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

血

血,指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另外,在很多电玩游戏中,“血”被用来指代角色的生命值。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简介 3 主要功能 4 血液颜色 5 重要性 6 造血物质 7 血型知识 8 中医观点

      基本信息

      中文名:血

      特征: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

      性质:味咸而腥

      功能: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

      外文名:blood

      主要成分:血浆、血细胞、血小板

      存在:心脏和血管腔内

      简介

      血,指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成人的血液约占体重的十三分之一,相对密度为1.050~1.060,pH值为7.3~7.4,渗透压为313毫米每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内含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氧、激素、酶、抗体和细胞代谢产物等。血细胞有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机体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往往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所以血液成分的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ABO血型是人类的主要血型分类,可分为A型、B型、AB型及O型。

      主要功能

      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血浆功能两部分,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 平衡四个功能。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进氧气运出二氧化碳,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杀灭细菌,抵御炎症,参与 体内免疫发生过程,血小板主要在体内发挥止血功能,血浆功能主要为营养,运输脂类,缓冲,形成渗透压,参与免疫,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但除红细胞外,其它血细胞数量很少,常忽略不计。每个人体内的血液量,是根据各人的体重来决定的。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男子约占体重的8%,女子约占体重的7.5%左右。人体的血液总量不但在性别之间有差异,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也会有一定的改变。身体健壮的人比瘦弱的略多,运动员的血量较一般人多,妊娠期妇女血量增加较多。不过,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一般的增减不超过10%。

      安全的血液指的是这样的血液,它不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虫、药物、酒精、化学物质或其他能给受血者带来损害、危险或疾病的外来物质。献血者必须身体健康,没有也未曾得过任何严重的疾病。受血者不应因受血而受到损害,献血者也不应因献血而招致风险。

      血液颜色

      血液的颜色是有差别的,血液的红色的来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氧量多时呈鲜红色(动脉血),含氧量少的呈暗红色(静脉血)。通常献血抽的是静脉血,所以外观看上去呈暗红色。若血含较多的是高铁血红蛋白或其他血红蛋白衍生物,则呈紫黑色。血浆(或血清)因含少量胆红素,看上去呈透明淡黄色;若含乳糜微粒,则呈乳白浑浊;若发生溶血,则呈红色血浆。

      究竟是什么成分构成了血的红色?

      把采出的血液加入抗凝剂(即柠檬酸钠)后,再用离心分离器,可以很容易地将血液分离成红色的固体成分和黄褐色的液体成分 (称为血浆)。显然,红色成分是存在于固体成分之中的。在显徽镜下观察固体成分时,可以发现它是由三种不同的细胞混合在一起的。它们分别称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1立方毫米体积的血液中,它们存在的浓度分别为450一500万个、6000一8000个和30一50万个。根据这些细胞成分之间比重的差异,采用精密离心分离法做进一步分离,可以看出红色成分是存在于红细胞中的。

      微观血液图

      在细胞中,Hb的浓度高达35%,而就血液整体来讲,约占15%。众所周知,Hb在体内除负担着输送氧的作用以外,对于二氧化碳的输送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氧合血红蛋白为红色,脱氧血红蛋白为紫红色。由这种Hb的颜色所染成的红色血液,在所有的脊推动物体内不断地循环。

      Hb是由叫做殊蛋白的蛋白质和叫做血红素的低分子铁的络合物所形成的复合物,氧与中心镑原于相结合,这种血红素是血液颜色的来源。

      老化了的红细跑由肝脏等加以破坏,Hb也被分解。作为血红素分解产物的尿胆素原和尿胆素,则成为粪便的成分被排泻到体外。粪便的黄褐色就是来源于这些物质。只问血为什么是红色而不问粪便为什么是黄褐色,未免有些不公平吧!  血液也不一定都是红色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血液是蓝色的(也有例外),这是因为这类动物的血淋巴中溶解有叫做血蓝蛋白的蓝色铜蛋白质,它也起着氧的运输作用。

      重要性

      一般健康人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总血量的10%,对身体影响不太大。当一次失血超过总血量的 20% 时,则对健康有严重影响;超过总血量的30%时就会危及生命。因为血液在心血管内循环流动,遍及全身。它保持着整个身体与外界环境间的联系,也维持着各器官组织间的相互联系。具体说来,血液具有如下重要的生理功能:

      运输物质

      从消化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肺部吸入的氧,都要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器官组织,供其利用;全身各种组织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及二氧化碳等也需要通过血液运送到排泄器官——肾、肺、皮肤及肠道等而排出体外。进入体内的药物也要通过血液分布到体内不同部位。

      维持组织的兴奋性

      维持机体各种组织正常兴奋性需要有合适而恒定的内环境,如温度、酸碱度(pH)、渗透压及各种离子浓度等,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的恒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血液中的缓冲系统(如碳酸氢钠和碳酸、血浆蛋白、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等)具有缓冲酸性或碱性物质的作用,使血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血浆中各种无机离子的含量及其比例对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尤其是心肌的兴奋性至关重要。

      调节机能

      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组织的特殊产物及一般代谢产物,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肾素、组胺、二氧化碳和乳酸等都要通过血液循环而分布到身体各器官组织,从而对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进行调节。

      防御作用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吞噬细菌和异物的作用,血浆中的各种抗体有免疫作用,从而使机体能防御外界有害因素的入侵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由于血液具有上述重要的生理机能,一旦血液的总量过分减少,或其组成成分发生异常变化,都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输血是临床上抢救危重病人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那么,输用的血液来自何处?尽管如今有了多种血液代用品,但志愿献血者提供的血液,仍然是一个重要来源。也许有人会问:献血会影响健康吗?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地循环流动,完成各种运输功能。人体的血液总量是相对恒定的,这对于人体正常机能的维持很有必要。但血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健康的成年人,全身血量占体重的7%~8%,例如,体重60公斤的人,血量为4200~4800毫升。临床研究表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如果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通过机体的调节,血压仍可维持正常,没有明显的心血管机能障碍和临床症状,对健康没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失去的血量也能较快得到恢复。失血后,首先是贮血器官(肺、脾、肝等)中的血管收缩,放出一部分血液补充循环血量;同时.一部分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管,可使血量在1~2小时内复原;损失的血浆蛋白,由于肝脏加速合成,可在1~2天内完全恢复;损失的红细胞由骨髓造血组织加速生成来补充,红细胞数量可在1个月左右复原。因此,正常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献血前1天睡眠要充足,献血后应休息1天,还应适当地增加一些营养。如果身体不适(如患感冒、腹泻等)以及妇女月经期间,就暂缓献血。

      造血物质

      血液本身是一种高营养的物质,因此造血也必须有很广的营养原料。造血所需的主要原料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铁、铜、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B12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激素等物质。

      蛋白质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基础,血液中最主要的物质就是各种蛋白质,尤其是红细胞。如果蛋白质供量不足,造血器官就无法生产出优质的血液,就会出现贫血而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成人每天需要蛋白质约75克。蛋白质原料的食品,主要有鱼、肉、蛋类、奶类、豆类以及玉米、马铃薯、花生等。

      铁是血红蛋白中的主要成分。血红蛋白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是通过血红蛋白中的铁的结合作用来完成的。如果铁量不够,就会出现缺铁性贫血。成年人每天需要铁量为12毫克。含铁较多的食品主要有海带、黑木耳、菠菜,其次是动物的肝脏、血、肉、蛋黄,豆类、稻米中也有较多的铁含量。

      叶酸对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影响。如果供量不足,就会出现巨红细胞贫血,这也叫叶酸缺乏病。成人每天需要量为200微克。含这种物质较多的食品有肉类、肝脏、豆类、蛋类、水果及绿叶蔬菜等。

      维生素B12、维生素C及其他多种微量元素和激素等,虽然在红细胞内含量不多,但对红细胞的成熟和铁的吸收等造血过程,都是不可缺少的物质。不同的食品,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尽相同,因此在膳食时应力求广泛多样。这样做可使机体在摄取营养过程中可以达到充分的互补。为了更好地摄取造血需要的营养原料,既不可暴饮暴食,又不要偏食。

      造血的物质指的是制造红细胞的物质,主要有蛋白质、铁、维生素B12、B6、叶酸等。蛋白质来源自肉类及豆类;铁来源自蛋黄、牛肉、肝、肾、豆类、叶绿素、海带及波菜等,另一个重要来源为铁锅所游离出来的少量铁;B12及B6来源较多的是肉、肝、肾、蔬菜等;叶酸的主要来源为蔬菜、酵母及动物内肝。

      在诸多造血物质中,铁是主要的物质,也是非常容易流失的物质,人体内铁平均量约为3-4.5g,男性全身铁量约为500mg/kg,女性为35 mg/kg,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被吸收进入血液,并与其他物质结合组成10类以上有生理功能的化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铁与卟啉环结合成血红素,血红素是红蛋白的主要物质,而血红蛋白又是红细胞的主要物质。据测定,红细胞中的96%是血红蛋白。维生素B12和叶酸是合成DNA的主要辅酶,这两种物质如果不足,将会引起幼红细胞的发育障碍

      血型知识

      施血者施血者施血者施血者
      A型B型AB型O型
      受血者A型不凝集凝集凝集不凝集
      受血者B型凝集不凝集凝集不凝集
      受血者AB型不凝集不凝集不凝集不凝集
      受血者O型凝集凝集凝集不凝集

      中医观点

      血是运行于脉中,环流周身,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一股腥腥的气味。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脉具有运行血液的作用,血液在脉中循环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肢节,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由于离经之血离开了脉道,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它丧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管内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液必须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才能发挥其生理作用,如果血行不畅,或血溢脉外而成为“离经之血”,则不仅丧失其生理功能,而且可以成为致病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

      (1)血的生成

      人体血液的生成,既有先天肾精的作用,也与后天精气密切相关,尤其是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而,肺、均与血液生成有关。总而言之,血液是以水谷精微中的营气和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在以脾胃为主,配合心、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2)血的循行

      脉为血之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以营养人体的周身内外上下。营气与津液结合而成血,在脉中周而复始,运行不休,故营气循十四经运行的道路,实乃历代多数医家所公认的血行途径。

      血液正常循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Ⅰ血液要充盈;Ⅱ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Ⅲ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与四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血液正常地循行需要两种力量:即和。这两种力量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行。若推动力量不足,则可能出现血液流速缓慢,出现滞涩、血瘀等改变;若固摄力量不足,则可出现血液外溢,导致出血。故血液循环是在心、肺、肝、脾、脉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环流周身的。

      (3)血的生理功能

      血的功能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营养(因含有营气),二是滋润(因含有津液)。

      ① 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血盛则形盛,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

      血的濡养作用还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

      ② 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血的这一作用是古人通过大量临床观察而认识到的。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症状。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不安的表现,失血甚者还可出现烦躁、恍惚、昏迷等神志失常的改变。可见血液与神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所以《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篇》又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液供给充足,神志活动正常。

      (4)名词解释

      ①生理学名词。饮食水谷精微变化所生而循行于脉管中的血液。《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血受气的推动,运行全身,营养脏腑,维持各组织器官正常功能活动。《素问·五脏生成》:“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②温病辨证的一个阶段或病位。即血分,为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参卫气营血辨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