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贝母(百合科贝母属植物)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形态特征
3 植物形态
4 生长环境
5 分布范围
6 主要价值
7 药用
8 食用
9 文献记载
10 栽培技术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川贝母
二名法:Fritillaria cirrhosa
门:种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百合目
亚 科:百合亚科Lilioideae
属:贝母属
分布区域:四川康定、西藏芒康、云南德钦、中甸等
拉丁学名:Fritillaria cirrhosa Don.
界:植物界
亚 门:被子植物亚门
亚 纲:百合亚纲
科:百合科Liliaceae
族:百合族
种:川贝母
形态特征
植株长15-50厘米。 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1.5厘米。叶通常对生,少数在中部兼有散生或3-4枚轮生的,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3-5(-10)毫米,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通常单朵,极少2-3朵,紫色至黄绿色,通常有小方格,少数仅具斑点或条纹;每花有3枚叶状苞片,苞片狭长,宽2-4毫米;花被片长3-4厘米,外三片宽1-1.4厘米,内三片宽可达1.8厘米,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3/5,花药近基着,花丝稍具或不具小乳突柱头裂片长3-5毫米。蒴果长宽各约1.6厘米,棱上只有宽1-1.5毫米的狭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川贝母种子具有后 成熟特性,湿度和温度保持在5~25℃,胚胎继续分化。播种出苗的第一年,植株纤细,仅1匹叶;叶大如针,称针叶。第2年具单叶1-3片,叶面展开,称飘带叶。第3年抽茎不开花,称树 兜子。第4年抽茎开花, 花期称灯笼,果期称果实为八卦锤。
在幼苗期即开始生长鳞茎,但仅仅有米粒大,以后每年随植株发育而增大。川贝母植株年生长期约90~120天左右。
植物形态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
川贝母全株 (1张)
-
川贝母花果 (2张)
生长环境
川贝母喜冷凉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湿、喜荫蔽的特性。气温达到30℃或地温超过25℃时,植株就会枯萎;海拔低、气温高的地区不能生存。在完全无荫蔽条件下种植, 幼苗易成片晒死;日照过强会促使植株水分蒸发和呼吸作用加强,易导致鳞茎干燥率低,贝母色稍黄,加工后易成“油子”、“黄子”或“软子”。
分布范围
主要产西藏(南部至东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海拔3200-4200米
。也见于甘肃(南部)、青海、宁夏、陕西(秦岭)和山西(南部),海拔1800-3200米。(但后几个省的标本很少,花色与形态也略有区别,很可能是新的类型,必须进一步采集、研究。)通常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或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也分布于尼泊尔。
主要价值
【性状】 松贝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20px,直径0.3~22.5px。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青贝 呈类扁球形,高0.4~35px,直径0.4~40px。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 呈长圆锥形,高0.7~62.5px,直径0.5~62.5px。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栽培品 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高0.5~50px,直径1~62.5px。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
药用
川贝商品较复杂,从商品川贝中分出 贝母丙素(Fritimine)。甘肃贝母含岷贝碱(Minpeimine)及岷贝分碱(Minpeiminine)、青贝碱(Chinpeimine)。芦贝中含芦贝碱(Fritiminine)。
1.卷叶贝母鳞茎含生物碱:川贝碱(fritimine)、西贝素(sipeimine).
2.暗紫贝母鳞茎舍生物碱:松贝辛(songbeisine),松 贝甲素(sonbeinine).还含蔗糖(sucrose),硬脂酸(stearicacid)、 软脂酸(palmitic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
3.棱 砂贝母鳞茎含生物碱:棱砂贝母碱(dela一vlne)、棱砂贝母酮碱(delavinone)、川贝酮碱(chuanbeinone)、棱砂贝母芬碱(delafrine)、棱砂贝母芬酮碱(delafrinone)、(22R,25S)-茄啶-5一烯-3β,5α,6β-三醇、 贝母辛碱(peimisine)、西贝母碱(imperialine)即是西贝素,川贞碱、炉贝碱(fritiminine).
4.甘肃贝母鳞茎舍生物碱:岷贝碱甲(minpeimine)、岷贝碱乙(minpeiminine)、川贝酮碱、棱砂贝母酮碱、西贝素.
药效
1.镇咳、祛痰作用动物实验证明:给小鼠灌服贝母总生物碱及非生物碱部分均有镇咳作用(氨水引咳法).从川西北地区野生及栽培的 暗紫贝母中,提取出总生物碱及贝母皂甙Ⅰ、Ⅱ、Ⅲ号.实验证明:总生物碱对小鼠未见镇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贝母皂甙Ⅱ号给小鼠灌胃(0.2g/kg),能明显延长咳嗽的潜伏期,表现镇咳效应.家种及野生川贝母70% 乙醇提取的流浸膏,经口给药,未见明显镇咳作用(氨水引咳法).
小鼠酚红排泌法证明,灌服家种及野生川贝流浸膏、川贝母生物碱及川贝母 皂甙Ⅰ~Ⅲ号,均有不同程度的祛痰作用,其中以生物碱和皂甙Ⅲ号的作用较强.
2.对 血压的作用给猫静脉注射川贝碱4.2mg/kg可产生持久性血压下降,并伴以短暂的呼吸抑制.西贝碱对麻醉犬亦有降压作用.贝母碱及贝母碱宁极少量时可使血压上升,大量生物碱则致血压下降.
3.对 血糖的作用给 家兔静脉注射川贝碱7.5mg/kg,可使血糖升高并维持2小时以上.
4.对 平滑肌的作用西贝碱对 豚鼠离体肠管、兔十二指肠及在体犬 小肠有明显的松弛作用,该作用不被新斯的明和 氯化钡所对抗,其解痉作用类似罂粟碱.1:167000~1:50000的贝母碱能使豚鼠离体子宫 张力增加.
5.其他作用川贝母醇提取物可提高 小鼠的常压耐缺氧能力;对 大肠杆菌及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有 抑制作用.川贝母水浸剂(1:25)在试管内对星形奴卡菌有抑制作用.
理化鉴别
1.试管反应:取粉末2g,加2%的醋酸10ml,振摇,过滤,取 滤液5ml,加碘化铋钾试液,产生橙黄色沉淀;另取滤液5ml,加20%硅钨酸试液,产生白色絮状沉淀(生物碱反应).
2. 薄层层析
样品液:取粉末10g,加 浓氨溶液2.0ml与 氯仿20ml,涡旋,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0.5ml溶解,供试.对照品液:取贝母碱,异贝母碱、去氢贝母碱、西贝素、川贝酮、平贝碱甲加氯仿溶解制成约每毫升含0.5mg的溶液,供对照.展开: 硅胶G 薄层板(F254),以醋酸乙酯- 甲醇-浓氨溶液(85∶10∶5)展开. 显色:取出晾干,改良 碘化铋钾 试液显色,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棕黄色斑点.
3.DNA 分子遗传标记鉴定:贝母鳞茎(或叶)适量,按DNA提取方法提取模板DNA,以5S-rRNA为引物进行PCR扩增.PCR产物分别进行克隆、测序或酶解,结果表明:川贝母和 浙贝母的5S-rRNA空间区的DNA序列区别明显,与其它贝母比较,川贝母在22-35和230-240的序列是特有的,而在130-135的序列与浙贝母等其它贝母不同.二者的EcoRI酶切位点也区别明显.
药毒理学
小鼠ig组培川贝和野生川贝 混悬液,8.0g/kg为可能用的最大剂量,观察1周,小鼠一切活动正常,均未出现死亡。平贝母总碱小鼠iv的LD50为84.2mg/kg,ip为148.4mg/kg。亚急性毒性:小鼠36只,均分为3组,给药组(2,3组)分别sc总碱0.3、0.15mg/10g(分别相当于LD50的1/5和1/10),对照组给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给药1次,隔日称1次体重,给药3周后处死,检查血象、肝功、肾功,每组取5只做心、肝、脾、肺、肾的病理切片。结果表明,总碱对小鼠的血象、肝功、肾功,以及各脏器均未见影响。
食用
本品临床可单味研粉吞服,或与梨蒸服,并宜随症配伍。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慎服。
不宜人群
一般人滋补只适宜每次用3~10克。脾胃虚寒、寒痰、湿痰等病症患者不宜食用;此外,川贝母不能同乌头类药材一起用。
食疗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质润泄散,降而微升;
具有清热化痰, 润肺止咳,散结消肿的功效;
主治虚劳久咳,肺热燥咳,肺痈吐脓,瘰疬结核,乳痈, 疮肿。
食物相克
川贝母反乌头、矾石、莽草,恶桃花。
文献记载
贝母之名,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曰:“贝母。味 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喉痹乳难, 金疮风痉。”陶弘景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 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 浙贝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肺,不若用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治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1、《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 金疮风痉。”
2、《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顶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3、《药性论》:“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 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 主项下瘤瘿疾。”
4、《日华子本草》:“消痰,润心肺。末,和砂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敷人畜恶疮。”
5、《本草别说》:“能散心胸郁结之气。”
6、《本草会编》:“治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症。”
7、《本草正》:“降胸中因热结胸及乳痈流痰结核。”
8、《本草述》:“疔肿瘤疡,可以 托里护心,收敛解毒。”
9、《本草经疏》:贝母,肺有热,因而生痰,或为热邪所干,喘嗽烦闷,必此主之,其主伤寒烦热者,辛寒兼苦,能解除烦热故也。淋沥者,小肠有热也,心与小肠为表里,清心家之烦热,则小肠之热亦解矣。邪气者、邪热也,辛以散结,苦以泄邪,寒以折热,故主邪气也。《经》曰:一阴一阳结为喉痹,一阴者少阴君火也,一阳者少阳相火也,解少阴少阳之热,除胸中烦热,则喉痹自愈矣。乳难者,足厥阴、足阳明之气结滞而不通,辛能散结气,通其结滞,则乳难自瘳。热解则血凉,血凉则不痛,故主金疮。热则生风,故主风痉。
10、《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故配知母,可以清气滋阴;配芩、连可以清痰降火;配耆参可以行补不聚;配归、芍可以调气和营;又配连翘可解郁毒,治项下瘿核;配二陈代半夏用,可以补肺消痰、和中降火者也。以上修用,必以川者为妙。若解痈毒,破症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土者为佳。然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别用。
11、《药品化义》:贝母,味苦能下降,微辛能散郁,气味俱清,故用入心肺,主治郁痰、虚痰、热痰及痰中带血,虚劳咳嗽,胸膈逆气,烦渴热甚,此导热下行,痰气自利也。取其下利则毒去,散气则毒解,用疗肺痿、肺痈、瘿瘤痰核、痈疽疮毒,此皆开郁散结,血脉流通之功也。又取其性凉能降,善调脾气,治胃火上炎,冲逼肺金,致痰嗽不止,此清气滋阴,肺部自宁也。
12、《长沙药解》:贝母苦寒之性,泄热凉金,降浊消痰,其力非小,然清金而不败胃气,甚可嘉焉。
栽培技术
在川贝母宜冷凉湿润的气候中,要求年均温度0- 6摄氏度,最冷月份不低于0摄氏度,最热月份不高于15摄氏度, 年降水量不少于700毫米,10月份至翌年4月份降水量达全年20%以上的环境;以土层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土壤种植为好。 种子繁殖。7--8月份采收由绿变黄的果实,剥取种子。以种子容积4倍量 腐殖土或锯木屑与种子混匀,层积入设置在室内或林下、宽40厘米、深20--30厘米的平底沟或木箱内,积层厚10--20厘米,盖以1--2厘米厚的山草等,保持湿润。积层厚度大于10厘米,则隔周倒种1次。维持层积日均温度4--10摄氏度,变温期6--8周或更长。取胚形态发育成熟的种子,于3--4月份条播或撤播,每亩用种量3--4公斤。播前作畦,宽105--110厘米,高10--15厘米,畦间步道宽40厘米,畦面撤施 过磷酸钙,播后上覆厚1.5--2厘米腐殖质土,再盖上山草,以减少土壤水份蒸发。种子播种第一、二年需生长季枯苗后培土,第二生长季出苗时,追施厩肥或堆肥,出苗6--7周和9--10周时,根外追施磷、 钾肥。在秋雨高温季节,杂草萌生、贝母枯苗后鳞茎埋于地下时,耙除几次杂草芽,以减少除草次数。注意防旱、防涝、防溅泥污染。亦可用完整鳞茎、分离鳞片或鳞片切块繁殖。5月份至枯苗前有锈病危害,要清除枯叶,必要时每隔2--3周,用粉锈宁1000倍液喷洒。自腐病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浇灌病区。
田间管理
防旱、防洪涝、防溅泥污染。现适宜栽培川贝的地方,多无灌溉条件,要采取覆盖地面减少蒸发,截流溶雪、溶冻水和防止暴雨溅泥。种子播种地第1、2年生长季枯苗后,须培土2-3cm,除第1年生长季不需追肥外,以后各年及鳞茎栽培,在出苗或展叶时,均需追厩肥或堆肥,并应及时除草。为保持 土壤结构和良好的生产性能,可实施2茬贝母1茬大麻轮作, 麻根留槎或拔除,麻秆作覆盖材料后再翻入土壤。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锈病,出苗期,每2-3星期用粉锈宁1000倍液喷洒1次。白腐病,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日灼病,雨季来临前用稿秆碎节覆盖,防溅泥土,发现叶片等处被泥土污染,应及时冲洗。虫害有金针虫、蛴螬、地老虎。
采收加工
采挖季节因各地气候不同而异。野生品多在夏、秋季或积雪融化后杂草未长时采挖。用种子播种栽培的于第三年茎叶祜萎后采挖,除去残茎、叶、根,快速干燥。用鳞茎及分割鳞茎繁殖的于次年采挖。鳞茎鲜重在3克以下的,盛于网袋中,淘洗,扎紧袋口,撞至残根脱落及鳞茎 表皮略有擦伤为度,晾干,摊于竹席上,盖以黑布,曝晒呈粉白色。如遇天气不好,撞后摊于筛板上,用无烟热源或烘房于40--50摄氏度烘干。 鲜重3克以上者,撞后以硫磺烟熏至断面加碘液不变蓝色,再烘干。不用硫磺熏,干燥困难。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