦有商人从宣城、芜湖等地贩来粮食及丝绸、布匹等物品,通过河沥溪周转流向周边乡村。

      明末清初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过“康雍乾”时期的稳定治理,经济得到缓慢复苏。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发展手工业生产,社会经济逐步提高,人口增多,到嘉庆二年(1797)宁国县人口达367450人。商业门类增多,形成正街、小溪口街、河沿街(半边街)、河西街四条主要街道。河沥溪人口之多、商店之多、街道之盛,远甚于县城。

      宁国县经过太平军之乱(1856—1864),加上瘟疫爆发,死亡枕籍,人口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河沥溪的繁华早已荡然无存。清同治五年,政府诏令湖北、湖南、河南、安庆、徽州等地百姓迁至宁国县垦荒种地,经过数代人的劳作,河沥溪的社会发展慢慢恢复到兵乱前的水平。民国11年(1922)在文昌宫旧址设立电报局。民国23年(1934)经过宁国的京赣(即今皖赣路线)铁路建成;暮春修成穿行宁国县的芜屯公路,公路建成后增辟了东马路和西马路;3月河沥溪商人曾集资在河沿街创办耀明电灯公司(次年冬停办)。特别是抗战时期宁国县处于国统区的前方、沦陷区的后方,驻军在此集结、换防,沦陷区若干省县机关迁入(据统计宁国境内增加30余万人)河沥溪的人员达15万之多。战乱失业的市民以经商谋生为多,除原有的正街、小溪口、河沿街、西马路街道外,民国初期形成湖北街(多数为“湖北人”在此居住)。河沥溪大小店铺达140多家,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商业物品和手工作坊一应俱全。因人流量大,旅社、饭店、浴池、药店、理发店数量都比战前增加许多。夜晚,正街、小溪口、西马路灯火辉煌,夜如白昼。

      旅社——抗战前10家,胜利前后发展为20家。著名的有宁阳公寓、京赣旅社等。

      菜馆——抗战前10家,胜利前后增加到30家,如:小溪酒家、江南酒家、江复兴菜馆、大中华菜馆等。

      浴池——战前男池3家,分布在小溪口、河沿街和西马路;女池2家,分别在泾县会馆和河沿街。战时增设男池1家,位于西马路。

      理发店——战时理发店9家,有理发师43人。

      照相馆——早年河沥溪无此行业,偶有“跑码头”的摄影师住店为人拍照。民国十七年(1928)浙人洪芳洲来到河沥溪,租赁市房始创“宜我轩”照相馆于西马路。民国《宁国县志》卷首九张珍贵的风景照片(即宁国八景加宁阳公园)为洪芳洲所摄。民国十九年,“中华”照相馆开业于下街头。战时“华美”照相馆开业于河沿街。

      河沥溪的加工作坊,除大、中型杂货店设糕饼、烛坊外,还有油坊2家,漕坊5家,酱园5家,机坊8家、中药店4家(战时8家)、西药房2家、猪肉店18家以及砻坊、磨坊、糖坊、豆腐店、黄烟店等等。

      古迹遗址

      明朝嘉靖元年(1522),宁国胡乐人胡珂捐资二千两,在河沥溪兴建“永福桥”(今名河沥溪大桥)。又名东津渡桥,为九洞桥,桥上建亭三十九间。嘉靖五年(1526)毁于洪水。嘉靖十年(1531)冬,胡珂捐银五千两复建之。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知县范镐建“河沥溪桥亭”,匾曰“画桥流水”。作《画桥流水记》曰河沥溪大桥为:“高阜若长虹”。民国时期,河沥溪大桥是宁国历史上八大景之一。

      河沥溪大桥多次重修。清乾隆五年(1740)重修,乾隆五十五年(1790)又大修,成为陆行通道。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为石拱桥,九孔。民国二十二年(1933)进行整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芜(湖)屯(溪)公路通车后,被利用为公路桥。

      徐云涛,号寿昌,原籍桐城。清末,随父徐荣福迁居宁墩。历任宁国县议会副议长、财政管理处主任、区长等职。民国23年(1934),致力于编纂《宁国县志》,任总采访兼分校主任。工诗文,有《题东津河大桥》:谁把长虹贯大河,当年建者说胡珂。题名不必要司马,且看轻舟荡碧波。

      1937年夏天,国民党军队四十余万人退往皖南一带,宁国境内达三十多万。驻屯溪的国民党32集团军司令上官云相,命令驻宁国的工兵营炸毁河沥溪大桥,以阻止日军向皖南进攻。当时宁国的士绅分析认为,日军进攻皖南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将这座明代古桥炸毁了,实在太可惜。便到霞西,请在家休养的国民党军夏军长,向上官云相求情,不要炸毁河沥溪大桥。通过夏军长做工作,终于使大桥免除被炸。

      1937年7月16日至1942年5月27日的五年内,日机先后对宁国县进行了40余次狂轰乱炸,其中多次对河沥溪大桥进行轰炸,庆幸的是大桥安然无恙。

      解放后,1950年县政府拨款重修,1954年加固桥墩。大桥西头一桥孔埋在土里,为了拓宽河道,便于排洪,政府决定挖空桥孔里的土。1957年冬天开始,对大桥西头桥孔上下游人家进行搬迁。上游有陈氏西美池(浴池),西美池在当时乃至民国时期,是河沥溪最大的浴池。下游是水利局干部刘明达家。房屋拆除后,开挖河道,清理桥孔,参加施工人员上千人,刘占敖负责整个工程。直到1958年8月才完工。同年将条石路面改建为泥结碎石桥面。1963年桥面铺设柏油路面。1972年由徽州公路总站工程队进行整修,加固墩台,拓宽桥面,两侧各建悬臂梁人行道,西端南侧建有桥头堡,1973年2月竣工,桥长148.5米,车行道宽7米,高达11米。

      1995年,宁国县政府又在河沥溪大桥下方新建了一座五孔石拱桥,桥长191米,宽7米,高11米。复桥的建成,宛如双道彩虹架在河沥溪两岸,使河沥溪大桥更加雄伟壮观,交通更方便了。

      该桥古称“江浙之孔道”。今为慈张公路咽喉,苏、浙、皖、赣四省公路要冲。据测定,通车量达到日均5000辆。

      寺庙

      (1)太子庙,位于正街东头老伞厂一带,供奉初唐官拜歙州都督、越国公汪华第九子。

      (2)准提庵(祖师庙),位于河沥溪小溪口老虎山下供奉黄檗禅师。

      (3)将军庙,将军庙位于河沥溪老虎山脚西南方大路边,祭祀俞纵(字君纯)。晋怀帝时(307—313),河涧郡俞纵任征西大将军,随帝南征。公元328年苏峻作乱,宣城内史桓彝兵败,退守广德,次年派俞纵守兰石关(今泾县东南七十里),与苏峻部将韩晃相遇,俞纵寡不敌众,左右劝其退兵,俞纵曰:“吾受桓侯(指桓彝)厚恩,当以死报之。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国也。”遂力战殉难。唐晚期,宁国俞氏后裔立庙祭祀。

      (4)关帝庙,位于河沥溪河沿街中段,祭祀关羽大帝。

      (5)祠山殿,位于河沥溪大桥西岸街西头,供奉祠山大帝。

      (6)火神庙,位于河沥溪大河西岸街南田畈,供奉火神。

      (7)慈善庙,位于河沥溪大桥西端北首,供奉观音菩萨。

      (8)大仙庙,位于老虎山西首半山上,建于民国23年,当时赫赫威灵,轰动远近,香火十五年不衰。

      古陶瓷遗址

      狮子山古陶瓷遗址,位于河沥溪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办公大楼的后面狮子山上。狮子山朝南的山坡上,全是南宋时期烧造陶瓷的龙窑窑址,地下遗留许多宋代的四系陶瓷罐子。经考察,此种罐子系装毒药用,打仗时,箭头在罐里蘸上毒药,再射向敌人。

      会馆

      河沥溪在解放前有:泾县会馆(位于小溪口,清光绪三十四年建);

      旌阳会馆(位于小溪口,民国四年建,后更名为旌德会馆);

      湖南会馆(河沿街下首,民国二十一年建);

      江西会馆(位于西马路);

      湖北会馆(位于湖北街接近河沿街,民国二年建,后迁往城里东门内);

      庐和会馆(民国三年建,后迁往城里城西正街)等。

      古建筑

      凤家大屋

      清光绪年间,凤运祥(别名彩祥)从泾县来到宁国,摆摊子,靠勤俭持家,一点一滴的节省,慢慢地积蓄。民国初年,在河沥溪上街头购地建筑风家大屋,正门楼上匾书“众德堂”三个大字。大屋占地三亩有余,前有照壁墙,后面有花园。正门黑漆大门,两边有对石狮子,东、西、南、北四门,中间两个天井,四水到堂,内走廊,正门进来是正厅,有屏风,挡着后门,东门对街,西门接侧屋。均楼上楼下,房屋宽约30米,长约50(加侧屋在内)米。1977年卖给计量所作他用。现已毁弃。

      朱家大屋

      位于小溪口卫国巷内。原有房屋20多间,主房有厅堂、过厢、天井,卧房,还有油坊、槽坊、豆腐店等作坊。民国年间,朱家败落后,卖给程氏。抗战时期一度辟为赌博场。解放后房管局将其拆除,建成平房。

      刘家祠堂

      位于小溪口保家巷,解放后,政府征粮无处装,将刘家祠堂作为仓库装公粮。

      文昌宫

      在县城河沥溪河西街南侧(位于今河沥溪邮政局一带),清嘉庆十六年(1811)知县苏景眉倡建,每岁春秋致祭。咸丰(1851~1861)间遭兵燹。光绪(1875~1908)初复建。民国11年(1922)在其址设电报局。已废。

      工业新高地

      坚持工业强处的理念,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境内现有工业企业116家,其中规模企业18家。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9亿元,工业总产值达6.2亿元,年工商税收5040余万元,位居宁国市乡镇、街道首位。2006年6月宁国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河沥溪整体纳入省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今,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的河沥溪园区建设大会战正如火如荼,一个崭新的工业新高地正悄然形成。

      城郊新农村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大力发展城郊农业。现已形成竹制品加工、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畜禽养殖等四大农业基地。并成立了花卉苗木协会、竹制品加工协会、瓜蔬专业合作社等5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2008年全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00元。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办事处每年投入30万元以奖代补专项资金。2006--200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宁国市新农村建设一等奖。

      东部新城区

      围绕市委、市政府城市建设“东连”的战略构想, 办事处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为突破口,以招商引资和市场化运营为抓手,建设了河沥溪宁鑫商贸城、中津花园、津三角大市场、商贸交易批发街坊等一批重点项目。同时,宁国市经济开发区河沥溪园区,正按照现代化、高起点的建设目标,逐步打造成为以工业为主体,集产业、居住、服务、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城市新区。

      交通新枢纽

      河沥溪境内省道慈张线、河塘线、宜黄线穿境交汇,交通十分便捷。近年来,宁国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快河沥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河沥溪城市路网正迅速拉开。东津新建的金桥与即将动工的金桥路连为一起,成为河沥溪连接宁国主城区的又一条主干道。省级开发区河沥溪园区的主干道路东城大道、振宁路,直接与省道宜黄线相连接。规划中的宁宣杭、扬绩高速公路,也在河沥溪交汇,并在平兴村预留了出入口,必将成为宁国连接苏浙沪地区的快速通道。特别是宁国市长途汽车站东迁河沥溪,必将加速宁国市交通新枢纽的形成。

      和谐新发展

      办事处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推进社会和谐进步。综合服务和管理功能不断加强,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民政、党管武装、安全生产、文明创建等项各项工作连续多年名列全市先进行列。办事处先后多次荣获“宣城市先进基层党工委”“宣城市双拥先进单位”、“宣城市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宁国市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宁国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