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小食心虫
桃小食心虫
桃小食心虫(拉丁学名:Carposina niponensisi Walsingham),简称桃小,又名桃蛀果蛾,俗称钻心虫、枣蛆,鳞翅目蛀果蛾科昆虫类动物。
桃小食心虫成虫全体灰白色或浅灰褐色,前翅近前缘中部有一蓝黑色近似三角形的大斑,卵深红色,竖椭圆形或桶形,以底部黏附于果实上,幼虫全体桃红色,头部黄褐色,颅侧区有深色云状斑纹,蛹全体淡黄色至黄褐色,冬茧扁椭圆形,夏茧为纺锤形的“蛹化茧”,寄主植物主要分属于蔷薇科和鼠李科,在中国分布广泛.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等国。
桃小食心虫是中国北方果树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食心虫类。果实被危害后,基本不能食用,失去经济价值,果农遭受巨大损失。防治方法有果实套袋等。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外形特征
3 生活习性
4 主要危害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桃小食心虫
别称:桃蛀果蛾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鳞翅目
属:桃蛀果蛾属
拉丁学名: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
界:动物界
亚门:六足亚门
亚纲:有翅亚纲
科:蛀果蛾科
种:桃小食心虫
外形特征
中文名称:桃蛀果蛾
别名:桃小食心虫
英文名称:peach fruit moth 学 名:Carposinaniponensis Walsingham
分类地位:鳞翅目 Lepidoptera 蛀果蛾科 Carposinidae
地理分布:我国北纬31度以北、东经102度以东地区,以东北、华北和西北发生较重;日本、朝鲜半岛。
形态特征
桃蛀果蛾成虫
卵近椭圆形或桶形,初产时橙色,后渐变深红色,以底部黏附于果实上,卵壳具有不规则略呈椭圆形刻纹,端部环生2~3圈“Y”形外长物。老龄幼虫体长13~16毫米,桃红色,腹部色淡,幼龄幼虫体为淡黄白色,无臀栉,前胸背板红褐色,体肥胖。 蛹体长6.5~8.6毫米,初黄白后变黄褐色,羽化前为灰黑色,翅、足和触角部游离。茧分两种,羽化茧又称夏茧,纺锤形,质地疏松,一端留有羽化孔;越冬茧扁圆形,直径约6毫米,高2~3毫米,由幼虫吐丝缀合土粒而成,质地紧密。生活习性
北方1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冬茧越冬,树干周围1米范围内3~6厘米以上土层中占绝大多数,在堆果场等处亦有部分越冬。越冬幼虫因地区、年份、寄主的不同出土期而有所不同,一般年份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有时延续2个月,雨后土壤含水量达10%以上进入出土高峰,干旱推迟出土。越冬幼虫出土后在土石块或草根旁,1天即可作成夏茧并在其中化蛹,于7月上旬陆续羽化,至9月上旬结束。羽化交尾后2~3天产卵,成虫昼伏夜出,无明显趋光性。卵孵化后多自果实中、下部蛀入果内,不食果皮,为害20~30天后老熟脱果,入土结冬茧越冬。
主要危害
桃蛀果蛾蛹
幼虫蛀蚀苹果、枣、山楂、桃、李、杏、海棠等果树,对仁果类为害多直入果心为害种子,并串食果肉排粪于其中,俗称“豆沙馅”。幼果受害多呈畸形“猴头”;对核果类和枣树为害,多于果核周围蛀食果肉,排粪于其中。防治方法
1、在越冬幼虫出土盛期,树冠下培土或覆盖地膜。防止幼虫出土及羽化为成虫。
2、药剂处理土壤,用25%对硫磷微胶囊或辛硫磷微胶囊加水50倍均匀喷于树冠下,或上述药剂加水5倍拌250倍细土,将毒土均匀撒于树冠下,可取得一定防治效果。
桃蛀果蛾蛀入孔
3、在幼虫出土前,于5月份进行果实套袋,减少其危害。4、当卵果率达1%~2%时,树上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及浓度10%天王星2500~3000倍液,30%桃小灵1500~2000倍液,20%灭扫利2000~2500倍液,1.8%阿维虫清2500~3000倍液,2.5%功夫菊酯1500~2000倍液,20%速灭杀丁1500~2000倍液,25%灭幼脲3号1500倍液,20%除虫脲4000~6000倍液等药剂,同时加入农药助剂防治效果更明显。此外,注意梨园附近堆果场及其他树上(如枣树)的防治。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