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戴维·梭罗

亨利·戴维·梭罗亨利·戴维·梭罗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是一位废奴主义者、自然主义者。

亨利·戴维·梭罗出生于1817年7月12日,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1841年后转为写作,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一生支持废奴运动,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他崇尚大自然,主张返璞归真,强调简单生活,曾在瓦尔登湖隐居。

著有散文集《瓦尔登湖》《公民不服从》。他的全部书本、散文、日记和诗集合起来有二十册,阐述了研究环境史和生态学的方法,对自然书写的影响甚远,也奠定了现代环境保护主义。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人物生平 3 主要作品 4 主要成就 5 个人生活 6 人物评价 7 社会影响

      基本信息

      中文名:亨利·戴维·梭罗

      外文名:Henry David Thoreau

      国籍:美国

      出生日期:1817年7月12日

      逝世日期:1862年5月6日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代表作品:瓦尔登湖、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日晷

      身份:作家、哲学家

      人物关系:John Thoreau(父亲)、Cynthia Dunbar(母亲)

      主要成就:超验主义
      生态主义
      废奴主义
      研究博物学

      别名:梭罗

      本名:Henry David Thoreau

      所处时代:19世纪

      出生地: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

      性别:男

      逝世地:美国 新罕布什尔州 康科德

      思想运动:超验主义、废奴主义、自然保护主义

      导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人物生平

      1817年7月12日生于州马萨诸塞的康科德镇,父为约翰‧梭罗;母为辛西娅‧梭罗。

      1828-1833 康科德专校。

      1833-1837哈佛大学。

      1837 公立康科德中央中学教员。

      签名签名

      1838-1841 与其兄约翰共同管理康科德的一所私立学校。

      1839 与其兄共游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

      1840 诗与散文发表于《日晷》 。

      1841-1843 住在康科德爱默生家中。

      1842 其兄约翰突然死于破伤风。出版《马萨诸塞州自然史》。

      1843 出版《步向瓦修赛特》与《冬日的散步》;于纽约州的史塔腾担任爱默生子女家教。

      1844 在康科德与爱德华‧霍尔不慎引起森林火灾。

      1845-47 居住在瓦尔登湖岸的小木屋里。

      1846 游缅因州森林;因拒绝付人头税,入狱一夜。

      1847-48 在爱默生赴英讲学时期,住在爱默生家。

      1848 开始专业讲座生涯;出版《克特登与缅因森林》。超验主义思想家爱默生

      1849 出版《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与发表《论公民的抗争》;游鳕鱼角;其姊妹海伦死于结核病。

      1850 游鳕鱼角于魁北克省。

      1853 游缅因森林;发表部分的《加拿大的美国北佬》。

      1854 出版《瓦尔登湖》;发表《马萨诸塞州的奴隶制度》。

      1855 发表部分《鳕鱼角》;游鳕鱼角。

      1856 赴纽泽西州珀恩安博尹附近的伊戈伍德社区调查。5~6月在日记中讨论森林乔木的演替。11月:与格里利论植物的自然发生。

      1857 游鳕鱼角与缅因州森林;发表《奇松库克》。

      1858 游新罕什布尔州的白山。

      1859 父亲约翰过世;发表《为布朗请愿》。

      1860年9月20日在米铎萨克司农学会讲《森林乔木的演替》。于12月最后一次演讲《秋之色调》(在康乃狄克州的瓦特博里)并起草《野生果子》一文。

      1861为复健与曼恩同游明尼苏达州。

      1862 整理早年的讲稿与散文,似乎对死期已有预感。并与5月6日逝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

      详细事迹

      1817年7月12日,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

      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这时期,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晷》(Dial)写稿,之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他在文学上是一个打破偶像崇拜的人。他难得感谢大学给他的益处,也很看不起大学,然而他实在得益于大学不浅。他离开大学以后,就和他的哥哥一同在一个私立学校里教书,不久就脱离了。他父亲制造铅笔,亨利有一个时期也研究这行手艺,他相信他能够造出一种铅笔,比当时通用的更好。他完成他的实验之后,将他的作品展览给波士顿的化学家与艺术家看,取得他们的证书,保证它的优秀品质,与最好的伦敦出品相等,此后他就满足地回家去了。他的朋友们向他道贺,因为他辟出了一条致富之道。但是他回答说,他以后再也不制造铅笔了。“我为什么要制造铅笔呢?我已经做过一次的事情我决不再做。”

      梭罗重新继续他的漫长的散步与各种各样的研究,每天都对于自然界有些新的认识,不过他从未说到动物学或是植物学,因为他对于自然界的事实虽然好学不倦,对于专门科学与文字上的科学并没有好奇心。在这时候他是一个强壮健康的青年,刚从大学里出来,他所有的友伴都在选择他们的职业,或是急于要开始担任某种报酬丰厚的职务,当然他也不免要想到这同一个问题;他这种能够抗拒一切通常的道路,保存他孤独自由的决心,实在是难得的——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辜负他的家人期望!

      亨利·戴维·梭罗亨利·戴维·梭罗

      因为他完全正直,他要自己绝对自主,也要每一个人都绝对自主,所以他的处境只有更艰难。但是梭罗从来没有踌躇。他是一个天生的倡异议者。他不肯为了狭窄的技艺或是职业而放弃他在追求和行动上的大志,他的目标是一种更广博的使命,一种艺术,能使我们好好地生活。如果他蔑视而且公然反抗别人的意见,那只是因为他一心一意要使他的行为与他自己的信仰协调。他从来不懒惰或是任性,他需要钱的时候,情愿做些与他性情相近的体力劳动来赚钱——如造一只小船或是一道篱笆,种植、接枝、测量,或是别的短期工作——而不愿长期地受雇。他有吃苦耐劳的习惯,生活上的需要又很少,又精通森林里的知识,算术又非常好,他在世界上任何地域都可以谋生。他可以比别人费较少的功夫来供给他的需要。所以他可以保证有闲暇的时间。

      他对于测量有一种天然的技巧,由于他的数学知识,并且他有一种习惯,总想深知他认为有兴趣的物件的大小与距离,树的大小,池塘与河流的深广,山的高度,与他最爱的几个峰顶的天际的距离——再加上他对于康科德附近地域知道得非常详细,所以他渐渐地成了个土地测量员。对于他,这职业有一个优点:它不断地将他领到新的幽僻的地方,能够帮助他研究自然界。他在这工作中的技巧与计算的精确,很快地赢得人们的赞许,他从来不愁找不到事做。他可以很容易地解决关于土地测量的那些难题;但是他每天被较严重的问题困扰着——他勇敢地面对这些问题。他质问每一种风俗习惯,他想把他的一切行为都安放在一个理想的基础上。

      超验主义思想家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家爱默生

      他是一个极端的新教徒,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生平放弃这样多的东西。他没有学习任何职业;他没有结过婚;他独自一人居住;他从来不去教堂;他从来不选举;他拒绝向政府纳税;他不吃肉,他不喝酒,他从来没吸过烟;他虽然是个自然学家,从来不使用捕机或是枪。他宁愿做思想上与肉体上的独身汉——为他自己着想,这无疑是聪明的选择、他没有致富的才能,他知道怎样能够贫穷而绝对不污秽或是粗鄙。也许他逐渐采取了他这种生活方式,而事先自己也不大知道,但是事后他智慧地赞成这种生活。

      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他决定研究自然史,纯是出于天性。

      梭罗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1862年5月6日,时年仅44岁。当时在同时代人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观念偏执行为怪异的人,一个爱默生的追求者而已。一直到世纪之交他及其著作才得到了广泛和深刻的认识。

      人物特点

      梭罗身材不高。很坚实,浅色的皮肤,健壮的严肃的蓝眼睛,庄重的态度——在他生命的后期,梭罗脸上留着胡须,与他很相宜。他的五官敏锐,体格结实,能够吃苦耐劳,他的手使用起工具来,是强壮敏捷的。而他的身体与精神配合得非常好,他能够用脚步测量距离,比别人用尺量得还准些。他说他夜里在树林中寻找路径,用脚比用眼睛强,他能够用眼睛估计两棵树的高度,非常准确;他能够像一个牲畜贩子一样地估计一头牛或是一头猪的重量。一只盒子里装着许多散置着的铅笔,他可以迅速地用手将铅笔一把一把抓出来,每次恰好抓出一打之数。他善于游泳,赛跑,溜冰,划船,在从早至晚的长途步行中,大概能够压倒任何乡民。而他的身体与精神的关系比我们臆度的这些还要精妙。他说他的腿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他要走的。照例他路走得越长,所写的作品也更长。如果把他关在家里,他就完全不写了。

      主要作品

      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出版年份
      康科德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周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 Rivers1849年
      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Civil Disobedience1849年
      马萨诸赛州的奴隶制度Slavery in Massachusetts1854年
      瓦尔登湖Walden1854年
      为约翰·布朗上校请愿A Plea for Captain John Brown1860年
      远足Excursions1863年
      缅因森林The Maine Woods1864年
      科德角Cape Cod1865年
      马萨诸赛州的早春Early Spring in Massachusetts1881年
      Summer1884年
      Winter1888年
      Autumn1892年
      杂录Miscellanies1894年
      梭罗最初与最后的旅行The First and Last Journeys of Thoreau1905年

      亨利·戴维·梭罗亨利·戴维·梭罗

      亨利·戴维·梭罗作品亨利·戴维·梭罗作品

      代表作《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一部文学名作。作为他的主要著作之一,《瓦尔登湖》是梭罗在瓦登湖林中二年零二个月又二天的生活和思想纪录。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鉴于他的第一部书《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的失败,这一次他格外慎重,没有仓促出版而是静下心来重新写作,使之更加完美。在此后的五年里,他一次又一次地反复修改、补充、完善,有时为了使内容更加和谐统一,甚至将整个段落改动。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梭罗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以致于使其同时代的人误将此书理解成一本有关自然的文献,而忽略了其中关于哲学的内容。其实,梭罗的贡献是建立在这两方面之上的。

      在自然观察方面,他之前已经有诸如吉伯特·怀特(Gibert White)和詹姆斯·奥杜邦(John James Audubon)等人的自然著作问世。但是只有当梭罗的著作出版后,大家承认他才是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在他之前描写自然界的作品,只是以“书信”、“插叙”和“杂志文章”的形式出现,报道他们对于自然界的发现。是梭罗使自然散文独立门户,赋予了它新的概念。如果我们把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关于鸟的段落与奥杜邦的《美国的鸟类》一书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奥杜邦的书仅仅是科学报告,而梭罗的文章则是关于自然的艺术创作。把关于自然的观察与体验详细地记录下来,并赋予通俗的哲学意义,这是梭罗的书真实可爱之处。梭罗积极倡导一种生活观念,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的生活方式,他堪称超验主义的实践家。

      亨利·戴维·梭罗作品亨利·戴维·梭罗作品

      《瓦尔登湖》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美国现代文学中散文作品最早的典范之一。与其同时代的伟大作家们相比,此书的风格独特甚至比霍桑、梅尔维尔和爱默生这些天才作家们更富于20世纪散文的气息。这一特点具体体现于它的句子平铺直叙(straightforward),简洁(concise)和有观点(tothepoint),完全不像维多利亚中期散文那样散漫、用词精细、矫情和具体,也没有朦胧和抽象的气息。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本写于19世纪的作品与海明威、亨利·詹姆斯等人的作品风格十分接近,只不过梭罗的风格更显得丰富而已。

      梭罗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批评家,他的目的是揭露时代的弊端。指出人们自己正将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会导致生命的衰落。相对来讲,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较之现代更加幸福和充实。有的读者往往对梭罗有错误的印象,即他只是一个复古主义者,主张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放弃现代文明。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林中独自生活了仅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这只占他生命的百分之五的光阴。而且在这段时间里,来来往往的访客从未间断。他自己也经常到村里探望家人和朋友。更重要的是,当他离开瓦尔登以后,还曾一再反对别人模仿他的行为。用他的话说他自己之所以到瓦尔登湖生活了一段时间,那完全是他个人的志趣爱好。如果说一个人向往简朴的生活,只要心诚,在哪儿都可以做得到,无论是在纽约、伦敦、孟买或东京。心中有“瓦尔登”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有意义、更有目的、更加幸福,这才是“瓦尔登”的真谛。梭罗本人回到康科德后继续过着简朴的生活,从事写作直至去逝。

      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梭罗并不排斥,他只是批评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improved means unimproved ends),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Princess Adelaide)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去城里消磨时光。”从这点上看,梭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Simplify,simplify,simplify.”(简朴,简朴,简朴。)这是梭罗的口头禅。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他多余的东西摒弃,全然不顾同时代人如何对我们指手画脚。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梭罗对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适宜人们在其中进行观察、思考和写作。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瓦尔登湖》由此被认为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

      梭罗是一个超验主义者,他相信人能凭直觉认识真理,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人只要恢复孩童的天真无邪,就能在道德上升华。他主张人们放弃烦琐的日常生活方式,“简单,简单,在简单”,以提升生活的目标,使生活变的崇高。瓦尔登湖不仅是他生活的栖息场所,也是他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瓦尔登湖是他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的一个幽雅僻静的去处。这个地方不仅给他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也给他提供了一种朴素淡泊的心境。他在这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并且梦想。“我含蕴着,并养育着珍珠,直到它的完美之时。”他声称要将独居湖畔孕育出的珍珠奉献到公共福利上来。

      在许多人看来,他落落寡合,喜欢孤身独处。如果仅仅是这种认为,也许是对他的曲解。梭罗到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居住,不是避世,不是隐居,他反对过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过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倡导过“公民的不服从”的思想,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单这些就可看出他也是积极走向人生的。梭罗注重生活的自由,他喜欢在大自然中过简朴生活,这是他对自由、对个人价值执着追求的表现。他并不在意某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他只是想生活得随便、简单、自在。想到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时,他就来了,觉得住够了时,就又走了,没有任何的伪饰和造作。

      在梭罗生前,他的名气并非很大,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其声誉与日俱增,被誉为美国环境运动的思想先驱。《瓦尔登湖》出版之际,各个出版社纷纷约请著名作家为之写序。灯塔出版社(Beacon Press)出版的是平装本,里面有环保作家比尔·麦吉本(Bill McKibben)写的序言。普林斯顿出版社(Princeton)的版本里面有约翰·厄普代克(JohnUpdike)写的序言,他称“梭罗是一个隐居的圣人。”霍顿·米夫林出版社(Houghton Mifflin)出版的里面有关于瓦尔登湖的89幅图片,普利策奖获得者爱德华O·威尔逊(EdwardO.Wilson)为该书写序言。香布利出版社(Shambhala)出版的版本,上面有迈克尔·麦柯迪(Michael McCurdy)做的木刻封面。耶鲁大学的版本,里面有梭罗学会收藏品负责人杰弗里S·克拉姆(JeffreyS.Cramer)做的1634条评注。克拉姆认为《瓦尔登湖》是本关于一个英雄的书籍。“梭罗通过《瓦尔登湖》这本书,将哲学小册子难以达到目的的先验主义哲学思想,变成了处于迷惘状态的人们的生活指南。”

      人物名言

      亨利·戴维·梭罗作品亨利·戴维·梭罗作品

      1、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2、如果一个人和他的同伴没有保持步伐,也许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就让他按他自己的步伐前进,无论他走得多快、多慢或多远。

      3、一个有时间增加他灵魂的财富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闲暇。

      4、善良是唯一永远不会失败的投资。

      5、灵魂的必需品并不需要用金钱来购买。

      6、人类已成了他们的工具的工具。

      7、我们能够爱的人,我们也能恨他们。而其余的人,则对我们无关紧要。

      8、即使在天堂,挑刺的人也会找到刺。

      9、许多人钓了一辈子的鱼,却不知道他们钓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鱼。

      10、等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会开始了解自己。

      11、多余的财富只能买来多余的东西。

      12、大多数的奢侈品和许多所谓的生活便利品,不仅不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对人类的进步是一种阻碍。

      13、绝对而言,财富越多,美德就越少。

      14、充满自信地追求你的梦想!去过你梦想中的生活。当你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变得简单。

      15、我们的生活都被耗费在细节上……简单,再简单。

      16、不要回头看,除非你想走回去。

      17、任何事物的代价等于你用多少生命去换取它

      18、你必须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恒。傻瓜站在他们的机会之岛上寻找另一片陆地。没有别的陆地,除了这一生,没有别的生命。

      19、爱就是试图去将梦中的世界变为现实。

      20、生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没有哪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

      21、我们最真实的生活是当我们清醒地活在自己的梦中。

      22、当我们从容不迫而睿智,我们就知道,只有大事和有价值的事才是永久的和绝对存在的,而细微的害怕和愉悦只是真实的阴影。

      23、最大的收获和价值远不能受到人们的赞赏。我们很容易怀疑它们是否存在。 我们很快把它们忘记了。它们是最高的现实。也许最惊人、最真实的事实从来 没有在人与人之间交流过。我每天生命的最真实的收获,就像朝霞暮霭那样难 以捉摸,无法言传。那是我抓到的一点儿星尘,一片彩虹。

      出版图书

      主要成就

      亨利·戴维·梭罗亨利·戴维·梭罗

      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晷》写稿,之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他是一个超验主义者,他相信人能凭直觉认识真理,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

      生态主义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生态主义哲学家。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Concord,原意“谐音”)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Walden)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

      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露意莎·梅·奥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柴,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废奴主义

      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因为梭罗反对黑奴制(Negro Slavery),拒交“人头税”而被捕入狱。虽然他只在狱中蹲了一宿就被友人在未经他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替他代交了税款保其出狱,但这一夜却激发他思考了许多问题。出来后曾有一些市民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人宁愿坐牢也不愿意交税。为解释这一问题,他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了著名的政论《抵制国民政府》(Re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后改名为Civil Disobedience,《论公民的不服从》)。他所宣传的这种依靠个人的力量,“非暴力抵抗”的斗争形式对印度的甘地和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研究自然史

      他决定研究自然史,纯是出于天性。他承认他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一条猎犬或是一头豹,如果他生在印第安人之间,一定是一个残忍的猎人。但是他被他那麻省的文化所约束,因此他研究植物学与鱼类学,用这温和的方式打猎。他与动物接近,使人想起汤麦斯·福勒关于养蜂家柏特勒的记录:“不是他告诉蜜蜂许多话,就是蜜蜂告诉他许多话。”蛇盘在他腿上;鱼游到他手中,他把它们从水里拿出来;他抓住山投鼠的尾巴,把它从洞里拉出来;他保护狐狸不被猎人伤害。我们这自然学家绝对慷慨,他什么都不瞒人:他肯带你到苍鹭常去的地方,甚至于他最珍视的植物学的沼泽那里——也许他知道你永远不会再找到那地方,然而无论如何,他是愿意冒这个险的。

      个人生活

      1839年7月,17岁的少女艾伦.西华尔一家从马萨诸塞州的基尤特{Scituate}迁到位于该州东北部的康科德镇。在那个只有5000人的小镇,艾伦很快认识并拜访了梭罗一家。那时梭罗毕业已有两年,在一所小学校从事着教师的工作。显然梭罗意识到艾伦的到来对他意味着什么。在1839年7月25日的日记里,他写道:“爱情是没有法子治疗的....除了更深地去爱!”写上这句话时梭罗可能还不知道他的哥哥---与他在同一所学校教书的约翰,也喜欢上了可爱的艾伦。不过兄弟俩平静的性格不会允许他们发生任何争吵,不久后都共同接受了这一事实。而同时被两个男孩喜欢的艾伦也充满了快乐。她接受了兄弟俩去游览大自然的邀请。1840年,身为兄长的约翰首先向艾伦表示了他的爱慕之心。但他很快伤心不已,因为艾伦断然地拒绝了他。之后,梭罗以自己的方式去争取也属于他的权利。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求爱信。他企望待遇会有所不同,但艾伦的回信笔调冷漠。不久,艾伦嫁给了一个牧师。

      1842年1月,约翰在一条皮子上磨剃刀片时不小心将左手中指划破,病菌迅速蔓延,发展成了破伤风。十天之后,约翰溘然长逝。梭罗伤心欲绝,三个月闭门不出。

      哥哥的逝世和艾伦的拒绝成为梭罗一生的痛。从此梭罗再也没有爱上过任何人。

      人物评价

      在世的时候,梭罗的政治文章并没有太大的回响,他的同代人视他为自然主义者,而不是激进分子。他毕生仅出版了《瓦尔登湖》和《在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河上一周》,两本书的主题都和自然有关。然而,他留给后世的作品影响了很多名人,包括像圣雄甘地、约翰·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这样的政治家,还有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

      1906年,圣雄甘地在南非进行民权运动时,读到《瓦尔登湖》。他为了反种族歧视和平反抗而入狱,在狱中他读到《论公民的不服从》,并且受到启发。他为此发表了梭罗的书介,并称梭罗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贤人。 他后来说:"梭罗的理念对我影响很深,我采用了很多,而且向每一位争取印度独立的同胞推荐这本书。我甚至以《论公民的不服从》来为我们的运动命名。"

      马丁·路德·金在他的自传里提起,1944年他首次阅读《论公民抗命》而接触到非暴力反抗的概念。他在自传里写道:

      为了阻止奴隶制度的版图扩至墨西哥,梭罗因反对这场不义之战,拒绝缴税而入狱。我由此知道了非暴力反抗的原理。他提倡不和恶势力妥协的理念使我震撼不已,让我一读再读。

      我开始相信,不向恶势力妥协是一种道德责任,就和行善一样。没有人比亨利·戴维·梭罗更传神更热诚地表现这个想法。藉由他的文字,见证他的为人,我们传承了这一种具原创性的抗议方式。梭罗的教诲在公民运动中重燃,甚至比以前都还热烈。梭罗倡导一个正直的人不应忍耐不义之事,而是要坚持对抗邪恶,无论场合地点,在全国各地的抗争运动,其实都是梭罗理念的延续。

      社会影响

      梭罗对美国文明的独立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的《论公民的不服从》对美国民主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列夫·托尔斯泰在1900年读到这篇文章,对它崇拜不已。圣雄甘地在南非当律师时,宣读这篇文章为触犯了种族歧视法规的印度人辩护。甘地深受梭罗的影响,成了一位终生非暴力反抗和消极抵制非正义权势的典范。通过甘地,梭罗的主张变成了政治活动的工具。后来在二十世纪,年轻的马丁·路德·金也深受甘地的影响,梭罗的主张便在美国民权运动的思想基础中得到了新生。

      进步意义

      亨利·戴维·梭罗亨利·戴维·梭罗

      梭罗的进步意义至少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他关于生活意义的思考与阐示,另为一种新文体的建立。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先进”,为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速发展而倾倒,对物质的追求日益显露。商品化时代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任何精神信念在这强大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中都变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

      面对这种现象,许多学者、思想家和其他一些仁人志士都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疑虑:难道资本主义商品化社会就是我们人类的理想家园吗?难道现实中的金钱社会就是我们的精神归宿吗?带着这种种疑虑,梭罗——这位先验主义思想家独自一人住进了离康城不远的湖畔林中。在那里,他虽然只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但其意义却相当深远。在那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建屋取食过上一种原始简朴的生活。他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证明,人们完全不应该将时间倾注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方面,而应当将少量的时间用于谋生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精神探索。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梭罗正是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才来到林中投入这种实验生活的,他并非存心抵制现代文明。他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验告诉人们不要为繁杂纷乱光怪陆离的资本主义商品社会所迷惑,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其实当年梭罗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年仅30多岁的年青人。与其他大多数人相比,只不过他更善于思考,不甘心将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花费于生计。他赞同“先验论”的主张,提倡人们将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事业。他用自己在瓦尔登湖的实践向世人证明了这样一个现实,即人们的确将生命的意义搞颠倒了。

      文学贡献

      梭罗对人类文明的第二个贡献是他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相当突出的成绩。在早期的美国文学作品中,他的《瓦尔登湖》一直被后人奉为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与其同时代的天才作家霍桑、麦尔维尔和恩师爱默生相比,他的散文似乎更具备20世纪的风尚。

      梭罗的文字明白晓畅、简练准确,完全没有维多利亚时代的涣散、抽象、隐晦和伤感的情调。在这一点上,后来的海明威、亨利·米勒都继承了他的风格。在行文中梭罗注重使用地方语言,特别是双关语等,使自己的作品产生出一种“讽剌幽默”的意味,使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诸如斯威夫特、伏尔泰、马克·吐温和肖伯纳等人的风格。比如,在“抵制国民政府”一文中他写道,“我实难接受如此信条,即愈小之政府乃愈佳之政府。广推其意,岂非取缔政府为上善之策”。

      梭罗代表的是一种精神,而并非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梭罗的天才如果仅只是沉思性的,他是适于这种生活的;但是他这样精力旺盛,又有实际的能力,他仿佛天生应当创造大事业。他进行的研究,规模非常大,需要有极长的寿命才能完成,所以当梭罗静悄悄地逝世时,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她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没有做完就离开了,而没有人能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贵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他还没有真正给他的同侪看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就离开了人世。但至少他是满足的。他的灵魂是应当和最高贵的灵魂做伴的;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学完了这世界上一切的才技;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的,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