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

国民革命军将领

张学良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汉族,辽宁省海城县人,中国国民党党员,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军总司令,因主张抗日,反对内战,同杨虎城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

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人物生平 3 家庭生活 4 后世纪念 5 艺术形象

      基本信息

      中文名:张学良

      字:汉卿

      军衔: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

      主要成就:西安事变促蒋抗日、东北易帜、中原大战

      毕业院校:东北陆军讲武堂

      逝世日期:2001年(辛巳年)10月14日

      出生地: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

      国籍:中国

      别名:双喜、小六子、张汉卿、张少帅

      职务: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

      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

      信仰:基督教

      职业:军人

      出生日期:1901年(辛丑年)6月3日

      民族:汉族

      人物生平

      张学良兄弟合影张学良兄弟合影

      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

      1919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在校内结识战术教官郭松龄,两人成为忘年之交。

      1920年后,以炮兵科第一名毕业,初任东北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负责保卫张作霖人身安全,以及奉天维持治安,他将郭松龄一同带至奉军。

      直奉之战

      张学良张学良

      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指挥的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张学良任旅长,经过霸县战斗和山海关阻击战,成为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当中,奉军惟一取胜的部队。

      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与姜登选的奉军第二军为东北军入关的主力军,经过张学良部队的猛攻,奉军突破山海关,直捣北平。直系全面溃败,全军覆没,吴佩孚成为张作霖手下,直系从此走入历史。奉系由此一战夺取了中央政权,张作霖成为了北洋军阀领导人,奉系军事实力此时达到顶点。战后,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

      东北易帜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中东路事件

      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

      1929年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

      中原大战

      1930年3月,为争夺中央统治权,汪精卫联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发起挑战蒋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5月蒋介石宣布“平叛”,史称中原大战。手握重兵的东北边防军司令张学良成为交战双方争取的对象。反蒋派于4月1日任命张为陆海空军副司令,9月反蒋派成立北平国民政府后任命张为国府委员(共7人)、承诺政府一半的部长职务为奉系人员担任,最后战事不利时又许诺将察、绥两省和平津地区让与东北军。1926北京 张作霖、张宗昌、吴佩孚、张学良

      1930年6月21日,蒋介石也任命他为陆海空军副司令,许诺平津地区的军政、财权均归张学良掌握,黄河以北地区全由张学良节制,还任命张学良部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王家桢为外交部次长,又以数千万元巨款收买。应蒋介石请求,英、法驻华公使也出面对张施加压力。

      张学良在双方矛盾之初,于1930年3月1日发表《劝告蒋阎息争通电》,表示“邦家多难,非息争不足以图存”,声称自己中立并调停劝和。为表示中立,拥有东北兵工厂的张学良向交战双方都出售武器。但实际上张学良较为倾向蒋介石,张与蒋的代表张群、吴铁城、方本仁等很亲近,对阎、冯等人的代表则较为冷淡。不过由于奉系内部对是否介入中原大战以及帮助哪方有诸多分歧,张学良并未下定决心入关助蒋。

      随着中原战火日益扩大,交战双方都极力拉拢张学良。

      1930年7月2日,张学良以养病为由,避居葫芦岛一个多月。7月下旬,冯玉祥决定在陇海线发动总的攻势,以配合晋军夺取战略要地徐州。但由于阎军配合不好,冯军给养不足,未能如愿,南方桂军又中途受阻,回师湘桂边界。蒋介石趁机调动援军增强陇海线防务,反蒋力量处于劣势。当时张学良分析,如果蒋介石部队夺回济南,那么蒋在中原大战中将获胜的局势就基本明朗了。至此,张学良感到摊牌的时机已到。

      1930年7月18日,张学良密电张群:“弟拟暂不返省,刻已派车迎岳军(张群字岳军)兄来岛畅谈,耀(方本仁号耀庭)、铁(指吴铁城)两兄如能同来,尤所祈盼”。吴铁城、张群来岛后,张学良向他们表示:“蒋军如果夺回济南,就可以考虑出兵”,但仍不肯表示具体出兵时间。8月初,张学良从葫芦岛到北戴河,进一步观察时局变化,把握着出兵时机。8月中旬,蒋军攻取济南,反蒋联军出现无法挽回的败局。

      少帅 张学良少帅 张学良

      张学良感到出兵时机已到,1930年8月30日,他致电张作相、万福麟:“良于卅日返省,现有事待商,希即来沈为盼。”张学良返回沈阳。

      1930年9月10日,张学良在北陵主持召开东北最高会议。在会上张学良详细阐述了他决定出兵华北武装调停内战的原因。他指出:第一,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伺已久,欲抵御日寇,必须国内统一,南京政府是全国统一的政府,支持了这个政府方能保证国内的统一;第二,扩大会议内部派系多,分歧大,阎冯反复无常,不能成大事;第三,蒋介石亦系一阴谋野心家,对东北无特殊关系,如想搞垮东北会不择手段,为防止蒋介石继续分化东北军,只有从速实现全国统一,早停内战;第四,蒋军已攻下济南,“应实践对蒋的诺言”。张学良的精辟分析是经过数月冷静思考后得出的,其有理有据,使一向反对出兵的张作相也无话可说,与会者一致同意张学良的主张。应该说,张学良做出拥蒋入关的决定,既是维护自身所在的奉系集团的利益,又有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心的考虑。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出拥护中央、呼吁和平的“巧电”,不失时机地出兵华北,10多天时间,东北军即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占领。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随后,阎、冯联袂下野,晋军、西北军分别为张、蒋收编。

      张学良与蒋介石张学良与蒋介石

      中原大战后,张学良成了赢家。张在中原大战胜负已分时入关,未受到任何损失,他却不仅在战争中靠卖军火和索要军费发了一笔财(张部一入关蒋即发开拔费500万元),还于战后获得了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青岛三市的地盘,整编后的晋军和西北军一部也归张指挥。政治上张学良还获得了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的职位,成为蒋介石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其部下也有多人进入南京中央政府。中原大战后的张学良,实力和声望达到了其人生的顶点。但是,因为处理中原大战的善后事宜,张学良对东北事务的精力被分散;而且中原大战后入关的大批东北军没有回防。

      1931年,张学良为了讨伐石友三又再度征调部分东北军精锐入关,导致了东三省兵力的进一步空虚。这些都给图谋东北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正好是张学良入关的一年之后的9月18日,日本少壮军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军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仅用4个月零18天就侵占了整个东三省。张学良和东北军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没有抵抗就退入山海关内。1935年,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张学良和东北军被派到西北和十七路军一起“剿共”。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张学良与蒋介石等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

      根据瓦窑堡会议确定的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中共中央向张学良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双方结束敌对状态。张学良和杨虎城同意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一起形成“三位一体”的“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

      1934年2月,张学良在东北张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

      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此时,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再妥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在莫斯科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张学良与杨虎城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1936年10月到12月,张学良数次面见或写信给蒋介石,反对继续“进剿”红军,遭到蒋介石拒绝,两人为此多次发生争辩。12月4日,蒋介石抵达西安,迫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将其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否则就把东北军、第十七路军调离陕甘,由中央军接替“剿共”。连续几天,张学良、杨虎城反复劝说蒋介石应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容纳抗日主张,均遭蒋介石斥责。张学良、杨虎城决心采取非常手段,实行“兵谏”!用武力扣留蒋介石,逼其抗日。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在如何对待事变问题上出现了两种主张。军政部长何应钦等主张讨伐,调动军队准备进攻西安;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一派主张和平解决,积极谋划营救蒋介石的办法。

      中国共产党事先并不知道西安事变将要发生。这是事变发生当天,张学良化名李毅致电毛泽东、周恩来请教“高见”的电报译稿。电报中说:“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计,不顾一切……迫其释放爱国分子,改组联合政府。兄等有何高见,速告,并望红军全部速集于环县一带,以便共同行动,以防胡敌北进。”

      12月17日至23日,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努力,经过多次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

      囚禁生活

      1938年11月起,张学良与杨虎城被囚禁在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

      1941年5月,张学良转囚贵阳市麒麟洞。由于和市区距离很近,不久很多贵州人都知道张学良关在麒麟洞。

      1942年2月,把张移往贵州省开阳县刘育乡囚禁。

      1944年春天,再移贵州息烽县阳郎坝,冬天再到桐梓县天门洞小西湖。

      1946年4月9日,蒋介石在贵阳市黔灵公园会见张学良。不久之后,张学良被押往重庆歌乐山戴公馆。

      1946年10月,被送到台湾。

      1947年,移住井上温泉(新竹县)。

      1957年10月,移至高雄市西子湾。

      1961年秋,移居台北市北投居所。

      恢复自由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执政后,1990年起,张学良张学良与吕正操全面恢复人身自由,之后到美国探访。

      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

      1994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在那里长居。

      2001年10月14日14时50分(北京时间10月15日8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家庭生活

      关系姓名
      高祖父张永贵
      曾祖父张发
      祖父张有财
      祖母王氏
      外祖父赵占元
      父亲张作霖
      母亲赵春桂
      姐姐张首芳
      妻子于凤至、谷瑞玉、赵一荻
      长子张闾珣(于氏生)
      次子张闾玗(于氏生)
      三子张闾琪(于氏生)
      长女张闾瑛(于氏生,嫁于陶鹏飞)
      四子张闾琳(赵氏生,娶陈淑贞)
      长孙张居信
      次孙张居仰

      后世纪念

      张学良故居坐落在天津法租界32号路(今和平区赤峰道78号),张学良故居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楼房。张氏在二、三十年代来津常住此处。

      张氏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建于1921年,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建于1926年。两幢共有楼房42间,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01.6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95市亩。

      该所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前楼正面二、三层设有屋顶平台;室内宽大考究,内部楼梯、地板、门窗等均采用菲律宾木料;卫生设备具全,院内广植草坪。

      该楼以张寿懿(张作霖五夫人)名义购自法国领事馆。1949年后张寿懿去香港,由其子张学铨管理出租。1956年进行私房改造后由国家经营,1960年改按公产掌管。

      艺术形象

      2013年电视剧《毛泽东》:于滨饰演张学良。

      2015年电视剧《少帅》:文章饰演张学良。

      2016年电视剧《东方战场》:周航饰演张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