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瓢虫
瓢虫
瓢虫(拉丁学名:Curinus coeruleus(Mulsant, 1850)),别名为花大姐、胖小、红娘,鞘翅目瓢虫科圆形突起的甲虫的通称。
瓢虫的成虫体长约数毫米至1厘米,体型呈半圆球状,脚与触角短小。体色有黑、赤、橙、黄、褐色等艳丽的色彩,身体上的图样也会因为种类的不同而多变,常具红、黑或黄色斑点。全世界有超过5000种以上的瓢虫,其中450种以上栖息于北美洲。常被用来以防治蚜虫、蚧、螨等害虫。
有着很多“星”的植食瓢虫的确取食作物叶片,在农业生产中是标准的害虫;但是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1773) 等一些色型多变的物种也有一些个体有着大量黑斑,而它们就是积极的蚜虫捕食者。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物种起源
3 形态特征
4 生活习性
5 分布范围
6 分布范围
7 繁殖饲养
8 种类介绍
9 主要价值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瓢虫
别称:红娘、金龟、臭龟子、花大姐、金龟子
门:节肢动物门
目:鞘翅目
科:瓢甲科
作用:防治蚜虫、蚧、螨等害虫
体型:半圆球状
亚门:有颚亚门
二名法: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外文名称:ladybird(又称ladybug)、Coccinellidae(拉丁学名)
界:动物界
纲:昆虫纲
亚目:多食亚目
体色:黑、赤、橙、黄、褐色
种类数量:超过5000种
外形特征:体型呈短卵型至圆形、腹面通常扁平、前胸背板和鞘翅背面光滑、有细小短毛
亚纲:有翅亚纲
物种起源
瓢虫
最古老的瓢虫化石标本被发现形成于中侏罗纪,是一头小型、近长圆形的甲虫,被列在Coccinellophane属内。真正能明确分类的,是在第三纪,例如,瓢虫属Coccinella出现在渐新世、中新世和更新世;大丽瓢虫属Sdalia出现在渐新世和中新世;梅鹿瓢虫属Sospita出现在渐新世;眼斑瓢虫属Anatis出现在中新世等。被整理的瓢虫化石记录甚少,但中国中生代的瓢虫化石材料仍待整理,有可能对瓢虫的演化提供丰富的材料。形态特征
瓢虫
瓢虫的成虫体长1.0~16.0mm,体型呈短卵型至圆形,身体背面强烈拱起,腹面通常扁平。从背面看,前胸背板和鞘翅基部常紧密相连,通常宽度相近。头常嵌入前胸中,有时完全被前胸背板盖住。前胸背板和鞘翅背面光滑,或常有或稀或密的细小短毛。大多数瓢虫具有以下3个特征:即下颚须端节斧形,跗节隐4节式和第一腹板具后基线,这些特征可与其它近缘种相区分。
瓢虫足及触角较短(通常不明显)、鞘翅背面无明显的刻点等特征也有助于与其它近似科相区别。但有些瓢虫的体长形,长于体宽2倍以上,如北美产的大斑长足瓢虫(Coleomegilla maculata)。
与其它各科区别
①典型的跗节为隐四节类,第2节宽大,第3节特别细小,第4节特别细长,第3、4节连成一体,细长,称附爪端节,自第2节的凹陷或分裂中伸出;一些种类第3节退化或与第4节愈合,因而附爪端节仅有1节;但在4节瓢虫亚科中,附节的第2节不特别宽大,第3节不特别细小,第4节不特别细长,构成4节式。
②可见的第1腹板在基节窝之后有后基线,仅少数属不具此特征。
③下鄂须末节斧状,两侧向末端扩大,或两侧相互平行;如果两侧向末端收窄,则至少前端减薄而且平截;但小艳瓢虫亚科的下颚须末节锥形、长锥形、卵形或圆筒形而向末端缩小。
大多数瓢虫同时具有上述3个特征。仅有少数类群只具备其中的两个特征。
生活习性
生活史
七星瓢虫(Coccinella 7-punctata)的成虫
许多瓢虫只在特定的生境中生活,有时仅限于特定生境的少数几种植物上。相反,许多种类如异色瓢虫、龟纹瓢虫是广布的,许多生境中均可发现它们的踪迹。当生境中猎物变少时,瓢虫会离去他出寻找食物。分布范围
七星瓢虫(Coccinella 7-punctata)的成虫
许多瓢虫只在特定的生境中生活,有时仅限于特定生境的少数几种植物上。相反,许多种类如异色瓢虫、龟纹瓢虫是广布的,许多生境中均可发现它们的踪迹。当生境中猎物变少时,瓢虫会离去他出寻找食物。分布范围
秘密
全世界有超过5000种以上的瓢虫,中国瓢虫种类已记载有1 0个亚科2 2个族83 个属530 种,以东洋界分布种占绝对优势,共407种,占76.79 %。在中国动物区划中,又以华南区种类最为丰富,共208种,占39.25%。区系分布
瓢虫
我国大陆的动物区系分属两个界,南部约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与印度半岛、马来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同属东洋界,为亚洲东部热带动物分布的中心地区;北部自东北经秦岭以北的华北和内蒙、新疆至青藏高原。根据这个特点,又把我国分为三大自然区——季风区、蒙新高原区和青藏高原区。在上述不同地理区,瓢虫的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差异。植食性瓢虫直接依赖于植物,菌食性瓢虫取食寄生于植物的菌类,捕食性瓢虫捕食植食性昆虫,间接依赖于植物。从瓢虫与植物的密切关系分析,处于热带、亚热带的植物繁茂的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瓢虫的物种多样性也相应丰富。不仅如此,不同植物区系中,瓢虫的种类组成也有明显的区别。繁殖饲养
瓢虫
七星瓢虫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场所不一样。冬天,七星瓢虫在小麦和油菜的根茎间越冬,也有的在向阳的土块、土缝中过冬。春天,一旦气温升到10℃以上,越冬的七星瓢虫就苏醒过来,开始活动,在麦类和油菜植物株上能找到它。夏天,随着气温升高和食物增多,七星瓢虫大量繁殖,凡是有蚜虫和蚧虫寄生的植物,如棉花、柳树、槐树、榆树、豆类等植株上,都能找到七星瓢虫,有时甚至出现大批七星瓢虫聚集的景象。秋天,田间七星瓢虫的数量减少,它常在玉米、萝卜和白菜等处产卵,这时候,早晚的气温较低,七星瓢虫往往隐蔽起来,不易发现,需在上午7点钟以后至太阳下山之前采集。越冬的七星瓢虫不食不动,只要找到,捕捉很方便,用手就能捉住。其他季节的七星瓢虫善爬能飞,可以利用它的假死习性,用塑料袋迅速套住栖息着七星瓢虫的枝条,抖动一下,七星瓢虫立即掉落在袋里,接着,把枝条抽出,扎紧口袋,就可以带回实验室。
人工饲养
瓢虫
人工饲养七星瓢虫,首先要解决饲料问题。可以到野外采集天然饲料——蚜虫,但这种方法费工多,有时还不易采到。所以用人工培养大量蚜虫,满足七星瓢虫食用。可用蚕豆苗人工培养蚜虫。当分栽的蚕豆苗长出3-4厘米高时,把野外采集的少量蚜虫放在豆苗上,在室温20-30℃、相对湿度60%-70%的条件下培养10-15天,蚜虫就能大量繁殖,这时就可用蚜虫作七星瓢虫的饲料。把七星瓢虫放在玻璃瓶里,瓶底垫一张草纸,纸上放一个盛湿药棉球的小瓶盖,以保持瓶内的湿度,瓶口盖上纱布,并用橡皮筋系紧。每瓶放进七星瓢虫1-2对,每天投一次饲料,它们就能正常生活,并能繁殖后代。
七星瓢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人工饲养七星瓢虫的成虫,室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0-25℃之间,相对温度在70%-80%,成虫产卵时要求温度较高,可在25℃饲养。但饲养幼虫以平均温度20℃左右为好。
田间释放
七星瓢虫大量繁殖后,可以放到田间,帮助人类消灭蚜虫和蚧虫。如棉田出现大量蚜虫危害,这时可以把七星瓢虫散放到棉田里,它就能将蚜虫吃掉。散发时,在棉田边走边放七星瓢虫,走几步放几只,为求散放均匀。
1. 掌握好散放时间,以傍晚时散放为宜。因为傍晚气温较低,光线较暗,七星瓢虫活动性较弱,不易迁飞。
2. 采用成虫和幼虫混放。因为幼虫没有迁飞能力,不会逃逸,而它也有吃蚜虫的本领。
3. 散发前一天停止喂食,再进行散放,可以降低七星瓢虫迁飞活动能力。
4. 散放后两天内,不进行中耕和其他田间管理,以免使七星瓢虫受惊迁逃。
种类介绍
种类介绍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瓢虫的种类非常繁多,任何时候我们都能在花园里发现不同种类的瓢虫。我们可以从它们的颜色上加以区别,有些是黄色,有些是桔色或红色,我们也可以根据它们的体型来区别,有些体型瘦小,有些则较为粗壮。但识别它们的最好途径是通过它们身上的斑点,有些瓢虫有两个斑点,有些有9个,有些有12个,有些则一个也没有。全世界记载约500属5000种。中国已记录近400种。其中,植食性的品种约占1/6。食植瓢虫亚科的大多数种类取食茄科、葫芦科、菊科植物,也有的取食豆科、禾本科、葡萄科、八仙花科、毛茛科、荨麻科、五味子科、马鞭草科、茜草科等植物,少数种类取食蕨类(海金砂科)。其中一些种以栽培作物为食,例如分布于古北界的马铃薯瓢虫和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茄二十八星瓢虫危害马铃薯和茄子;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瓜裂臀瓢虫危害瓜类;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区的大豆瓢虫和分布于北美的墨西哥豆瓢虫危害大豆。这些都是重要的栽培作物害虫。在瓢虫亚科中的食菌瓢虫族以真菌(白粉病菌的菌丝和孢子)为食。
除此以外,瓢虫亚科的大部分和刻眼瓢虫亚科主要以蚜虫为食,小毛瓢虫亚科和小艳瓢虫亚科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其中食螨瓢虫族专食叶螨,是叶螨的重要天敌;隐胫瓢虫亚科捕食蚜虫和介壳虫;盔唇瓢虫亚科捕食有蜡质覆盖物的介壳虫(如盾蚧、蜡蚧等),其唇基向两侧和向前伸展,成为掀开蜡质介壳的特殊构造;四节瓢虫亚科和红瓢虫亚科取食绵蚜和绵蚧,其幼虫背面亦覆盖蜡粉或蜡质丝,外形与取食对象相似(拟态)。在捕食性的瓢虫中,七星瓢虫是古北界常见的蚜虫天敌,中国采取助迁和保护的方法用它来防治棉蚜。
瓢虫
2000年以来,美国东北部也出现了七星瓢虫,其分布区在不断扩展。异色瓢虫也是古北界常见的蚜虫天敌,因其色斑变异很大,曾用于遗传学的研究。澳洲瓢虫于1888年从大洋洲引入美国,以防治当时严重危害柑橘的吹绵蚧。散放后的第二年,吹绵蚧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随后,又引入到其他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也都取得长期控制吹绵蚧的良好效果,成为引进天敌的第一个著名成功范例。小红瓢虫原产于亚洲南部,1928年自日本引入塞舌尔共和国、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以防治塞舌尔吹绵蚧。这也是引进天敌防治害虫的成功范例之一。中国曾把大红瓢虫移殖到湖北省宜都县,以防治柑橘园内的吹绵蚧,同样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还有二星瓢虫、四星瓢虫、六星瓢虫、双七瓢虫、九星瓢虫、十星瓢虫、十一星瓢虫、十二星瓢虫、十三星瓢虫、十四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刀角瓢虫、大红瓢虫、红环瓢虫、纵条瓢虫、六斑显盾瓢虫、艳色广盾瓢虫等等。
食性划分
:有一定程度的专一性。
瓢虫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的代表性瓢虫。体长约8mm,翅膀为红色,正如中文名称所提示,其有7个黑色图纹。在不同个体之间没有图样的差异存在。以蚜虫与叶螨维生,当食物不足时幼虫间会有同类互食的情形发生。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广泛分布于亚洲等地,和七星瓢虫并列为代表性物种。体长约7mm。与七星瓢虫不同的是体色变化性大,有黑底2个红斑、黑底4个红斑、红与黄色多图样等。捕食蚜虫。
六条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us)体长约5mm,比异色瓢虫略小。翅膀为黑底色4个红斑,有和异色瓢虫图样相近的种类在而不易分辨。以蚜虫维生。
大龟纹瓢虫(Aiolocaria hexaspilota)又称为六斑异瓢虫,体长约12mm的大型瓢虫。翅膀有黑底橙色的图样,由于和龟壳形象相似而得其名。捕食胡桃金花虫的幼虫。
瓢虫
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和大龟纹瓢虫图样相似,但体长只有约4mm。食物来源为蚜虫。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体长约12mm的大型瓢虫,数量稀少。捕食介壳虫。
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体长约4mm的小型瓢虫。翅膀为红色,有黑色图样。以捕食吹绵介壳虫(Icerya purchasi)维生。原产地为澳大利亚,为了驱除吹绵介壳虫而被引进到其他地方繁衍。
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以捕食介壳虫维生。多依附于梅树上。学名里的“rubidus”(拉丁语中红色的意思)是由于其红色纹路看起来像Ruby。
柯氏素菌瓢虫(Illeis koebelei)亦称为黄瓢虫。体长约5mm。胸部上为白底的2个黑色斑点,整个翅膀皆为黄色。以白粉病菌等维生。
瓢虫
十二斑褐菌瓢虫(Vibidia duodecimguttata)亦称为白瓢虫。体长约4mm。体色为黄褐色,有淡白的斑点。以白粉病菌等维生。:只有食植瓢虫亚科为草食性。草食性瓢虫的特征为,与肉食性瓢虫相较下翅膀不具光泽。
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此二种瓢虫体长约7mm,在淡褐色身体上有28个黑色斑点。马铃薯瓢虫亦称为大二十八星瓢虫,身体和黑点比茄二十八星瓢虫略大。由于它们会集体吃茄子与马铃薯的叶子而被视为害虫。在食植瓢虫亚科中马铃薯瓢虫所分布的区域纬度最高,最北达到滨海边疆区。茄二十八星瓢虫则是自北海道以南,遍布到东南亚一带。
波氏裂臀瓢虫(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见于日本冲绳诸岛、台湾兰屿等地。以葫芦科植物的叶子为食。
锯叶裂臀瓢虫(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见于日本八重山诸岛内的与那国岛等地、台湾兰屿。
亚种分化
瓢虫亚科 Coccinellinae | |
红瓢虫亚科Coccidulinae | |
小艳瓢虫亚科 Sticholotidinae | |
盔唇瓢虫亚科 Chilocorinae | |
小毛瓢虫亚科 Scymninae | |
食植瓢虫亚科 Epilachninae | |
刻眼瓢虫亚科 Ortaliinae | |
隐胫瓢虫亚科 Aspidimerinae |
主要价值
瓢虫
与害虫生物防治相关的捕食性天敌。瓢虫中的大多数是蚜虫、蚧虫、粉虱和螨类等害虫的重要天敌,在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中,对于保持害虫与植物之间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取食真菌孢子(食菌瓢虫),特别是白粉菌。因此这些瓢虫在白粉病的防治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收集和饲养并出售瓢虫也是一种产业,不少天敌公司出售捕食性瓢虫。此外,瓢虫常作为其他生命科学如进化生物学、种群生态学、遗传学、细胞学、生物地理学及物种问题等的实验材料。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