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难先

张难先张难先

张难先(1874年3月30日-1968年9月11日),谱名辉澧,号义痴,字难先,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民主革命家、爱国进步人士、湖北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重要成员、辛亥元老。

他曾历任北京政府参谋部录事、李济深西江善后督办公署参议、琼崖各属行政委员、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土地局长。早年曾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辛亥武昌首义。1927年后至解放前,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国民政府考试院铨叙部部长、浙江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南禁烟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在北京病逝。

张难先反清、反袁、反蒋而拥共,参加辛亥革命,和平解放武汉,曾被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荆楚英雄模范人物”,代表作有《湖北革命知之录》《湖北丙午党狱汇纪自述》等。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人物简介 3 往事 4 故居

      基本信息

      中文名:张难先

      别名:张辉澧

      民族:汉族

      逝世日期:1968年9月11日

      代表作品:湖北革命知之录、湖北丙午党狱汇纪自述

      主要成就:参加辛亥革命
      和平解放武汉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874年3月30日

      出生地:湖北沔阳(今仙桃市)

      身份:民主革命家、爱国进步人士

      人物简介

      张难先(1873-1968) 民主革命家、爱国进步人士,谱名辉澧,字义痴。沔阳(今仙桃)人。1904年赴武昌,参加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从事反清活动。为运动新兵起义,投湖北陆军第八镇工程营当兵。曾密谋趁慈禧太后七十生日与湘省同时起义,事泄后归家,办理沔阳仙桃镇集成学校。后参加日知会。1907年再赴武昌谋划响应萍浏醴起义,被清政府破坏,他遂急返沔阳。数日后,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逮捕,解送武昌监狱。出狱后,复入革命团体文学社,在武昌、汉川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并与友人在沔阳创办“勤业蚕桑公司”,任经理。后参加辛亥武昌起义。南北议和后,为反对将政权让予袁世凯而辞去黎元洪秘书之职,到崇阳主办“人学会”。后回乡以授徒度日。1920年,杜威、罗素来北京讲学,他赴京求学,旋因生活无着,被介绍至参谋部任录事。1923年回籍办理堤工。9月,应李济深函约赴粤,任西江善后督办公署参议兼西江讲武堂教官。后历任梧州善后处参议、琼崖行政委员、监察院委员、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土地厅长。1928年任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在任期间,曾确定税则,还参与筹建湖北省银行和武汉大学。后任国民党政府铨叙部部长、浙江省政府主席、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党政军监察委员会主任。“九·一八”事变后,电请蒋介石通电罪己,实行全国总动员,抗击日寇。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国民参政员。从1943年起,开始访求辛亥首义史料,撰写首义人物传记,两年后写成《湖北革命知之录》。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的影响下,逐渐转向支持民主运动。抗日战争结束后,与李书城等以湖北耆宿身份发起“和平运动”反对国民党的反共反人民的政策;并与中共武汉地下组织联系,为配合武汉解放,防止国民党破坏城市,做了有益工作。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及常务委员会委员。1968年9月11日在北京病逝。还著有《义痴六十自述》、《六十以后续记》等。

      往事

      张难先的后代都一致认为他有一种“胸怀天下,心系百姓”的情怀。而这种情怀至今让他们子孙辈引以为豪。

      张家第18世子张难先,1874年出生,1968年逝世,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他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是当地一个颇有声望的儒商,很重视子女教育。少年时期的他,聪慧伶俐,入私塾读书,崇尚明其义、晓其理的读书方法,能博采众师之长。

      他18岁那一年,奉父命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场之上目睹同场考生争座位、大行作弊之风,于是拍案而起,留下一副对联“欲乘长风破万里浪,懒与俗士论八股文”以明志后,即携白卷拂袖而去,抛弃了求取功名之路。后因父兄去世,家道中落,他饱受饥寒,但仍不改其志,苦读圣贤书,以救国救民为己任。1904年,他离开家乡奔赴省城武汉,开始了漫长的革命活动,发起创建了湖北第一个反清民主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后又参加“日知会”,组织起义事宜。从军的生涯里,他一直是一个敬业而博学的军师、谋士,经历了武昌起义、反袁、反蒋等斗争后,1925年当上了广西榷运局局长,从此正式开始了政治生涯,辗转于祖国各地,屡任要职。在各种任职期间,他为官清正、廉洁奉公,功绩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张难先的孙子铭武说:“祖父就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很平易近人,待人宽厚,不求名利,不钻营求官,一生只为人民。”孙女张铭歌的女婿杨战军也在研究了大量资料后说:“曾祖父的一生都在为国操劳,勤政爱民。他的性子很耿直刚烈,从不随波逐流,所以被列入湖北三怪之一。”张难先的后代对他的军事政治生涯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都以他为荣耀,并一致认为他有一种“胸怀天下,心系百姓”的情怀。而这种情怀至今让他们子孙辈引以为豪。 张难先后来回来了几次,特意抽时间看望了铭武他们,还叮嘱铭武不能太贪玩,要替外祖母做事。

      张难先和夫人陈襄勤育有2儿3女。不幸的是,他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先是1941年年底大儿子均弼因病去世,当时他和陈夫人悲恸欲绝,为亡子亲题一挽联:“我因有过才丧子,天若假年再抚孙。”事后,他就把大儿子的孩子都留在自己身边抚养,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1952年,悲剧再度发生了,在成都市一家银行工作的小女儿由于遭遇打击,自杀了。78岁高龄的他再次受到沉重的打击,在他的文集里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吾与老妻襄勤痛极。吾女学品俱优,遭此不幸,徒唤奈何。后数月案情大明,知吾儿实为冤诬,主事者将所逼缴之款尽数退还,然奈人死不可复生,何痛哉。”所幸的是,剩下的1儿2女过得安好,在他的教导和提倡下,差不多都读了大学,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没有受到过多的挫折,只是分散祖国各地,难有团圆之日。

      1954年张难先前往北京,连任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由于年事已高,二儿子均通一年之后辞去了在武汉一家银行的工作,前往他身边照顾他,担任他的秘书,并带去了自己的大儿子铭渝。铭渝的弟弟铭武至今还记得当年父亲带着哥哥离开武汉的住所的那一刻,7岁的他当时感到很沮丧,还大哭了一场。无奈大人凡事作主总是由不得小孩自己的选择。之前的一年还和祖父母、父母一起住着,还能一早坐着祖父的小汽车随他一起去单位上班,晚上有时一大家子还一起热闹地看戏。转眼间,家里人走房空,变得冷清了起来,小小的铭武怎么也想不通怎么就只有妈妈、外祖母和自己在一起生活了。张难先后来回来了几次,特意抽时间看望了铭武他们,还叮嘱铭武不能太贪玩,要替外祖母做事。如今,张难先的子女辈依然在世的仅有二儿媳妇严萍英一人,90多岁了,身体尚好,在武昌民主路上的张难先故居居住多年后,受不得老屋的潮湿和环境的嘈杂,又跟她的三女儿住在一起了。她同样是出身沔阳名士之家,只因父亲过世得早,日子过得很是艰难。但后来有了张难先的资助,她考上了浙江大学,毕业后回武汉教书。

      故居

      蛇山脚下,铭武独居在祖父在武汉的故居,院子里种着树,养着猫,一切都顺其自然。在武昌民主路蛇山五坡7号,也就是蛇山脚下,有个叫灵山窝的地方。这里有一栋由青砖砌成的旧平房,一处幽静的院落。这里就是张难先在武汉至今还保存完好的一处故居,文革后一直由他的孙子铭渝、铭武居住。铭渝暂时去其女儿家居住了,所以现在只有铭武独居在此。院子到处都种着树,有竹子、柏树、桑树、腊梅、桂树、棕树等等,沿着院子一角的一间柴屋还绕着一架葡萄藤,像一张庞大的网罩住地面。斜靠在柴屋的发黄的竹竿被马蜂蛰了不少空,成了它们的家园。铭渝早年和父亲、祖父在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在那里念书,之后考大学失利,所以先后在农场、工厂干活,后觉得各方面都不大如意,身体不好,精神上也受了点刺激,所以就回到了武汉,进了武汉肉联厂做工人。刚去的第一天,他看着猪肉从机器里进去,出来后就变成一串串肉肠,觉得特别神奇,还邀请亲人去厂里参观。铭武文革期间中专毕业,在武汉的仪表厂、手表元件厂、家具厂等多家工厂做模具、仪器之类工作。1988年,他停薪留职,去广东打工了8年。之后还是回到了武汉,就他的话说:“外面有快乐,也有烦恼,外面始终不是自己的家。”现在,他还是独自一人,也许曾经错过了许多成家的机会吧。以前他在外打工的时候,常常接济和自己走得最近的一个妹妹,而今这个妹妹已经随其丈夫移民去了美国,现在每年还汇钱给他。张家的历史发展脉络很清晰,全赖有家谱的记载和流传。在明朝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祖先大德和启笏兄弟俩在父亲去世后一同由江西临江府新淦县迁往湖广沔北仙桃镇(今湖北省仙桃市),从此两兄弟的后人以那里为家,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启笏即是张家这一支的迁沔始祖世系的第一世祖人。从启笏那一代至今,这一支已经繁衍了20多代。“虽然,族中亦有抱怨于公者,谓凡他族有一人得志,鸡犬均可升天,公官职之显实非他族人可比,而族中受其栽培者却寥若晨星,殊不知公唯其如此是以能为亿万人所尊敬,名垂青史,若公假公济私,斤斤于一家一族之福祉,恐其名如昙花泡影,早为众人所遗忘矣。我以我族有此垂训楷模为幸,我以我国有此一代圣雄为荣,尔曹身与名俱灰,不废江河万古流。”