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民国时期军学泰斗

杨杰杨杰

杨杰(1889年1月25日-1949年9月19日),白族,字耿光,又名漱石,出生于云南大理,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民国时期军学泰斗,和蒋百里、白崇禧、刘斐一起被外国人称为“中国三个半参谋长”。

他出身于滇军,后舍弃中将军衔进日本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成为蒋介石的参谋长,在新军阀混战中帮助蒋介石赢得决定性的中原大战的胜利,因在抗日战略上和何应钦冲突而退出中枢,出任陆军大学教育长和驻苏联大使。他的《国防新论》《军事与国防》《大军统帅学》和《战争要诀》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每一个想成为高级军官的必备读物。1949年9月19日,因倾向革命,放言无忌而被蒋介石亲自下令暗杀。

1982年6月,党和政府追认杨杰为革命烈士。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人物生平 3 个人生活 4 荣誉记录 5 人物评价

      基本信息

      中文名:杨杰

      别名:杨漱石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89年1月25日

      出生地:云南大理

      性别:男

      祖父:杨宣

      配偶:赵丕欣

      身份:军事战略家

      字:耿光

      民族:白族

      逝世日期:1949年9月19日

      毕业院校:日本陆军大学

      代表作品:国防新论、军事与国防、大军统帅学

      父亲:杨汉章

      儿子:杨重萤、杨重歌

      人物生平

      1895年,开始在大理读私塾,他的思路宽广,所提问题往往把老师同学问的膛目结舌。

      1900年,入大理敷文学院就读。

      1905年,年仅16岁的杨杰徒步到昆明报考京师大学,因考期已过,便转考云南陆军速成学堂并被录取,从此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在校期间,他接触的新思想、新科学渐多,不久就悟出了“那么大的中国,为什么打不过远来的外国强盗。”的原因,奋笔写下了“东鲁文章旧,西欧教化新”的对联赠友人。不久又入保定北洋陆军军官学堂学习。

      1907年,被清政府选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预备学校学习,在这里认识了蒋介石。

      1909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两年学习期满后,蒋介石下放部队锻炼,他则考试合格,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0期炮科学习。

      1924年冬,杨杰以优异的成绩从日本陆军大学毕业。

      军事经历

      1911年,毕业回国参加辛亥革命。

      1912年5月,任沪军威武军第一团团长,授上校军衔,因遇兵变回到云南参加蔡锷的军队。当时贵州局势混乱,蔡锷派唐继尧率兵2000援黔,恰逢原来的贵州都督杨柏舟领兵万人反扑,他向唐继尧分析战局,铜仁是全局要点,而大鱼塘则是铜仁的要点,应在此处展开口袋阵伏击敌军,经过两日激战,以少胜多,迫使杨柏舟退回湖南。滇黔战史上把此役称为杨杰黔东大捷。

      1913年3月,任黔军步兵第10团团长,5月任黔军第1旅旅长,二次革命的时候率部突入重庆镇压熊克武,兼重庆卫戍司令官、重庆道尹、四川省政务厅厅长、重庆警察厅厅长,授少将军衔。

      1915年12月5日,任护国军第3军(唐继尧)5支队支队长,后改任护国军第1纵队司令。

      1916年2月,任护国军第4军(黄毓成)参谋长兼叙南卫戍司令和第1梯团团长,黄部原来没有基干力量,是由地方团警、新招募士兵组成的杂牌队伍,纪律松弛,组织涣散,武器装备简陋,只有毛瑟枪和鸟铳一类的枪械,战斗力非常低下。杨杰率部加入后,对部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编,加强了军事训练,使官兵素质迅速提高,很快成为转战滇、川、黔地区的一支劲旅。

      1916年6月,任中将。

      1917年1月,任北京大总统府军事咨议兼陆军部顾问,他本想实行自己军事报国的志愿,但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使他看到北京官场的黑暗,不久回滇任靖国联军第4军参谋长;8月任靖国联军中央军总指挥兼泸州卫戍司令,指挥金汉鼎和朱德两部大破川督周道刚部,收复泸州。他见滇军已经转为胜势,便接受朱德还政于川人的意见,保举熊克武为四川督军。

      1918年春,因父丧回昆明守孝,期间两个儿子患白喉癌,在一个星期内相继去世,他从此再没有亲生子女,只有将一个侄儿杨兆龙带在身边为养子。

      1921年,被顾品珍委任为云南省留日学生监督赴日本。

      1925年3月,任国民军前敌总指挥,一举打败了在洛阳的刘镇华“镇嵩军”;9月任河南陆军训练处教育长,对现役军官进行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26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总参议,辅佐军长程潜参加北伐;12月,任第6军17师师长。

      1927年3月,被蒋介石任命为改编第六军后的第1纵队队长;4月任第6军副军长,并代理军长,指挥第一军第一、第三师和第六军继续北伐;7月部队改番号为第18军,他继续任军长,不久蒋介石强攻徐州大败,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淮南行营主任兼总预备队指挥官,负责淮河防御;8月蒋介石下野前,将北伐第二路军退守长江南岸,交他指挥。

      龙潭战役后,他指挥第18军,第14军,第32军渡江追击孙传芳,一举攻克扬州、宝应,南通等地。

      1928年3月,任军事委员会常委兼办公厅主任,旋任第1集团军参谋长,参加二次北伐;5月,蒋介石车到泰安,恰逢日军出兵占领济南商埠,杨杰随即打开地图对蒋说:“日本出兵早在预料之中,应该命令部队绕开济南,继续北上,以收北伐全功。使第一集团军顺利到达德州;6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北平行营主任、北平宪兵学校校长,与冯玉祥、阎锡山周旋。

      1929年3月,任陆海空总司令部行营总参谋长,随蒋介石参加蒋桂战争;10月,任南路军行营总参谋长、讨逆军第10军军长兼左翼指挥官,随蒋介石参加蒋冯战争,当时西北军代总司令宋哲元东出潼关,发动强大攻势,蒋军整个正面危急,登封不守,密县将陷,临汝被围,他率徐源泉的47师,王金钰的48师增援,以一部封锁临汝冯军进攻要点,率主力侧击登封,并分兵迂回冯军后方,一举打败冯军,扭转整个战局。

      1930年2月,任洛阳行营主任兼第10军军长,随蒋介石参加蒋唐战争;同月任宁、镇、澄、淞四路要塞总司令;5月,任第2炮兵集团指挥官、陆海空总司令部总参谋长,随蒋介石参加中原大战。

      1931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2月任陆军大学校长。

      1932年1月,任军事委员会参谋次长兼陆军大学校长。

      1933年3月,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参谋长兼华北第8军团总指挥,参加长城抗战,指挥古北口、冷口、喜峰口一带的军事,他在居仁堂军事会议上提出后退配备的主张,要求大胆放弃一线阵地,将敌引入密云山地,集合三个军布成口袋阵歼灭日军部队。

      1934年12月,任参谋本部参谋次长、代参谋总长,城塞组长、防空委员会主任。

      1935年1月,兼陆军大学教育长,按日本陆军大学校的教育、管理方法来教育学员。

      1938年2月,任军令部次长;5月任中国特命全权驻苏联大使,在苏期间,他经常受到斯大林、伏罗希洛夫等领导人的接见,争取到总共2.5亿美元的物资和贷款,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战。

      1944年,任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赴英美考察军事设施,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他批评艾森豪威尔诺曼第登陆后,战略部署扇形展开,包打败仗。不久果遭德军反击,有阿登之败。云南远征军反攻的时候,他正好在大理家乡省亲,卫立煌等亲自登门拜访求教军事战略战术。

      1945年5月,再次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1946年,任《民生报》(原名《民主报》)社长,并组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

      1948年1月1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与民主促进会等国民党民主派组织联合,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杨杰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负责西南地区的组织发展和活动等工作。

      人物逝世

      1949年9月19日,因倾向革命,杨杰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个人生活

      他的祖父杨宣是裁缝,父亲杨汉章行医,母亲徐氏是勤劳自强的妇女,在她刚成年时,就因为夜夜缝补而被松油熏瞎了双眼。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二,长兄继续行医,大弟弟曾经当过县长,小弟弟随他第二次去日本留学的时候患肺病而死。

      1914年,经好友周益存介绍,和赵舒益之女赵丕欣结婚。以后生有两子,大的叫重萤,小的叫重歌。

      荣誉记录

      1982年6月,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追认杨杰为革命烈士。

      人物评价

      此人将必成东亚杰出军事人才。(霞飞元帅评)

      耿光同志致力民主革命贡献甚多,当此新中国正在诞生,反动统治宣告灭亡之日,耿光同志死而无憾。(民革中央评)

      杨杰是爱国将领,军事救国是他执着的理念。杨杰是蒋介石的高参,在“第二次北伐”和中原大战中,为蒋介石出谋划策,扭转危局;

      杨杰是军事学者,他不但出任陆大校长,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而且被斯大林称为“战略专家”,被英国国防大臣称为“军学泰斗”;

      杨杰是民主斗士,他不满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为此,蒋介石对他恨之入骨,在新中国诞生之际指令特务杀害了他;

      杨杰是革命烈士,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特地提出,由主席以大会名义向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和杨杰家属致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