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鸿勋

淩鸿勋淩鸿勋

淩鸿勋,字竹铭,1894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原籍江苏省常熟县。他少时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记忆力特强。五岁开始由父母及堂叔教读四书五经,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人物生平 3 主要作品 4 主要成就

      基本信息

      中文名:凌鸿勋

      籍贯:江苏省常熟县

      国籍:中国

      主要成就: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创建中国工程师学会
      拟定国有铁路建筑规范

      出生地:广州

      字号:字竹铭

      性别:男

      代表作品:中国铁路志

      出生日期:1894年4月15日

      逝世日期:1981年8月15日

      毕业院校:哥伦比亚大学

      身份:中国土木工程专家、教育家、铁路史研究专家

      人物生平

      淩鸿勋,字竹铭,1894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原籍江苏省常熟县。他少时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记忆力特强。五岁开始由父母及堂叔教读四书五经,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1905年考入广州府中学堂,1910年以优等成绩毕业。在此期间,因湖广总督张之洞督办粤汉铁路,粤境一段归商办,需广泛集资,规定广州在校学生每人须认购一股,计广东毫洋五元,先交一元,淩亦照缴,是为他与铁路发生关系的开端。

      中学毕业后,以第一名在广州考取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交通大学前身)预科,翌年升入本科,1915年毕业于土木科(此时学校已更名为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本科各学期考试均名列第一。旋即由交通部派往美国桥梁公司实习,此后,赴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17年12月与在美中国工程界人士发起组织中国工程学会,数年后与詹天佑在国内创建的中华工程师学会合并成中国工程师学会。1918年6月回国。先后在京奉铁路及交通部考工科任职。1921年-1922年任京汉铁路工程司,曾参与黄河铁路新桥的设计审查工作,踏勘龙烟铁路和朝锦铁路,拟定国有铁路建筑规范,为我国铁路技术标准奠定初步基础。

      1894年4月15日 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1910年 在广州考入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交通大学前身)预科。

      1915年 毕业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前身),赴美国桥梁公司实习。

      1918-1920年 在京奉铁路及北洋政府交通部任职。

      1920年 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教师,代理校长。

      1921-1922年 任京汉铁路工程司。

      1923-1927年 任南洋大学教授、校长。19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师学会副会长。

      1927-1929年 任广西省梧州市工务局局长。

      1929-1931年 任陇海铁路工程局局长,潼关-西安段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司。

      1932-1936年 任粤汉铁路株洲—韶关段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司。1935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员。

      1936-1937年 任粤汉铁路管理局局长。

      1938-1939年 历任湘桂线南宁—镇南关段工程处处长兼总工程司;柳州—南宁段工程处处长兼总工程司;桂林—南宁段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司。

      1940-1941年 任天水—成都铁路工程局局长,兼西北公路管理处处长。

      1942-1945年 任宝鸡—天水铁路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司。

      1945-1949年 调任交通部常务次长。

      1948年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50年 任台湾大学教授。

      1951-1971年 任台湾中国石油公司董事长。

      1981年8月15日 逝世于台湾省台北市。

      淩鸿勋自1915年在美国时,即与同仁发起组织中国工程学会,并参加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后来成为终身会员。192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师学会副会长,多次发表论文及演讲,内容多为铁路有关问题。1935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员(以后连任8届)。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70年10月被选为台湾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名誉会员。又自1930年起,曾赴欧洲及美国参加第四十届国际交通会议;赴瑞士参加国际铁路会议;赴泰国参加联合国远东及亚洲经济委员会内陆运输会议;赴美国参加ASCE成立百年纪念及国际石油会议等多次国际学术活动。1962年还率团到日本考察东海道新干线的建设(当时尚未通车),回台湾后即写成《铁路是不是落伍的工具——请看日本东海道新干线》一文,及时传播了世界高速铁路的最新动向。有一次他从别人处得知美国一位老太太家中有詹天佑当年的亲笔英文信六封,及《京张路工摄影上下卷》两册,共有珍贵照片183帧,即积极联系请求赠予,然后送台湾历史博物馆收藏,使祖国的历史文献不致流失。1956年他所著的《中国铁路志》以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获台湾教育部的奖章和奖金台币2万元。

      主要作品

      1 淩鸿勋.市政工程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2 淩鸿勋.铁路工程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3 淩鸿勋.桥梁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4 淩鸿勋.工厂设计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5 淩鸿勋.七十年来东清、中东、中长铁路变迁之经过.台北:交通部交通研究所,1952.

      6 淩鸿勋.七十五年来铁路大事之回忆与评述.台北:1956.

      7 淩鸿勋.中国铁路志.台北:世界书局,1954.

      8 淩鸿勋.詹天佑先生年谱.台北:中国工程师学会,1961.

      9 淩鸿勋.十六年筑路生涯.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3.

      10 淩鸿勋.七十自述.台北:台湾交通大学同学会,1964.

      11 淩鸿勋.淩鸿勋自订年谱.台北:中国交通建设学会,1973.

      12 淩鸿勋主编.现代工程.台北:国民基本知识丛书出版社,1952.

      13 淩鸿勋,高宗鲁.詹天佑与中国铁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

      主要成就

      中国自行设计施工重要铁路的又一先驱

      陇海铁路是我国一条东西向长大干线,在1912年由中国政府向比利时银行借款兴筑的,由连云港开始,原定5年通至兰州。但自第一次欧战发生后即已停顿,路线西端迄未出河南省境。1929年淩鸿勋任陇海铁路工程局局长后,克服军阀混战所造成的困难,经过一番准备,至1930年底,灵宝—潼关段路线才得以全面动工。潼关自古就是由中原进入西北的关隘,它南靠高山,北临黄河,城墙已接近河边,地形险峻,也是该段铁路最关键工程之一。线路往北移要落入河中,往南靠则穿越高山,要开凿很多山洞,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城底开凿一座长1070米隧道通过,这是中国筑路史上尚未有过的大胆尝试。科学的决策,使难攻的关隘,终于变成铁龙能长驱直进的通途。

      1931年淩鸿勋又被委任为潼关—西安段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司。在这一段工程中,他已完全脱离陇海铁路借款合同的约束,全部工料自办,不用任何外籍人员,免受掣肘,使工程能顺利进行。并在当时的西安城墙东北角以外的一片平地上,选定西安车站站址,将站前城墙开一缺口,筑一条平直的马路正对大雁塔,这就是现在的西安车站站址。

      正当潼西段工程紧张进行的时候,铁道部又在1932年10月调他任粤汉铁路株洲—韶关段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司。粤汉铁路全长1100公里,与京汉铁路衔接,是最重要的南北干线之一。北段武昌—株洲长410公里,由英国借款早在1913年建成;南段由商办,在1915年从广州修至韶关,长224 公里;中间的株韶段456公里因资金缺乏和地形特别困难,停工已达14年。因线路要跨越湘粤间的五岭,工程极为艰巨(目前全国最长的大瑶山隧道就是在这里穿过)。由于株韶段是中国南北大动脉的重要段落,英国人早就想修通它,以加强香港和北段的联系。所以在南北两段建成之后,他们在中段作过多次测量,并在乐昌—郴州间提出过“柏生氏线”、“威廉氏线”和“狄氏路线”等方案,但都因展长过多、升高太大、隧道又多而没有定案。他们的总工程师威廉还硬说已找到湘粤交界处的最低点为两洞湾。自淩鸿勋接任局长后,他亲自主持路线方案的选择,到现场踏勘,并委派得力的测量队仔细勘测定线。线路走向自韶关以北越浈水大桥后,溯武水北进,过歧门后愈趋陡曲。经过反复测量比较,决定采用现在的金鸡岭坪石线,将原来由英国人勘测需建的70多座隧道减为16座,最低越岭垭口的标高,也比两洞湾低18.30米,而且地点就在两洞湾西南仅4公里的廖家湾,这就为提前一年多完成这条铁路的修建奠定了基础。其时因越岭公路未修通,施工运料十分困难,而线路要五次跨过白沙水,淩鸿勋于是决定就地取材,在同一时间修筑五座石拱桥,其跨径各为40米,属当时国内最长的,号称五大拱桥,闻名全国。

      为发展台湾石油事业作出贡献

      抗战胜利后,他以交通部常务次长和铁道工程专家的身份,先后督修在战时受到严重破坏的津浦铁路和粤汉铁路。同时根据当时的中苏条约,参与和苏方协商处理东北境内的中长铁路事宜,任中长铁路章程起草委员。解放后他曾寄居香港,靠翻译美国最新科学著作的稿费维持生活。1950年8月移居台湾,受聘为台湾大学教授。1951 年3月被聘为台湾中国石油公司董事长,先后连任达20年。这原是一个位高而责轻的荣誉性职务,可是他认为既然担任此职,就得负起责任。由于过去一直从事铁路工作,对石油企业一无所知,于是不辞辛劳,到公司所属的厂、矿和研究所等重要机构参观访问,以熟悉业务。在任期间不但使公司初期有限的残缺设备得以迅速修复与扩充,同时也加强陆海油气的探勘,推动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成就甚多。二十年来使公司的年营业收入增加到70倍,利润增加到150倍,资本额增加到80倍。其最显著的业绩为:(1)运油从租船发展为自建油轮,计3.6万吨级两艘,10万吨级三艘;(2)在高雄港外建造装卸油的浮筒码头,并用直径为86厘米的钢管直通港口的储油槽;(3)建立大林埔储区,使高雄港口的拥塞与危险程度均大为减轻。此外,一系列的石油化学工业,如聚乙烯、聚氯乙烯、人造纤维和尼龙原料等工厂也纷纷建立起来。与此同时,他还多次为石油事业奔走国外,如1959年出席第五届国际石油会议;1963-1964年参观马尼拉炼油厂和美国海湾炼油厂;1966年又参观美国莫比油公司,为加强与海外合作竭尽余力。至1971年3月,淩鸿勋以连任中油公司董事长20年的创记录获准退休,改聘为名誉顾问,重回土木工程本行,推行预应力混凝土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