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

地球自转轴的北端

北极北极

北极(Arctic)是指地球北极点周围的地区的统称,与南极地区一起构成了地球的寒带。其主要由一个被广大冰原覆盖的大洋和环绕在其周围的一圈无树木的冻土地带所组成,包括整个北冰洋以及丹麦、加拿大、俄罗斯、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美国八个国家的部分地区。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北极简介 3 北极定义 4 北极气候 5 北极环境 6 北极简史 7 北极现状 8 北极探索 9 北极人类 10 其它含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北极

      地理位置:北纬90°的那一点

      主要动物:北极熊、北极狐、北极狼等

      外文名:Arctic

      气候条件:寒冷

      法文:Arctique

      北极简介

      北极 (英文:Arctic;法文:Arctique)。北极地区的气候终年寒冷。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围是众多的岛屿以及北美洲和亚洲北部的沿海地区。北极是指地球自转轴的北端,也就是北纬90°的那一点。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冬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大海完全封冻结冰。夏季,气温上升到冰点以上,北冰洋的边缘地带融化,太阳连续几个星期都挂在天空。北冰洋中有丰富的鱼类和浮游生物,这为夏季在这里筑巢的数百万只海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海豹、鲸和其他海洋动物的食物。北冰洋周围的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平坦,没有树木生长。冬季大地封冻,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夏天积雪融化,表层土解冻,植物生长开花,为驯鹿和麝牛等动物提供了食物。同时,狼和北极熊等食肉动物也依靠捕食其他动物得以存活。北极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千百年以来,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在这里世代繁衍。在这里发现了石油,因而许多人从南部来到这里工作。

      最早去北极的美国人

      1909年,两名美国人——罗伯特·皮埃里和弗雷德里克·都声称是自己首先到达北极,但是,谁也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此后的各种研究证明,皮埃里至少到达过距离极点数千米的地方。

      北极定义

      北极指地球自转轴的北端。

      北极圈

      指北寒带与北温带的界线,北纬66°34'纬线圈。

      北冰洋

      指世界最小最浅和最冷的大洋。

      北极地区北冰洋和其周边海域。

      范围

      北极是指北纬66度34分(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也叫做北极地区。北极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如果以北极圈作为北极的边界,北极地区的总面积是2100万k㎡,其中陆地部分占800万k㎡。也有一些科学家从物候学角度出发,以7月份平均10℃等温线(海洋以5℃等温线)作为北极地区的南界,这样,北极地区的总面积就扩大为2700万k㎡,其中陆地面积约1200万k㎡。而如果以植物种类的分布来划定北极把全部泰加林带归入北极范围,北极地区的面积就将超过4000万k㎡。北极地区究竟以何为界,环北极国家的标准也不统一,不过一般人习惯于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北极圈作为北极地区的界线。上图是早先NASA拍摄的北极冰盖图,但是到2011年底为止,海洋部分的冰层已经全部融化了,这种趋势也将逐步蔓延到北极大陆上的冰层。

      北极气候

      北冰洋的冬季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5、6月和9、10月分属春季和秋季。而夏季仅7、8两个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8℃。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由于洋流和北极反气旋的影响,北极地区最冷的地方并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亚维尔霍杨斯克曾记录到-70℃的最低温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罗斯佩克特地区也曾记录到-62℃的气温。

      越是接近极点,极地的气象和气候特征越明显。在那里,一年的时光只有一天一夜。即使在仲夏时节,太阳也只是远远地挂在南方地平线上,发着惨淡的白光。太阳升起的高度从不会超过23.5°,它静静地环绕着这无边无际的白色世界缓缓移动着。几个月之后,太阳运行的轨迹渐渐地向地平线接近,于是开始了北极的黄昏季节。

      北极有无边的冰雪、漫长的冬季。北极与南极一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越接近北极点越明显。北极的冬天是漫长、寒冷而黑暗的从每年的11月23日开始,有接近半年时间将是完全看不见太阳的日子。温度会降到零下50多摄氏度。此时所有海浪和潮汐都消失了,因为海岸已冰封只有风裹着雪四处扫荡。

      到了四月份天气才慢慢暖和起来,冰雪逐渐消融,大块的冰开始融化、碎裂、碰撞发出巨响;小溪出现潺潺的流水;天空变得明亮起来太阳普照大地。五、六月份,植物披上了生命的绿色,动物开始活跃,并忙着繁殖后代。在这个季节,动物们可获得充足的食物,积累足够的营养和脂肪,以度过漫长的冬季。

      北极的秋季非常短暂,在九月初第一场暴风雪就会降临。北极很快又回到寒冷、黑暗的冬季。北极的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mm 在格陵兰海域可达500mm降水集中在近海陆地上最主要的形式是夏季的雨水。

      北极洋流

      北极北极

      北极地区属是不折不扣的冰雪世界,但由于洋流的运动,北冰洋表面的海冰总在不停地漂移、裂解与融化,因而不可能像南极大陆那样经历数百万年积累起数千米厚的冰雪。所以,北极地区的冰雪总量只接近于南极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性冰盖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岛屿及周边陆地的永久性冰雪量仅占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海冰平均厚3m,冬季覆盖海洋总面积的73%,约有1000~1100万k㎡,夏季覆盖53%,约有750~800万k㎡。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续存在300万年,属永久性海冰。

      北极水文

      北极北极

      海冰南界不固定,随着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往往能变动几百公里。在风和海流的作用下,浮冰可叠积并形成巨大的浮冰山。通常所见的绝大多数冰山指的是那些从陆缘冰架或大陆冰盖崩落下来的直径大于5m的巨大冰体。大型的桌状冰山的厚度一般可达200~300m,平均寿命长达4年。如果运气好,还可以看到特别巨大的冰山,长数十公里,像一片白色的陆地横亘在暗灰的海面上。北冰洋海冰形成的浮冰山与来自格陵兰等岛屿的冰川及冰架形成的冰山一起,随海流进入大西洋或阿拉斯加外海,个别冰山可向南漂移到北纬40°。1912年世界最豪华的客轮“泰坦尼克”号首航时就撞上了一座从北冰洋漂出的冰山而沉没,造成世界航海史上著名的“冰海沉船”惨剧。

      北极环境

      尽管北冰洋的大部分洋面被冰雪覆盖,但冰下的海水也像全球其他大洋的海水一样在永不停息地按照一定规律流动着。如果说潮汐是大海的脉搏,那么海水的环流就是大海的生命。在北冰洋表层环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两支海流:一支是大西洋洋流的支流——西斯匹次卑尔根海流,这支高盐度的暖流从格陵兰以东进入北冰洋,沿陆架边缘作逆时针运动;另一支是从楚科奇海进来,流经北极点后又从格陵兰海流出,并注入大西洋的越极洋流(东格陵兰底层冷水流)。它们共同控制了北冰洋的海洋水文基本特征,如水团分布,北冰洋与外海的水交换等。

      此外,挪威暖流和北角暖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据最新统计的观测数据,大西洋洋流每年向北冰洋注入72000k㎥海水,北太平洋海流注人30000k㎥海水,而周边陆地的河流注入4400k㎥淡水。这样,北冰洋的洋底冷水流就必须以每年10.5万k㎥的规模,经过深2700m,宽450km的弗拉姆海峡涌入北大西洋。这些北冰洋洋流对于北极及周边地区的气候特征及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北极岛屿

      北冰洋周边的陆地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欧亚大陆,另一部分是北美大陆与格陵兰岛,两部分以白令海峡和格陵兰海分隔。如果用地质学家的眼光来看,这两部分陆地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由非常古老的大隐性地壳组成的。而北冰洋(大洋性地壳)年龄则年轻得多,是0.8亿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才由于板块扩张而开始出现的。

      低平海岸

      北冰洋海岸线曲折,类型多,有陡峭的岩岸及峡湾型海岸,有磨蚀海岸、低平海岸、三角洲及泻湖型海岸和复合型海岸。宽阔的陆架区发育出许多浅水边缘海和海湾。北冰洋中岛屿众多,总面积约380万平方公里,基本上属于陆架区的大陆岛。其中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面积218万k㎡,比西欧加上中欧的面积总和还要大一些,因此也有人称之为格陵兰次大陆。格陵兰岛现有居民约60000人,其中90%是格陵兰人,其余主要为丹麦人。最大的群岛则是加拿大的北极群岛,由数百个岛屿组成,总面积约160万k㎡。群岛中面积最大的是位于东北的埃尔斯米尔岛,该岛北部的城镇阿累尔特已经超过北纬82°,因而是当今许多北极点探险队的出发地。

      格陵兰岛既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也是大部分面积(84%)被冰雪覆盖的岛屿。格陵兰岛的大陆冰川(或称冰盖)的面积达180万k㎡,其冰层平均厚度达到2300m,与南极大陆冰盖的平均厚度差不多。格陵兰岛所含有的冰雪总量为300万k㎥,占全球淡水总量的5.4%如果格陵兰岛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m。而如果南极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就会上升66m。

      在格陵兰岛那深广无边的白色寒冷世界里,降雪无法融化,于是年复一年地积累起来。新雪轻松柔软,每立方米重100kg。实际上,新雪直接飘落冰面的机会并不多。由于常年狂风大作,六角形雪花在风中飞舞碰撞,渐渐磨去棱角,变成水泥粉一样的积雪,随风掉落在冰面,形成风积雪。风积雪的密度比新雪大,每立方米重400kg。降雪一层覆盖一层,随着深度和压力的增加,新雪渐渐变成由细小雪晶粒组成的粒雪。到70~100m深时,雪晶体互相融合,雪晶体颗粒之间的空气被压缩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气泡,变成白色的气泡冰,或称新冰,新冰的密度达到每立方米820kg。当埋藏深度超过1200m时,巨大的压力使新冰中的气泡消失,气体分子进入冰晶格,细小的冰晶体迅速融合扩大成巨大的单晶(最大直径可达10cm),最终形成蓝色的坚硬老冰,也叫做蓝冰。被覆盖在白色新雪、粒雪及新冰下面的蓝冰,构成大陆冰盖的主体。而且,越是深层的冰,形成的年代越古老。据估计,格陵兰冰盖最深处冰层的年龄可以达到几十万甚至100万年以上。

      与南极一样,北极地区的陆地与岛屿上的茫茫冰盖,看上去辽远而宁静,似乎代表某种永恒的静止。但是实际上,由于冰雪自身的重量,陆地冰盖不断地向海岸方向移动,这种移动深沉缓慢而又无可阻挡。格陵兰岛内陆冰盖的年平均移动速度是几米,而在沿海则可达100~200m。至于那些巨大的冰川,运动速度就大得多了。所谓冰川,实际上就是冰雪的河流。数十亿至数百亿吨的冰雪在冰川运行的山谷或低地中静静地推挤着、摩擦着、移动着。它们缓缓地,但却一往无前地向大海流去,最后惊天动地般地崩落入海中。冰盖移动,最后崩落在海水中形成巨大的冰山。仅以这种方式,格陵兰岛的陆地冰盖每年损失的冰量达到150k㎥。另一方面,格陵兰岛每年通过降雪而累积的总冰量却是大约170k㎡。但是与南极的情况一样,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不能肯定回答,格陵兰岛的大陆冰盖究竟是在缓慢增长,还是在渐渐消亡。

      北极简史

      【古中国人在北极】

      继古爱斯基摩人向北迁徙之后,中、低纬度发展起来的古文明人也逐渐开始思考,他们所居住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现今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巴比伦人的泥板地图。图上刻画着公元前2800年前巴比伦人心目中的世界模样。环形的河流围绕着圆形的大地,而巴比伦则处于世界中心的位置。

      古代中华民族也同样经历过“以我为中心”的阶段,汉族人奉轩辕氏黄帝为祖先,后来发了大洪水,他的孙子鲧从天帝那里偷来“息壤”为老百姓治理洪水,事业未竟而被天帝所杀。鲧的儿子禹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也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故事里所讲的事情。但是中国神话中的大禹,不仅是为民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周游世界的探险家。在完成治水工程后,大禹便派天神太章用脚步测量大地。太章从东极走到西极,测得长度为23.35万里又75步。大禹又派天神竖亥从北极走到南极,用一种叫做“算”的约6寸长的竹片测量大地,结果与东西距离完全相同。可见人们居住的大地应当是方方正正的,而自己处于四海环绕的正方形大地的中央,所以便合乎逻辑地自称为“中央之国”,即中国。

      后来,大禹又亲自去天边探险,顺便开展外交活动。他往东到过“扶桑”,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到过“九津”和“青羌”的原野,攀登高山到过“鸟谷国”、“黑齿国”和有九尾狐的“青丘国”。他向南到过“交趾”,翻越天气极热的九阳之山,到了“羽人国”、“裸民国”和“不死国”。往西去过西王母三青鸟居住的“三危山国”,见到了只饮露水不食五谷的人;还到过堆满黄金的“积金山”,见过“奇脑人”、“一臂三面人”。向北到过“令正国”、“犬戎国”,又穿过积石山,到北海拜访了兼任海神与风神的禹疆。大禹告别禹疆后本打算回家,却又在茫茫风雪中迷了路,反倒愈发向北走去,最后竟到了一个叫做“终北国”的地方。这个“终北国”,也许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北极探险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记录。尽管这次记录出自于神话故事,尽管当时大禹的足迹可能远远没有到达北冰洋岸边,但这毕竟是炎黄子孙5000年文明史中与北极有关的并值得感叹的一笔。

      【古希腊人在北极】

      纲 哺乳纲

      目 食肉目

      科熊科

      亚科熊亚科

      属 棕熊属

      种 北极熊

      身体特征:

      身长(头-尾)

      雄: 240 ~ 260 cm

      雌: 190 ~ 210 cm

      体重

      雄: 400~600kg

      雌: 200~300kg

      简介

      北极熊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熊科动物,也是第二大的陆地食肉动物,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北极熊是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直到在科迪亚克岛发现了880kg的科迪亚克棕熊,北极熊才屈居第二(如果不计入亚种,北极熊仍是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雄性北极熊身长大约240~260cm,体重一般为400~600kg,甚至可达800kg。而雌性北极熊体形约比雄性小一半左右,身长约190~210cm,体重约200~300kg。到了冬季睡眠时刻到来之前,由于脂肪将大量积累,它们的体重可达500kg。

      习性

      北极熊虽然体型巨大,但头部相对比较小,还细细长长的,和口鼻一起呈楔形,从侧面看去颇有流线型的效果。它们的耳朵和尾巴也很小,据说这样有助于减少热量散发。北极熊虽然周身覆盖着厚厚的白毛,但皮肤却是黑色的,我们从它们的鼻头、爪垫、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黑皮肤上就能窥见皮肤的原貌。而黑色的皮肤有助于吸收热量,这又是保暖的好点子。北极熊的毛也非常特别,它们的毛中间是空的,这样的构造可以把阳光反射到毛发下面的黑色皮肤上,有助于吸收更多的热量。另外,皮肤下面厚厚的脂肪层进一步把严寒隔绝在了身体外面。北极熊这种多层保暖措施是如此有效,以至于它们有时不得不四仰八叉地趴在冰面上以便好好凉快凉快……。北极熊的毛发在夏季虽然不像其他北极动物那样换成深色的夏装,不过也可能因为氧化作用而微微变黄。2005年7月,在芝加哥附近的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里,几只北极熊的毛发竟然变成了郁闷的绿色!原来,那年芝加哥正经历着酷暑,潮湿与干热交替出现,炎热潮湿的气候让藻类欢天喜地,它们趁机钻进了北极熊那中空的毛发里,于是……北极熊的前爪十分宽大,在游泳的时候宛如双桨,并掌握着前进的方向,而四只爪垫上都长有粗硬的毛发,不仅有助于保暖,还可方便它们在冰面上行走。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但它们的嗅觉极为灵敏,能闻到冰面下海豹的味道。

      顾名思义,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它们把家安在北冰洋周围的浮冰和岛屿上,还有相邻大陆的海岸线附近,基本呈环极分布。它们一般不会深入到更北端的地方,因为那里的浮冰太厚了,连它们的最主要猎物——海豹也无法破冰而出,没有食物,北极熊自然不会去冒险。生活在那里的北极熊被我们分为六大种群:俄罗斯弗兰格尔岛-阿拉斯加西部种群;阿拉斯加北部种群;加拿大北极群岛种群;格陵兰种群;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俄罗斯法兰兹约瑟夫群岛种群以及西伯利亚北部至中部种群。

      北极熊在熊科动物家族中属于正牌的食肉动物,它们主要捕食海豹,特别是环斑海豹,此外也会捕食髯海豹、鞍纹海豹、冠海豹。除此之外,它们也捕捉海象、白鲸、海鸟、鱼类、小型哺乳动物,有时也会打扫腐肉。和其他熊科动物不一样的是,它们不会把没吃完的食物藏起来等以后再吃(这倒是大大方便了别的动物,比如懒惰的同类或者北极狐),甚至时常享用完脂肪之后就扬长而去,要知道对它们而言,高热量的脂肪比肉更为重要,因为它们需要维持保暖用的脂肪层,还需要为食物短缺的时候储存能量。北极熊也不是一点素食不沾,在夏季它们偶尔也会吃点浆果或者植物的根茎,尽管对它们而言营养价值不高。

      北极熊是非常出色的游泳健将,以至于曾被人认为是海洋动物,它的拉丁名U. maritimus既指“海”熊。北极熊在它们的生命中大部分时间(66.6%)是处于“静止”状态,例如睡觉、躺着休息,或者是守候猎物。剩下约有29.1%的时间是在陆地行走或游水,1.2%的时间在袭击猎物,最后剩下的时间基本是在享受美味。北极熊一般有两种捕猎模式,最常用的是“守株待兔”法。它们会事先在冰面上找到海豹的呼吸孔,然后极富耐力地在旁边等候几个小时。等到海豹一露头,它们就会发动突然袭击,并用尖利的爪钩将海豹从呼吸孔中拖上来。如果海豹在岸上,它们也会躲在海豹视线看不到的地方,然后蹑手蹑脚地爬将过来发起猛攻。另外一种模式就是直接潜入冰面下,直到靠近岸上的海豹才发动进攻,这样的优点是直接截断了海豹的退路。吃饱喝足后,北极熊会细心清理毛发,把食物的残渣血迹都清除干净。

      有时候辛苦捕到的猎物会引来同类的窥伺,一般来说,如果不幸面对那些体型庞大的家伙,个头小些的北极熊会更倾向于溜之大吉,不过一个正在哺育幼子的母亲为了保护幼子,或是捍卫一家来之不易的口粮,有时也会和前来冒犯的大公熊拼上一拼。

      北极熊是比较好斗的家伙,随着恋爱季节的到来,斗殴事件往往发生频繁,例如公熊之间会为了争夺稀少的心上人而不断冲突,而那些带着幼子的母熊则不得不随时应对公熊们的可能袭击。不过打架毕竟容易给双方都造成不必要的肉体伤害,所以在平常,如果能通过恐吓就能避免流血冲突,这恐怕对双方都再好不过。北极熊的恐吓方式也和很多其他熊科动物一样,它们会用后腿站立,展现自己高大伟岸的身躯,然后呲牙咧嘴,露出自己尖利的犬齿,看看对方是否有胆量过来挑战一下,而这种方法在平常通常都能奏效。

      北极熊在冬季也会“冬眠”。不过和很多熊科动物一样,也只是长时间的大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冬眠。当进入大睡的时候,它们维持身体持续运转的养料和水份都来自存储已久的脂肪。而在食物匮乏的季节,这些脂肪也是使它们继续维持生命的关键因素。

      和其他熊科动物一样,北极熊平常也过着单身生活,只有在每年3月~6月的这段恋爱季节才会和异性小聚片刻。不过北极熊的婚恋方式是比较暴力的,公熊们不仅要为争夺配偶而相互斗殴,即便面对心仪的单身女性,它们也要通过激烈打斗来向异性表达爱意(尽管双方都会因此伤痕累累,唉……)。由于北极熊也有延迟着床现象,这使怀有身孕的母熊孕期长达195~265天。到了当年的11月底至第二年的1月前后,通常会有两个宝宝降生在母亲“冬眠”的窝里(也有1~4个孩子的),并会和妈妈一起在窝里待到春季的来临。小家伙们刚降生的时候体重只有600~700g,眼睛也没有睁开,不过全身已经覆盖着柔软的毛发。由于有营养丰富的母乳滋补,这些小东西在妈妈的洞里快速成长,到了春季和妈妈一起出窝的时候就已经有10~15kg了。

      孩子们会和妈妈一起生活2~3年后才会独立生活。独立后的年轻北极熊们要到5~6岁才会到达性成熟,而其中的男孩子们要到9~10岁才会长到骇人的成年体形。

      在野外生活的北极熊寿命大约有25~30年左右,圈养条件下自然会活的更长,已知最长寿的北极熊是位女士,它生活在底特律动物园,到1999年已经活到了45岁。

      生活在世界上的北极熊大约有2万多只,数量相对稳定。为了保护它们的生存,早在1972年,美国就颁布过法律,除了生存需要,禁止捕猎北极熊。而到了1973年,北极圈内的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和前苏联更进一步签署了保护北极熊的国际公约,公约除了限制捕杀和贸易以外,还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其栖息地以及合作研究的条款。CITES已将北极熊列入附录II,而IUCN的红皮书则于(2006年5月初)正式将其列为“濒危”注2。由于全球气温的升高,北极的浮冰逐渐开始融化,北极熊昔日的家园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猎物也相应减少,另外,即便游泳技术再出色,它们也无法长时间地待在海里,日益开阔的海面更增加了它们溺弊的危险。北极熊的未来恐怕不得不依赖需要人类更多的保护措施。

      《美国地质勘探》杂志在一篇报道中预测,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冰面融化,到2050年地球上北极熊数量可能减少三分之二,其中阿拉斯加地区的北极熊将绝迹。 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管理局2007年1月提议把北极熊列为《濒危物种法》保护对象。北极熊依靠冰面为平台猎捕海豹。人们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冰面融化,危及北极熊的生长区域。

      北极熊很适应寒冷地区的生活。它们那白色的皮毛与冰雪同色,便于伪装,而且又厚又防水。皮下的脂肪层可以保暖。除了鼻子、脚板和小爪垫,北极熊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覆盖着皮毛。多毛的脚掌有助于在冰上行走时增加摩擦力而不滑倒。当然也不会畏惧寒冷甚至可以在冰水中前行数分钟之久,着凉的北极熊.

      捕猎北极熊受到了严格控制。北极的土著----因纽特人,仍每年捕杀少量的北极熊。他们用北极熊的毛皮制衣。除了它那维生素A含量过高而有毒的肝,其他的都被吃掉。

      北极狐

      北极狐体长50~60cm,尾长20~25cm,体重2500~4000g。体型较小而肥胖。嘴短,耳短小,略呈圆形。腿短。冬季全身体毛为白色,仅鼻尖为黑色。夏季体毛为灰黑色,腹面颜色较浅。有很密的绒毛和较少的针毛,尾长,尾毛特别蓬松,尾端白色。北极狐能在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北极狐的脚底上长着长毛,所以可在冰地上行走,不打滑。野外分布于俄罗斯极北部、格陵兰、挪威、芬兰、丹麦、冰岛、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极北部等地。结群活动。在岸边向阳的山坡下掘穴居住。每年2~5月发情交配。怀孕期为51~52天。每胎产6~8仔。寿命为8~10年。

      北极驯鹿

      北极北极

      纲 哺乳纲

      目 食肉目

      科熊科

      亚科熊亚科

      属 棕熊属

      种 北极熊

      身体特征:

      身长(头-尾)

      雄: 240 ~ 260 cm

      雌: 190 ~ 210 cm

      体重

      雄: 400~600kg

      雌: 200~300kg

      简介

      北极熊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熊科动物,也是第二大的陆地食肉动物,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北极熊是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直到在科迪亚克岛发现了880kg的科迪亚克棕熊,北极熊才屈居第二(如果不计入亚种,北极熊仍是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雄性北极熊身长大约240~260cm,体重一般为400~600kg,甚至可达800kg。而雌性北极熊体形约比雄性小一半左右,身长约190~210cm,体重约200~300kg。到了冬季睡眠时刻到来之前,由于脂肪将大量积累,它们的体重可达500kg。

      习性

      北极熊虽然体型巨大,但头部相对比较小,还细细长长的,和口鼻一起呈楔形,从侧面看去颇有流线型的效果。它们的耳朵和尾巴也很小,据说这样有助于减少热量散发。北极熊虽然周身覆盖着厚厚的白毛,但皮肤却是黑色的,我们从它们的鼻头、爪垫、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黑皮肤上就能窥见皮肤的原貌。而黑色的皮肤有助于吸收热量,这又是保暖的好点子。北极熊的毛也非常特别,它们的毛中间是空的,这样的构造可以把阳光反射到毛发下面的黑色皮肤上,有助于吸收更多的热量。另外,皮肤下面厚厚的脂肪层进一步把严寒隔绝在了身体外面。北极熊这种多层保暖措施是如此有效,以至于它们有时不得不四仰八叉地趴在冰面上以便好好凉快凉快……。北极熊的毛发在夏季虽然不像其他北极动物那样换成深色的夏装,不过也可能因为氧化作用而微微变黄。2005年7月,在芝加哥附近的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里,几只北极熊的毛发竟然变成了郁闷的绿色!原来,那年芝加哥正经历着酷暑,潮湿与干热交替出现,炎热潮湿的气候让藻类欢天喜地,它们趁机钻进了北极熊那中空的毛发里,于是……北极熊的前爪十分宽大,在游泳的时候宛如双桨,并掌握着前进的方向,而四只爪垫上都长有粗硬的毛发,不仅有助于保暖,还可方便它们在冰面上行走。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但它们的嗅觉极为灵敏,能闻到冰面下海豹的味道。

      顾名思义,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它们把家安在北冰洋周围的浮冰和岛屿上,还有相邻大陆的海岸线附近,基本呈环极分布。它们一般不会深入到更北端的地方,因为那里的浮冰太厚了,连它们的最主要猎物——海豹也无法破冰而出,没有食物,北极熊自然不会去冒险。生活在那里的北极熊被我们分为六大种群:俄罗斯弗兰格尔岛-阿拉斯加西部种群;阿拉斯加北部种群;加拿大北极群岛种群;格陵兰种群;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俄罗斯法兰兹约瑟夫群岛种群以及西伯利亚北部至中部种群。

      北极熊在熊科动物家族中属于正牌的食肉动物,它们主要捕食海豹,特别是环斑海豹,此外也会捕食髯海豹、鞍纹海豹、冠海豹。除此之外,它们也捕捉海象、白鲸、海鸟、鱼类、小型哺乳动物,有时也会打扫腐肉。和其他熊科动物不一样的是,它们不会把没吃完的食物藏起来等以后再吃(这倒是大大方便了别的动物,比如懒惰的同类或者北极狐),甚至时常享用完脂肪之后就扬长而去,要知道对它们而言,高热量的脂肪比肉更为重要,因为它们需要维持保暖用的脂肪层,还需要为食物短缺的时候储存能量。北极熊也不是一点素食不沾,在夏季它们偶尔也会吃点浆果或者植物的根茎,尽管对它们而言营养价值不高。

      北极熊是非常出色的游泳健将,以至于曾被人认为是海洋动物,它的拉丁名U. maritimus既指“海”熊。北极熊在它们的生命中大部分时间(66.6%)是处于“静止”状态,例如睡觉、躺着休息,或者是守候猎物。剩下约有29.1%的时间是在陆地行走或游水,1.2%的时间在袭击猎物,最后剩下的时间基本是在享受美味。北极熊一般有两种捕猎模式,最常用的是“守株待兔”法。它们会事先在冰面上找到海豹的呼吸孔,然后极富耐力地在旁边等候几个小时。等到海豹一露头,它们就会发动突然袭击,并用尖利的爪钩将海豹从呼吸孔中拖上来。如果海豹在岸上,它们也会躲在海豹视线看不到的地方,然后蹑手蹑脚地爬将过来发起猛攻。另外一种模式就是直接潜入冰面下,直到靠近岸上的海豹才发动进攻,这样的优点是直接截断了海豹的退路。吃饱喝足后,北极熊会细心清理毛发,把食物的残渣血迹都清除干净。

      有时候辛苦捕到的猎物会引来同类的窥伺,一般来说,如果不幸面对那些体型庞大的家伙,个头小些的北极熊会更倾向于溜之大吉,不过一个正在哺育幼子的母亲为了保护幼子,或是捍卫一家来之不易的口粮,有时也会和前来冒犯的大公熊拼上一拼。

      北极熊是比较好斗的家伙,随着恋爱季节的到来,斗殴事件往往发生频繁,例如公熊之间会为了争夺稀少的心上人而不断冲突,而那些带着幼子的母熊则不得不随时应对公熊们的可能袭击。不过打架毕竟容易给双方都造成不必要的肉体伤害,所以在平常,如果能通过恐吓就能避免流血冲突,这恐怕对双方都再好不过。北极熊的恐吓方式也和很多其他熊科动物一样,它们会用后腿站立,展现自己高大伟岸的身躯,然后呲牙咧嘴,露出自己尖利的犬齿,看看对方是否有胆量过来挑战一下,而这种方法在平常通常都能奏效。

      北极熊在冬季也会“冬眠”。不过和很多熊科动物一样,也只是长时间的大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冬眠。当进入大睡的时候,它们维持身体持续运转的养料和水份都来自存储已久的脂肪。而在食物匮乏的季节,这些脂肪也是使它们继续维持生命的关键因素。

      和其他熊科动物一样,北极熊平常也过着单身生活,只有在每年3月~6月的这段恋爱季节才会和异性小聚片刻。不过北极熊的婚恋方式是比较暴力的,公熊们不仅要为争夺配偶而相互斗殴,即便面对心仪的单身女性,它们也要通过激烈打斗来向异性表达爱意(尽管双方都会因此伤痕累累,唉……)。由于北极熊也有延迟着床现象,这使怀有身孕的母熊孕期长达195~265天。到了当年的11月底至第二年的1月前后,通常会有两个宝宝降生在母亲“冬眠”的窝里(也有1~4个孩子的),并会和妈妈一起在窝里待到春季的来临。小家伙们刚降生的时候体重只有600~700g,眼睛也没有睁开,不过全身已经覆盖着柔软的毛发。由于有营养丰富的母乳滋补,这些小东西在妈妈的洞里快速成长,到了春季和妈妈一起出窝的时候就已经有10~15kg了。

      孩子们会和妈妈一起生活2~3年后才会独立生活。独立后的年轻北极熊们要到5~6岁才会到达性成熟,而其中的男孩子们要到9~10岁才会长到骇人的成年体形。

      在野外生活的北极熊寿命大约有25~30年左右,圈养条件下自然会活的更长,已知最长寿的北极熊是位女士,它生活在底特律动物园,到1999年已经活到了45岁。

      生活在世界上的北极熊大约有2万多只,数量相对稳定。为了保护它们的生存,早在1972年,美国就颁布过法律,除了生存需要,禁止捕猎北极熊。而到了1973年,北极圈内的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和前苏联更进一步签署了保护北极熊的国际公约,公约除了限制捕杀和贸易以外,还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其栖息地以及合作研究的条款。CITES已将北极熊列入附录II,而IUCN的红皮书则于(2006年5月初)正式将其列为“濒危”注2。由于全球气温的升高,北极的浮冰逐渐开始融化,北极熊昔日的家园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猎物也相应减少,另外,即便游泳技术再出色,它们也无法长时间地待在海里,日益开阔的海面更增加了它们溺弊的危险。北极熊的未来恐怕不得不依赖需要人类更多的保护措施。

      《美国地质勘探》杂志在一篇报道中预测,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冰面融化,到2050年地球上北极熊数量可能减少三分之二,其中阿拉斯加地区的北极熊将绝迹。 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管理局2007年1月提议把北极熊列为《濒危物种法》保护对象。北极熊依靠冰面为平台猎捕海豹。人们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冰面融化,危及北极熊的生长区域。

      北极熊很适应寒冷地区的生活。它们那白色的皮毛与冰雪同色,便于伪装,而且又厚又防水。皮下的脂肪层可以保暖。除了鼻子、脚板和小爪垫,北极熊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覆盖着皮毛。多毛的脚掌有助于在冰上行走时增加摩擦力而不滑倒。当然也不会畏惧寒冷甚至可以在冰水中前行数分钟之久,着凉的北极熊.

      捕猎北极熊受到了严格控制。北极的土著----因纽特人,仍每年捕杀少量的北极熊。他们用北极熊的毛皮制衣。除了它那维生素A含量过高而有毒的肝,其他的都被吃掉。

      北极狐

      北极狐体长50~60cm,尾长20~25cm,体重2500~4000g。体型较小而肥胖。嘴短,耳短小,略呈圆形。腿短。冬季全身体毛为白色,仅鼻尖为黑色。夏季体毛为灰黑色,腹面颜色较浅。有很密的绒毛和较少的针毛,尾长,尾毛特别蓬松,尾端白色。北极狐能在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北极狐的脚底上长着长毛,所以可在冰地上行走,不打滑。野外分布于俄罗斯极北部、格陵兰、挪威、芬兰、丹麦、冰岛、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极北部等地。结群活动。在岸边向阳的山坡下掘穴居住。每年2~5月发情交配。怀孕期为51~52天。每胎产6~8仔。寿命为8~10年。

      北极驯鹿

      北极北极

      北极驯鹿,鹿科驯鹿属的唯一种。又名角鹿。下分9 个亚种。体型中等,体长100~125cm,肩高100~120cm;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尚有少量饲养。

      栖于寒带、亚寒带森林和冻土地带。在中国主要生活在以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为主的寒温地带。多群栖,由于食物缺乏,常远距离迁徙。以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为食,随着季节变化也吃树木的枝条和嫩芽、蘑菇、嫩青草、树叶等。9月中旬至10月交配,妊娠期7~8个月,每胎产1仔,偶见2仔,哺乳期约5~6个月。雌性幼兽18个月性成熟,雄性稍晚,需30个月左右。

      驯鹿为珍贵动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国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用它作交通运输工具。

      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于北美的野生驯鹿,而把分布在北欧,经过拉普人管理和驯养的驯鹿叫做Reindeer。驯鹿的个头比较大,雌鹿的体重可达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为90kg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宽可达1.8m,且每年更换一次,旧的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

      就历史而言,鹿类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约在 200多万年以前,地质上称之为更新世后期,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驯鹿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时的人类主要依靠捕食驯鹿吸取营养,维持了大约有几千年。所以,我们的祖先总是把鹿视为圣洁,赋予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西方也是如此,他们让鹿给圣诞老人拉车,给孩子们送礼物。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而且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长驱直入,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它们总是匀速前进,只有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才会来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扬起满天的尘土,打破草原的宁静,在本来沉寂无声的北极大地上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驯鹿生长速度之快是任何动物也无法比拟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仔产下两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每小时48km。

      北极麝牛

      麝牛貌似家养的牛,然而奔跑起来不像牛而像羊。它长着大胡子,身上的毛长的可拖到地。动物学家研究表明,麝牛同山羊和绵羊更接近。麝牛的近亲可以在热带地区找到,是四不像的扭角羚。麝牛不会分泌任何麝香。北极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麝牛群,其总数约7000头。

      北极黄金鸻

      分布在阿拉斯加大部和加拿大北极地区的黄金鸻,秋天一到,先是飞到加拿大东南部的拉布拉多海岸,在那里经过短暂的休养和饱餐,待身体储存起足够的脂肪之后,则纵越大西洋,直飞南美洲的苏里南,中途不停歇,一口气飞行4500多公里,最后来到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过冬。而在阿拉斯加西部的黄金鸻则可一口气飞行48小时,行程4000多公里,直达夏威夷,然后再从那里飞行3000多公里,到达南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甚至更南的地区。而且,在这样长距离的飞行中,它们可以精确地选择出最短路线,毫不偏离地一直到达目的地,可见它们的导航系统是非常精密的,至于它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却仍然是一个谜。

      北极鲸

      北极最大的鲸是格陵兰鲸,其身长20~22m,体重可达150t。刚出生的小鲸一般有三四米长,重两吨左右。母鲸对它的孩子十分抚爱,遇到危险时就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小鲸,并发狂地挡住捕鲸船的攻击。北极有一种形体较小、长相奇特的鲸叫一角鲸,体长仅4~5m,重约900~1500kg。它的体形很奇特,头上长着一个约1~2m的角。当地居民给它起了一个浑名,叫它独角鲸。其实,独角鲸的“角”不是角,而是大牙,也有人称它一齿鲸。人们研究一齿鲸特别对奇长的牙齿生理作用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北极鳕鱼

      北冰洋的重要经济鱼类是鳕鱼,鳕鱼有两种:大西洋鳕和太平洋鳕,生活于浅水中,以蛤和其他底栖动物为食。巴伦支海和挪威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渔场之一,捕获量较大的鳕鱼、黑线鳕、蝶鱼和毛鳞鱼。

      北极鳕鱼分布于整个北极地区,是典型的冷水性鱼类,当温度超过5℃时,即不见它们的踪影。它是一种中小型鱼类,最大体长可达36厘米,是北极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夏季,北极鳕鱼主要生活于喀拉海区巴伦支海的结冰区边缘。北极鳕幼鱼以小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随着生长,它所摄食的浮游生物个体逐渐由小变大,并部分地捕食小型鱼类。

      到每年的9月,北极鳕开始向西方和南方迁移,在冬季零下温度时进行产卵,为浮性卵,产卵量为9000~18000粒。由于水温低,所以孵化期长达4~5个月。

      北极鳕鱼的生长速度在寒冷的北极可谓神速,3龄时,平均体长17cm,4龄则可达19.5cm,5龄为21cm,6龄为22cm。北极鳕鱼的最高年龄可达7岁。北极鳕鱼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4岁,并且其中大部分个体一生中只产卵一次,产卵期间则停止摄食。产卵之后有的北极鳕鱼游入河口或河的下游,再游人外海。

      冬季,北极鳕鱼的肝脏占体重的10%,其中含有50%有价值的脂肪,所以北极鳕鱼成了海豹、鲸和食鱼的鸟类重要的摄食对象;许多陆地动物,例如北极熊、北极狐等则在秋季于海岸上寻找在洄游途中被暴风雪吹到岸上的北极鳕鱼,以弥补食物的不足。

      北极现状

      全球暖化现象已经让北极冰川快速融化,使北冰洋的冰川一步一步与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失去连接。尽管这对于海洋运输可能是件好事,因为这让大西洋与太平洋间出现新的航线,但是北极冰川的融化也可能引发加拿大与美国的领土争议。根据联合国与加拿大政府专家的说法,北极附近气温上升的速度,比地球其他地区快两倍,到2050年前,船只在夏季可以在加拿大北部航行。

      这种情况可能让伦敦到东京的海上航程减为1万6千公里。从伦敦经苏伊士运河到东京需要航行2万1千公里,经过巴拿马运河则需要航线2万3千公里。从15~17世纪,许多海洋探险家曾试图从极地海洋地区向西北前往亚洲,并导致多数探险家丧生,但全球温室效应却可能开辟新的航道,越来越多极地海洋地带已经没有冰存在。

      海冰或完全消失

      英国著名海洋专家、剑桥大学教授彼得·维德汉姆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时声称,到2015年夏北极海冰将完全融化,这将对北极熊等生物的天然栖息地造成毁灭性破坏。

      维德汉姆教授表示,北冰洋的海冰正在快速地萎缩,最短只需要4年时间就可完全消失。尽管每年冬天海冰还将会重新出现,但是在夏季没有海冰的日子里,北极熊等动物将失去天然的捕猎场所,这将严重威胁它们的生存,最终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

      俄罗斯北部、加拿大以及格陵兰岛的冰量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反复,目前已达到最小值,大约400万k㎡。自20世纪80年代来,相关机构采用了多种信托网模型对被海冰覆盖区域的萎缩速度进行跟踪监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数据显示,全球海冰萎缩速度还将加剧利得财富,但认为到2030年这些海冰仍然存在。

      不过,美国海军研究院专家马斯劳维斯基的推算结果是,北极海冰的消失速度比联合国预测的速度更快。这一理论引起了许多争议,但是维德汉姆认为这种计算更具说服力。维德汉姆表示,“尽管他的模型最极端,但这也是目前最好的模型。它能够显示冰量的减少速度,这一速度非常快,我们可能很快就看到冰量降到零。2015年,这是我得出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预测结果。”

      到了冬季,海冰仍然又会出现。但维德汉姆担心,在夏季无冰期间,人类在北极的船运业务以及石油勘探行为将会大大增加,这将对当地物种造成严重威胁。冬季时,北极熊会在陆地上冬眠,但到了春季它们就会转移到冰上进行捕猎。维德汉姆表示,“现在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这一严重的问题,就是北极熊生存问题。它们要么被灭绝,要么回到陆地上捕猎。陆地栖息以及杂交繁殖也可能导致北极熊物种的消失。”

      严重后果

      欧洲研究人员的调查主要集中在北极变暖会加速俄罗斯北部一带东西伯利亚海海底永冻层的解冻,据信该地区蕴藏着大量甲烷。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效果大20倍的温室气体。

      一些科学家认为,已经有证据表明大量甲烷气体正在泄漏。其他人则担心甲烷泄漏的速度快到足以加速全球变暖,最终加快像格陵兰岛冰原融化之类的其他环境和气候变化。

      剑桥大学海洋物理学教授彼得·沃德姆斯表示,正因为如此,研究小组认为有必要评估这些改变可能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他认为最快到2015年北极海冰就可能在夏季完全融化。

      研究人员运用一种较新的经济模型评估甲烷排放增加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尽早抑制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超过放任不管造成的潜在损失。

      根据甲烷的排放量,研究人员计算出其潜在损失可能达60万亿美元,其中80%的损失由那些对水灾、旱灾和暴风雨带来的冲击控制力较差的发展中国家承担。

      伊拉斯谟大学的盖尔·怀特曼教授说,研究小组的调查凸显世界领导人必须开始思考如何应对这个“经济定时炸弹”。

      浮冰增加

      2013年12月16日,欧洲太空总署(ESA)表示,北冰洋继今夏浮冰面积回升后,2013年10月浮冰体积与2014年前相较,也大出50%左右。

      欧洲太空总署说,这是北极传出的好消息,但并不能扭转浮冰减少的长期趋势。

      该机构的高科技浮冰监视卫星CryoSat传回地面的数据显示,北冰洋10月浮冰体积为9000立方公里;相较下,2012年的体积为6000立方公里。2013年10月的北冰洋浮冰约较2012年厚30公分,即大约20%。

      据称,北冰洋浮冰会定期消长,在北半球夏季时减少,冬季时扩大,因此这种变化被视为全球暖化的领先指标。

      但专家也警告,唯有观察数十年的数据才能看出某种现象到底是趋势或只是一时的气候变化。

      冰盖不减反增

      据英国《星期日邮报》8月30日报道,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因对气候变化问题贡献巨大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曾警告称北极冰盖最快可能会在2014年夏天完全消失。然而最新卫星图像显示,戈尔的预言落空了,北极冰盖的面积有增无减、厚度也有所增加。

      作为北极海冰范围测量的最权威单位,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发布的每日卫星数据显示,尽管从长期趋势来看,北极海冰范围缩减,但近几年来却在增加。其中在2014年8月25日,北冰洋有15%的区域被海冰覆盖,面积达到562万平方公里。这是自2006年以来有关记录的最高值,同时代表在过去两年里,北极冰盖的面积从391万平方公里增加至562万平方公里,增长了43个百分点。

      北极探索

      直到19世纪末期,虽然有许多航海家都曾试图到达北极点,但他们却并没有把北极点作为当时的直接目标,而只是当作通往东方的必经之路。但是,征服北极点毕竟是他们最伟大的光荣梦想,这一梦想的实现随着北极航线的开通而变得更加令人急不可待。在新一轮征服北极点的竞争中,民族光荣与体育冒险精神已经超过了商业利益。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科学考察活动也开始渗透到北极探险活动之中。徒步征服北极点的光荣,归于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他在23年的时间里多次考察北极地区,终于在1909年4月6日上午10时把美国国旗插在北极点的海冰上。1937年,两个苏联人乘飞机第一次在北极点降落。从北极航线的开通到征服北极点的过程,可以称为北极点探险时期。

      北冰洋岸堆积冰

      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大规模科学活动,标志着北极单纯探险时期的结束和科学考察时期的开始。但是,对于地球的未知领域来说,科学与探险总是无法截然分开的。更何况北极的科学与探险又和政治、军事、经济密切相关,因而各现代国家的政府、民间团体或个人,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北极点的关注。1958年,美国的核动力潜艇从冰下第一次穿过北极点。

      1959年,美国潜艇“鹦鹉螺”号第一次冲破冰层,在北极点浮出水面。1968年,美国的一个探险家自皮尔里之后第一次乘雪上摩托到达北极点。1969年,一个英国的探险队,乘狗拉雪橇从巴罗出发,也到达了北极点。1971年,意大利人莫里齐诺沿当年皮尔里的路线到达了北极点。1977年,前苏联破冰船“北极”号第一次破冰斩浪,航行到了北极点。

      敢问路在何方

      1978年,日本勇敢的单身探险家植村独自驾着狗拉雪橇,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个人单独到达北极点的艰难旅程。顺便说一句,他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只身到达北极点的亚洲人。

      1979年,一个前苏联探险队第一次靠滑雪从冰面上到达了北极点。

      回顾人类进军北极的历程,可以看出“天然时期”主要是由亚洲人完成的。而自从文明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北极开始,就几乎全是欧洲人的功劳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华民族终于抬起头,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地平线。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十几年里,我们中华民族的足迹正在迅速地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包括最遥远的南极大陆。然而,时至今日,却仍然还有约占地球表面积1/7的一大片地区,还没有中国人的足迹,那就是地球之巅——北极。

      1993年4月8日,一位名叫李乐诗的香港女士,第一次代表占世界人口1/5的中华民族乘飞机到达北极点,迎着狂风展开了一面五星红旗。如今她已经凯旋,我们正等待着出征。

      到了2007年,去往北极点最便捷和舒适的方式则是乘坐破冰船,世界上唯一一所商业运营的核动力破冰船叫做“五十年胜利号”,属于俄国人。由于看到中国的巨大潜在市场,该公司已经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由一家高端旅行公司独家运营,为中国客人提供贴身服务。

      北极人类

      人们原先认为,直到距今约1.3万年前,才开始有人居住在北极地带。但挪威科学家在俄罗斯境内北极地区靠近北冰洋的一条河床上,发现了石制工具、马和驯鹿的骨头、雕刻过的猛犸象牙等。放射性碳测年法表明,这些物品约有3.5~4万年的历史。新发现将该地区的人类劳动史至少向前推了2万年。但这些人到底是尼安德特人还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尚无充足证据判断这些居住在极北苦寒之地的人到底属于哪一群。

      【北极人的猎熊】

      北极人生活艰难以猎熊.捕鱼为生。北极人将沾满血的利剑冻住,再放到北极熊的出没之处,北极熊就会禁不住血的诱惑,去舔舐利剑。这样,熊过不了多久就会因失血而昏迷。

      基本概况

      爱斯基摩人的祖先来自中国北方,大约是在一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爱斯基摩人属于东部亚洲民族,与美洲印第安人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更多的亚洲人的特征,他们与亚洲同时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驯犬及某些特殊仪式与医疗方法分别居住社会以地域集团为单位。首领多为萨满,行一夫一妻制。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一般养狗,用来拉雪橇。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狩猎,辅以捕鱼和驯鹿。以猎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于照明和烹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男子狩猎和建屋,妇女制皮和缝纫。已使用现代渔猎工具,并乘汽艇从事海上狩猎,亦从事毛皮贸易。日益受到白人文化影响,在格陵兰地区已有80%的人移居小城镇;出现贫富分化,美国爱斯基摩人已有个别资本家。

      从白令海峡到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经格陵兰岛一带,在北极圈生活的蒙古人种的一个集团。在身体上,文化上都适应于北极地区的生活。面部宽大,颊骨显著突出,眼角皱襞发达,四肢短,躯干大,不仅有这种形态,而且生理上也适应寒冷。但是外鼻比较突出,上、下颚骨强有力地横张着,因头盖正中线像龙骨一样突起,所以面部模样呈五角形。由于克服极端的环境生活,在人类学上引起注意。

      历史

      “爱斯基摩” 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爱斯基摩人

      。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或“因纽皮特”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仅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拼搏,用一根梭标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北极熊较量,一旦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部落就会饿死。因此,应该说,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很久以来,爱斯基摩人给人的印象都是遥远、神秘、原始而且不开化的,今天我们就带您走进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甚至是宗教领域,更深一层地了解北极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土著居民。

      分布

      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于北极地区各种因努伊特语使用者的分布

      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总人口约13万(2000),分别居住在格陵兰(5.3万)、美国的阿拉斯加(4.1万)、加拿大北部(3.4万)和俄罗斯白令海峡一侧(约2千)。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

      现今已知最早的爱斯基摩文化出现于阿留申群岛中乌姆纳克岛上的一个地点,据记载,距今大约为3,018±230年左右。在西方人的眼光中,他们是典型的爱斯基摩人。东部爱斯基摩人的分布面积占整个爱斯基摩人居住范围的 3/4而人口却只占1/3。由于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没有西部的丰富,所以今天西部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要比东部地区的高一些。爱斯基摩人居住地分散,地区差异很大,所以文化差异也很大。

      爱斯基摩是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对自己有不同的称呼。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因纽皮特人”,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因纽特人”,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卡拉特里特”,意思都是“人”。爱斯基摩人认为“人”是生命王国里至高无上的代表。爱斯基摩人

      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或者说,在北极地区狩猎是爱斯基摩人的“特权”。他们世世代代以狩猎为主。在格陵兰北部,他们在冬夏之交猎取海豹,6~8月以打鸟和捕鱼为主,9月猎捕驯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猎海豹为主,并在冬夏之交猎取驯鹿,4~5月捕鲸。

      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爱斯基摩人采用不同的方法猎取海豹。

      夏季,爱斯基摩猎人划着单人皮划艇,带上海豹叉或带刺梭标、网、绳子等工具来到海豹经常出没的海面寻找猎物。猎人静静地划着双桨,不停地搜索海面。爱斯基摩猎人从小练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见100~200m远处嬉戏的海豹。一旦发现猎物,猎人便尽快悄悄接近目标。等到靠近时,猎人迅速拿起鱼叉使劲投向海豹。动作要快,投掷要准确,否则海豹瞬间便会潜入水中逃之夭夭。被叉到的海豹同样也会潜入水中,甚至会把船拖翻。因为即使后面拖着条船,海豹也能游得跟平时一样快,所以猎手必须用网迅速拖住海豹,直到其最后精疲力尽。这时猎人再接近猎物,杀死它,把它拴在船边。然后全面检查一下船上设施,继续寻找下一个猎物。如果运气好,一个猎手一天能猎到二三只海豹。不走运的就只能空手而归了。

      到冬季时,海面冰封,爱斯基摩人就采用另一种方法猎海豹。海豹属于哺乳类动物,虽然生活在大海中,但却靠肺呼吸,所以必须经常不断地浮到海面呼吸空气,然后再潜入水中。海豹每吸一次气,可在水下呆7~9分钟,最长可在水中呆20分钟左右。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它们就会窒息而死。由于北极地区冬季海面结冰,海豹无法在冰下找到换气的地方,它们就由下而上把冰层凿出一个洞,作为呼吸孔。爱斯基摩人就是通过寻找海豹呼吸孔来猎捕海豹的。

      加拿大北极地区冬季时海面封冻的时间长达几个月,这段时期是爱斯基摩人食物来源最少的艰苦日子。这里的库普爱斯基摩人却有非常高明的寻找海豹方法。他们发动全村的人都到距海岸几公里的冰面上寻找海豹呼吸孔。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找到一批呼吸孔后,若干名猎手便同时出发,在每一个呼吸孔旁守候一个人。这样,如果海豹在一个呼吸孔被吓跑,势必要到另一个呼吸孔吸气。守住一片区域的每一个呼吸孔,海豹就难逃天罗地网了。采用这种方法,总有一两个猎手每天猎到至少一只海豹。直到几星期后,这一地区附近的海豹全部消失,于是村里的人再迁往别处狩猎。爱斯基摩妇女正在晒角鲸的

      爱斯基摩人也用拉网的办法捕海豹。找到海豹呼吸孔后,他们在呼吸孔两侧各两米处的地方打一个冰洞,把长4米、宽1米的网布设在两个洞之间的水中。网的两端用绳子拉出冰面,系在打冰洞时堆在旁边的冰块上。网的下端,每隔半米缀上石块,使之下沉保持网的垂直。网的上端要同冰面拉开一段距离,以免网被冻在冰层的底面上。这样捕捉海豹与一般用粘网捕鱼的原理是一样的。爱斯基摩猎人通常是下网后,两三天再凿开冰面收取猎物。

      每当春季的阳光开始照耀这片经历漫长寒夜的大地,白昼变得越来越长时,捕海豹的黄金季节就来到了。海豹从冰下爬到冰面上晒太阳,它们躺在呼吸孔旁边,躲在刨出的冰碴后面。晒太阳的海豹对四周环境警惕性很高,一听到动静,马上跳入水中不见踪影。海豹晒太阳的时候,每过一会儿便抬起头,四下巡视一番,看看有没有危险,如果安然无恙,便又低下头享受阳光。

      这种情况下猎人只能一点一点地慢慢接近海豹。接近海豹时,通常猎人在冰面匍匐前进,等海豹抬头时,便一动不动地躺在原地,把自己也装扮成一只睡着的海豹。或者干脆趴在冰上,也抬起头四下张望,模仿海豹的动作。幸运的是,海豹的眼力不太好,难辨真伪。由于冰面上障碍物很少,难以隐蔽,所以猎人有时用白色帆布做成挡板一样的屏障,像盾牌一样遮住自己。趁海豹酣然大睡时,猎人迅速向前跑动,而当海豹抬头观望时,猎人立即原地卧倒,停止不动,好像一堆冰雪。

      其它含义

      北极同时是一个中国古代的星宿名。

      北极共五星,呈弧线状,在勾陈附近,其中第二颗最亮,称为帝星,即小熊座β星。第一颗星名为太子,即小熊座γ星。第三颗星名为庶子,第四颗名为后宫。第五颗很暗,名为北极。

      北极名称的由来

      当你从赤道越往北走,你会发现天空的星星在你的头顶上越悬越高。直到你发现北半球天空中最大的星座——大熊星座(在中国称为北斗七星)正好悬在你的头顶上,你所站的位置也就是北极了。所以古希腊人说到北方总要和熊——arktos联系起来。而北极的名称"arctic"的意思就是"熊站在头顶的地方"。

      还有以北极星比喻古代中枢朝廷的意思。杜甫——登楼》——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北极:指的是诺森德,在WLK预告片里知道在原来艾泽拉斯大陆和东部王国中上方出现了一片大陆,根据地理常识判断那边应该是北边,而且那片大陆是被冰雪覆盖,所以北极就是这样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