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角菌科

麦角菌科麦角菌科

麦角菌(Ciavieps purpurea (Fr.)Tul.)属于真菌门,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麦角菌科,麦角菌属。 此菌寄生在黑麦、小麦、大麦、燕麦、鹅冠草等禾本科植物上。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麦角菌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麦角菌科

      界:真菌界

      亚 门:子囊菌亚门(Ascomycota)

      目:球壳目

      属:麦角菌属

      拉丁学名:Ciavieps purpurea (Fr.)Tul.

      门:真菌门

      纲:核菌纲(Pyrenomycetes )

      科: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

      麦角菌

      麦角菌(Ciavieps purpurea (Fr.)Tul.)属于真菌门,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麦角菌科,麦角菌属。
      此菌寄生在黑麦、小麦、大麦、燕麦、鹅冠草等禾本科植物的子房内,将子房变为菌核,形状如同麦粒,故称之为麦角。
      麦角菌的主要寄主是黑麦。当黑麦开花期,麦角菌线状、单细胞的子囊孢子借风力传播到寄主的穗花上,立刻萌发出芽管,由雌蕊的柱头侵入子房。菌丝滋长蔓延,发育成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并充满子房。毁坏子房内部组织后逐渐突破子房壁,生出成对短小的分生孢子梗,其顶端产生大量白色、卵形、透明的分生孢子。同时菌丝体分泌出一种具甜味的粘性物质,引诱苍蝇、蚂蚁等昆虫把分生孢子传至其它健康的花穗上.麦角病随之重复传播。当黑麦快成熟时,受害子房不再产生分生孢子,子房内部的菌丝体逐渐收缩成一团,进而变成黑色坚硬的菌丝组织体称为菌核(麦角)。
      麦角近圆柱形,两端角状,长1~2cm,内部白色。麦角掉落土中越冬或混入种子中,再随种子播入土中。翌年春天每个麦角萌发,生出10~ 20个子实体。子实体蘑菇状,头部膨大呈圆球形,称子座,其直径1~2mm,灰白色或紫红色,下有一长而弯曲的细柄。子座表层下埋生一层子囊壳,子囊壳瓶状,孔口稍突出于子座的表面,因此在成熟子座的表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小突起。每个子囊壳内产生数个长圆筒形子囊,每个子囊内产生8个线状的单细胞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壳中放射出来,借助气流传播。
      麦角为名贵中药材,据分析其所含的生物碱多达12种,分为麦角胺、麦角毒碱、麦角新碱3大类。主要功能是引起肌肉痉挛收缩,故常用作妇产科药物,用作治疗产后出血的止血剂和促进子宫复原的收敛剂。
      麦角是麦类和禾本科牧草的重要病害,危害的禾本科植物约有16属,22种之多。不但使麦类大幅度减产而且含有剧毒,牲畜误食带麦角的饲草可中毒死亡,人药用剂量不当可造成流产,重者发生死亡现象。
      麦角菌用深层培养法除可产生麦角碱外,尚能利用其吲哚产生L-色氨酸。
      麦角菌在我国分布很广,全国约有13个省发现过麦角菌存在。南至贵州,北达黑龙江,东自渐江,西抵青海都有麦角菌的分布。
      麦角菌曾在中世纪欧洲引起过所谓的“传染病”,有上千万人死亡,许多妇女流产。麦角菌病的后果极为可怕,全身肌肉剥落,疼痛不止,最后极其悲惨的死去。
      后来查出是麦角菌干的好事。后来面粉制造工艺更精良了,再也没有出现过因食用含有麦角均的面粉而中毒的案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