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
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原名朱重八,字国瑞,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后因灾变入皇觉寺为僧,25岁(1352年)时,参加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他先后击败了众多诸侯军阀,统一南方,后北伐灭元,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在位期间,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
2006年电视剧《朱元璋》朱元璋一角由胡军扮演。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人物生平
3 主要作品
4 主要成就
5 主要成就
6 个人生活
7 轶事典故
8 史籍记载
9 后世纪念
10 人物评价
11 人物争议
12 人物评价
13 人物争议
14 艺术形象
基本信息
中文名:朱元璋
字:国瑞
本名:朱元璋
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所处时代:明朝
出生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代表作品: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周颠仙人传、御制皇陵碑、大诰、御制纪非录、皇明祖训、明太祖宝训
在位时间:1368年1月23日—1398年6月24日
年号:洪武
主要成就:建立明朝
推翻元朝统治
休养生息
开创洪武之治
别名:朱重八、朱公子、朱兴宗、朱洪武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
逝世日期:1398年6月24日
陵墓:南京钟山孝陵
庙号:太祖
继任:明惠宗朱允炆
安葬地: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
人物生平
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朱元璋在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根据朱元璋御制《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业”,后徙居泗州盱眙县和濠州钟离乡。
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云游四方
元末农民战争形势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
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义军骁将
早期和朱元璋结识的徐达
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当时的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他。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早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取名李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孝慈高皇后马氏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朱元璋本不甘受制于小明王,但考虑到韩宋势力强盛,可借助其威势,遂以龙凤纪年号令军中。
朱元璋在浙西驻扎6年,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攻占应天
南京石头城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是年五月,小明王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刘伯温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皇朝。
大破陈汉
鄱阳湖之战形势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如今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朱元璋灭陈汉之战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救出小明王韩林儿等,把他们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一统江南
元末各地割据形势
灭陈友谅后,东面的张士诚和方国珍便成为下一步的消灭对象。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至正十六年(1356年),建都平江。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布檄文声讨张士诚。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之战。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步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吴元年”。
平江之战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后,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失败被俘后,自缢而死,东吴灭亡。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
建立大明
明太祖朱元璋中年画像
吴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次年,朱元璋于鸡鸣山立功臣庙,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
平定天下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八月,明军进逼大都,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蒙古在中原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丢失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朱元璋鉴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带在两年之内得而复失的前车之鉴,决定北征消灭北元。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出兵进攻北元。明军此次北征,三路皆胜,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逃到漠北,其子买的里八剌等被俘。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又对北元进行第二次征伐。又称岭北之战。此战结果,徐达的主力中路军大败,李文忠的东路军得失相当,仅冯胜的西路军获胜,但因惧怕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冯胜放弃了甘肃。第二次北征以失败告终。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北元平章乃儿不花等南侵明边境。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军北征。大军渡过胪朐河(今中蒙边境克鲁伦河),俘虏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众。八月底,明军北征各部胜利班师。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20万人北征故元太尉纳哈出。结果是战胜纳哈出,明得其军民24万余人,羊、马、驴、驼、辎重无数,最后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六月底,傅友德以新得到的辽地汉人军士驻守大宁,冯胜等胜利班师。辽东从此完全纳入明朝版图。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朝侦察到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之贝尔湖),决定急行军直扑元帝所在。四月十二日,蓝玉部明军到达捕鱼儿海南岸,探知脱古思帖木儿的营地就在捕鱼儿海东北80余里,于是发动突袭。包括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119人、吴王朵里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2994人,以及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等。
除了北伐外,朱元璋亦陆续平定中国其他地区。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同时,朱元璋派胡美由陆路进入福建,汤和和廖永忠所带的水军从海上进攻福建和广东,降服割据势力陈友定、何真等,接着攻取广西。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从东面进入山西,击败扩廓帖木儿,年底平定陕西。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傅友德等灭明夏,取四川。洪武十五年(1382年)傅友德、蓝玉等取云南,消灭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降服大理段氏。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确立了对整个河西走廊的统治。
洪武之治
明朝官服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朱元璋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蠲免。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地蠲免赋税。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应天、河南、北平、山东、江西、两浙等地陆续蠲免赋税。到洪武二十四年统计时天下田土,已达到3,874,746顷。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在朱元璋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晚年倾轧
朱元璋为了给皇太孙朱允炆留下安定的政治局势,晚年不惜屡次发动大狱,诛杀功臣宿将。建国之初,为了使公侯将相尽忠于朱明王朝,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作了申诫公侯的《铁榜文》;洪武八年(1375年),又编了《资治通训》,反复强调要他的臣僚对他效忠,勿欺、勿蔽;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编了《臣戒录》,“纂录历代诸侯王宗戚宦臣之属,悖逆不道者凡二百十二人”的行事,来教育他的臣僚;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颁布了《志戒录》,“其书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胡惟庸,屠灭三族,连坐其党羽,诛戮了一万五千多人。以后又几兴大狱,使“胡惟庸狱”不断牵连扩大。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全部被杀。著名儒臣宋濂只因受孙子连累,全家被贬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此案延续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杀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处死,尔后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蓝玉下狱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受此案株连被杀的高官,仅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两万五千人。
“胡蓝之狱”后,明太祖意尚未足,过了年余,颍国公傅友德,奏请给怀远田千亩,非但不准,反将他赐死。定远侯王弼,又奉诏赐死。宋国公冯胜亦被赐死。经过几次党狱,明初的功臣被屠戮殆尽,间接导致了明太祖死后靖难之役中朝廷无可派之将。
积劳而逝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为迁都西安作准备。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的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次年朱标病逝,谥号懿文太子。这对年近七十的朱元璋是个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朱元璋看到朱标次子朱允炆表现十分孝顺而很喜欢,后来立其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下遗诏:“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马梅殷(宁国公主之夫)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日(6月30日)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死后葬于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1403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改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死后,他生前规划的政治局面很快被打破。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的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建文帝下落不明。
主要作品
书法作品
朱元璋书法行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风神独具特色,陶宗仪在《书史会要》谓朱元璋书法“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康有为所评:“明太祖书雄强无敌”。惟笔画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诗歌作品
朱元璋在戎马生涯中也写过诗词,并有《御制文集》传世,集中就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诗词。
朱元璋诗词 | ||||
《金鸡报晓》 | 《示不惹庵僧》 | 《咏菊》 | 《咏雪竹》 | 《野卧》 |
《钟山赓吴沉韵》 | 《宝光废塔》 | 《钟山》 | 《赓僧韵》 | 《赠四仙》 |
《东风》 | 《新雨水》 | 《雨坠应落花赓徐瑛韵》 | 《又赓吴哲韵》 | 《又赓宋璲韵》 |
《雪诗赓曹文寿韵》 | 《又赓张翼韵》 | 《游钟山》 | 《思老试壮》 | 《神凤操》 |
《庐山》 | 《大祀》 | 《钟山云》 | 《谕临蒸县官》 | 《闻人岭南郊行》 |
《咏南越》 | 《竹榦青乐钓》 | 《牧羊儿土鼓》 | 《横秋风吹笛》 | 《沧浪翁泛海》 |
《题神乐道士》 | 《云衲野人》 | 《钟子炼丹》 | 《入如来禅》 | 《思亲歌》 |
《倭扇行》 | ||||
表格内容来源详见。 |
其他作品
《与田兴书》、《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大明皇陵之碑》、《大诰》、《御制纪非录》、《皇明祖训》、《明太祖宝训》等。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 中央集权
诗歌作品
朱元璋在戎马生涯中也写过诗词,并有《御制文集》传世,集中就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诗词。
朱元璋诗词 | ||||
《金鸡报晓》 | 《示不惹庵僧》 | 《咏菊》 | 《咏雪竹》 | 《野卧》 |
《钟山赓吴沉韵》 | 《宝光废塔》 | 《钟山》 | 《赓僧韵》 | 《赠四仙》 |
《东风》 | 《新雨水》 | 《雨坠应落花赓徐瑛韵》 | 《又赓吴哲韵》 | 《又赓宋璲韵》 |
《雪诗赓曹文寿韵》 | 《又赓张翼韵》 | 《游钟山》 | 《思老试壮》 | 《神凤操》 |
《庐山》 | 《大祀》 | 《钟山云》 | 《谕临蒸县官》 | 《闻人岭南郊行》 |
《咏南越》 | 《竹榦青乐钓》 | 《牧羊儿土鼓》 | 《横秋风吹笛》 | 《沧浪翁泛海》 |
《题神乐道士》 | 《云衲野人》 | 《钟子炼丹》 | 《入如来禅》 | 《思亲歌》 |
《倭扇行》 | ||||
表格内容来源详见。 |
其他作品
《与田兴书》、《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大明皇陵之碑》、《大诰》、《御制纪非录》、《皇明祖训》、《明太祖宝训》等。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 中央集权
朱元璋 大军帖
明初官僚机构沿袭自元朝。朱元璋进行了改革,在中央废除中书省,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丞相后最甚。胡惟庸势力逐大,威胁皇权,且日益骄横,懈怠政事。于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在地方废除行省制,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
制定律法
朱元璋高度肯定了法律的治国作用。他说:“夫法度者,朝庭所以治天下也”。于是在朱元璋即吴王位时(1364年)就提出“建国之初,先正纲纪”,命左相国李善长等草创律令,编律285条,令145条,到吴元年十二月“甲寅,律令成,命颁行之。”这便是最早拟定颁行的《大明律》。经过吴元年(1364元)、洪武六年(1373元)、洪武二十二年、洪武三十年四次修订,最终完成了《大明律诰》“刊布中外,令天下知所遵守。”明代武士塑像
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率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朱元璋还确立了卫所制度,这是他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而制定的。
- 北伐残元
明太祖北征是明朝建立后针对北元的十三次军事行动。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马亮任职考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了。 对待国子学官,朱元璋的标准更高,除了关注国计民生,还要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有一次朱元璋召儒臣谈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马懿沉默不语。朱元璋极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隐而训……”李思迪和马懿,出身草野,能与皇帝议论国事,皇帝这么虚心请教,他们竟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对皇帝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们尽心尽力教学生吗?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无定规。文科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八股文,虚内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举制又称八股取士。
元朝统治者虽把阿拉伯书籍引进中国,却束之高阁,“其间西域书数百册,言殊字异,无能知者。”于是,朱元璋决定派遣使臣去西域再聘专家,他说:“尔来西域阴阳家,推测天象至为精密,有验其纬度之法,又中国书之所未备,此其有关于天人甚大,宜译其书。”《聚真堂马氏宗谱》载明初礼聘满觊天文学家:“洪武元年,为创立政府,成立钦天监,派钦使到阿拉伯满觊(麦加)政府聘请精于历学专家,乃聘到准带地方古来氏族学者”洪武帝翻译引进的科学图书既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中的一部分书籍。使这些“远出夷裔,在元世百有余年,晦而弗显”的著作能够“为中国之用,备一家之言”。 民族交流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诏禁胡语、胡服、胡姓名,蒙古色目纷纷改名换姓,与汉人无异。在听从大臣曾秉正防患于未然的建议后,又以“有悖先王致谨氏族之道”为由,禁止蒙古色目改换姓名,以便识别。并颁布法令,限制其内部通婚;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只有在“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为婚姻者”的情况下,才允许他们自相嫁娶。 朱元璋还对北元蒙古官民采取劝谕归降、恩惠怀柔的招抚政策。一大批故元官民归附明朝。这些归附官民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并对明朝有了新的认同。
朱元璋采取“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统治政策,“制御”藏区。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派人进藏诏谕各地首领。洪武六年(1373年),一些藏族首领到南京,明朝对他们授予官职,并设立朵甘卫、乌思藏卫和河州卫,后来朵甘卫和乌思藏卫升为朵甘都指挥使司和乌思藏都指挥使司。 外交成就
在对外政策上,朱元璋一反元朝使用武力的做法,而采取和平的策略:“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他将朝鲜、日本、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泥等国列为“不征之国”,与这些国家保持和平友好关系。
1368年明军攻克大都,明与高丽即分别主动遣使聘问。1369年,高丽对明称臣。但高丽王朝面对北元与明朝两大势力一时尚未作出选择,致使两国关系十分紧张。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篡位。之后,李成桂参考了高丽古名“朝鲜”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宁”,请朱元璋裁定,朱元璋表示“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最羙。且其来远矣,宜更其国号曰朝鲜”,因此裁定朝鲜为新国名。但明与朝鲜间由于潜在的疆域矛盾,造成双方矛盾激化。直到明成祖时,明朝与朝鲜王朝的关系才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朱元璋登基之初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一是希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问题。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反而砍了使者的脑袋。朱元璋知道后恼羞成怒,扬言出兵,要征服日本。但最终并未真正出兵,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规定日本为“不征之国”。
1372年,朱元璋遣招谕使杨载向琉球中山王宣谕,自此中山国始向明朝进贡。1373年,北山和南山也开始向明朝贡。1392年,朱元璋命令福建善于造船航海的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其后裔世代居住在久米村,被称为“久米三十六姓”或“闽人三十六姓”。
1377年,朱元璋册封阿瑜陀耶国王为“暹罗国王”,“暹罗”这一名称正式固定下来,称为中文语境下对泰国的称呼。有明一代,暹罗遣使臣到中国访问112次,中国也派使臣访问阿瑜陀耶19次。
朱元璋称帝建国后,即派遣尚宾馆副使刘迪简赍诏往谕安南,因其病逝于南宁,事未果。同年十二月,明朝再遣汉阳知府易济民颁诏于安南。 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安南国王陈日煃(陈裕宗陈暤)派遣使臣少中大夫同时敏、正大夫段悌、黎安世等入贡明朝,并请求封爵,这是明朝开国后第一批入贡的外国使臣。朱元璋派遣翰林侍读学士张以宁、典簿牛谅往使安南,册封陈日煃为安南国王,赐以驼纽涂金银印。不过行至安南时,陈日煃已死,嗣子陈日熞(杨日礼)继位,张以宁拒绝册封,安南被迫遣使告哀请封,朱元璋亲撰祭文,派遣翰林编修王亷前往吊祭陈日煃,吏部主事林弼往封陈日熞为安南国王。 自洪武四年(1371年)以后,安南政局混乱,五易其主,并没有按宗藩关系的规则请封,而朱元璋既不行册封之礼,也不予追究,两国使节交往依旧如常。这实际上是默认安南权位更替的事实。朱元璋对安南内政始终没有贸然干预,持着一种“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态度,曾明白地告知安南国王陈叔明(陈艺宗陈暊):“安南限山隔海,远居蕞尔,天造地设,帝命王于彼者,以主生民。中国有道之君必不伐,尚强无知者必征。今朕统天下,唯愿民安而已,无强凌弱、众暴寡之为。安南新王自当高枕,无虑加兵也。” 洪武十四年(1381年),广西思明府状告安南脱、峒二县侵扰永平等寨,安南在受诘责时,也反告思明府攻其脱、峒、陆、峙诸处。朱元璋认为安南“作奸肆侮,生隙构患,欺诳中国”,不仅退还当年的贡物,而且敕谕广西布政司“自今安南入贡并毋纳”。安南由黎季犛当权后,开始侵夺思明所辖土地,朱元璋得到思明府的控告,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二月派遣行人陈诚、吕让出使安南,要求安南归还思明府的故地,双方经过多次交涉,没能达成共识。陈诚回国后,黎季犛担心明朝会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直接上书明朝礼部,为其侵占的事实狡辩,丝毫没有归还之意。朱元璋召集众臣商议对策,有大臣认为安南抗逆朝命,建议发兵征讨。朱元璋没有接受,对安南的傲慢与挑衅,姑且容忍,表示:“蛮夷相争,自古有之。彼恃顽不服,终必取祸,姑待之而已。”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遣使向占城颁即位诏。占城王阿荅阿者(制蓬峨)先已遣使奉表来朝,贡象虎方物。朱元璋大喜,即遣官携玺书、《大统历》、文绮、纱罗,偕其使者往赐,其王复遣使来贡。自后占城频繁朝贡。朱元璋又命中书省管勾甘桓、会同馆副使路景贤册封阿荅阿者为占城国王,赐彩币四十、《大统历》三千。洪武三年(1370年),遣使往祀其山川,并颁科举诏。其后,朱元璋还应阿荅阿者的要求,调停其与安南的冲突。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听说阿荅阿者被其臣下阁胜弑杀,拒绝占城贡使。不过洪武三十年(1397年)以后又恢复入贡。
1377年,朱元璋册封阿瑜陀耶国王为“暹罗国王”,“暹罗”这一名称正式固定下来,称为中文语境下对泰国的称呼。 有明一代,暹罗遣使臣到中国访问112次,中国也派使臣访问阿瑜陀耶19次。
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朱元璋命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出使浡泥国。在沈秩的外交活动下,浡泥王马合谟沙遣使奉表进贡鹤顶、生玳瑁、孔雀、梅花大片龙脑、米龙脑、西洋布、降真诸香。朱元璋大喜,宴赉甚厚。洪武八年(1375年),命其国山川附祀福建山川之次。
朱元璋认为:“西洋诸国素称远蕃,涉海而来,难计岁月。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薄来可也。”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命使臣刘叔勉以即位诏谕西洋琐里(南印度乌木海岸)。 洪武三年(1370年),平定沙漠,复遣使臣颁诏。其王别里提遣使奉金叶表,从刘叔勉来华献方物。朱元璋赐文绮、纱罗诸物甚厚,并赐《大统历》。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命使臣塔海帖木儿赍诏抚谕西洋琐里附近的琐里。洪武五年(1372年),琐里王卜纳的遣使奉表朝贡,并献其国土地山川图。此后,须文达那、览邦、淡巴、百花、彭亨等西洋诸国陆续朝贡于明。 社会政策
洪武二年(1369年)末,朱元璋下令:“凡军、民、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忘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命令户布统计天下户口,并给每户发放户帖,并规定,户帖每十年重新编造一次,州县官吏每年都要统计辖区内的户数人口。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在户帖的基础上开始推行黄册制度,规定以110户为一里,从中推选丁粮多的10户充当里长,其余100户为10甲。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管理里甲的事务。朝廷把居住在城乡的每个住户按照籍贯、姓名、人口、田宅、地亩等逐一登记造册。每十年编造一次,每册一式四份,分别上报朝廷户部及省、府、县。因上报户部的册子封面是黄纸,故称为“黄册”。
朱元璋对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颁布诏书和法令,规定每地要善待老人,并让县官定期送去米面衣物进行慰问。朱元璋怕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 为了让居家养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让70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国家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 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而且,这些孝子孝女年老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当他们年届60岁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去世后,政府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 在朝廷的要求和带动下,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被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的《郑氏规范》是中国传统家法族规的代表作。
朱元璋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之一。免费养老院(养济院)、免费医院(养济院)和免费公墓(漏泽园)统统出现。朱元璋还曾经试验过“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试点,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为了贬抑商人,朱元璋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限制。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祖辈亲人
兄弟姐妹
子女情况
轶事典故朱元璋在世时留下不少传说和典故,如下:
史籍记载张廷玉《明史·太祖本纪》。 《明实录·太祖卷》。 夏燮《明通鉴》。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谈迁《国榷》。 后世纪念陵寝墓地 朱元璋去世后埋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和马皇后合葬于此。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此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定名为“孝陵”。 纪念研究 参见:朱元璋展览馆、朱元璋研究会、明孝陵博物馆 雕像情况
大报坛 1704年,即明朝亡国六十年时,朝鲜肃宗为报答壬辰战争中向朝鲜派遣援军的明神宗万历皇帝而修建了“大报坛”。到了1749年朝鲜英祖又增加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思宗崇祯皇帝的神位。对朝鲜来说,这三位明朝皇帝对朝鲜的恩惠最大。明太祖曾赐予国号“朝鲜”,对朝鲜有“大造之恩”;壬辰战争中明神宗救援朝鲜,有“再造之恩”; 1636年末清军侵入朝鲜(即丙子之役),崇祯皇帝对朝鲜有所谓的“东援之恩”。 大统庙 1831年,流落朝鲜的明遗民后裔王德一修建了“大统庙”以祭祀明太祖。他指出建立大统庙的原因是:“天地生民以来,莫有盛于孔子。孔子之功,莫大于春秋。春秋之义,莫有重于大一统……惟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大定中国,驱逐胡元,制礼作乐,昭揭经义,颁大统之历,明春秋之法。置于崇祯,天方艰难,夷虏入关,华夏髠首,于是乎先王文物,惟存于海东青丘。国有大报,州有万东,义伐之计,归于庙食。而使我遗臣子孙,世禄皇坛,而不见虏使者,不用虏年号者,尚其能存人纪之大防。而世其罔仆之义烈也。” 纪念馆、研究会 参见:朱元璋展览馆、朱元璋研究会、明孝陵博物馆 纪念币 参见:朱元璋金币 人物评价总体评价 朱元璋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推翻元朝统治,除暴乱,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史书评价
历代评价 赵翼: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顺治帝:“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朱元璋。还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孙中山:“呜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 毛泽东:①“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②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一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元璋的晚年)。③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终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商传: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没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 万明: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出身贫苦农民的开国皇帝,是为明太祖。他在位31年,肇基了历史上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曾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独特的身世和业绩为他一生涂抹上浓重的传奇色彩。 谢铎:我太祖有度越历代者五事:攘克夷狄,收复诸夏也;肇基南服,统一天下也;威加胜国,锋刃不交也;躬自创业,临御最久也;申明祖训,家法最严也。 姚涞:我太祖高皇帝声罪而汛扫之,廓中国之妖氛,雪中国之仇耻,天地始复有定位,君臣始复有定分,首足始复有定形,读斯文而知圣祖之功德,真远驾唐虞也,而古帝王之遗黎,始得复归于人类。不然,则生民之类泯灭久矣。故读史而至宋之将亡,未尝不为中国痛;至元之将灭,未尝不为中国快也。 王世贞: ①高皇帝起淮右,提三尺剑,以与群雄角而胜之;乘胜而北,驱虏而置之大漠之外。乾坤辟而再位,日月涤而重朗;海岳奠而如故,民人复而冠履,夫岂直得圣人之威哉?即轩辕逊五兵,而大禹让玄圭矣。高皇帝犹不自圣,兢兢焉奉大宝于盘水,驭六马以朽索。鸡鸣而起,未辨色而视朝,不以寒暑间者,戒滋逸也;六宫取充位而已,无燕赵、二八之奉,戒滋荡也;赐租之诏,无岁而不下,戒尽民也;一记阅江楼,几成而罢之,终其身不为离宫别馆,戒㳺豫也;去岳渎神祗之滥封,而归本号,戒亵神也;滇诏平,卧榻十七年而始克平,戒勤兵也;朝鲜乱、安南阻、日本贰,闭关而听其自服,而不之讨,戒启衅也;废丞相,析中书省而六之,不得相弹压,戒专国也;五都督府握兵籍而不与调发,兵部得调发而不治兵,戒专戎也;六尺之孤,垂拱而不置母后,席戒内干也;外戚食国租而不与政,戒外移也;南面三十年而不改元,薄海内外称臣妾而不加徽号,戒侈心也。高皇帝虽以神武盖一世,而抑其才以下一世之贤士,其尊在九重,而洞彻其肺腑,以与闾阎之志通,其开辟之绩足以当天心。是故历十余祀而天眷益厚,其深泽胶固于民志;是故历危疑震撼之际而不动其纪法,足以纲维乎后代;是故指鹿训狐之辈欲窃之,而不能久执事之。所称高皇帝者功,而愚则所谓高皇帝之所长有天下,不尽以功也。 ②汉高帝之功胜汤武矣,桀纣龁痡其国人,不能遍四夷也;明高帝之功胜舜禹矣,洪水灾而居食废,人犹人也。故夫汉高之功,一世功也;高帝之功,万世功也。呜呼休哉! 人物争议相貌之谜 朱元璋画像朱元璋流传在世的画像版本众多,能见到的画像主要集中于这两类:一怪一俊。 明朝张瀚《松窗梦语》卷六记载称: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相传太祖图像时杀数人,后一人得免。意者民间所传,即后一人所写,未可知也。成祖之容,大类太祖,但两颐间多髯二缕,长垂至腹。”张萱《疑耀》则称“先大夫令滇时,从黔国邸中模高皇御容,龙形虬 纪念研究 参见:朱元璋展览馆、朱元璋研究会、明孝陵博物馆 雕像情况
大报坛 1704年,即明朝亡国六十年时,朝鲜肃宗为报答壬辰战争中向朝鲜派遣援军的明神宗万历皇帝而修建了“大报坛”。到了1749年朝鲜英祖又增加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思宗崇祯皇帝的神位。对朝鲜来说,这三位明朝皇帝对朝鲜的恩惠最大。明太祖曾赐予国号“朝鲜”,对朝鲜有“大造之恩”;壬辰战争中明神宗救援朝鲜,有“再造之恩”; 1636年末清军侵入朝鲜(即丙子之役),崇祯皇帝对朝鲜有所谓的“东援之恩”。 大统庙 1831年,流落朝鲜的明遗民后裔王德一修建了“大统庙”以祭祀明太祖。他指出建立大统庙的原因是:“天地生民以来,莫有盛于孔子。孔子之功,莫大于春秋。春秋之义,莫有重于大一统……惟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大定中国,驱逐胡元,制礼作乐,昭揭经义,颁大统之历,明春秋之法。置于崇祯,天方艰难,夷虏入关,华夏髠首,于是乎先王文物,惟存于海东青丘。国有大报,州有万东,义伐之计,归于庙食。而使我遗臣子孙,世禄皇坛,而不见虏使者,不用虏年号者,尚其能存人纪之大防。而世其罔仆之义烈也。” 纪念馆、研究会 参见:朱元璋展览馆、朱元璋研究会、明孝陵博物馆 纪念币 参见:朱元璋金币 人物评价总体评价 朱元璋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推翻元朝统治,除暴乱,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史书评价
历代评价 赵翼: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顺治帝:“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朱元璋。还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孙中山:“呜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 毛泽东:①“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②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一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元璋的晚年)。③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终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商传: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没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 万明: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出身贫苦农民的开国皇帝,是为明太祖。他在位31年,肇基了历史上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曾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独特的身世和业绩为他一生涂抹上浓重的传奇色彩。 谢铎:我太祖有度越历代者五事:攘克夷狄,收复诸夏也;肇基南服,统一天下也;威加胜国,锋刃不交也;躬自创业,临御最久也;申明祖训,家法最严也。 姚涞:我太祖高皇帝声罪而汛扫之,廓中国之妖氛,雪中国之仇耻,天地始复有定位,君臣始复有定分,首足始复有定形,读斯文而知圣祖之功德,真远驾唐虞也,而古帝王之遗黎,始得复归于人类。不然,则生民之类泯灭久矣。故读史而至宋之将亡,未尝不为中国痛;至元之将灭,未尝不为中国快也。 王世贞: ①高皇帝起淮右,提三尺剑,以与群雄角而胜之;乘胜而北,驱虏而置之大漠之外。乾坤辟而再位,日月涤而重朗;海岳奠而如故,民人复而冠履,夫岂直得圣人之威哉?即轩辕逊五兵,而大禹让玄圭矣。高皇帝犹不自圣,兢兢焉奉大宝于盘水,驭六马以朽索。鸡鸣而起,未辨色而视朝,不以寒暑间者,戒滋逸也;六宫取充位而已,无燕赵、二八之奉,戒滋荡也;赐租之诏,无岁而不下,戒尽民也;一记阅江楼,几成而罢之,终其身不为离宫别馆,戒㳺豫也;去岳渎神祗之滥封,而归本号,戒亵神也;滇诏平,卧榻十七年而始克平,戒勤兵也;朝鲜乱、安南阻、日本贰,闭关而听其自服,而不之讨,戒启衅也;废丞相,析中书省而六之,不得相弹压,戒专国也;五都督府握兵籍而不与调发,兵部得调发而不治兵,戒专戎也;六尺之孤,垂拱而不置母后,席戒内干也;外戚食国租而不与政,戒外移也;南面三十年而不改元,薄海内外称臣妾而不加徽号,戒侈心也。高皇帝虽以神武盖一世,而抑其才以下一世之贤士,其尊在九重,而洞彻其肺腑,以与闾阎之志通,其开辟之绩足以当天心。是故历十余祀而天眷益厚,其深泽胶固于民志;是故历危疑震撼之际而不动其纪法,足以纲维乎后代;是故指鹿训狐之辈欲窃之,而不能久执事之。所称高皇帝者功,而愚则所谓高皇帝之所长有天下,不尽以功也。 ②汉高帝之功胜汤武矣,桀纣龁痡其国人,不能遍四夷也;明高帝之功胜舜禹矣,洪水灾而居食废,人犹人也。故夫汉高之功,一世功也;高帝之功,万世功也。呜呼休哉! 人物争议相貌之谜 朱元璋画像朱元璋流传在世的画像版本众多,能见到的画像主要集中于这两类:一怪一俊。 明朝张瀚《松窗梦语》卷六记载称: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相传太祖图像时杀数人,后一人得免。意者民间所传,即后一人所写,未可知也。成祖之容,大类太祖,但两颐间多髯二缕,长垂至腹。”张萱《疑耀》则称“先大夫令滇时,从黔国邸中模高皇御容,龙形虬明孝陵 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余值西省,始得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为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意指现存前一版本的朱元璋画像才是真实形象。谈迁在《枣林杂俎》认为民间流传的版本是因为“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一,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民间传说朱元璋相貌非常奇怪,一副麻脸,下巴很长,额骨稍凸,朱元璋还因为宫廷画师把自己画的太真实,顿时大怒,把画师推出去斩了。《明史》里描述他的长相时说:“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八个字说的是外貌,后八个字说的是气质。朱元璋相貌不凡,给郭子兴留下了好印象,马上被收入军中,还把义女马皇后许配给他。血洗湖南 主词条:朱元璋血洗湖南 表笺之祸 主词条:明朝文字狱、表笺之祸 屠戮功臣 主词条:火烧庆功楼、胡蓝党案 族属争议 朱元璋历来被认为是汉族人,但一些民族流传着朱元璋非汉族的说法。如蒙古《黄金史纲》称朱元璋为“朱哥”,说他是女真人 ;还有人主张朱元璋是回族人,经学者陈梧桐考证,朱元璋确系汉族。 出生地之争 朱元璋出生地之争由来已久,有明光说(也就是盱眙说、嘉山说)、凤阳说(也就是钟离说)、句容说、五河说、沛县说、宿州说等。 残酷殉葬 自两汉以降,宫人殉葬较为罕见,朱元璋在位时期,恢复了秦汉以来已经废除的人殉制度,到了明代,以宫人生殉的陪葬制度再度形成高潮,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下诏将侍寝的四十名妃嫔全部陪葬明孝陵。明代朱元璋的宫殉人数是最多的,“太祖以降”至景泰帝的宫殉人数不等,但都未超过明太祖。自朱元璋将殉葬制度定为祖制之后,便迅速推广开来,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为历朝历代所罕见,这也是封建统治者极其残酷和压迫女性的制度。直到明英宗时期,才将这一残酷制度废除。 艺术形象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一)电视讲座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毛佩琦主讲《明十七帝疑案》、商传主讲《明太祖朱元璋》。 鲍国安版朱元璋 (二)电影、电视剧
淮剧《金杯·白刃》中的朱元璋形象 (三)戏曲淮剧《金杯·白刃》 豫剧《朱元璋斩婿》 越剧《朱元璋巧访记》 (四)歌仔戏 《臭头洪武君》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精彩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